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黃麓鎮文化(黃麓張疃村的生活禮儀與風俗習慣)
2023-10-17 18:31:17
作者:張榮傑先生 推薦
(三)、 過年
張疃村是巢湖巿最大的自然村,人丁興旺,門戶多,從前過年非常講究,保持著濃厚的地方色彩。
每年農曆臘月二十剛過,竺城寺小和尚就進村,挨家挨戶散灶疏,俗稱小和尚散灶疏又是一年。臘月23晚上,家家都要在堂屋香案上點蠟燭,燒香,放爆竹送灶,並在廚房鍋灶上貼對聯: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請灶神上天庭奏好事,保護人間老幼平安,五穀豐登。
接著,富人家殺豬宰羊,窮人家也盡力買點魚肉,殺雞殺鴨,準備過年,常年在外做工的人,都要趕回家過年,合家團聚。
臘月28、29兩天,家家忙著炸糯米圓子,過年時,每天中餐都要在桌上放一盆圓子,表示全家團圃,和和美美過年。
大年三十那天最忙,上午燒菜,煮一大鍋飯,最少保吃三天,從初一到初三,不準燒生菜,不準煮生米。三十上午家家戶戶貼春聯,打掃環境衛生,村裡面貌為之一新。
三十中午吃年飯,開飯前,全家人聚齊祭祖,在大桌上橫擺三杯茶、五杯酒、五雙筷子,在香案上燒香點燭,全家跪拜磕頭,恭請祖宗入席。祭祖後,桌上擺十大盆菜,一盆魚不準吃,要餘著,表示年年有餘。全家三、四代人圍坐大桌四方,長輩坐上橫為大,放爆竹吃年飯,一家團聚,開懷暢飲,和諧進餐。
吃過年飯後,全家人在長輩帶領下,帶著爆竹、紙錢,給故世的前輩上墳,村裡老墳場爆竹齊鳴,煙霧瀰漫,十分熱鬧。大年三十晚上,全家老小每人一碗湯,長輩給小孩壓歲錢,多少不等,是小孩最快樂時刻。接著全家人守歲,婦女掃地,搞好清潔衛生,迎接新的一年到來。三十晚上,家家放煙花爆竹,霎時天空彩色繽紛,光亮耀眼,全家一片歡騰,接著打牌、談心。現在是看中央電梘臺《春節晚會》節目,每家每戶歡聲笑語不斷,全村一片歡騰,睢睡前,家家戶戶封財門,並貼上「封門大吉,開門大發」紅紙封條,不到初一早上,誰也不準開門,睡覺時為了怕孩亍初一早上說不吉利話,做母親的要用草紙給孩子擦擦嘴,說他們是屁股嘴,即使說錯了話也沒關係,俗稱:童言無忌,有些人家還在牆上貼上11童言婦語一概不忌"的紅紙條幅。
大年初一,由各家主人起來,先刷牙抹臉,然後放爆竹開大門,全村爆竹連天響,新的一年開始。
初一早上吃麵,外加三個五香蛋,名曰長壽麵.早餐後,全村開始拜年,每家先拜長輩年,拜太太、祖父母年後,再拜父母年。長輩一般要給小孩見面禮,拿糖果點心給孩子吃.接著全村人互相拜年,互相問好,見面都說吉利話:恭喜發財,祝你健康長壽。正月初二起年青人要夫妻雙雙帶孩子到丈人家拜年,走親訪友,氣氛祥和。從初二到十五都可以拜年,但有七不出八不歸初九出門惹是非之說,那就是初七不出門,初八出門後不要回家,初九出門要小心,防止發生意外。
元宵節: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我們這裡又稱小年.正月十四中午煮小年飯,辦好菜,過小年。正月十五早上家家吃大元宵,糯米麵做成,裡面包芝麻粉拌紅糖,其中有一個大元宵內包錢,一枚硬幣,誰吃到錢,誰今年財氣好。
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都是過年時間,一般不幹農活,如果在這期間非要動土,先要燒香磕頭請太歲退避,否則挖到太歲,會遭大災難,俗稱太歲頭上動土一一兇多吉少。
(四)、 紅白喜事
紅喜事:青年男女結婚,合家歡樂,親友同賀,俗稱紅喜事。
籮窩定親:過去,時興籮窩定親。男、女還是小孩,由雙方父母做主定親,俗稱籮窩定親。定親前要請瞎子算命,認為能配,就請媒人說親,這就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送定規:定親後,男方要到女方家下聘禮,俗稱送定規,錢物多少由女方家長確定。定親後,女孩就是男方家人,雙方各自在家生活,如果發生意外,一方傷殘,另一方不得反悔。
開面:男女16歲以後,方可成親,男方請媒人到女方家協商,女方家長同意後,由男方請瞎子算出黃道吉日,擇好曰子寫在大紅紙上送到女方家。結婚前一天,男方家要到女方家開面,就是將結婚需要的彩禮、衣服、被子、鞋、首飾等東西送去,每樣東西要雙數。還要送辦酒席用的豬肉、雞、魚、酒、煙、糖果等,由人挑著送去。過去,新娘要坐花轎,晚上還要派人將轎送到女方家。
迎親:結婚之日,女方家許多人送親,根據嫁妝多少而定,人數、擔數要合雙數。扛帳子、帳簾兩個小孩在前,頭擔接上, 一直往後排。花轎在後,講排場的人家還要請人吹小號、嗩吶, 逢村都要放爆竹,快到男方家時,男方派兩個小孩接帳子,新郎接頭擔,將女方家送親人擔子全部接過來,這時爆竹齊鳴,看熱鬧人很多。花轎到大門前,大門緊閉幾分鐘,俗稱關性子,怕新娘性情壞,不能做好媳婦。
拜堂大門開後丫環或媒人從花轎內扶出新娘,新娘頭頂紅蓋頭,由新郎用紅綢牽引到堂屋拜堂,堂屋香案蠟臺上點兩支大紅蠟燭,香爐點香,屋內燈火輝煌,頂香案大桌兩旁靠背椅上坐著男方父母雙親,主婚人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進入洞房。
團圓飯:中午,新婚夫妻要合吃一碗飯,俗稱百年好合,夫妻恩愛。
鬧房:晚上,男方青年好友要來鬧房,一般10人,不論輩份,俗稱三天無大小,帶上長、短鞭炮,木盤裡放2斤面、兩包糕,外加大紅燭一對,一人在前說好話,其他人全部答好,例如:爆竹一放喜洋洋,好!親戚朋友來鬧房,好!領說好的人走到那,說到那,看到什麼說什麼,盡說好聽的話,一直說進新房,請新娘為每人點香菸,新郎一個一個介紹,新郎怎麼喊新娘就怎麼喊。接著鬧房人提出條件,要求新婚夫婦要按要求做到。如"二龍搶珠、就是用線穿一個歡團,吊在屋中,叫新婚夫妻同時從兩面啃,吃掉才行。還有"鵲橋相會",就是新郎新娘從大板凳兩頭迎面走,一定要走到頭。新郎只好在當中將新娘抱過去才行,如果掉下地,還得重做。鬧房爆竹不斷響,看熱鬧的人轟堂大笑,一直鬧到深夜,方才吃夜宵後散去。
回門:新娘出嫁兩天後,娘家派一個小姑娘來接,新婚夫婦拎著籃子,裡面放著禮物和小糖,高高興興走娘家,嶽父家派人在村口放爆竹迎接,先吃茶,中午吃飯都有人陪,新女婿坐上席,當晚,雙雙返回家中。
白喜事:家中老年人去世,因為是上壽,又兒孫滿堂,是有福老人,給老人辦喪事俗稱白喜事。(略)
(五)尊師重教,張疃村重教尊師由來已久。
張家疃建村歷史悠久,祖上文人輩出,武將甚多。張疃人遵從古訓,一貫尊師重學,從家教開始到辦私塾,再到民辦小學,並轉為公辦小學,形成較為完整的初等教育體系,在巢北鄉村教育文化頗具特色。
張疃村大家庭將孩子們集中起來,統一教授文化,傳授做人之道,大家庭裡孩子多的達二三十人。家教文化課主要是認字,學《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今古賢文》、《千家詩》等,也學一點數學知識,特別是學珠算。教師由家庭長輩中文化水平高的人擔任,這樣做合理利用了人力資源,也提高了教學質量。
張疃村私塾教育歷史很長。"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前,塾師主要教學生學習古文:「四書」、「五經」、《古文觀止》等等,主要是應對科舉制度,村上有多人中過舉人、秀才。「五四運動」以後,提倡白話文,教學內容也有所改變。
村民張勝淮,又名張稚源,於1928年創辦一所私塾性質的「張家疃村國民小學」,自任校長,聘師教學。教學內容以白話文、數學、音樂等課為主,學校有一百多名學生。這所學校歷時10年,為村裡培養了許多有文化的人。
張勝淮哥哥張幼源(秀才)從1933年開始在村裡辦了一所私塾性質的補習班,校址設在村裡公眾屋裡(村集體房子〉,房屋5大間,學員來自烔、黃兩區,最盛時有學生近百名。學生主要學習古漢文、數理化和英語。張幼源教古漢文。他的四兒子張茂林從城裡洋學堂學成歸來,主要教數理化和英語。這所補習班於1940年停辦。
張疃村的私塾中,至今留在人們記憶中有名有姓有聲望的塾師有倪松如、張秉良、張震鵬、張謹宗、管英輔、陳躍楚、張亞平、王少明、張宗善、張宗盛等。
張疃村民重家教,重讀書識字,學文化。俗話說「三代不讀書,好比一窩豬」。有的人家再苦再窮也要讀書。貧民張承厚1942年28歲去世,丟下3個孩子,女兒新英,長子宗平,次子宗棣。他的妻子黃自珍與他同歲,28歲守寡, 她的公公張勝芳認識幾個字,公媳二人苦做苦累,含辛茹苦養育3個孩子,勝芳教孫子們識字,黃自珍言傳身教,從小培養孩子勤勞儉樸、求學上進的好品質。3個孩子在家庭受到良好家教,不久進入村裡民辦小學讀書。解放後,3個孩子進了公辦張家疃小學,以後都進了中學,宗平、宗棣全部考進大學。宗平軍事學院畢業後當上空軍駕駛員,直到當上飛行團政委;宗棣在天津設計院工作,成為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