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初期,魏惠王本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為何魏國卻最終衰落?
2023-04-02 01:57:06 2
魏惠王魏罃是戰國時代魏國的第三位國君,魏文侯魏斯之孫,魏武侯魏擊之子。魏惠王在位五十年,是魏國從盛到衰的一位君王。
他在位的前半生,是魏國霸業輝煌的時期,在位的第二十九年,魏軍在馬陵被齊軍擊敗,元氣大傷,魏國的霸業從此衰落。
魏惠王在位時期,主要的施政舉措有四項:
第一項,公元前361年,也就是魏惠王在位的第六年,魏國將都城從河東安邑,遷到了中原的大梁。
安邑處在河東腹地,靠近晉國舊都絳魏主是誰,但三家分晉後,河東被韓國和趙國包圍,魏都安邑經常被趙國和韓國聯合打到家門口,魏國很受約束。
而且安邑又地處山河險阻的河東盆地,對於實力膨脹,需要與中原各國頻繁交流,提升自己霸主形象的魏國來說,顯然是不太便利的。
第二項,魏惠王繼續推行李悝的「盡地力之教」的變法,興修水利工程,在黃河岸邊建立堤壩,進行防洪灌溉。
並且又開放貴族獨佔的山林川澤,允許平民開發耕種,這些有利於民生的政策,進一步提升了魏國的國力,穩固了魏國的霸權。
第三項,魏惠王繼位以後,著力於修復與趙國、韓國的聯盟關係,繼續領導三晉聯盟與齊楚進行爭霸。
第四項,魏惠王繼承了其父魏武侯時代,對秦國的政策,轉攻為守。派遣將領龍賈,率軍在西河郡修築長城,防守秦軍的進攻。
魏惠王的這一系列政策,有助於魏國提升國力,維護了魏國的強大,使得魏國繼續成為諸侯的領袖,戰國的霸主。
但是這一切都在魏惠王二十九年,發生了改變。魏國大軍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軍故伎重施,進攻大梁,解圍韓國。
魏軍為報桂陵之敗的仇,追擊齊軍。魏軍主將龐涓,誤中孫臏的減灶之計,別齊軍在馬陵道埋伏。魏軍慘敗,龐涓兵敗自殺,魏太子申被俘。
馬陵之戰後,魏國迅速從戰略進攻陷入戰略防守之中,面對逐漸強大的秦國、齊國,在兩個大國的夾擊之下,魏國不斷慘敗,魏國迅速從戰國第一強國,衰落成為與韓國一樣的魚腩國家了。
從魏惠王繼位的整個施政舉措來看,其實並沒有出現重大的失誤,他也是一位立志要發揚魏國霸業的國君,但是為何魏國卻在他的手上越來越弱呢?
魏國的霸業,並非是魏國就獨強於戰國,其實是晉國的霸業
魏文侯強大魏國,建立魏國的霸業,有兩個特別重要的舉措,一是內修,國內推行變法,重用各類人才,令魏國一躍成為三晉的扛把子。
二是外交,雖然魏國的領土和國力,都比不上楚國、齊國兩個大國,但是魏國有一幫兄弟啊。魏文侯堅定地聯合趙國、韓國,將他們綁上魏國的戰車,在中原與齊國、楚國爭奪霸主。
因此可以說,魏國是霸主中的霸主,這並不是說魏國的就是王中王,霸中霸。而且魏國能夠稱霸,其實更多的還是延續晉國的霸業,以三晉的名義稱霸,而他自己是三晉的大哥,自然就是霸主了。
如果脫離三晉,把魏國單獨拉出來,其實魏國的硬實力恐怕與齊楚兩強是有點差距的。從魏武侯意圖武力幹涉趙國,被擊敗於邯鄲,魏惠王繼位,被趙國聯合韓國報了一箭之仇。
從三晉不時爆發的一些衝突來看,魏國妥妥的是三晉的大哥,但是兩個小弟也不是拿他沒辦法,因此魏國並不是獨強的霸主。
魏國與韓國、趙國的三晉聯盟徹底破裂,陷入列國圍攻之中
魏國作為三晉的大哥,著實是有點不稱職,魏國強大以後,一直擔心趙國強了自己的老大的位置。所以從魏文侯一開始,就一直壓制著趙國,防止趙國強大。
魏文侯做的還不太過分,魏武侯就過分了,趙敬侯繼位之初,趙國公子趙朝作亂。魏武侯竟然支持趙朝,派兵協助趙朝進攻邯鄲,被趙軍擊敗,魏、趙關係破裂。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魏、趙的梁子從此結下以後,後面還持續不斷。趙敬侯眼看著三晉聯軍在中原節節勝利,魏國佔領了楚國的大梁,韓國一步步蠶食鄭國,而趙國一口湯都沒撈著。
趙敬侯就把趙國的都城遷到邯鄲,方便趙國瓜分中原的利益,但是魏國不高興了,一直給趙國使絆子,鼓搗衛國進攻趙國。趙軍無法抵抗魏軍,於是和楚國聯合,共同擊敗魏軍。
魏武侯去世之後,兩個兒子爭奪君位,魏國人立魏罃為國君。趙、韓兩國都參與進來,效仿魏武侯對別國的事情指手畫腳。
趙韓聯軍在濁澤擊敗魏軍,但是兩國因為意見不合,最終鬧掰,魏罃擊敗魏緩,繼位為魏惠王。
因此從魏惠王繼位開始,三晉聯盟就已經名存實亡,三國之間矛盾重重。但是為了維護三晉內部的關係,保證魏國的霸權,魏惠王採取威逼利誘的方式,維持著三晉聯盟的存在。
但是只要有矛盾,堡壘總是先從內部被攻破,不知道是因為東西兩個方向的齊國、秦國的逐漸強大,魏惠王腦子發熱了,想統一三晉。
做了二十多年的霸主,魏惠王已經飄了,公元前354年,魏惠王因為趙國進攻衛國。派軍隊圍攻趙都邯鄲,次年趙國向齊國求救,孫臏「圍魏救趙」,在桂陵擊敗回援的魏軍,生擒龐涓。
但是此時魏軍已經攻克邯鄲,迫使趙成侯籤訂城下之盟,桂陵之戰魏軍元氣未傷。但是這一戰如果魏國腦袋清醒的話,可以發現自己已經危機四伏了,齊國、楚國都出兵救趙了,秦國也在蠢蠢欲動。
但是隨後的公元前352年,魏國在襄陵之戰中,聯合韓國擊敗了齊、宋、衛聯軍,齊國通過楚國向魏國求和,魏國霸權保住了。
但是魏惠王充分發揮了自己記吃不記打的本性,上一次攻打趙國,被人狠狠捶了一頓。終於在公元前342年,魏國按耐不住,派兵攻打韓國,韓國也向齊國求援。
韓國五戰皆敗後,齊軍出兵攻打大梁,魏惠王眼看又是齊國來搗亂。撤回在韓軍隊,以太子申為主將,龐涓為副將,率軍攻打齊軍,力圖打疼齊國,讓齊國以後不敢搗亂。
結果齊軍採取誘敵深入的計策,以「減灶計」令魏軍輕敵冒進,龐涓率領精騎脫離主力追擊齊軍,在馬陵道被齊軍伏擊,全軍覆沒,龐涓自殺。隨後齊軍連續擊敗魏軍主力,魏國從此元氣大傷。
桂陵、馬陵魏國兩次被痛揍,都是因為攻打曾經的盟友,結果被齊國抄了後路。所以說,三晉聯盟的徹底破裂,已經預示著魏國霸權的衰落,魏國的地理位置決定,沒有盟友,必然被圍攻,保命都困難。
魏國人才使用,和發展戰略的錯誤,是霸權衰敗的根本原因
魏國的崛起是魏文侯重用人才,正確的戰略布局所奠定的。而魏國的衰敗,也同樣的是魏武侯、魏惠王父子沒能用好人才,戰略布局的錯誤所帶來的。
有些人將魏國最終的衰敗,歸結於魏國延續了晉國時期的春秋霸權思想,將精力集中到了中原的爭霸中,其實這種說法也對,也不對。
對的是晉國在中原的百年霸業,確實如魏國一樣,投身於中原,不斷地和楚國、齊國爭奪霸權。
但是不同的,晉國並沒有把全部精力集中在中原,而是不斷對外擴張,提升國力。把領土從運城、臨汾一代,擴張到了山西北部的句注山,跨過太行山,東邊擴張到了與齊國交界。
晉國能打下這樣遼闊的土地,可是在中原爭霸中得不到的。魏國想學習晉國的霸業,魏文侯時期學了個像模像樣,跨過黃河,向西侵佔秦國的土地,向北奪取胡人的土地,使得魏國國力大增。
等到魏武侯、魏惠王繼位後,以為魏斯打下的基業就夠用了,一頭扎進中原出不來了,錯失了最好的領土擴張機會。學晉國,只學到皮毛,還老想出去找人幹仗魏主是誰,你魏國不挨打,還有誰能挨打呢?
最後是魏國的用人策略,著實是渣的要命啊,魏國地處晉國最核心的地帶,撿了晉國和魏文侯時期留下的豐富的人才資源。但是魏武侯、魏惠王這一對敗家玩意,都不知道用。
魏武侯又把魏國拉回了重用貴族勢力的老路上來,而魏惠王更是眼睜睜地錯失了孫臏、商鞅、張儀這些人才。追逐與孟子、惠施這等名聲響亮、空有德行的名士,人才的流失,奠定了魏國衰敗的基礎。
魏文侯時期,重用了李悝、翟璜、吳起、樂羊、西門豹這些出身於小貴族或者平民出身的文臣武將,成就了魏國的霸業。
而魏武侯以後,魏國不再重用寒門士子,那豈不是「成也寒門,敗也寒門」,地處四戰之地的魏國,哪有不敗的道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