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面板承載裝置及承載方法與流程
2024-02-24 11:15:15 2

本發明涉及一種承載裝置及承載方法,尤其涉及一種柔性基板的承載裝置及承載方法。
背景技術:
近年來,中小尺寸顯示市場發生了巨大變化,amoled出貨量快速提升,發展勢頭迅猛,尤其是柔性顯示技術為廠商提供了更多創新空間柔性,amoled因具有不需背光源、對比度高、輕薄、視角廣、反應速度快、等優異之特性,逐漸被認為是下一代最具前途的信息顯示產品之一。業界更有顯示的未來看oled,oled的未來看柔性顯示。雖然柔性amoled的發展非常迅猛,但其生產中仍存在一些較難克服的技術問題。例如,柔性amoled面板因為在laserleadoff(llo-雷射剝離製程)後,產品呈現彎曲狀而難以在後續製程對位及精確傳送或測量,為柔性amoled面板的生產帶來諸多不便。
針對上述問題,現行的一些設計中會利用機械機構從柔性amoled面板的上面(正面)進行按壓撫平,但該方式容易造成面板上電子元件或線路的損傷,不利於產品製程。
技術實現要素: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柔性基板的承載裝置及承載方法,已解決現有技術中柔性基板因彎曲而難以後續精準對位進行傳送、測量等的技術問題。
本發明提供一種柔性基板的承載裝置,包含承載平臺及吸附裝置,該吸附裝置包含吸附件和該吸附件的調節機構,該吸附件一端設置吸嘴,另一端與該調節機構連接;該承載平臺用於承載柔性基板,其周邊設置複數個通孔,該吸附件設置於該通孔中;其中,該調節機構用於調節該吸嘴透過該通孔突出於該承載平臺的上表面並吸附住柔性基板底面,並可驅動該吸嘴向該承載平臺移動,使得該柔性基板平貼於該承載平臺上。
於一實施例中,該吸嘴對該柔性基板產生背離該柔性基板中心的第一作用力以及朝向該承載平臺的第二作用力。
於一實施例中,該調節機構包含第一旋轉控制部及調節杆,該調節杆的一端與該吸附件固定連接,另一端與該第一旋轉控制部旋轉連接;該第一旋轉控制部驅動該調節杆旋轉並帶動該吸附件的吸嘴伸出或縮回該通孔;或者,該調節機構為包含第二旋轉控制部和驅動杆,該驅動杆用於驅動該吸嘴伸出或縮回該通孔,該第二旋轉控制部用於控制該吸嘴的方向。
於一實施例中,該承載平臺還包含複數個氣孔,用以吸附固定該柔性基板。
於一實施例中,該承載裝置還包含容置裝置,該容置裝置設置於該承載平臺下方,該調節機構設置於容置裝置內。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柔性基板的承載方法,包含如下步驟:
s1,提供柔性基板的承載裝置,該承載裝置包含承載平臺及吸附裝置,該吸附裝置包含吸附件和該吸附件的調節機構,該吸附件一端設置吸嘴,另一端與該調節機構連接;該承載平臺周邊設置複數個通孔,該吸附件設置於該通孔中;
s2,驅動該吸嘴伸出該通孔;
s3,放置柔性基板於該承載裝置上,該吸嘴吸附該柔性基板的底面;
s4,驅動該吸嘴拉動該柔性基板向該承載平臺移動,使得該柔性基板平貼於該承載平臺上。
於一實施例中,該承載平臺上還設置有複數個氣孔,該步驟s3還包含啟動該複數個氣孔並吸附該柔性基板。
於一實施例中,該吸嘴對該柔性基板產生背離該柔性基板中心的第一作用力以及朝向該承載平臺的第二作用力。
於一實施例中,該調節機構包含第一旋轉控制部及調節杆,該調節杆的一端與該吸附件固定連接,另一端與該第一旋轉控制部旋轉連接;該第一旋轉控制部驅動該調節杆旋轉並帶動該吸附件的吸嘴伸出或縮回該通孔;或者,該調節機構為包含第二旋轉控制部和驅動杆,該驅動杆用於驅動該吸嘴伸出或縮回該通孔,該第二旋轉控制部用於控制該吸嘴的方向。
於一實施例中,該承載裝置還包含容置裝置,該容置裝置設置於該承載平臺下方,該調節機構設置於容置裝置內。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通過在承載裝置上設置可突伸出承載平臺的吸嘴,將翹曲的柔性基板底面吸住並向承載平臺移動,使得柔性基板可以平貼於該承載平臺上,之後藉助承載裝置進行對位和運輸,解決了現有技術中柔性基板因彎曲難以精確對位和傳輸的技術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柔性基板承載裝置的示意圖;
圖2a與圖2b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柔性基板承載裝置的工作過程的剖視圖;
圖3a與圖3b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柔性基板承載裝置的工作過程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對本發明的目的、構造、特徵、及其功能有進一步的了解,茲配合實施例詳細說明如下。
請參考圖1、圖2a及圖2b,圖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柔性基板承載裝置的示意圖,圖2a與圖2b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柔性基板承載裝置的工作過程的剖視圖。本實施例的柔性基板400的承載裝置100,包含承載平臺110及吸附裝置,吸附裝置包含吸附件121和吸附件121的調節機構122,吸附件一端設置吸嘴1212,另一端與調節機構122連接;承載平臺110用於承載柔性基板400,其周邊設置複數個通孔112,吸附件121設置於通孔112中;其中,調節機構122用於調節吸嘴1212透過通孔112突出於承載平臺110的上表面並吸附住柔性基板400的底面,並可驅動吸嘴1212向承載平臺110移動,使得柔性基板400平貼於承載平臺110上。
本實施例中,以吸嘴1212設置於承載平臺110的相對兩側邊為例進行說明,於其它實施例中,吸嘴1212也可以設置於承載平臺110的四邊;或者根據實際需要,進行一側邊或多側邊的吸嘴的開啟。
於一實施例中,吸嘴1212對柔性基板400產生背離柔性基板400中心的第一作用力f1、f1』以及朝向承載平臺110的第二作用力f2,在第一作用力f1、f』和第二作用力f2的共同作用下,柔性基板400得以平貼於承載平臺110上,如圖2a所示。
於一具體實施例中,調節機構122包含第一旋轉控制部1222及調節杆1224,調節杆1224的一端與吸附件121固定連接,另一端與第一旋轉控制部1222旋轉連接;第一旋轉控制部1222驅動調節杆1224旋轉並帶動吸附件121的吸嘴1212伸出或縮回通孔112,同時產生第一作用力f1、f1』和第二作用力f2,確保吸附件121可以伸出不同的高度並轉向不同的方向,從而適用於不同翹曲程度的柔性基板400。
於另一實施例中,承載平臺110還包含複數個氣孔114,用以吸附固定柔性基板400,從而使得柔性基板400可以更加平整的貼附於承載平臺110上;相鄰氣孔114之間的距離以不大於15毫米為佳,但不一次為限,複數個氣孔114的數量、間距及分布依實際生產中柔性板基板400的尺寸及彎曲度而定。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承載裝置100還包含容置裝置130,容置裝置130設置於承載平臺110下方,調節機構122設置於容置裝置130內。
本發明的柔性基板的承載裝置100,通過吸附件121與調節機構122的配合,使得翹曲的柔性基板400被拉平,再通過複數個氣孔114進一步將柔性基板400更加平整的吸附固定於承載平臺110上,通過將柔性基板400平整固定於承載平臺110上,可以實現了柔性基板400後續的精確對位以及傳送、測量等工序,並且不會造成柔性基板400的表面或其上電子元件的損傷。
再請參考圖3a與圖3b,圖3a與圖3b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柔性基板承載裝置的工作過程的剖視圖。本實施例中,承載裝置200的調節機構222為包含第二旋轉控制部2222和驅動杆2224,驅動杆2224用於驅動吸嘴2212伸出或縮回通孔212,第二旋轉控制部2222用於控制吸嘴2212的方向,確保吸嘴2212可以實現各種撓曲程度的柔性基板400的吸附;吸嘴2212在第二旋轉控制部2222及驅動杆2224的作用下,可以產生第一作用力f1、f1』和第二作用力f2,使得柔性基板400平貼於承載平臺110上。
請繼續參考圖1、圖2a及圖2b,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柔性基板400的承載方法,於本實施例中,該承載方法包含如下步驟:
s1,提供柔性基板400的承載裝置100,承載裝置100包含承載平臺110及吸附裝置,吸附裝置包含吸附件121和吸附件121的調節機構122,吸附件一端設置吸嘴1212,另一端與調節機構122連接;承載平臺110周邊設置複數個通孔112,吸附件121設置於通孔112中;
s2,驅動吸嘴1212伸出通孔112;
s3,放置柔性基板400於承載裝置100上,吸嘴1212吸附柔性基板400的底面;
s4,驅動吸嘴1212拉動柔性基板400向承載平臺110移動,使得柔性基板400平貼於承載平臺110上。
於一實施例中,吸嘴1212對柔性基板400產生背離柔性基板400中心的第一作用力f1、f1』以及朝向承載平臺110的第二作用力f2,在第一作用力f1、f』和第二作用力f2的共同作用下,柔性基板400得以平貼於承載平臺110上,如圖2a所示。
於一實施例中,承載平臺110上還設置有複數個氣孔114,步驟s3還包含啟動複數個氣孔114並吸附柔性基板400,從而進一步將柔性基板400平整的貼附於承載平臺110上。
於一具體實施例中,調節機構122包含第一旋轉控制部1222及調節杆1224,調節杆1224的一端與吸附件121固定連接,另一端與第一旋轉控制部1222旋轉連接;第一旋轉控制部1222驅動調節杆1224旋轉並帶動吸附件121的吸嘴1212伸出或縮回通孔112。
於另一實施例中,承載裝置100還包含容置裝置130,容置裝置130設置於承載平臺110下方,調節機構122設置於容置裝置130內。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柔性基板400的承載裝置200的調節機構222包含第二旋轉控制部2222和驅動杆2224,驅動杆2224用於驅動吸嘴伸出或縮回通孔212,第二旋轉控制部2222用於控制吸嘴2212的方向。
綜上所述,本發明通過在承載裝置上設置可突伸出承載平臺的吸嘴,將翹曲的柔性基板底面吸住並向承載平臺移動,使得柔性基板可以平貼於該承載平臺上,之後藉助承載裝置進行對位和運輸,解決了現有技術中柔性基板因彎曲難以精確對位和傳輸的技術問題。
本發明已由上述相關實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實施例僅為實施本發明的範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的實施例並未限制本發明的範圍。相反地,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所作的更動與潤飾,均屬本發明的專利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