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接觸式聯控電子組合開關的製作方法
2024-02-09 15:54:15
專利名稱:非接觸式聯控電子組合開關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照明控制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非接觸式聯控電子組合開關。
背景技術:
傳統的照明控制多採用機械開關,能量流和信息流不分開,如果要實現多聯只能 依靠增加布線的路數來實現。聯控的路數越多,其布線呈幾何級數增加。連線複雜,功能實 現比較困難。機械開關或輕觸按鈕存在著使用次數和彈簧疲勞失效的問題,容易造成接觸 不良或開關不靈的故障。同時開關的結構也複雜,空間也受到限制。而目前採用的接觸式觸摸開關,有的採用金屬片,利用人體的靜電感應來觸發開 關,有的採用電阻或電容式觸控螢幕技術。但前者可靠性不高,後者因為經常觸摸,時間長敏 感度變差。中國實用新型專利ZL02273008. 7中公開了一種非接觸式電子感應開關,包括檢 測元件、信號轉換電路、信號處理模塊和主工作電路,檢測元件檢測到的信號通過信號轉換 電路轉換輸出,信號轉換電路的輸出端連接到信號處理模塊的輸入端,信號處理模塊的輸 出端連接主工作電路的輸入端,特徵在於檢測元件是一個可變感應電容,該感應電容的一 個極板採用是感應板,另一個極板是人體的手或身體的其他部分,它通過檢測手或人體其 他部分的移動變化,控制可控矽的導通或關閉,產生開-關作用。該實用新型所記載的技術 能作為非接觸式電子感應開關應用在各個領域,但是它只能做到每個開關單獨對應一個負 載,不能做到開關的多路聯控,使用中局限性非常大,功能也很有限。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控制方便、工作性能可靠、能滿足多路聯控要求 的為非接觸式聯控電子組合開關。為了達到所述的目的本實用新型非接觸式聯控電子組合開關,每個開關單元均包 括主控制模塊,電源模塊和非接觸感應模塊,所述主控制模塊上電連接有電源模塊和非接 觸感應模塊,所述主控制模塊連接到開關單元外側的外部負載上,所有開關單元通過連接 到每個開關單元中的主控制模塊上的總線連接。優選的,每個開關單元內還設有紅外遙控模塊,所述紅外遙控模塊接入主控制模 塊。,在每個開關單元內設置紅外遙控模塊可以實現每個開關單元的遙控。紅外遙控模塊接 入主控制模塊,通過遙控裝置可以將信號傳輸至主控制模塊,實現對外部負載的控制。優選的,非接觸感應模塊包括感應接收晶片,感應接收晶片上連接著若干個感應 開關。當人體靠近時,產生感應信號,會觸發某個感應開關,信號通過非接觸感應模塊輸入 到主控制模塊。主控制模塊根據所接收到的感應信號通過總線傳輸到各個開關單元,實現 對特定外部負載的控制。優選的,所述的主控制模塊包括主控制器和接入主控制器的發射電路、接收電路 和負載控制電路,還包括保護電路。各個電路保證了主控制模塊的正常運行,而保護電路則保證各個開關單元在零火線接反的情況下,開關不損壞。優選的,所述的非接觸感應模塊中設有自鎖電路。當某一開關單元需要屏蔽來自 其他開關單元的信號,即受其它開關單元的打擾時,可在該開關單元的非接觸感應模塊中 設置自鎖電路。啟動自鎖電路就可以使其所在的開關單元免受其他的開關單元的打擾。關 閉自鎖電路就可以解除自鎖狀態,恢復正常功能。優選的,每個開關單元分別封裝在各自機殼中,感應開關設在機殼的面板上。優選的,所述的外殼的面板上還設有連接紅外遙控模塊的紅外接收口。紅外接收 口用於接收遙控信號。優選的,所述的機殼的面板上設有自鎖鍵。觸發自鎖鍵就能啟用或者停用自鎖電路。優選的,每個開關單元的主控制模塊上設有與各路外部負載相對應的指示燈。指 示燈能夠標示該開關單元所控制的各路外部負載的工作狀態。有益效果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非接觸式聯控電子組合開關功能多、控制 方便、工作性能可靠、使用壽命長。各個開關單元間利用總線傳輸信號,實現多路負載的多 點聯控,即一點控制多點和多點控制一點。可以通過某一開關單元控制其它多個開關單元 上的外部負載,也可以通過多個開關單元對同一外部負載的控制。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非接觸式聯控電子組合開關的原理框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非接觸式聯控電子組合開關中單個開關單元外部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非接觸式聯控電子組合開關中主控制模塊和非接觸感應模塊 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非接觸式聯控電子組合開關中非接觸感應模塊中自鎖電路的 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圖2,本實用新型非接觸式聯控電子組合開關,每個開關單元1均包括 主控制模塊2,電源模塊3和非接觸感應模塊4,所述主控制模塊2上電連接有電源模塊3 和非接觸感應模塊4,所述主控制模塊2連接到開關單元1外側的外部負載5上,所有開關 單元1通過連接到每個開關單元1中的主控制模塊上的總線6連接。為了實現每個開關單元的遙控,可以在每個開關單元1內還設有紅外遙控模塊7, 所述紅外遙控模塊7接入主控制模塊2。通過遙控裝置可以將信號傳輸至主控制模塊2,實 現對外部負載5的控制。非接觸感應模塊4包括感應接收晶片41,感應接收晶片41上連接 著若干個感應開關42。所述的非接觸感應模塊4中設有自鎖電路43。本實用新型非接觸式聯控電子組合開關中每個開關單元中1的各種模塊均設在 機殼8內部,機殼8上設有面板81,面板81採用在加硬亞克力上面彩鍍非金屬材料的工藝 製作,面板81上設有若干個感應開關42和一個自鎖鍵82,感應開關42上標註有不同字母 以示區別,面板82上還設有紅外接收口 71。紅外接收口 71即紅外遙控模塊7的信號接受區域。機殼面板1上的每個感應開關42對應著一個開關單元1的外部負載5,使用者在 任何一個裝有本開關單元1的地方都可以打開或關閉任何一個感應開關42所對應的外部 負載5,藉此來實現多路開關的互聯,即通過一個開關單元1就可以控制所有開關單元1對 應的負載5。每個開關單元1的主控制模塊2上設有與各路外部負載5相對應的指示燈。 指示燈能夠標示該開關單元所控制的各路外部負載的工作狀態。開啟自鎖鍵82就可以使其所在的開關單元1免受其他的開關單元1的打擾。關 閉自鎖鍵82就可以解除自鎖狀態,恢復正常功能。參見圖3,本實用新型非接觸式聯控電子組合開關中主控制模塊2包括主控制器 21和接入主控制器21的發射電路22、接收電路23和負載控制電路24,還連接有保護電路 25。發射電路22和接收電路23均接入總線6,用於收發控制信號,發射電路22上接有保護 電路25。保護電路25保證各個開關單元在零火線接反的情況下,開關不損壞。外部負載5 接在負載控制電路24上。參見圖4,關於自鎖電路43中自鎖功能的實現如下開啟自鎖鍵82後,輸出埠 431輸出的信號為高電平時,與輸出埠 431相連的三極體Q8導通,5V電壓被拉低,主控制 器21收到自鎖信號,執行自鎖功能,使該開關單元1所控的外部負載5免受其他開關單元 1的打擾。當自鎖鍵82關閉,輸出埠 0UT7輸出的信號為低電平時,三極體Q8截止,5V電 壓輸入主控制模塊2,主控制器21接收到解除自鎖信號解除自鎖功能。電阻用於分壓。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但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特徵並不局限於 此,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領域內,所作的變化或修飾皆涵蓋在本實用新 型的專利範圍之中。
權利要求非接觸式聯控電子組合開關,由若干個開關單元(1)組成,其特徵在於,每個開關單元(1)均包括主控制模塊(2),電源模塊(3)和非接觸感應模塊(4),所述主控制模塊(2)上電連接有電源模塊(3)和非接觸感應模塊(4),所述主控制模塊(2)連接到開關單元(1)外側的外部負載(5)上,所有開關單元(1)通過連接到每個開關單元(1)中的主控制模塊上的總線(6)連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觸式聯控電子組合開關,其特徵在於,每個開關單元(1)內 還設有紅外遙控模塊(7),所述紅外遙控模塊(7)接入主控制模塊(2)。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觸式聯控電子組合開關,其特徵在於,非接觸感應模塊(4) 包括感應接收晶片(41),感應接收晶片(41)上連接著若干個感應開關(42)。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觸式聯控電子組合開關,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主控制模塊 (2)包括主控制器(21)和接入主控制器(21)的發射電路(22)、接收電路(23)和負載控制 電路(24),還連接有保護電路(25)。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觸式聯控電子組合開關,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非接觸感應 模塊⑷中設有自鎖電路(43)。
6.如權利要求1-5其中之一所述的非接觸式聯控電子組合開關,其特徵在於,每個開 關單元(1)分別封裝在各自機殼(8)中,感應開關(42)設在機殼(8)的面板(81)上。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非接觸式聯控電子組合開關,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機殼(8)的面 板(81)上設有的自鎖鍵(82)。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非接觸式聯控電子組合開關,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外殼的面板 上還設有連接紅外遙控模塊(7)的紅外接收口(71)。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觸式聯控電子組合開關,其特徵在於,每個開關單元(1)的 主控制模塊(2)上設有與各路外部負載(5)相對應的指示燈。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非接觸式聯控電子組合開關,由若干個開關單元組成,其特徵在於,每個開關單元均包括主控制模塊,所述主控制模塊上電連接有電源模塊和非接觸感應模塊,所述主控制模塊連接到外部負載上,所有開關單元通過連接到每個開關單元中的主控制模塊上的總線連接。由於採用了所述的結構,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功能多、控制方便、工作性能可靠、使用壽命長。各個開關單元間利用總線傳輸信號,實現多路負載的多點聯控,即一點控制多點和多點控制一點。可以通過某一開關單元控制其它多個開關單元上的外部負載,也可以通過多個開關單元對同一外部負載的控制。
文檔編號H03K17/945GK201639558SQ201020122199
公開日2010年11月17日 申請日期2010年3月3日 優先權日2010年3月3日
發明者李海學 申請人:杭州菲柯爾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