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城市群人口流動熱力圖:京津冀居留意願下降
2023-03-31 16:04:53 3
導讀:上海市的流動人口所佔比例下降了2個百分點,但仍然是長三角流動人口規模最大的城市;杭州市上升了2個百分點,所接納的流動人口快速增加;紹興、嘉興、金華、舟山等,流動人口所佔比例均明顯上升。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師 王佳昕
城市群,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充滿活力的地區,也是流動人口的主要聚集地。
近日,國家衛健委發布《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自2015年開始,流動人口規模發展出新的變化。全國流動人口規模從此前的持續上升轉為緩慢下降,且已下降三年,2017年減少了82萬人。
21世紀經濟研究院結合多份近期和中期人口數據注意到,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三大城市群的流動人口,在數量、年齡、受教育程度、落戶和居留意願等特徵上,正呈現出明顯的差異:京津冀流動人口增速放緩,珠三角吸引了大量年輕人,珠三角內部吸納外來人口的格局釀變。
不想留在京津冀但想要戶口曾經吸引了大量流動人口的京津冀城市群,正在被「拋棄」嗎?
數據顯示,2000-2015年的15年間,京津冀常住人口總量由9010萬人增長至11142萬人,人口年均增長率為1.55%;常住人口城鎮化水平也由39.04%升至62.53%,增長幅度遠高於全國水平。
但《報告》指出,近年來,京津冀流動人口增速明顯放緩。
尤其是京津冀最大的人口流入地——北京,2017年外來人口、戶籍人口雙下降,這還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次。相應的,北京的常住人口也在下降。
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師認為,北京外來人口的下降,與控制人口規模政策有關。按照規劃,2020年北京常住人口總量要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城六區(東城區、西城區、朝陽區、海澱區、豐臺區和石景山區)則要控制在1085萬人左右。
戶籍人口的下降,受低生育水平、人口老齡化雙重因素的影響。據《北京人口藍皮書:北京人口發展研究報告(2018)》,「全面二孩」政策出臺後,北京市人口出生率增長到2017年的9.06‰,但仍沒有超過10‰,處於超低生育階段。且北京已進入老齡化社會,戶籍人口中有很多「老北京」,老齡化程度更高。
數據顯示,在北京100名勞動年齡人口需要撫養27名老人、兒童,若從戶籍人口角度來看,北京的人口負擔問題更為嚴重,只是年輕勞動力的大量湧入,使其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緩解。目前外來人口已出現下降趨勢,未來這一問題或將更加嚴峻。
另外,2017年全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數據顯示,京津冀流動人口的居留意願呈下降趨勢,打算在流入地長期居住五年以上的流動人口比例從2012年的70%下降到2017年的52%。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落戶意願一直保持穩定。京津冀流動人口居留意願和落戶意願的背離,反映出背後的矛盾心理。一邊是高企的房價、生活成本和難度越來越大的落戶,另一邊則是「高含金量」的北京、天津等城市的戶口。
京津冀流動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較高。其中,大專及以上佔比高達24.47%,是三大城市群中最高的。這與京津冀地區高校林立、科研院所云集密切相關,每年都有大量的學生前往京津冀求學。
那麼,京津冀的流動人口主要來自哪裡?事實上,在其內部,河北主要以人口流出為主,2000-2015年河北流出人口對京津兩地流動人口的貢獻在2成左右;而來自城市群外部的人口,則主要來自河南(17.67%)、山東(17.39%)和黑龍江(10.54%)。
年輕人更愛珠三角相較於嚴格管控人口的城市,開放、包容的珠三角九市(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惠州、珠海、江門、肇慶)更受到年輕人的歡迎。
2017年全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數據顯示,九市流動人口的平均年齡為33.24歲,低於京津冀的37.16歲和長三角的35.72歲。
尤其是高喊「來了就是深圳人」的深圳,2017年常住人口增加了55.08萬,是九市中最多的。廣州、佛山、珠海和東莞則分別增加了45.49萬、19.4萬、9.01萬和8.11萬人。
不光能吸引人,九個城市同樣也能留住人。數據顯示,九市流動人口整體居留意願在近五年有顯著提升。2012-2017年,願意在本地長期居住的流動人口佔比從54.45%提升至81.35%,五年間提升了26.9個百分點。
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師認為,作為改革開放的最前沿,九市近年來發展迅猛,營商環境不斷改善,不但湧現出大批國內乃至國際知名的企業,如華為、騰訊等,華大、柔宇、大疆等民營高科技企業同樣密集,這都吸引著大批年輕人前來創業就業。
不過,在流動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上,九市大專及以上佔比為16.42%,在三大城市群中佔比最低。事實上,九市的高校資源,對比北京、上海、西安等傳統教育強市,是處於劣勢的。目前,通過合作辦學、創建校區等方式,珠三角正在加速彌補高等教育短板。
長三角內部人口流動活躍長三角地區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共26個城市,2017年GDP總量達16.5萬億元,經濟總量佔全國近20%,總人口約1.5億,是我國最大的人口聚集地。
與北京相似,上海對人口同樣有較為嚴格的管控,2035年要將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萬人。因此,2017年上海人口也出現了負增長。
不過,《報告》發現,2012-2017年,從長三角城市群內各城市佔區域內全部流動人口的份額變化上看,上海市的流動人口所佔比例下降了2個百分點,但仍然是該區域內流動人口規模最大的城市;杭州市上升了2個百分點,所接納的流動人口快速增加。此外,區域內一批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如紹興、嘉興、金華、舟山等,流動人口所佔比例均明顯上升。
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表明,長三角區域內部人口流動活躍。2000年,區域內僅少數城市有人口成規模集中流向上海市,流動規模較有限,流向也較為單一;2010年,上海的人口集聚力進一步增強,同時南京、蘇州、杭州、寧波等城市開始成為區域內流動人口的次級集聚中心。長三角各城市間人口聯繫強度明顯增強。
經梳理發現,杭州和寧波2017年的常住人口增量佔據了全省的61.4%,嘉興市也表現突出;另外,南京成為江蘇省最能吸引人的城市。
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師認為,長三角活躍的人口流動,與高度一體化、四通八達的交通密不可分。在一線、新一線城市的輻射帶動下,長三角二三線城市開始崛起,對流動人口吸引力增強。而人口流動也帶來了人口紅利,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優化,有利於區域產業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