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的升級!蘋果air升級源科SSD體驗
2024-09-18 21:20:10
Mac air,蘋果的高端經典機型,裝在信封裡的電腦,無數發燒友眼中的神機,自從入手後就愛不釋手倍加珍惜。剛拿到這款藝術品般的電腦時,興奮得很多天沒睡好覺。
Air並非完美
不過,隨著時間流逝,興奮慢慢變成習慣,從長期的使用過程中還是察覺出一些問題:隨著筆記本各部件越來越小,一些配件已經達到了其設計極限,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硬碟。常規臺式機一般使用的是3.5英寸硬碟,現在轉速到了7200轉、甚至上萬轉,普通筆記本使用2.5英寸盤,隨著硬碟尺寸減小,轉速就有所降低,最高還處於7200轉的階段,普遍的轉速為5400轉。
那麼air裡用的是什麼盤呢,這麼薄的機身放2.5英寸盤想必也非常吃力。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下,我打開了air的後蓋。看到air內部第一眼,我就呆了,裡面的場景不得不讓人驚嘆,驚嘆於它薄薄的機身竟能容下那麼多高端主流的配件,而薄薄的機身裡的空間大部分還是被電池所佔據,機器裡的其他結構絕對比你想像的還更緊湊得多,連內存都是焊死在主板上(想通過升級內存提升性能的希望泡湯了)。欣賞過air內部結構的人無不讚嘆這東西簡直就不能叫技術,而更應該稱作藝術。
Air的內部結構十分緊湊
感慨完其藝術品般的結構,繼續回頭關注硬碟,左右掃上一眼不難發現其蹤影。果然印證了我的猜想,這硬碟不是常用的2.5英寸,而是更小更薄三星產的1.8英寸的不知道什麼接口類型的盤(肯定不是常見的PATA或SATA),它是由一排較寬的數據線和主板相連,感覺很像ZIF,又好像不是,上網一陣狂搜,終於找到答案,這叫LIF盤。搜索的過程中心中就有中不詳的預感,內心不禁產生了諸多疑問:這種硬碟性能如何?能否趕上2.5英寸的普通硬碟?硬碟壞掉或者想升級換硬碟怎麼辦?這種硬碟好買嗎?市面上好像沒見到單賣的三星LIF硬碟。
找到升級途徑
無意中看到網上新聞,發現新發布的LIF盤讀寫速度比air原裝盤要快不少,作為完美主義者的我心情不免激動起來,原裝硬碟做到1.8寸應該是機械硬碟的極限了,無論容量還是速度應該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如果換上固態硬碟,理論上來說整機性能應該有所提高。
越想越覺得心癢,很想入手一塊固態硬碟嘗嘗鮮。不過,作為國內硬體廠家,質量和速度有新聞中說的那麼好麼?於是乎,又是一陣狂搜,把源科的資料都搜了出來:源科創新,是一家研發、製造和銷售全系列固態硬碟(SSD)產品的企業,產品分為工業系列、商用系列、消費系列和定製化系列等四大系列。他們的產品具有高性能、大容量、低功耗、高穩定和抗震等優點,已經廣泛應用在列車動車組等高端產品上,其客戶還包括中船集團、中電集團、三一重工、DELL等知名企業,據說甚至還上過神七。全球電子硬碟和固態存儲權威調研機構Storage search發布的2009年第一季度及第二季度排名中,源科創新位於全球近200家固態存儲廠商的第5位。
原來源科並不是想像中新出場的山寨廠家,而是早在國外打響了牌子,最近才回過頭來發展國內市場。顧慮基本打消了,更讓我覺得興奮,按照新聞中提供的400電話找到了源科銷售部門,以最簡單流行的淘寶交易方式買到了一塊源科64G固態硬碟,價格1899,說實話不便宜,但放air裡還是比較般配的,一萬多的air都買了,總不能弄個幾百塊的山寨貨吧,不過是否真值這個價我可得親自試試。
包裝全家福,附送的白色硬碟盒與air很搭
拿出硬碟,鋼琴烤漆的雪白外殼讓人眼前一亮,整個硬碟找不到任何粗糙的邊角,做工和air一樣精緻,據說尺寸誤差達到了0.001英寸,呵呵,反正我肉眼是看不出來這差別啦。
根據手上已掌握的資料,固態硬碟不像傳統硬碟那樣有精密的機械活動部件,所以不需要嚴格的真空環境,可以隨便拆開外殼(友情提示:傳統機械硬碟千萬別隨便拆,否則……)。於是放心拆解,卸掉外殼上的螺釘就可以輕鬆拿掉外殼,看清內部構造了,這款源科LIF盤是由總共8片三星FLASH存儲晶片構成,另外板子上還有兩塊不大一樣的晶片,看樣子應該是緩存和主控晶片了。值得一提的是,這款固態硬碟緩存達到了64M,這幾天經常在淘寶搜索查詢硬碟信息,硬碟緩存裡最多也就只能選到32M,可見源科固態硬碟的技術的確已經達到超前的水平了。
源科固態硬碟真面目
我正在像感嘆air的精緻一樣感嘆著這款小身材大容量的固態硬碟,一個不小心,哐當一聲砸地板上了。突然覺得渾身冷汗都出來了,硬碟被摔,不死也殘廢啦,不是這麼快一千塊多塊就扔水裡了吧,急得想哭。冷靜下來想想,固態硬碟好像不是那麼脆弱,根本就沒任何活動部件,應該不會這麼容易壞吧。以理論為基礎,強行安慰著自己,略微顫抖的把盤裝入硬碟盒,插上電腦,正常識盤,讀寫,鬆了一大口氣,看來固態硬碟和筆記本還真的是絕配,再也不怕行動過程中對硬碟造成傷害了。
小試牛刀
欣賞完外觀及內部結構開始真正動手換盤。看看包裝裡的襯紙上面寫了幾句非常之簡潔的安裝說明:
1、Connet SSD via the USB port on provided HDD Case大意為將SSD裝到USB硬碟盒;
2、Clone your Computer using included Cloning Software大意為使用附送的克隆軟體克隆你的計算機;
3、Install the SSD這個不用翻譯了,就是將SSD安裝到計算機。
按照提示的步驟按部就班吧,先用硬碟盒轉接到USB,插上air,很快就識別出了新盤,第二步,用附送的軟體克隆原硬碟,本來對這個軟體沒抱什麼希望的(普通的exe程序在蘋果機的MAC系統裡都用不了),但再次讓我驚喜的是新盤裡居然是款Mac 程序 CCC (Carbon Copy Cloner) 類似於windows下的ghost,可以直接將一個硬碟裡所有內容克隆到另一個硬碟中,包括引導信息。硬碟盒、螺絲刀、Mac專用克隆軟體。
經過短暫的等待,CCC已經將原裝盤中的所有內容克隆到了新盤上,固態硬碟的速度優勢初見端倪。
為了更好的比較新舊硬碟的速度差異,我特地留了個心眼,沒立即換上新盤,重啟一次,記錄下了原裝盤MAC系統的啟動時間,50多秒吧,將近一分鐘,再用N天前就準備好的Mac系統的硬碟測試軟體Xbench測測。
原裝三星LIF硬碟的得分只有34.66分
總分只有34.66分,看到這個分數感覺不是很滿意,不過第一次使用Xbench對這些得分還沒什麼概念,於是再上網找到搭載三星固態硬碟的新款air測試數據。
新款air標配三星SSD得分
從以上對比數據看,作為高端機的原裝機械盤的數值確實不夠理想,尤其是4K隨機讀寫速度只有零點幾兆,哎……怪不得系統啟動速度始終提不上去(作業系統啟動時會大量讀取硬碟中隨機位置的小文件)。再看看大文件持續讀寫速度也只有區區三四十兆。看來機械硬碟尺寸做小以後性能確實受到相當大程度的下降,整機性能的瓶頸應該就在這裡了。而三星固態硬碟測試總分83.56,各項具體得分以及數據比起機械盤都呈數倍的增長,看來固態硬碟的確更適合於air。
所有準備工作就緒,原裝盤測試數據也已完備,現在終於輪到主角登場了。作為air中極少數可更換部件,硬碟換裝顯得相當容易,打開後蓋,卸下螺絲,拔下排線,拆下原裝盤,再按原路返回換上新盤,換裝完成。
激動的我按下了電源鍵,系統啟動速度明顯加快了不少,風火輪只轉了兩三圈就進入桌面,啟動時間為15秒,比原裝盤快了近4倍。進入系統後發現和原盤內容絲毫不差,Xbench也直接可用,廢話少說,上手測吧,驚喜就在眼前。
源科SSD超越了三星SSD兩倍多
測試中發現,不僅是系統啟動,連測試軟體的運行速度都比原裝盤有相當大的提升,最後將數據一對比,嚇死個人了,總分179.66比原裝三星機械盤高出5倍多,甚至比三星的固態硬碟得分還高兩倍多!全面擊敗三星,最關鍵的一個4K隨機讀取速度是原裝盤的50多倍!看來源科全球第五的排名並非浪得虛名。此時的激動心情絲毫不亞於剛入手air。估計又該好幾天睡不好覺了,呵呵。
綜上所述,air雖然做得很薄很藝術,但事物都有兩面性:硬碟尺寸太小,整機可擴展性太低,想提升air性能實在困難,好在有源科專為air設計的LIF固態硬碟,終於實現了air升級的願望。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最後把我購買源科固態硬碟的地址公布出來,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