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談之玉痴
2024-10-06 15:17:10 1
譚家在安徽省某小縣城內落戶近百年,說起來也算個大家族,親戚族群有百十號人,遍布電力海運稅務等各行業,可謂枝繁葉茂。輪到譚岑就業的時候卻犯了難,雖說祖孫三輩都在電力局上班,但中央下了新政策,廢除事業單位職工子女世襲制,按規定必須得具備專科以上學歷,然後通過正兒八經的應聘考試才能參加工作。這下可就難為壞了譚岑的父母。
要說譚岑這孩子是好的,就是讀書不行,自小摸彈珠砸人家窗戶有他的份兒,但要說考試,那是自小學起就經常掛科,鮮有不掛紅燈的。勉強混到了高中畢業,父母一看不行,索性就送他去當兵吧。在軍隊蹭個三年,退伍回來還是可以走走關係轉業進入電力局的。於是一來二去,就這麼商量定了。決定送譚岑去福建參加海軍。
那時大約1999年,譚岑剛滿十八周歲。譚岑的爺爺就說,孩子小,臨出門前給他去求塊玉觀音吧,保個平安。隔天剛巧是初一,譚岑祖孫三輩就去縣城外燒香。城外有座大青山,年歲久遠,原名早不可考,當地人就索性直呼為青山。青山上有座很小的道觀,觀裡只有一位年約三四十歲的邋遢道士,連個看門的老頭都沒。譚岑的父母帶著譚岑到了山下,卻沒有車,只能一步步順著山路慢慢地走上去。大約走了一個多小時,終於在山腰處見到了那座道觀,匾額上的字跡都被歲月磨的看不清了。
進了道觀,照例上了三炷香。譚岑的爺爺與這道士原是舊相識,就將來意說明了,道士就從後堂取出一個不起眼的錦盒來,也像個舊東西,盒子邊緣都磨得破損了。錦盒裡卻赫然有三塊白玉雕的觀音,件件精工,觀音樣貌寶相莊嚴栩栩如生。你就隨便挑一塊吧,那道士懶洋洋道。譚岑的爺爺還沒接話,冷不防一旁不吱聲的譚岑先抓了一塊出來,舉起來在日光下仔細端詳。
那道士嘆了口氣,這孩子好眼力。隨即便說這塊觀音是料子最好的,雕工也精細,是正宗的羊脂白玉,如今市場上可遇不可求。譚岑的爺爺察言觀色,大約是要個好價錢,便出了八千塊。這在當時不算個小數目,小縣城內的房子才五百塊一個平方,這塊玉觀音竟就抵小半個座房子!譚岑的父母不免微露怨言,那道士只做不知,笑吟吟地幫他們裝好,又誦經開了光,才送他們下山。道士一直送到山下,臨別前跟譚岑鄭重地說,這塊觀音可保你渡過一劫,他日若有人在水邊喚你同行,切不可答應。否則必有血光之災。切記!
但譚岑報名參加的是海軍,哪有不下水的道理。又問那道士破解之法,道士只笑吟吟道,總之避水而行,若是有人在水邊與你相遇,切記不要理他就是了。譚岑一家摸不著頭腦,一再追問,最後追問的緊了,那道士只好無奈道,也罷,隨即抓起譚岑的右手,也沒水,就從嘴裡吐了口唾沫,蘸著在譚岑手心裡胡亂畫了個符。寫的飛快,況且是口水,也留不下什麼痕跡。隨後道士又遞給他一個折成三角狀的小紅紙封兒,囑咐他們回去後放在家裡的米缸中。他日若逢大難,拆開米缸時若見紅紙封兒沒破,便可保人性命無虞。道士說罷便一拱手轉身走了。譚家人只聽得毛骨悚然面面相覷,良久,鬱郁回到家中。不過十多天,譚岑就戴著這塊玉觀音去了福建。
一去三年。譚家謹記道士的臨別贈言,只做關係疏通,將他安排在部隊裡做大廚。照理說一個血氣方剛的男孩兒不下海不端衝鋒鎗,卻躲在廚房裡洗菜做飯,實在有些羞人。但道士臨別說的鄭重,譚岑這孩子聽話,心下也的確存了三分怵意,便一咬牙去了炊事班。平日裡不過訓練吹牛,倒也相安無事。偶爾有戰友拿他取笑,激他下海,去參觀下祖國的壯麗河山,他也堅決不去。儘管海對面就是臺灣,他也只是隔海望望,笑而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