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是華夏血統嗎?為何會被認為是蠻夷?
2023-04-01 15:48:18
楚國曾是世界上的第一大國。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段長城,第一支毛筆,第一個縣都出現在楚國的大地上。它所創造的燦爛文化,曾經是全世界文明的最高峰。伴隨著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焚書坑儒,楚國的歷史也漸漸被人們所遺忘,留下的也只剩下後世史書的寥寥數語。
關於楚人的起源,司馬遷的《史記》和屈原的《離騷》都給出了相同的答案,"帝高陽之苗裔」。也就是說楚人是五帝之一顓頊帝(高陽氏)的後裔,是正宗的中原民族。那麼既然是中原民族,卻為何會被認定是蠻夷呢?
與中原民族崇拜龍的信仰不同,楚人則崇拜鳳凰。楚人信仰的鳳凰,雖然與商人信仰的玄鳥大致相同,卻沒能給這個部族帶來好運。
三千六百多年前,商王朝建立。為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對於自己沒有直系血緣的楚人部落進行了攻擊和驅逐。實力弱小的楚人,只得被迫離開自己祖祖輩輩生活的中原腹地,開始向南遷徙。幾百年間,隨著商王朝勢力的不斷擴張,楚人也不得不向人煙更加稀少的蠻荒之地遷徙。最終遷徙到荊山一帶,楚人才安定下來。
《史記》記載,楚人「僻在荊蠻,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開始了艱難的生活。
這裡氣候溫暖河流縱橫,不像北方那樣寒冷乾旱。由於生存環境的不同,楚人在生活方式上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在幾百年的時間裡,楚人不斷的向周邊的蠻夷學習當地的生存技巧,隨著兩者之間的接觸日益緊密,楚人也漸漸的融入到蠻夷的文化當中。
因此當商王朝的使者,在江漢平原發現這個部族時。他們身穿蠻夷的服飾,說著蠻夷的語言,使用著蠻夷的器具,已經成了地地道道的「蠻夷」。
中原的華夏民族是看不起楚人的。如果從血統上來看,楚人確實是華夏舊族。但當時的人們在區分一個部族是華夏還是蠻夷的時候,更多的不是看重血統,而是看重這個部族的文化和習俗。從這個角度來說,楚人在南方生活了幾百年,他的文化習俗和當地的蠻夷已經沒什麼兩樣。再加上楚人和當地的蠻夷之間的通婚,致使血緣關係越來越淡薄。因此被認定為蠻夷也就很正常了。
對於已是蠻夷身份的楚人,商王朝自然無比輕視。他們逼迫楚人必須按時納貢,並且稍有不如意,便會像打獵一樣出兵攻打他們。而對於這些屈辱和磨難,實力弱小的楚人也只能默默忍受。
《詩經 商頌》記載了商王武丁對楚人的藐視,「維女荊楚,居國南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
根據《史記》記載,楚人本是火神祝融(顓頊重孫)的後代,來自於中原的炎黃子孫。卻為何會得名為「楚」?歷史上一直眾說紛紜。
有學者認為,因為楚人的居住地生長很多荊條,這種荊條當時就被稱作「楚」。也有學者認為「楚」字象徵著一個人在灌木叢中跋涉,寓意早期的楚人生存艱難。更多的專家則認為「楚」這個國名,源自於西周時期楚國被分封在荊山一帶。
直到楚國早期史料《楚居》的考古發掘問世,才最終揭曉答案。

《楚居》記載,火神祝融的後裔漸漸分成了八個部落,其中一個部落的首領名叫鬻熊。鬻熊娶了一位名叫妣厲的女子為妻,妣厲生子時難產,剖腹產子後孩子存活,妣厲卻死去。巫師用荊條將她裂開的腹部纏繞包裹後安葬。為了紀念這位為了生育後代而獻出生命的偉大母親,這個部族從此便以楚(荊條)命名。這便是「楚」名稱的由來。
正所謂「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楚人在商朝軍隊的不斷驅逐之下,來到的這個荊山「福地」,從地理形勢上來看,是個四塞之地,可以有效的避免強敵的進攻。而以荊山為中心的江漢之地,物產又異常豐富。可以說楚國從一個十分弱小的國家,發展壯大成一個,地方五千裡,帶甲百萬的南方大國,與早些年的這個基地是密不可分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