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v」型砧的製作方法
2024-02-25 16:13:15 4
專利名稱:一種「v」型砧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V」型砧,為機械製造行業自由鍛造技術領域所使用的一種工具。
背景技術:
目前國內在鍛造半鋼、及造口鐵軋輥等低塑性材料部件時大都採用普通600mm寬上、下「V」型砧,其兩個工作面間的夾角為120°,工作面為平面,由於在鍛造溫度下這類材料通常都存在著變形抗力較大,塑性差,易開裂等問題,而所使用的上、下「V」型砧雖然在心部壓實方面可有助於迴避這類材料在鍛造加工中的弱點,但對於這類材料在高溫下塑性差等方面的不足,現有的上、下「V」型砧還是無法解決的。而且上、下「V」型砧自身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如鍛造不對稱的加工面與部件之間變形的差異,及部件體內變形不均勻等等。因此,使用目前這種設計的工具所加工出的產品經常會出現橫向裂紋等質量問題,致使鍛造工藝成品率只有60%左右,拔長效率也比較低,難以滿足大批量生產的需要。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發明目的在於針對低塑性材料在鍛造溫度下所存在的變形抗力較大,塑性差,易開裂的弱點,以及現有的上、下「V」型砧在工作面設計中表現出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種鍛造加工成品率高,可滿足大批量生產需要的一種「V」型砧。
本實用新型採用以下技術方案該「V」型砧的兩個工作面間的夾角為90---110°,工作面為柱形面,其頂面呈圓弧形,圓弧半徑為880-1500mm,頂面與直立面交界處為圓弧形過渡,圓弧半徑為40---200mm。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在對新設計進行的大量模擬試驗中篩選出的優化設計,特別適合於低塑性材料部件的鍛造,在半鋼、造口鐵軋輥等部件的鍛造試驗中,成品率由過去的60%左右上升至96%,即解決了脆性材料的開裂問題,同時也提高了拔長效率,完全可以滿足大批量生產的需要。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加以詳細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圖3為圖2A-A部工作面的剖視圖具體實施方式
例1如
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採用以下技術方案,該「V」型砧1的兩個工作面4間的夾角為105°,詳見圖2,工作面4為柱形面,其頂面2呈圓弧形,圓弧半徑R1為1000mm,頂面2與直立面交界處3為圓弧角過渡,圓弧半徑R2為120mm,詳見圖3。
例2如圖2所示,該「V」型砧1的兩個工作面間的夾角為100°,詳見圖2,工作面4為柱形面,其頂面2呈圓弧形,圓弧半徑R1為1200mm,頂面2與直立面交界處3為圓弧形過渡,圓弧半徑R2為80mm,詳見圖3。
權利要求1.一種「V」型砧,其特徵在於該「V」型砧(1)的兩個工作面(4)間的夾角為90----110°,工作面(4)為柱形面,其頂面(2)呈圓弧形,頂面(2)與直立面交界處(3)為圓弧角過渡。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V」型砧,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工作面(4)其頂面(2)的圓弧形圓弧半徑為800---1500mm。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V」型砧,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頂面(2)與直立面交界處(3)圓弧角的圓弧半徑為40---200mm。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V」型砧,該「V」型砧的兩個工作面間的夾角為90—110°,工作面為柱形面,其頂面呈圓弧形,圓弧半徑為800-1500mm,頂面與直立面交界處為圓弧角過渡,圓弧半徑為40—200mm;有益效果是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在大量模擬試驗中篩選出的優化設計,特別適用於低塑性材料部件的鍛造,在半鋼、造口鐵軋輥等部件的鍛造試驗中,成品率由過去的60%左右上升至96%,即解決了脆性材料的開裂問題,同時也提高了拔長效率,完全可以滿足大批量生產的需要。
文檔編號B21J13/06GK2841194SQ20052002191
公開日2006年11月29日 申請日期2005年11月4日 優先權日2005年11月4日
發明者傅前進, 劉波 申請人: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