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山龍:北美小型恐龍(長2.5米/喜歡穴居生活)
2024-06-15 18:50:08 2
奔山龍是一種鳥臀目下的稜齒龍科恐龍,誕生於767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體長只有2.5米長,屬於植食性恐龍之一,最喜歡穴居生活,第一批奔山龍的化石是在美國的蒙大拿州發現的,其中包含顱骨和部分軀幹骨骼。
奔山龍的體型
奔山龍屬於小型鳥臀目恐龍,體長一般都達到了2.5米,在目前已經發現的770多種恐龍中僅排名504位,大小相當於現代的一隻獅子,酷似川東虛骨龍、阿拉斯加頭龍以及竊蛋龍等的體型,算是恐龍中比較小型的了。
奔山龍的外形特徵
奔山龍大多擁有著非常迷你的腦袋,尖銳的喙狀嘴巴,還有修長且有力的四肢,不過如果是根據奔山龍的化石來進行辨別,則可以通過四種特徵來看,一是它的眼眶後端和眶後骨的距離很近,二是它的顴骨部分比較突出,三是它的手腕骨是沒有癒合的,四是它的上頜骨以及齒骨都是三角形的。
奔山龍的生活習性
奔山龍主要是依靠肌肉發達的後兩足進行奔跑和行走,但是和其他的稜齒龍不同的是,奔山龍的化石分布地點都比較奇特,因此科學家據此判斷它很可能是穴居恐龍,就像掘奔龍一樣。同時霍納等人還分析了奔山龍胚胎的牙齒化石,發育非常良好,所以他判斷奔山龍很可能是早熟動物,這就使得它們不需要像慈母龍一樣必須完成長時間的後代養育。
奔山龍的化石發現
奔山龍最早的一批化石是在北美洲發現的,這批化石當時埋藏於美國的蒙大拿州提頓縣,與慈母龍化石挖掘於同一地區,其中包含了一些顱骨和軀幹骨骼碎片,不過之後還發現了多個副模標本,於是發現了19個胚胎和蛋化石,之後又陸續發現了後肢骨骼,最終才分析出它們的主要繁殖和生活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