汙泥存儲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4-01-19 06:47:15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汙泥儲存裝置,尤其涉及一種能夠脫水的汙泥存儲裝置。
背景技術:
我國的紡織業尤其發達,其中印染行業的工業汙水是一種難處理的有機工業廢水,裡面含有的汙泥不得隨意排出或落地,需要先將汙泥存儲在汙泥存儲裝置中,然後統一轉移到運輸車或運輸裝置上運輸到規定地方進行汙泥處理。
為了提高汙泥處理效率和節省汙泥存儲裝置以及運輸車的空間需要將汙泥先脫水然後進行存儲運輸以及脫水。
現有技術會先採用機械脫水、造粒法脫水等多種方法進行脫水,但是無論採用哪種方式脫水效果均不佳,而現有技術的汙泥存儲裝置又只有存儲功能,經過上述方法脫水的汙泥直接存儲於現有技術的存儲裝置中等待被運輸和處理使存儲裝置的無效空間增多,不利於存儲和運輸,而且含水量過多的汙泥會導致細菌大量滋生進一步汙染環境。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汙泥存儲裝置。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包括裝置本體,所述裝置本體的上部設置有汙泥入口,其特徵是:所述裝置本體內設置有汙泥濾網支架,所述汙泥濾網支架上可拆卸設置有汙泥濾網;所述汙泥濾網的內壁與裝置本體的底壁構成汙泥存儲腔,所述汙泥濾網外壁與裝置本體的側壁以及裝置本體的底壁構成蓄水腔;所述汙泥存儲腔底部設置有汙泥出口;所述蓄水腔底部或側壁設置有出水口。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裝置本體被汙泥濾網分隔為兩個腔室,汙泥通過汙泥入口進入汙泥存儲腔,在靜置過程中,汙泥中的水分紛紛通過濾網進入到蓄水腔,蓄水腔內的水通過出水口持續外排,存儲一段時間以後汙泥均能達到進一步脫水的目的,彌補機械脫水、造粒法脫水等脫水方法的不足;汙泥濾網可拆卸設置,隨時更換清洗濾網,結構簡單且十分方便。
優選的,所述汙泥濾網包括濾網框架和濾網,所述濾網可拆卸設置於濾網框架內。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將濾網安裝在濾網框架上便於安裝和拆卸。
優選的,所述汙泥濾網支架包括設置於裝置本體底部的第一限位扣和設置於裝置本體側壁的第二限位扣;所述濾網框架的上部和下部分別設置有上環形圈和下環形圈,所述上環形圈和下環形圈上分別設置有與第二限位扣和第一限位扣相適應的卡口。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過濾網框架通過其上環形圈和下環形圈與第二限位扣和第一限位扣的配合固定在裝置本體內,配合效果好且結構簡單,安裝和拆卸濾網都十分方便。
優選的,所述下環形圈為磁性橡膠或者下環形圈外包覆有磁性橡膠,所述下環形圈和上環形圈的底部均為平面。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包覆或者直接為磁性橡膠使環形圈吸合於存儲裝置底部,平面形的底部使環形圈與汙泥存儲裝置的底部和限位扣底部貼合的更好,防止汙泥滲漏到蓄水腔。
優選的,所述汙泥出口處設置有弧形閥門,且凸向裝置本體的內部。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凸向裝置本體內部的弧形閥門使汙泥在被儲存的過程中水分均往兩邊流直至流入蓄水腔,水分通過出水口排出於蓄水腔,而卸載汙泥的時候只需打開弧形閥門即可。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汙泥在存儲當中可持續進行自然脫水,在脫水過程中及時將水排出,充分利用靜置時間,彌補機械脫水或造粒法脫水等脫水手段的不足,便於運輸和存儲,同時可防止滋生細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裝置本體的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裝置本體的俯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濾網框架的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圖3中A部分的放大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汙泥濾網框架的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濾網的下環形圈的俯視圖。
附圖標記:1、裝置本體;2、汙泥存儲腔;3、蓄水腔;4、出水口;5、第一限位扣;6、第二限位扣;7、弧形閥門;8、上環形圈;9、下環形圈;10、卡口;11、內框;12、外框;13;缺口;14、環形槽。
具體實施方式
通過圖1至圖6對本實用新型汙泥存儲裝置作進一步的說明。
本實用新型的汙泥存儲裝置包括裝置本體1,所述裝置本體1的上部設置有汙泥入口,其特徵是:所述裝置本體1為圓筒狀,所述裝置本體1內設置有汙泥濾網支架,所述汙泥濾網支架上可拆卸設置有汙泥濾網;所述汙泥濾網的內壁與裝置本體的底壁構成汙泥存儲腔2,所述汙泥濾網的外壁與裝置本體1的側壁以及裝置本體的底壁構成蓄水腔3;所述汙泥存儲腔2底部設置有汙泥出口;所述蓄水腔3底部或側壁設置有出水口4,且本實用新型的出水口4設置於蓄水腔3底部,通過水的重力作用實現持續排水,不需要增加額外的水泵之類設備,簡化結構。
優選的,所述汙泥濾網包括濾網框架和濾網,所述濾網可拆卸設置於濾網框架內,所述濾網框架為鐵絲網狀框架或塑料網狀框架或者複合材料網狀框架,網狀框架包括相互同軸的內框11和外框12,外框12與上環形圈8為一整體,內框11與下環形圈9為一整體,且下環形圈9上設置有環槽14,用於限位外框12和汙泥脫水濾網,外框12設置有圓筒軸向的缺口13用於手動調整濾網;所述濾網為汙泥脫水濾網,濾網置於內框與外框之間。
第二實施例,濾網框架為單層的鐵絲網狀框架或塑料網狀框架或者複合材料網狀框架,汙泥脫水濾網的兩邊分別設置有尼龍搭扣,汙泥脫水濾網纏繞於濾網框架的外圍形成汙泥濾網,汙泥脫水濾網通過兩邊的尼龍搭扣固定於框架上。
第三實施例,汙泥濾網也可採用滲水板,在滲水板的上部和下部分別延設上環形圈和下環形圈以適應濾網支架的第一限位扣5和第二限位扣6,且第一限位扣5的底面與裝置本體的底面齊平。
優選的,所述汙泥濾網支架包括設置於裝置本體底部的第一限位扣5和設置於裝置本體側壁的第二限位扣6;所述濾網框架的上部和下部分別設置有上環形圈8和下環形圈9,所述上環形圈8和下環形圈9上分別設置有與第二限位扣6和第一限位扣5相適應的卡口10,第一限位扣5為長方體狀,第二限位扣6為倒置馬蹄形狀。
在投入使用時將第二限位扣6置於濾網的上環形圈的卡口10內,第一限位扣置於下環形圈的卡口10內即可實現將裝置本體分腔和可拆卸連接,下環形圈的底部緊貼蓄水腔的底部。
優選的,所述下環形圈為磁性橡膠或者下環形圈外包覆有磁性橡膠,所述下環形圈和上環形圈的底部均為平面。
優選的,所述汙泥出口處設置有弧形閥門7,且凸向裝置本體的內部;弧形閥門7由轉動門體、埋設構件及啟閉構件三部分組成,其中轉動門體為弧形結構,且設置於汙泥存儲腔的底部,作為裝置本體的部分底壁。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並不僅局限於上述實施例,凡屬於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