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關於清明節的作文:清明節為什麼要踏青
2024-06-09 06:40:06
第一篇
清明一到春回大地,精神氣爽,一年的勞作從此開始,春耕春種,開始忙碌。祭拜祖先,追憶先人,也在同時進行。踏青節、掃墓節、聰明節都是清明節的別稱。中華民族的祭祖活動往往在郊外進行,人們把掃墓和郊遊結合起來即陶冶情操,又促進了身心的健康。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
踏青,又叫春遊、探春、尋春。於花草返青的春季,結伴到郊外原野遠足踏青,並進行各種遊戲以及蹴鞠、蕩鞦韆、放風箏等活動。中國的踏青習俗由來已久,傳說遠在先秦時已形成,也有說始於魏晉。據《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遊春賞景,至唐宋尤盛。據《舊唐書》記載:「大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遊的習俗早已流行。到了宋代,踏青之風盛行。宋代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就極其生動地描繪出以汴京外汴河為中心的清明時節的熱鬧情景。在這一畫卷,畫面人物就達550多人,牲畜50餘頭,船20多艘,車、轎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況,可見一斑。唐代詩人杜甫就曾記載皇家遊春踏青的盛景,「三月三日天地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千百年來,踏青漸成了一種儀式,「逢春不遊樂,但恐是痴人。」白居易的《春遊》詩正是這種心境的寫照。
第二篇
清明一到春回大地,精神氣爽,一年的勞作從此開始,春耕春種,開始忙碌。祭拜祖先,追憶先人,也在同時進行。踏青節、掃墓節、聰明節都是清明節的別稱。中華民族的祭祖活動往往在郊外進行,人們把掃墓和郊遊結合起來即陶冶情操,又促進了身心的健康。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
在現代人看來可以叫做春遊踏青,又叫春遊、探春、尋春。於花草返青的春季,結伴到郊外原野遠足踏青,並進行各種遊戲以及蹴鞠、蕩鞦韆、放風箏等活動。中國的踏青習俗由來已久,傳說遠在先秦時已形成,也有說始於魏晉。據《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遊春賞景,至唐宋尤盛。據《舊唐書》記載:「大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遊的習俗早已流行。到了宋代,踏青之風盛行。
宋代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就極其生動地描繪出以汴京外汴河為中心的清明時節的熱鬧情景。在這一畫卷,畫面人物就達550多人,牲畜50餘頭,船20多艘,車、轎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況,可見一斑。唐代詩人杜甫就曾記載皇家遊春踏青的盛景,「三月三日天地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千百年來,踏青漸成了一種儀式,「逢春不遊樂,但恐是痴人。」白居易的《春遊》詩正是這種心境的寫照。在現代人看來可以叫做春遊踏青,又叫春遊、探春、尋春。於花草返青的春季,結伴到郊外原野遠足踏青,並進行各種遊戲以及蹴鞠、蕩鞦韆、放風箏等活動。
青山綠水也能給您的視覺帶來一定的衝擊力,對視力大有益處。置身於山水之間,放眼望去,會使眼內睫狀肌鬆弛,眼球屈光調節機構放鬆,預防近視。綠色,對眼睛又是一種良性刺激,會使人視力敏銳,心境平靜。對於在室內蟄伏了一個冬季的老年人來說,踏青更是不錯的選擇。您可以徜徉遊覽,調劑神經,使大腦皮層中的興奮和抑制過程得到改善,同時也可陶冶性情,健體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