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明朝是怎麼滅亡的?揭秘明朝是被誰滅亡的

2024-06-20 21:27:07 1

明朝有一批有能力的文官,他們為國家做出了不少貢獻。明朝軍隊強,名將不少。明朝制度不錯,但跟不上形式的變化以及執行不力,隨著時間的推移,明朝滅亡實乃氣數已盡,最終1644年滅亡。每個朝代的滅亡都是有一定的原因,或者被某些人摧毀,那麼明朝是怎麼滅亡的?明朝又是被誰滅亡的呢?下面探秘志小編就為大家帶來看看關於明朝滅亡的那些真相。

明朝滅亡的原因之:長期兩線作戰

明朝之所以滅亡,在於長期兩線作戰。

首先是北方:明朝自開國以來就與蒙古人作戰,開始還能佔到上風,後來就被蒙古人壓著打,連皇帝也被俘虜了去,如此打了兩百年,明朝國力損耗很大,與蒙古人籤訂了《隆慶和約》,賠了不少錢財,邊境才稍微安寧一些。誰知蒙古人剛消停點,女真人又興起,從此明朝直到滅亡,也沒有緩過氣。

其次是南方:明朝建國之初,東南沿海就有倭寇騷擾,雖然規模不大,卻著實讓明朝頭疼。為此,明朝搞了個「不徵之國」,主動向日本示好,希望緩和雙方矛盾,日本卻不聞不問。後來,明朝又搞了個鄭和下西洋,想「耀兵於異域」,以此震懾日本人,誰知日本人仍然不買帳,騷擾規模越來越大,而西洋各國又爭著上門討賞,明朝只好收縮防線,再不搞什麼下西洋了。明朝中期,倭寇勢力坐大,深入江南各地,殺人放火、奸淫擄掠,幸好明朝有個戚繼光,在東南沿海作戰,日本人才漸漸收斂。日本人消停了點,西洋人又趁虛而入,佔了澳門、澎湖、臺灣。此後明朝直到滅亡,也沒能驅逐西洋人。

明朝從建國之初,其正面北方先有蒙古,後有女真,成為明朝的大敵。而在明朝的背後南方,先有倭寇,後有洋人,是明朝的隱患。終明一朝,始終陷於南北夾擊之下。

明朝滅亡的原因之:學術

顧炎武在明亡後既參加抗清鬥爭,又對明亡進行了深刻反思。他沉痛的指出:明不亡於盜寇,不亡於朋黨,而亡於學術。

顧炎武此說一針見血,指出了明亡的內在原因,並不是因為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也不是明末的朋黨之禍,而是因為當時整個社會的思想頹敗而一發不可收拾。前兩者都是外因,是標,而後者才是內因,是根本。

晚明社會,士人大多信奉「心學」。王陽明初創「心學」的目的是為了對抗宋儒理學。他針對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的論調,提出了「致良知」三字。他要求將形而上的道與形而下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要求用通俗簡練的語言去闡釋倫理道德。王陽明開始肯定個體的獨立存在價值,變宋儒「捆縛如楚」的被動接受為「輕快灑脫」的自我感悟;也不再象程朱理學那樣唯重抽象思辯,而是立足於顯示生活,主動承擔對「愚夫愚婦」進行倫理道德教育任務。從這個意義上說,王陽明的「心學」客觀上起到了「放縱人慾」的實際作用。於是明代中期以後,知識階層衝破程朱理學的束縛提出的思想觀點,淋漓盡致地發洩滿腔怨恨,無所顧忌地追求狂放不羈的名士風度,頂著「傷風敗俗」的罵名創作「淫詞小說」。

到明代後期,王陽明「心學」進一步分化。其中所謂「王學左派」更是明確肯定了「人慾」存在的合理性,不但徹底否定了程朱理學,亦偏離了王陽明的軌道,所謂「率性所行,純任自然,便謂之道」。至於「異端之尤」的李贄,更是猛烈抨擊程朱理學,認為《六經》《論語》《孟子》都是後人編造而成,「乃道學之口實,假人之淵數也」。當時李贄的學說,產生了驚世駭俗的社會影響:海內無不讀先生之書,無不欲儘先生之書而讀之者。讀之不已,或並其偽者而亦讀之也。

從上可以看出,王學特別是王學左派在反對宋儒理學的極端時,自己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放縱人慾。

人慾放縱容易,要收斂就難。各種清規戒律要普通人去遵守,勢必會造成了許多「假道學先生」。但人們一旦找到了縱慾的理論,甚至形成了放縱慾望的社會風氣,想要匡正就更難了。明末社會「好貨」和「好色」形成了社會的潮流。一方面為了追求物質利益,不擇手段。社會上的那些騙子採用的各種方法,可以說是當今社會同類騙術的祖宗,應有盡有,為了物質利益而無所不用其極;士人們也毫不遜色,如「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善於撰寫祭文。其文價甚高,且一定須預付定金才肯下筆。他有位朋友父親逝世,想找他幫忙寫篇祭文。幾天後,文徵明竟異常痛苦的找到那位朋友,說:「你就先拿一錠銀子放在我案頭,這樣我才能看著它寫出祭文來,寫完之後,我就把銀子還給你好不好?」這則故事雖然出自野史,但也能反映當時社會士人的普遍心態。另外就是縱情聲色,社會各階層都趨之若鶩。在明代後期的那些擬話本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事例,如通姦、狎妓、集體淫亂等。

於是晚明社會風氣敗壞而不可收拾,士人們在憤激焦躁中如醉如痴。社會之糜爛,比《金瓶梅》中描述的毫不遜色。就是當時主張「寓教於樂」的馮夢龍,在其「三言」中也能發現許多這樣的記載。雖然馮夢龍的主觀意願有勸導的目的,卻在客觀上反而起到了引導作用。在李自成攻進北京後,馮夢龍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小說起到的實際社會功用,最後在憂憤中吐血而亡。

可見,社會主流思想對社會風氣的影響至關重要。在一個人際關係極度緊張和社會秩序異常混亂的社會中,統治者如果不能用正確的思想引導,那麼明朝的滅亡就是很好的前車之鑑,「殷鑑不遠,在夏后氏之世」啊!

明朝滅亡的原因之:糧食耗盡

讀過不少明史,包括《明朝那些事兒》,發現一講到明朝滅亡,都大義凜然說,罪在政治黑暗與制度腐敗。這結論,你要琢磨,屬於「帝國行政史」,其實大而無當,不怎麼靠譜。

明代滅亡,清軍只是外因,根本原因是李自成與張獻忠兩股農民軍。農軍哪來的?來自陝北延安。李自成與張獻忠都是陝北人,骨幹也以陝北饑民為主。

為何陝北鬧饑荒?因為地主兼併土地,民不聊生?不對。陝北土地貧瘠,以小農為主,地主不多。他們沒比普通農民多幾畝地,要是鬧旱災,他們也一樣束手無策。其實,饑荒的原因很簡單:明末人口逼近2億,而糧食增長的空間耗盡,難以負荷,各方面都出現崩潰的徵兆。

與此同時,西北(特別是陝北)的軍人及預備役軍人很多,是明軍的兵庫。全世界,軍人都是必須安撫的,就是現在美國,招公務員也優先照顧退伍軍人。然而,西北明軍活得實在很慘。崇禎時,都督盧象升巡視邊防後給朝廷匯報西北軍人慘狀:「今逋餉愈多,饑寒逼體,向之拿錢借債,勉制弓矢槍刀,依然典賣矣。多兵擺列武場,金風如箭,餒而病、僵而僕者紛紛見告矣。每點一兵,有單衣者,有無絝者,有少鞋襪者,臣見之不覺潸然淚下。」實際上,明亡之前二三十年,部隊因為欠餉譁變的屢見不鮮。

難道明朝官員沒腦子,故意開罪軍人?不是。農軍起義之初,總督楊鶴計劃招撫,出糧賑濟。農軍一聽政府有糧食補助,便偃旗息鼓,招撫受降,不鬧事了。但陝北多少人,多少張嘴,政府賑濟得過來?本來賑濟就杯水車薪,再碰上剋扣,「所救不及十一」。最後陝北義軍捲土重來,席捲南北,也就天下大亂,不可收拾了。

如果農軍是普通農民,政府或許可以動用職業軍人擊敗,但農軍的骨幹也是職業士兵,明軍就打不贏了。原因很簡單:同為職業軍人,一邊是有飯吃的官軍,另一邊是快餓死的叛軍,你說誰的鬥志強?而且,官軍也鬧糧荒,不少官軍跟農民軍打著打著,餓極了,也造反了。

這個現象,人類史上叫做「馬爾薩斯問題」。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認為,人口增長必定高於糧食供應,最終導致人類大危機。而且他認為,這個問題無法根本解決,就算糧食暫時增長了,人口也會跟著增長,但糧食不可能永遠增長,因為土地和產量必定有限。那怎麼辦?一種辦法是節育,馬爾薩斯贊成這辦法,但在避孕藥和保險套之前的明朝,節育只能當作社會奇談。另一種辦法,馬爾薩斯也說了,但不贊成,那就是打仗,互相殺戮,殺到最後,人死得差不多了,殘存者又可以繼續生活。

很不幸,大明帝國只剩下這條路。

饑荒引發叛亂,反過來,叛亂又破壞秩序,秩序一亂,種糧食的人也就少了。這樣便是惡性循環:越亂,越沒人種糧食;越沒人種糧食,越亂。據記載,義軍狠,官軍也狠,雙方瘋狂搶糧,叛亂席捲的四川,最後吃光了糧食,吃光了農民,最後部隊內部互相殘殺,吃自己人的肉,慘不忍睹。

除了節育與殺人,大明帝國就沒有別的解救辦法?

答曰:有。正在這時,天上掉下來一個大餡餅,那就是花生、玉米、番薯、土豆等美洲高產作物。當時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業革命正在全世界進行。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印第安人培育的作物如番薯、玉米、馬鈴薯、菸草、辣椒等迅速傳遍了全世界,包括中國,徹底改變了整個世界。

對歐洲人來說,最重要的是1588年到來的馬鈴薯,馬鈴薯最先到達愛爾蘭,而且來的正是時候。愛爾蘭不適宜穀類生長,糧食問題向來嚴重。偏偏屋漏又逢連夜雨,英國人又殖民愛爾蘭,把好耕地搶走了,愛爾蘭人只能在缺水的貧瘠土地上種點東西餬口,經常鬧饑荒。馬鈴薯改變了這一切。愛爾蘭人發現,貧瘠的土地種出的馬鈴薯足夠養活家人和牲畜,而且不費什麼力氣。於是100年間,愛爾蘭人口從300萬猛增到800萬!德國、俄國和法國也大力種植馬鈴薯,從而結束了歐洲北部的營養不良症和周期性饑荒。原先,歐洲政治中心一直在南方,因為小麥在這裡長得很好,馬鈴薯的出現導致了歐洲政治力量的北移,這種影響持續到今天。

對中國人來說,最重要的則是花生、番薯與玉米等高產糧食作物。這些作物,今天講起來平平常常,當年卻相當於好幾個「超級袁隆平」接連問世。比如,番薯耐寒,耐澇,耐鹼,適應各種土壤和環境,抗蟲能力強,產量極高,據記載:「上地一畝約收萬餘斤,中地約收七八千斤,下地約收五六千斤。」而且一年可種數季。明代較好的水田也不過畝產720斤左右,平均畝產不過240斤。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土地養活的人口可以增加好幾倍!多出來的田改種其他作物,又能養活更多的牛羊豬狗。土地出產的糧食和肉類大大增加,人口膨脹的壓力也就大大減輕了。

花生約1530年到達中國,玉米是1531年,番薯則是1593年。它們到達中國東南時,明末大戰亂還未開始。如果崇禎皇帝真有眼力,發現這些高產作物的價值,及時引種到西北,緩解極度緊張的糧食問題,或許可以避免1644年的滅亡悲劇。

同类文章
 霍金承認有鬼神,並給出科學依據解釋

霍金承認有鬼神,並給出科學依據解釋

人們對鬼神總是有各種各樣的爭論,有的人相信鬼神的存在,並對此深信不疑,害怕獨自行走於黑暗之中,有什麼奇怪的風吹草動,他們都會覺得是鬼在作祟。但在如今的二十一世紀,很多人都開始相信科學,認為鬼神一說實乃封建迷信。但是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霍金,卻發表言論說其實是有鬼神的存在的。關於霍金史蒂芬·威廉·霍金,
 唐玄宗簡介,李隆基怎麼死的,和武則天是什麼關係?

唐玄宗簡介,李隆基怎麼死的,和武則天是什麼關係?

強大的唐朝,雄圖大略的唐玄宗!唐朝,是中國最強大的朝代之一,因此中國人也被世界各國成為唐人!而唐朝之所以是中國最強大的時代之一,其中之一就是唐朝的統治者有很多都是勵精圖治,雄圖大略的君主,其中就包括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治下的開元盛世,是唐朝最強盛的時候,而唐玄宗本人和擁有「政啟開元,治宏貞觀」成就
 五色旗是中國國旗嗎?孫中山為什麼要換國旗呢

五色旗是中國國旗嗎?孫中山為什麼要換國旗呢

中國成立的時候一共有3面國旗,第一面是五色旗第二面是晴天白日旗,第三面是現在的五星旗.在推翻清朝的時候使用的五色旗為什麼國父孫中山卻不喜歡呢,而用了青天白日旗來代替呢小編來為你們說說民國的那些事.五色旗的來歷1912年1月3日到10日,新建立的民國各省代表會議與臨時參議院先後通過以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
 隆裕太后和袁世凱是什麼關係?臨死之前對溥儀說什麼了?

隆裕太后和袁世凱是什麼關係?臨死之前對溥儀說什麼了?

隆裕太后,葉赫那拉氏,滿洲鑲黃旗人,是慈禧的侄女,後來被欽定成婚第二年成為皇后,裕隆太后雖然沒有慈禧太后的政治天賦,但也絕不是一無是處的人,在最後還是權力保存了清皇室的威嚴退位讓國,之後便成為了袁世凱的妾,這裡面還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下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隆裕太后個人簡介:隆裕太后,葉赫那拉氏,
 1998年印尼屠華事件的傷亡是多少,華裔婦女遭遇了什麼?

1998年印尼屠華事件的傷亡是多少,華裔婦女遭遇了什麼?

大家還記得98年的那場印尼事件嗎?那個被稱為「黑色五月暴動」的事情還有人知道了解嗎?這是我們國家建國以來華人受到最嚴重的傷害的事件。你知道當時我國政府是什麼放應嗎?當時的華裔婦女遭遇了什麼?傷亡有多少?下面一起喝小編來了解一下吧!1998印尼屠華事件在1998年的5月13日,印度尼西亞這個國家中的棉
 清朝歷史上最悲催的一個皇帝\"光緒\"

清朝歷史上最悲催的一個皇帝\"光緒\"

大清朝統治了中國上百年,其中不乏出現了一些一代明君.比如什麼康熙乾隆之類的.不過在清末的時候.有一個清國皇帝是一個悲劇,他就是被後世熟知的光緒皇帝.清朝歷史上最悲催的一個皇帝光緒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湉,清德宗,光緒皇帝,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四歲登基,起初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光緒七年慈安太后崩
 司馬懿怎麼死的?墓地在哪裡

司馬懿怎麼死的?墓地在哪裡

說起司馬懿評論大多是包含著貶義,因為 本人城府太深,又善於心計。並且極能隱忍。所以才會成就他卓著的一生。那麼這樣一位擁有豐功偉績的人物關於他的死因歷史上是如何記載的呢!是真實的麼?司馬懿怎麼死的?民間傳說他是被報復致死的。這就和諸葛亮很有關係了,因為他是唯一能與諸葛亮抗衡的人,並且唐唐孔明都被他氣死
 尼布楚條約是中國得第一個不平定條約你可知道?

尼布楚條約是中國得第一個不平定條約你可知道?

大清朝在康熙皇帝手中可以說是蒸蒸日上飛速發展,開啟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代王朝,以大清朝當時的實力可以說沒有一個國家能匹敵,但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卻籤訂了一份中國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什麼是尼布楚條約?尼布楚條約是清朝和俄羅斯帝國之間籤訂的第一份邊界條約,由領事為內大臣索額圖、佟國綱等人同俄羅斯使團籤訂,內容
 我國保存最完整的東漢墓,塵封千年,謎團仍未解開。

我國保存最完整的東漢墓,塵封千年,謎團仍未解開。

在中國考古的歷史裡,海昏侯墓,是目前為止,保存最完整的東漢墓,墓主的身份,是漢代的一位君王,他叫劉賀。他可以說是歷史上幾個在位最短的皇帝之一,僅僅在位27天,就因荒淫和無作為被廢,看來作為漢武大帝的孫子,後世之臣仍然不會留些情面,史稱劉賀為漢廢帝,海昏侯,這些字眼真的含有一些貶義。不管怎麼說,海昏侯
 諸葛亮墓在哪?劉伯溫為何不敢挖諸葛亮墓?

諸葛亮墓在哪?劉伯溫為何不敢挖諸葛亮墓?

諸葛亮一生可以說是富有傳奇色彩,也為蜀漢政權的確立立下不小的功勞,而諸葛亮生前神機妙算,死後也早就猜到了定會有人來挖他的墳,諸葛亮墓到底在哪,有沒有被挖過呢,下面跟著小編一起去看看吧。諸葛亮墓傳聞:在諸葛亮死後曾留下三個計謀,一是斬魏延、二是退司馬、三是隱藏自己的墓,諸葛亮讓姜維找來11個人為他挖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