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元旦的習俗和來歷(元旦由來及各國習俗)
2023-10-12 01:01:16
元旦,即公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元,謂「始」,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謂「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 「元旦」一詞在中國文學作品中最早出現於《晉書》。中國歷史上的「元旦」指的是「正月一日」,「正月」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以前是很不統一的,歷代的元旦日期並不一致。辛亥革命後,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叫「元旦」。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公曆1月1日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國也被稱為「陽曆年」、「新曆年」或「公曆年」。
名稱來由元,謂「始」,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謂「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由於地理環境和曆法的不同,在不同時代,世界各國、各民族元旦的時間定位各不盡相同。公曆日益為世界各國所公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採用了國際通行的公曆,把每年1月1日作為「元旦」。以公曆為曆法的國家,都以每年公曆1月1日為元旦日,舉國放假。在古代中國人的心目中,「元」,是開始的意思;「旦」,是早晨的意思。據史料記載,在中國歷史上,「元旦」有許多稱謂,如元日、元正、元辰、開年、元春、上日、華歲等,但在諸多稱謂中還是以稱「元旦」最普遍,時間最長久。
中國元旦歷來指的是夏曆(農曆、陰曆)正月初一。有現存文獻記載的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正月初一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並不一致。夏朝的夏曆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曆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從漢武帝起,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一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一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一詩中謂之「元朔」。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有關於:「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的記載。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稱為「元旦」。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曆,把農曆的1月1日叫做「春節」,把公曆的1月1日稱為「元旦」,不過當時並沒有正式公布。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宣布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在就職誓詞中,孫中山以「中華民國元年元旦」為結尾。這就是中國「元旦」的來歷。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我們所說的陽曆。元旦,指西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為區別農曆和陽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曆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陽曆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元旦」,並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專家:「元旦」一詞系中國「土產」 ,在中國農曆中已沿用4000多年,但現行公曆「元旦」為1949年所定,隨著2016年的到來,它只有「67歲」。每年1月1日,標誌著新一年的到來,人們習慣將這一天稱為「元旦」,俗稱「陽曆年」。
古代元旦年畫據傳說中國的元旦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傳說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在位時勤政於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部落聯盟」的首領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說:「你今後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後也可安心瞑目了。」後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後來人們把堯死後,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
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鹹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記述元旦慶賀情景。
習俗文化中國古代的元旦,即現代中國所稱之「春節」的習俗,見詞條:春節。現代中國的元旦,根據中國政府將其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放假一天,後常常將當日前或後雙休日調整,一般連續休息三天。現代中國對元旦的慶祝較之春節,重要性要小得多。一般機關、企業會舉行年終集體慶祝活動,但民間活動很少。西方元旦:西元前46年,古羅馬凱撒把這一天定為西曆新年的開始,為了祝福雙面神「Janus」,這位羅馬神話中的門神,「Janus」後來也演化為英文一月「January」這個詞。
元,謂「首」;旦,謂「日」;
「元旦」意即「首日」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
但其含義已經沿用4000多年
今天是元旦,為大家整理了10首元旦詩詞
讓我們一起來迎接新的一年!
▼
01
《元日》
宋 ·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02
《田家元日》
唐 · 孟浩然
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佔氣候,共說此年豐。
03
《元旦》
五代南唐 · 成彥雄
戴星先捧祝堯觴,鏡裡堪驚兩鬢霜。
好是燈前偷失笑,屠蘇應不得先嘗。
04
《玉樓春·元日》
宋 · 毛滂
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屠蘇沉凍酒。
曉寒料峭尚欺人,春態苗條先到柳。
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
醉鄉深處少相知,只與東君偏故舊。
05
《元日值雪》
宋 · 孔武仲
東皇點綴一何工,飛下琪花頃刻中。
變盡樓臺成夜月,不容車馬競春風。
崎嶇廣市黃泥汙,冷淡群山彩日紅。
野叟相逢應更喜,從來盈尺瑞年豐。
06
《已酉元旦》
宋 · 陸遊
夜雨解殘雪,朝陽開積陰。
桃符呵筆寫,椒酒過花斜。
07
《守 歲》
唐 · 杜甫
守歲阿戎家,椒盤已頌花。
盍簪喧櫪馬,列炬散林鴉。
四十明朝過,飛騰暮景斜。
誰能更拘束?爛醉是生涯。
08
《元日田家》
唐 · 薛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樹裡茅簷曉盡開。
蠻榼出門兒婦去,烏龍迎路女郎來。
相逢但祝新正壽,對舉那愁暮景催。
長笑士林因宦別,一官輕是十年回。
09
《青玉案·元夕》
宋 ·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裡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10
《歲旦》
宋 · 宋伯仁
居間無賀客,早起只如常。
桃版隨人換,梅花隔歲香。
春風回笑語,雲氣卜豐穰。
柏酒何勞勸,心平壽自長。
大約在公元前五萬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遊牧改為農耕,定居在尼羅河兩岸,他們的農業收成與尼羅河是否發生洪水有很大關係。古埃及人從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泛濫的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就把這個時間每次都記錄在竹竿上,從中得知兩次泛濫時間之間大約相隔365天;同時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城附近的時候,也正好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於是,古埃及人便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這是元旦最早的由來。
這一天,以下幾件事情,是不宜去做的!否則會造成不好的影響,容易觸到黴運,導致財福兩空,大家千萬要注意!
01、不宜大掃除很多人,會選擇在元旦的時候大掃除,有辭舊迎新的意思,但其實是有風水講究的。新的一年,每個人的運勢都會被打散重新分配,開年第一天,就打掃家裡,可能會將還沒成型的運勢給掃掉!忠告:元旦開始流年交運,要實現將一切厄運、黴氣、病氣、統統清出門外。民間古法,多採用碌柚葉煲水洗澡洗頭,稱之為衝「大吉水」,能驅除一年的衰氣、黴氣和陰氣,淨化負能量。02、不宜裝修或動土一年之初的風水最為不穩定,所以不宜在元旦調整床位、更換大門、進行裝修之類的,一旦處理不當,就會給家中帶來阻滯、敗壞之氣,影響一年的運勢。忠告:新的一年,倘若因家居擺設磕碰,出現劃傷手指,碰頭摔跤的情況,就不太吉利了,受流年兇星影響,家居風水暗藏病氣、煞氣等不利危機,稍有不慎,可能導致連衰半年。03、不宜動剪刀元旦這天,切記動刀劍或剪刀,也不要動針線。傳統認為,開年動針線,挑了龍筋長針眼,口舌是非全難免,避免容易引起口舌是非,所以應當加以注意。忠告:新年第一天,要注意克制下,儘量不要和家人發生矛盾,以免加劇流年兇星的威力影響。04、不宜喊名字催起床元旦放假,這天家裡人肯定會睡懶覺的,而在這一天裡,最好不要催人起床,即便催的話,也不能喊其名字,否則意味著一整年都要被人催著幹事,忙的焦頭爛額。所以元旦節,就允許孩子們睡個懶覺吧。忠告:為防新的一年運勢低迷,觸碰黴運,各方面都應謹慎小心些,流年飛星運轉,兇星駕臨,易遭遇諸多波折和小人侵擾。05、不宜打碎餐具我們生活、收入、職位經常稱為飯碗。因此,有人說飯碗丟了,言外之意就是失業了。如果新的一年裡,我們家中使用的飯碗,不小心產生缺口或裂紋,這是一種破財的象徵。此外,民間還有一種說法:正月的初一、十五打破或碰碎飯碗,要趕快丟掉,不然整一年下來,都是破財與倒黴運。平常打碎的飯碗一定要說句歲歲平安。忠告:要及時將家中的晦氣、窮運等不好氣息掃除出門,或將不吉利的風水扭轉。06、避免他人掏自己的東西若元旦這天外出,自己手上拿了東西,不方便掏口袋,比如說鑰匙,就叫人幫忙拿,這在開年第一天是不被允許的,因為這樣就表示一整年運勢都被別人掏走,如果別人在你口袋掏錢的話,就意味著整年的錢財都會被人家掏走。07、冰箱不宜為空在元旦這天,最好將冰箱、廚房儲物櫃塞滿食物,畢竟從冰箱裡,就能看出一個人的生活狀態,冰箱裡滿滿的,也說明你在新的一年裡會生活富足!忠告:新的一年,想要將家宅打造成吉慶之地,須從廚房、客廳等方方面面的布局去調節,要積極守福,否則福運會離你而去!元旦習俗中國元旦習俗——張貼「歡度元旦」吃頓大餐
由於元旦是在民國年間才誕生的,並由春節演化而來,所以,在中國剛剛開始慶祝元旦時,其慶祝的風俗習慣當然大都是類似於春節,或者說是春節的縮小版。雖然沿用了部分傳統的慶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殺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們的心目中並不會佔用多麼重要的地位。到了現代,元旦的慶祝習俗就更簡單了。我國對元旦節不如新年重視,所以一般中國元旦節的習俗就是張貼「歡度元旦」。到了晚上,全家人一起外出吃頓大餐,慶祝新一年的到來。
德 國
德國的新年習俗與中國春節十分相似。12月31日午夜,絢爛的焰火照亮夜空,有如中國的大年除夕,就連放焰火傳統的由來也與中國「年」的故事如出一轍。
相傳,日耳曼人認為,邪惡的鬼神會在12月31日出來作惡。為驅趕它們,日耳曼人會將燃燒的木車輪滾入山谷。此外,人們還用花盆、搖鈴等製造噪音驅鬼,後來又加上敲鼓和吹號,獵人也可在當晚鳴槍作響。
漸漸,放焰火驅鬼成為德國新年的傳統。德國法律也已為此開了「綠燈」,一年之中只允許民眾在12月31日至1月1日燃放焰火。對德國人來說,沒有焰火的新年簡直難以想像。
在德語中,「聖誕烤鵝」和「除夕鯉魚」已成為兩個固定的單詞,由此不難看出德國人過年的飲食習慣。
一些德國人不僅吃魚,還會在除夕夜將一片魚鱗放入錢包。民間的說法是,這樣做可以給人帶來好運,在新的一年財源滾滾。
在德國人看來,四葉草、小豬、馬蹄鐵等均可帶來好運。因此,人們會在辭舊迎新之際互贈一些相關的吉祥物。
德國也有吉兇宜忌之分。在除夕洗衣服晾衣服就是一大禁忌,據說鬼神會在除夕夜纏身在晾衣繩上,從而會帶來厄運。此外,除夕還忌「工作」,這個真是讓人求之不得。
法 國
法國的元旦本來是每年4月1日,直到1564年,國王查理九世才把它改作1月1日。
元旦的夜晚,友人們聚在一起,飲酒作樂,因為法國民間有一種迷信說法:除夕時家中的酒瓶裡如果還有剩餘的酒,來年就要交厄運,因此,人們在這天晚上一定要將家中的酒喝得一滴不剩,所有的人都應該喝得酩酊大醉,這樣新一年才會有新開始。
1月1日一大早,父母會給孩子發「壓歲錢」,以表示對子女的關愛。
另外,法國人對於元旦這一天的天氣相當重視,因為他們把元旦這一天的天氣看作是新一年的年景,所以元旦大清早上街看風向來佔卜,也是不可缺少的一個傳統。如果這一天刮南風,預示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一切順利;如果刮西風,則將有一個捕魚和擠奶的豐收年;若是刮東風,這一年水果將高產;而如果刮北風,那麼這一年就要歉收了。因此,元旦這一天的天氣預報,是人們最為關心的。
美 國
新年是全美各州一致慶祝的主要節日之一,但在美國,新年遠不如感恩節或聖誕節那樣熱鬧。
不過加利福尼亞州的元旦慶祝別有特色,新年來臨之際,大街小巷到處都擺著玫瑰花,幾十輛鮮花裝點的彩車載著身著禮服的妙齡少女徐徐而過。人們會在節日期間選出當年的玫瑰皇后和玫瑰公主,在對美的讚賞中迎來新年。
英 國
在英國,公曆元旦雖沒有聖誕節那樣隆重,但在除夕夜和元旦,還是根據當地的風俗勻慣開展種種慶祝活動,以示送舊迎新。
英國人在除夕的深夜,常帶上糕點和酒出門拜訪,他們不敲門,就徑直走進親友家去。按英國人的風俗,除夕夜過後,朝屋裡邁進第一隻腳的人,預示著新的一年的運氣。如果第一個客人是黑髮的男人,或是個快樂、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將全年吉利走好運。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淺黃色頭髮的女人,或是個憂傷、貧窮、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將遭黴運,會遇上困難和災禍。除夕在親友家作客的人,在未交談前,要先去撥弄壁爐的火,祝福主人「開門大吉」。
泰 國
泰國傳統的新年,即「宋幹節」(「宋幹」是梵語的譯音),也叫「潑水節」,是公曆的每年4月13日到16日。
節日裡,人們抬著或用車載著巨大的佛像出遊,佛像後面跟著一輛輛花車,車上站著化了妝的「宋幹女神」,成群結隊的男女青年,身著色彩鮮豔的民族服裝,敲著長鼓,載歌載舞。在遊行隊伍經過的道路兩旁,善男信女夾道而行,銀缽裡盛著用貝葉浸泡過的,滲有香料的水,潑灑到佛像和「宋幹女神」身上,祈求新年如意,風調雨順,然後人們相互灑水,喜笑顏開的祝長輩健康長壽,祝親朋新年幸運。未婚的青年男女,則用潑水來表示彼此之間的愛慕之情。
泰國人在新年第一天都在窗臺、門口端放一盆清水,家家戶戶都要到郊外江河中去進行新年沐浴。為慶賀新年,泰國人舉行大規模的「賽象大會」,內容有:人象拔河、跳象拾物、象跨人身、大象足球賽、古代象陣表演等,十分精彩動人。
日 本
日本人特別重視新年,每年的12月29日—1月3日為全國休假日。日本人把12月31日稱之為「大晦日」,也就是除夕日。除夕晚上,日本人稱之為「除夜」,除夜時他們祈求神靈託福,送走煩惱的舊年,迎來美好的新年,稱之為「初詣」。除夕午夜,各處城鄉廟宇分別敲鐘108下,以此驅除邪惡,日本人則靜坐聆聽「除夜之鐘」,鐘聲停歇就意味新年的來到。人們便離座上床睡覺,希望得一好夢。元旦早上,家人圍坐在一起,互相講述除夕做的夢,以測吉兇。日本人稱元旦初一為「正日」,1—3日為「三賀日」。在正日,小輩需先去父母那裡拜年,向父母問安,然後到親友家拜年。
新年還是個「吃」的節日,各國人民都以食用自己民族的食物來祈求好運。日本人在「正日」這一天,早餐非常豐盛,吃砂糖竽艿、蕎麥麵等,喝屠蘇酒。此後一連三天,則吃素,以示虔誠,祈求來年大吉大利。現在日本多數城裡人已放棄新年吃素的習慣,改在「除夜」吃一餐空心麵條,以祝在新的一年裡,健康長壽。
埃 及
公元前40年,埃及人就開始觀察星象了,他們發現天狼星和太陽一同升起時,尼羅河水立時上漲。埃及把尼羅河漲水的這一天作為新年的開始,稱為 「漲水新年」。埃及的克魯特人迎接新年,都在門口放一張桌子,七八隻碟子裡供著大豆、扁豆、紫苜蓿和小麥的顆粒,還有許多綠色植物的小芽,象徵豐裕。獻給神的東西越多,新一年的收成就越多。
埃及的新年在秋天,因為埃及的農業生產是從秋季開始的。
印 度
印度從每年10月31日起為新年,共有5天,第四天為元旦。新年第一天,任何人不許對人生氣,更不準發脾氣。但在印度某些地區,元旦早上,家家戶戶哭聲不斷,人人臉上涕淚橫流,他們認為歲月易逝、人生苦短,用哭聲來迎接新年,是對人生的慨嘆。
有些地區的印度人以禁食一天一夜來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開始直到午夜為止。由於這種怪異的習俗,印度的元旦被人稱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印度人在過年的前5天,各地都要演出印度史詩《羅摩衍那》(意為羅摩的歷險經歷),扮演史詩中的英雄與紙紮巨人作戰。「英雄」引發點著火的箭,紙紮巨人便在觀眾的歡呼聲中被點燃燒毀。
除夕前,家家戶戶門前都張貼各種精美圖畫。元旦早上,人們提著精製的小燈,拿著紅粉包,出門向老人和親友拜年。見面道喜後,互相將紅粉塗在對方的額上,表示吉祥如意,抬頭見喜。年青人把紅墨水裝進水木倉裡,射到親友身上,稱為「灑紅」,表示吉祥如意。
印度青年喜歡在過新年時與不論熟悉與否的人徒手格鬥,圍觀者叫好助威風,往往成為姑娘們追求的對象。印度中部土著民族勃希勒人,為慶祝新年,在遊戲場中豎立一根圓滑粗大的木桿,杆頂有一隻盛著禮品的小袋,姑娘們手持禾竹竿阻撓向杆上爬的小夥子,小夥子們則在杆下圍成一圈,努力防禦姑娘們對爬杆者的攻擊,直到爬竿者奪得小袋取得勝利。
朝 鮮
朝鮮和中國一樣,在新年也有貼窗花、桃符的習俗。朝鮮人在新年時,家家戶戶貼對聯和年畫。有的人家在門上貼上壽星或仙女的畫像,祈求上天保佑,驅走鬼魅,賜予幸福。
元旦黎明,人們把備好的鈔票塞進除夕預 先紮好的稻草人中,扔到十字路口,表示送走邪惡,迎接吉祥福星。黃昏,人們又將全家人一年中脫落的頭髮燒掉,祝願家人四季平安。
新春佳節,朝鮮的婦女們穿戴一新,少女們頭戴一種麻制的帽子,稱為「福巾」,身穿繡有花紋的五色彩衣,進行蕩鞦韆比賽。她們以一處樹花為目標,看誰先踢到或咬到為勝。也有的在高處掛上銅鈴,以先碰響者為冠軍。
新年期間,朝鮮人除了享受美酒佳餚外,還必須要做一種用糯米加上松子、慄子粉、棗泥和蜂蜜等,蒸煮成與我國的八寶飯相類似的甜飯食用,以預示家裡人丁興旺日子過得象蜜一樣甜。
希望看到的朋友們
新的一年
萬事如意,幸福安康
牛年大吉!快與群友們共享吧!
(放到你圈子裡,親朋好友們會感激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