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為什麼突然改名
2023-04-01 22:45:41 2
生於千禧年之前的朋友可能還記得,我們的小學歷史課本上突出了一個叫「慕斯武定」的國寶。也是小學歷史課本的封面插圖,是貨真價實的國寶級文物,代表了商代青銅器的最高水平。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從2011年開始,「慕斯武定」這個名字很少出現在書籍和媒體上,取而代之的是「後媽武定」這個名字。為什麼一件我們幾十年來一直稱之為「慕斯武定」的國寶突然改名了?
1939年,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出土了一尊巨型方鼎。這個三腳架重達800多公斤,大約需要10個人才能抬起來。由於安陽市武關村自古以來就是殷墟遺址,當地歷史上也出土過不少商代青銅器,村民們斷定這個巨大的青銅鼎是商代的寶鼎,是世代相傳的國寶。
很快,日本人得到消息,安陽挖出了一個商代的青銅鼎。先是派了一小撮日軍搜村,但村民事先得知日軍要來搶銅鼎,就藏了起來。日軍搜索無果,無功而返。
日軍走後,村民們覺得日軍肯定不會善罷甘休,於是村民吳佩文去鄭州買了一個假鼎,藏在自己的炕洞裡。不出所料,幾天後,日軍再次來到武官村搜索保定。他們很快找到了假三腳架,帶著它穿過去,揚長而去。為了防止真鼎被日軍搶走,村民們商議後決定將真鼎再次埋在地下。
1946年6月,國民政府中央博物館決定再次挖掘方鼎。再挖一遍,大家發現方鼎少了一隻鼎耳。根據要求,方鼎被運到南京中央博物館籌備處保存。
1949年,國民黨中央博物館將大量國寶空運到臺灣省。因為青銅鼎太重,飛機抬不動這個國寶,所以他們把青銅鼎扔在了南京機場的跑道上。解放軍發現方鼎後,將其送往南京博物館。
1959年,青銅鼎被運到北京,收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今國家博物館)。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文史專家郭沫若根據鼎內「司母戊」銘文,將青銅鼎命名為「司母戊鼎」。
鼎高133釐米,長110釐米,寬79釐米,總重量為832.84公斤。鼎身呈長方形,四面鑄有精美的饕餮紋和盤龍紋;三腳架的上部有折邊;鼎沿兩側有對耳,(出土時丟失了一耳,後來根據剩下的一耳仿製);在鼎的下部,有四個圓柱形的支撐腳,上面有精緻的蟬紋。鼎腹鑄有「司母戊」字樣。郭沫若根據這三個字給它命名為「慕斯武定」。
吳四鼎巨大、雄偉、莊嚴,採用了泥膜成型、翻陶利潤、澆模等先進複雜的工藝,代表了我國商代青銅器製作的最高水平。慕斯武鼎是中國迄今為止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是名副其實的「重器」。
1976年,安陽殷墟發現商代傅顥墓。傅顥是迄今為止第一位有文字記載的女武將,商朝武丁皇后。富豪墓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後媽丁鑫」引起了專家的關注。太后丁鑫與幾十年前出土的慕斯武鼎在形制、銘文和紋飾上都十分相似。
眾所周知,司母戊鼎是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武丁之妻武而製作的鼎。碰巧的是,根據歷史記載,傅昊是王上武定的60多個妻子之一,他也是武定的妻子。
由於司母戊鼎與後來出土的後母丁鑫鼎是同一時期的鼎,有專家推翻了此前郭沫若給司母戊鼎的稱呼,認為「司母戊鼎」應改稱「后母戊鼎」。
關於司母戊丁變后母戊丁,學者分為兩派。一派稱之為慕斯武定的專家認為「斯」在當時是「斯」的同義詞,「戊」是王上文鼎母親的廟號。那麼,巫這三個字的組合就可以理解為:青銅鼎用來祭拜他的母親鄂
另一派學者認為「司」字與當時的「後」字寫法相同。商代字體書寫自由,部首尚未形成格式,可以隨意擺放。因此,「司」的寫法可以正也可以反,左讀「司」,右讀「後」。此外,結合富豪墓出土的新鼎,「後」字與「黃」字相連,意為「皇后」,是一種尊貴的榮譽。因此,有學者傾向於將「慕斯武定」更名為「武定」。
司母戊鼎更名之爭持續了30多年。2011年3月6日,央視新聞頻道正式宣布,司母戊丁改名為繼母戊丁。自此,國家博物館陳列展覽中的司母戊鼎銘牌改為後媽戊鼎,一場學術之爭告一段落。
其實叫武丁或者後媽武丁都沒什麼不好,因為在商朝這個詞可以叫司或者侯,只能怪古代學者的學術不嚴謹。這尊方鼎無論叫什麼名字,都不會影響它在我國文化史上的地位。方鼎這個名字對普通人來說無關緊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