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齡晚年的悽苦生活
2023-04-02 03:41:58 1
宋美齡晚年的悽苦生活
導語:有中國第一夫人之稱的宋美齡,沒想到竟然會在異國他鄉度過晚年!宋美齡為什麼會有悽慘的晚年生活?以下是宋美齡晚年的悽苦生活 從高高在上位置上跌落為一個可憐楚楚的老太太!據悉,晚年的宋美齡遠赴美國,從臺灣僅僅帶了十幾萬,孔令儀指出,宋美齡一生不會賺錢、更不管錢,身後僅留下12萬美元銀行存款,由孔令儀代管,此外別無其它資產;宋美齡晚年在紐約,住的、吃的、用的,包括昂貴的醫藥費用,均由孔家出錢。
宋美齡晚年的悽苦生活
晚年的宋美齡遠赴美國,從臺灣僅僅帶了十幾萬,習慣於奢侈生活的她怎麼能夠用。若沒有此人幫助晚年能否善終都不得而知了!
孔令偉1994年過世後,因長島住宅太偏僻,冬天下雪不方便,孔令儀便勸宋美齡搬往曼哈頓住,但所住公寓為孔令儀大弟令侃名下所有,因此宋美齡在紐約並無房產。
孔令儀說,宋美齡在臺灣也沒有任何房地產。惟一擁有的一棟房子在上海,是宋美齡1927年在上海與蔣介石結婚時的陪嫁。這幢房子當時在法租界霞飛路(即如今的南京路)附近,現由祖國大陸方面保存。這是宋美齡生前惟一的房產。
孔令儀指出,宋美齡一生不會賺錢、更不管錢,身後僅留下12萬美元銀行存款,由孔令儀代管,此外別無其它資產;宋美齡晚年在紐約,住的、吃的、用的,包括昂貴的醫藥費用,均由孔家出錢。
宋美齡晚年的悽苦生活
1995年宋美齡決定將紐約長島蝗蟲谷大宅出手變賣以後,就搬進城裡曼哈頓上東城的一處高層公寓樓裡居住。
這所公寓是宋美齡漫長人生之旅的最後一站,也是她一生中惟一住過的高層建築。此前無論她在上海還是南京、重慶、臺北,所住的樓房也不過是二三層之高,然而到了她的晚年,竟然破例地住進了一幢巨型公寓樓的第十層。這是一幢十五層高的老式公寓,大約建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與宋美齡從前所住過的任何樓房都不能同日而語。陳舊、破陋和樓窗的狹窄都是舊建築所特有的標誌。
它坐落在紐約曼哈頓的東河之濱,宋美齡所住的第十層是兩層樓房打通,她本人住在十層的大套間裡,秘書、護士等女性服務人員與這位年邁的老夫人同居在這一層的幾個居室之內。而第九層為男性警衛人員和司機等等,由於多年形成的習慣,所有男性工作人員在無重要事情時一律不許進入宋美齡居住的第十層。
這所建築之所以作為宋美齡晚年的住所,是因為這裡距孔令儀和丈夫所住的曼哈頓第五大道上的公寓較近,便於他們不時從家來到這所公寓照顧已經行走艱難的宋美齡。這座公寓與早年她在長島蝗蟲谷居住的大宅一樣,也不是宋美齡本人的房產,而是她的外甥孔令侃生前購買下的一處房產,孔令侃在世的時候,就曾經多次對小姨媽宋美齡表示:將來如果您老人家一旦不習慣在城外居住的時候,隨時可以搬進這所公寓裡來居住。不過那時住慣了瓦房和低層樓房的宋美齡,並不希望馬上就住進人聲喧囂的曼哈頓高層住宅區來,直到1995年她的身體實在難以承受城外醫病不便等多種實際困難,才在孔令儀的多次勸說下,搬進了這所高層住宅的。
出現在宋美齡面前的是一幢幢狀如高山峻岭般的巨廈。那些由鋼骨水泥組成的樓群,儼然如層層顛連起伏的險峻峰巒,遮住了她平日最喜歡的陽光。一大片陰影忽然鋪天蓋地向她襲來,使老夫人的眼睛有些難以適應。她眯著眼睛,望著那不斷向轎車撲來的幢幢大樓,嚇得她急忙用手護住了發花的雙眼。也不知車行多久,忽然身邊有人輕輕叫她,宋美齡這才發現,她的座車已經滑入一條水泥坡道,她眼前出現了一幢巍峨的大廈。這就是宋美齡寄予希望的另一住處——紐約東河84街豪宅,人稱「葛萊西」的公寓樓。
須臾,一扇大門就在她的面前緩緩開啟,原來這是一個巨大的地下車庫。宋美齡正困惑地左右顧盼,孔令儀和護士、警衛們已經把她攙扶下車,這時她才知道自己來到了孔令侃早年為她購買的豪華大宅下面。接著,孔令儀讓宋美齡穩穩坐在那輛輪椅上,然後大家把她的輪椅抬進了電梯間。這時,電梯開始緩緩上升,宋美齡的心忽然變得緊張起來,因為到了暮年時光的她,再不像從前那樣適應電梯的起降。眨眼之際,緩緩上升的電梯便停在了第九層。
宋美齡的輪椅被大家推出電梯間,她忽然發現來到了一個陌生的世界。特別是狹窄的廊道尤讓她忽感不適,只覺得眼前一片黑暗。在她看來眼前的高層大廈,自然無法與長島蝗蟲谷那寬敞大院和二層樓房相比。
孔令儀和護士把宋美齡的輪椅抬上樓梯,在他們面前出現了第十樓那寬大的起居室。宋美齡從前在這裡曾住過一個短短的秋天,那時她把一架大鋼琴從長島別墅搬到這裡。如今當老夫人再次來到這裡時,她才發現那架鋼琴的琴蓋上,已經落滿了厚厚塵土。
從前宋美齡在國內時,就喜歡彈鋼琴,那是她在美國讀書時養成的習慣。在改習繪畫以前的十幾年時間裡,宋美齡在上海和南京,都是以彈鋼琴來打發寂寞光陰的。後來她聽信了蔣介石的勸告,才把興趣全都轉移到繪畫上來,從此她就再也不摸鋼琴了。宋美齡到了美國以後,孔令偉擔心自己的小姨媽無事可做,又考慮到繪畫畢竟不能成為她漫長家居時光的全部精神寄託,因此她出錢在紐約為小姨媽購買了一架英國造的鋼琴。如今,當宋美齡忽然發現那架放在十樓起居室百葉窗前的黑漆大鋼琴時,眼睛忽然一溼,又想起了外甥女在世時的許多往事。
在曼哈頓居住的幾年裡,宋美齡的生活習慣如舊,她仍然每天聽秘書讀當天的《 紐約時報 》,仍然還像從前在蝗蟲谷居住時一樣地堅持要秘書為她化妝和梳頭,然後吃清淡的早點,中午以後要睡到下午3點,吃了午餐以後,她會在十樓的陽臺上轉一轉,看花或者倚窗觀望樓下的馬路和人流車輛。
她住在十層樓上極少下來,因為她下樓一次十分不便。有時候甚至需要護士攙扶或坐在輪椅上,這樣就要驚動許多人。不過,宋美齡只要下樓,必須要做好幾件事才行。一是她必須要梳好頭,化了妝;第二件是要穿上她從小就喜歡的中國旗袍才能夠會見客人。對於宋美齡來說,雖然從小就在美國接受教育,她也十分喜歡西方的生活習慣,不過她在服裝上一直沒有全然地西化,在任何公眾的場合,她也一直不肯穿西裝。到美國度晚年時光的時候更是如此,一直到死也沒有穿西裝,這是一般普通人所不能理解的。
宋美齡住進紐約曼哈頓「葛萊西」高層公寓以後,一位美國記者曾對她在高層公寓的生活狀況作過如下描述:「據知情者稱,宋美齡在葛萊西公寓裡的生活十分平靜,她還像在蝗蟲谷居住時一樣,每天都以讀經、禱告、看書、看報為主要生活內容,有時還會見從臺灣來的客人,但談話的時間一般不長,近幾年她的話明顯漸少,有時用英語與人交談,有時她會對客人講上海話。還有的時候她喜歡由侍衛和護士陪同去曼哈頓附近的教堂做禮拜,但是她必須要坐在輪椅上,而且一般在無人的時候她會來,避免與陌生人交流,更討厭新聞記者。晚上她在床上讀書時,不知何時就睡著了。她的眼力還算好,據說訂了幾份美國的英文報紙。只是聽力大不如從前了,她與老朋友會面時有時只能用筆談,腦袋也還靈活。有時候身邊人為了讓她快活,便與老夫人打麻將。據說她在牌桌上還能捉得到誰在偷牌。讓身邊人擔心的是宋美齡有時會在她的臥室跌跤,因此孔令儀力勸她使用手杖,但她不服老,不喜歡用『第三隻腳走路』……」
宋美齡在「葛萊西」高層公寓居住的十幾年中,還有幾件值得記上一筆的事情。1996年對於宋美齡來說,是個陰雲籠罩的日子。3月12日是她的99歲大壽,宋美齡仍然還像往年那樣,當壽辰之期到來之時,住在舊金山的孫子蔣孝勇,仍然還會像往年一樣帶著他的一家人前來祝壽,可是今年不同,她意外發現蔣孝勇竟然破例地沒有出現在她的樓下客廳裡,這是極為少見的情況。前來為她祝壽的卻是孫媳婦蔣方智怡和兩個孩子。經詢問才知道蔣孝勇已經染患喉癌,正在臺灣榮民總醫院治病。這讓宋美齡的心情大為不快。
因為她知道此前已經有兩個孫子蔣孝文、蔣孝武英年早逝了。由於心情苦悶,宋美齡在壽宴不久曾要求兩個警衛和一個女侍陪著,神不知鬼不覺地出現在曼哈頓花園大道不遠的埃切斯諾公園的林蔭路上。這裡儘管與住處很近,但宋美齡還是第一次光臨。為避免引起外界注意,她特別關照身邊人要選在閉園前去公園裡轉一轉。因為自春天以來,她的心緒過於憋悶。為排遣心中的積火,宋美齡才有了這次到公園裡透透氣的機會。宋美齡惘然地坐在輪椅上,遊移的目光從那些盛開的白色喇叭花上掠過。平時喜歡以養花為樂的老夫人,如今再沒有心思觀賞公園中那奼紫嫣紅的花花草草。她心裡想的就是蔣孝勇的病。
所幸的是,不久宋美齡就在「葛萊西」公寓收到了蔣孝勇從臺北寄來的一封信。他在信中告訴宋美齡:「祖母大人,您在紐約吩咐的事情,目前我在臺灣正加緊進行中。……」宋美齡當然理解蔣孝勇在病中這句話的全部含意,他是指「二蔣」向大陸移靈之事。一年前當蔣孝勇來紐約給她祝壽的時候,宋美齡曾經向他流露過有一天把蔣介石和蔣經國兩人靈柩移往祖國大陸安葬的意思。在接到蔣孝勇的來信之後,宋美齡也感到幾分不安。她當然寄希望於蔣孝勇和蔣緯國叔侄能在臺灣妥善地辦好「二蔣」移靈大陸之事,但她又預感到自己的希望極可能因蔣孝勇的突然患病而化成泡影。儘管此後不久,在臺灣的蔣孝勇又讓妻子蔣方智怡給宋美齡捎來信息:蔣孝勇一定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全力促成「二蔣」向大陸的移靈成功。可是,宋美齡仍然不抱更大的希望,因為她知道現在的臺灣早已經不再是從前的蔣家天下了。
讓宋美齡欣慰的一件事是,她和蔣介石鐘愛的孫子蔣孝勇,就在這一年的夏天,作為蔣家第一人,將親赴祖國大陸。名義上蔣孝勇雖然是去北京診斷疾病,而其大陸之行的實際意義當然遠不止於此。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顯然與「二蔣移靈」有關。
7月22日,在美國紐約的宋美齡獲悉蔣孝勇一家即將進入大陸的當天,同時她又在「葛萊西」公寓中得知了國民黨中央擬為兩位蔣「總統」組成一個「奉安研究小組」的決議。此前宋美齡在美國已經得到臺灣發給她的確切信息,國民黨中常會特別為蔣緯國的提案開會討論。多數中常委認為把蔣介石和蔣經國的遺陵移遷大陸一事,目前並無急迫性。都認為最恰當的時間,應在兩岸統一以後才能進行。李登輝還主張讓秘書長儘快向蔣家家屬轉達中常會的意見。宋美齡聽到臺北傳來的這一消息,心裡充滿了失望,因為她心裡的一個夙願自此顯然將要胎死腹中了。
雖然,宋美齡為上述兩件事所困擾,不過有時也會有好消息傳來。這一年夏天,蔣孝文的女兒蔣友梅在英國倫敦結婚了,這是蔣家第四代人的第一次隆重婚禮。
1996年6月6日,倫敦是個沒有濃霧的好天氣。就在蔣友梅和馬理倫逸恩在倫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舉行婚禮的時刻,主婚者當眾宣讀蔣夫人宋美齡給重孫女寫來的一封賀信。儘管宋美齡不可能親自到場祝賀,可是她在賀信中說:「欣聞友梅與馬理倫在英舉行婚禮,我甚感高興。因為這不僅是友梅和馬理倫的喜事,亦是蔣氏家族的大喜之事。我為看到這一喜事的到來而高興!但願上帝再次降福給你們!……」
就在蔣友梅婚禮的次日,英國、法國、美國、西班牙、臺灣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報刊上,都以顯著版面刊載蔣友梅喜披婚紗的新聞照片。宋美齡坐在紐約曼哈頓豪宅的十樓上,看到《 歐洲日報 》上刊載女記者鍾雲蘭發自倫敦的專訪,題目是:《 蔣家第四代蔣友梅在英國成婚 》。
宋美齡為在憂鬱中獲得這樣的好信息而感到慰藉。
也是在這一年,宋美齡有過一次半公開的活動,那就是她乘輪椅走出了封閉式的高層住宅,出席了一次大都會的展覽。儘管名義上是出席一次「中華奇觀」的預展,但她的用意還不在於觀看那些來自臺灣的展品,她是想藉機脫離孤寂的獨處環境宋美齡的老公是誰,到大庭廣眾中去散散心。當然,由於宋美齡在美國的知名度和她多年不輕易露面的特殊情況,她在大都會博物館的突然出現,必然激起當地公眾的普遍注目。當地媒體聞訊紛至沓來,給這位99歲老夫人當場拍下許多照片。這是她來到美國多年以來在公眾場合的第一次露面。儘管如此,可宋美齡的心情仍然快活不起來。因為她心裡還惦記著正在臺灣治病的蔣孝勇,不知他的吉兇禍福。不過,就在這一年的年終歲尾,蔣孝勇英年早逝的噩耗終於還是從臺灣傳來了,儘管這一不幸的消息是許久以後才由秘書轉告給她的,但是,蔣孝勇的病逝對晚年受盡親人病逝頻繁打擊的宋美齡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宋美齡晚年的悽苦生活
原題:垂暮老人宋美齡的生活心態
原文提要:僑居紐約,時年104歲、跨越三個世紀的宋美齡,因傷病多年來以輪椅代步,每日以散步、看報、讀《聖經》消磨時光。去年,她完成了國民黨黨員重新登記手續,成為終身黨員……
為跨越三個世紀而欣慰
據多次出入宋美齡寓所人士傳來消息稱:僑居紐約已20多年的宋美齡,一些華人稱她為:"既有過陽光燦爛,又有過風雨大作而有影響力的女壽星。"今年3月底,正好度過104歲的高壽生日。雖然隻身一人,卻未有過大的愁嘆或眼淚。但由於曾因乳癌和卵巢囊腫兩度手術及因車禍致腿、臀受傷,體能不及在臺北時的良好,多年來以坐輪椅代步進出。
今年元旦的上午,照料她生活在起居的護士告訴她今天是2001年新年元旦時,宋美齡那濃縮世紀風雲的臉就綻開從未有過的舒心笑靨,並回答說:"對,對,我沒有忘卻元旦。"因她清醒記得去年元旦時,紐約《世界日報》為她舉辦了有意義的個人畫展。原因是她從50歲起步拜名師黃君璧學畫,已有不少佳作問世。乃至早在臺北時張大千也說她很有長進,畫山水花鳥都有自己的特色。這次畫展既是為她心愛佳作的集中展示,又是今後封筆不再作畫而劃上圓滿句號的象徵,她坐著輪椅親自出席了開幕式。
回憶中流露出喜悅的心情。今年元旦又逢跨入21世紀的第一年,依稀記得自己從清朝後期出生,至今已成為生命跨越三個世紀的幸運老人,故她那微紅的雙頰笑起來。儘管她行動不便,但看上去她的面容要比其百歲出頭的實際年齡年輕些,牙齒也只補了四顆,頭髮沒有全白且長到腰際。老態未發展到完全龍鍾,往年那種雍容氣質並未喪盡。這是她長期注重自身保養,遇事不煩躁的結果。難怪美國化妝美容師們也說,百歲老人還保持如今那樣不太難看的面容難得,每年要為她作幾次美容,算是在她尊貴的儀容上,為垂暮老人作免費宣傳。
外甥兒女待她最為忠貞
自1975年蔣介石病故而由蔣經國接管臺灣權力後,她對這個年紀較大的兒子推行的改革政策頗感惆悵,總感到越變越不順眼,越變越沒秩序,越缺少老頭子在時的那種倫理水準,心底裡總是不那麼自在。為此她毫不猶豫地藉故養病,於1979年到美國居住,以迴避這個看不順眼的環境。
她自認來美國後的經歷沒有在臺北時那麼豐富多彩,但最幸運的是有幾個好外甥兒女,給她以天倫,給她晚年生活增添幾分歡樂。早先住在姐姐宋靄齡購置的長島一幢小別墅裡,9年後搬至外甥孔令侃在曼哈頓為她特地購買的一套大公寓裡。雖然住在高高的9層樓裡,不及原臺北士林官司邸那樣舒適,但屋臨東河,臨窗瞭望,視野廣闊而一覽無遺;旁有一座中央公園空氣新鮮,可以坐著輪椅自由環遊,在碧草綠樹中尋找一份自然野趣,成為她到美國後最為滿意的開心事。
這個為她購房的孔少爺(又稱孔路易),才學兼備,早在南京和臺北時,不論宋子文或宋美齡有什麼大的外交活動,總免不了在幕後幫忙助陣。當年宋美齡到美國國會演講,其英語稿就經過孔令侃的潤飾而更見典雅。到美國這幾年,孔令侃為她改善居住條件而不惜花費許多購買這套大公寓。
至於那個聰穎的孔令儀(又稱孔珍儀)小姐,不僅在當年蔣介石逝世時形影相隨地陪伴哀傷的她,共度痛苦的時刻,而且後來臺北建造圓山飯店如何設計方能體現民族風格這樣的事,也徵求她的意見。到美國居住後,每年一次又一次來看望和陪伴她,有時與她談天說地,有時陪她到戶外散步,十分親近。
正是外甥兒女們對她的孝順和悉心照料,使她感到以往缺失的美好和諧給找了回來,安慰她那形單影隻的心靈,化解了心中的種種鬱結。
她發出嘆息說,開啟記憶,回顧塵緣,一些人叛變背節,只有外甥兒女忠貞不貳,給了她晚年人生一份厚禮,比親生兒女還好。1999年她把原在長島的住宅出賣,在美國華人社會成了一條不大不小的新聞,有人以為是她錢不夠用而轉手,其實這是旁人誤解,賢外甥孔令傑在美國得州有廣大的產業,可足供數代人享用不盡,她自然也無需去考慮一個"錢"字。
自感生命嚴冬季節到來
雖然臺灣這個小朝廷已非當年,對她早不怎麼看重,但尚健在的一批老臣出於以往皇恩浩蕩和良久的關係,竭力說服臺灣當局繼續關心宋美齡僑居美國的生活。由臺北榮民醫院派出四名得力護士照料她的生活,每日輪流,做飯、洗衣、藥療、陪伴全部負責、同時派出一名中校為首的保安組,負責其寓所的警衛任務即使外出散步,也有警員緊跟在後宋美齡的老公是誰,使宋美齡的日常生活起居無後顧之憂。
即使如此,宋美齡近年還是流露出寂寞之感。原因是孔令儀、孔令侃、孔令偉、孔令傑四個外甥兒女中,除前一個外,其他三人都沒有跨過新世紀,於近幾年先後過早凋零。令看望和照料她的親人大為減少。目前唯一尚存的外甥女孔令儀也因自己年紀大而精力所限,來看望她的次數不及過去多。過去常去看望她的一些美國故舊,不少也已"黃鶴東去",以往門庭若市的常客已不多見。就連婦女聯合會理事長嚴倬雲(辜振甫夫人),也因年紀大精力所限,會見她的次數也在減少。
至於蔣家第三代的重要人物蔣孝勇和蔣孝武也先於祖母而過世多年。連庶出的章孝慈,也未能延壽,過早與她永別。還有一位庶出之孫章孝嚴,前幾年在李登輝部下任要職,被她視為有些事做得過分,客觀上充當李登輝的"打手",不把他放在親近視線之內,由此宣告了蔣家三代人在臺灣影響的日漸衰微。加之自己未生兒育女,使宋氏有一種失去依傍的彷徨,猶如冬天失群的鳥兒,有走向生命嚴冬季節的不安。
陷入這樣的處境,為了打發歲月的流淌,她作為腦子不怎麼糊塗的高壽老人,每日散步、看報、讀《聖經》消磨時光。凡是不颳風下雨,總在護士和保安人員的陪伴下,坐輪椅到寓所邊的東河岸或中央公園走走,呼吸新鮮空氣,接受大自然的恩賜。有時甚至不讓護士推車,自己雙手用力緩緩向前推,藉以鍛鍊衰老的體魄。
如今中文對她而言已有些陌生,每日裡戴老花眼鏡看的是她愛看的《紐約時報》等幾份當地英文報紙。看新聞報導不大想了解臺灣的信息,因為臺灣在變化中不合她的心願。在她那遨遊宇宙的廣闊心胸中,臺灣只佔極小的地位。相反對美國、歐洲、加拿大、印度、開羅等方面的新聞報導倒有關心的興趣。1月底,她就從報上看到美國新總統小布希上任的新聞,認為此人的相貌與其父十分相似。印度發生大地震死傷幾萬人,令她十分驚訝。宋氏是基督教徒,年事愈高對宗教的信仰愈篤,讀英文《聖經》成為她每天必修的功課,有時還與身邊人談傳福音的事。讀英文《聖經》和談基督觀念,所耗時間遠勝於看報紙和電視。似乎一日不讀《聖經》就像是失缺什麼東西那樣不自在。難怪《世界日報》報導說,讀《聖經》,祈禱為靈修,成了她不可缺少的生活。
看不慣臺灣的世事變幻
宋氏作為基督教徒,說出話來頗含基督理念。她曾緊繃神經地對人說過:臺灣世事變幻的日曆已很厚很厚,翻得最多的是正義與邪惡、正直與虛偽那幾頁。她說那個李登輝,當年是在宋楚瑜向她說了一些好話後,才被同意推舉到國民黨代主席的位置。可是李在手中握有大權後,培植親信,排斥異已,清除老蔣舊部力量,讓人一年又一年驚魂,當年上臺之初拜會她時那種畢恭畢敬的樣子全然不見。以後又不斷發表"兩國論",公然主張分裂國家,把兩岸關係推到中國人難以忍受的警戒線。她認為此人會唱政治戲,十分虛偽,不能相容。
同時她又想到,去年臺灣選舉形勢吃緊時,國民黨中評委的一些人請她出面挺連(支持連戰當總統),信是由秦孝儀執筆起草,經她過目,想不到最終結果是民進黨的陳水扁上臺,又製造出一個臺島麻煩製造者,令她十分不安。不過她是很忠於國民黨的,去年9月國民党進行黨員重新登記時,交了兩張照片和一萬元新臺幣黨費,親筆籤字支持絕不參加其他政黨的黨員規約,完成重新登記手續,成為國民黨的終身黨員。
如需了解更多的收錢吧代理加盟詳情,請諮詢電話18883238888.全國招聘代理加盟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