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眾心理作文800字
2024-09-12 11:00:11 1
從眾心理是一種人云亦云,別人幹什麼,自己就幹什麼的盲目心理。今天小編就來分享從眾心理作文800字,請各位讀者好好欣賞和借鑑。
從眾心理作文800字(一)
偶爾轉街,看見一大群人圍著一個叫賣的人,不知怎麼回事,便也急忙湊過去想看看究竟。哦,原來是賣水果的。過節,人們大包小包的買,問價格,和市場上差不多。本也想擠進去買點,可由於體力太差,終究沒買成。於是退出來,看見隔壁也在賣同樣的東西,價格也差不多,便買了些。問:為什麼那邊那麼多人?回答說:現在的人都是這樣,看見別人買,覺得可能便宜或更好,便跟過去買,別人不怕吃虧我也就不怕。另一人插話道:這就是典型的從眾心理。
想想也是,當下人們有的上當受騙多了便害怕,願意往人多的地方跑,這樣就不怕受騙。因為人多嘛,總有聰明的人識破而不至於上當。所以,眼下很多賣保健品的、淨水器的、藥酒的、豆漿機的……一大群人圍著一個天花亂墜的人,聽得津津有味,忘記身外。這樣聚的人越來越多,有時還發點小禮物,一些老頭、老太太愛佔便宜,便都圍攏過來。再後來就是兜售一些看似好的東西。大叔、大媽已經聽進了,紛紛掏腰包去買。有的人本不想買,看見買的人多了,怕以後買不到了吃虧,於是便回家去拿錢小跑回來買一大堆回家。
我認識的一位大媽就是這樣,本來家境不富裕,租的人家的房子,兩個兒子都還沒有結婚,可她偏聽信了那個吹牛的人,說衣服可以治病,延年益壽,不惜向人家借了上千元的錢買了一套。可沒過多久,她便生病,兩個兒子趕緊從打工的地方趕回家,花了上萬元的醫藥費。等她病好了,兒子說:這衣服是騙人的。她才把衣服扔了。有人問:你當初就不該買。她說:看見人家都買,我怕以後買不到了能治病的衣服,所以也買了;當時穿著挺好的,誰知是騙人的。這個大媽就是從眾心理,覺得別人都買得,我為什麼不行。
當下在醫院看病也是這樣:很多人到醫院後並不馬上找醫生看病,而是東瞅瞅,西瞧瞧,看見哪個醫生病人多,便掛誰的號。正常情況下醫術高的人病人固然多,但也要分情況喲。看病你得分什麼科,什麼狀況,然後再就醫。可由於人們的從眾心理,一味的認為只要人多的地方,肯定好,也不分析具體情況。這種從眾心理,讓很多人進入一個誤區:不該買的買了,不該用的用了,不該耽誤的耽擱了,反而事倍功半。
總之,這種從眾心理不敢恭維,任何事物應該思考後才行動,別一味跟隨別人而動。
從眾心理作文800字(二)
從眾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通常情況下,多數人的意見往往是對的。從眾服從多數,一般是不錯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獨立思考。不顧是非曲直的一概服從多數,隨大流走,則是不可取的,是消極的「盲目從眾心理」。
學者阿希曾進行過從眾心理實驗,結果在測試人群中僅有1/4~1/3的被試者沒有發生過從眾行為,保持了獨立性。可見它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從眾性是人們與獨立性相對立的一種意志品質;從眾性強的人缺乏主見,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別人意見並付諸實行。
生活中有不少從眾的人,也有一些專門利用人們從眾心理來達到某種目的的人,某些商業廣告就是利用人們的從眾心理,把自己的商品炒熱,從而達到目的。生活中也確有些震撼人心的大事會引起轟動效應,群眾競相傳播、議論、參與。但也有許多情況是人為的宣傳、渲染[而引起大眾關注的。常常是輿論一「炒」,人們就易跟著「熱」。廣告宣傳、新聞媒介報導本屬平常之事,但有從眾心理的人常就會跟著「湊熱鬧」。
不加分析地「順從」某種宣傳效應,到隨大流跟著眾人走的「從眾」行為,以至發展到「盲從」,這已經是不健康的心態了。多一些獨立思考的精神,少一些盲目從眾,以免上當受騙,方為健康的心理。 一般說來,群體成員的行為,通常具有跟從群體的傾向。當他發現自己的行為和意見與群體不一致,或與群體中大多數人有分歧時,會感受到一種壓力,這促使他趨向於與群體一致的現象,叫做從眾行為。
從眾現象在我們生活中,比比皆是。大街上有兩個人在吵架,這本不是什麼大事,結果,人越來越多,最後連交通也堵塞了。後面的人停了腳步,也抬頭向人群裡觀望……
從眾心理作文800字(三)
「從眾」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通俗地解釋就是「人云亦云」、「隨大流」;大家都這麼認為,我也就這麼認為;大家都這麼做,我也就跟著這麼做。
一位名叫福爾頓的物理學家,由於研究工作的需要,測量出固體氦的熱傳導度。他運用的是新的測量方法,測出的結果比按傳統理論計算的數字高出500倍。福爾頓感到這個差距太大了,如果公布了它,難免會被人視為故意標新立異、譁眾取寵,所以他就沒有聲張。沒過多久,美國的一位年輕科學家,在實驗過程中也測出了固體氦的熱傳導度,測出的結果同福爾頓測出的完全一樣。這位年輕科學家公布了自己的測量結果以後,很快在科技界引起了廣泛關注。福爾頓聽說後以追悔莫及的心情寫道:如果當時我摘掉名為「習慣」的帽子,而戴上「創新」的帽子,那個年輕人就絕不可能搶走我的榮譽。福爾頓的所謂「習慣的帽子」就是一種「從眾心理」。
當初「101章光毛髮再生劑」問世時,有人曾聽一位老中醫說起,其實這配方古來有之,他也一直在給病人用,可是他就沒想到把配方轉變為一種「商品」。也許,這也正是企業家與手工藝人的區別所在。
有的人對「從眾」持否定態度。其實它具有有兩重性:消極的一面是抑制個性發展,束縛思維,扼殺創造力,使人變得無主見和墨守成規;但也有積極的一面,即有助於學習他人的智慧經驗,擴大視野,克服固執己見、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維方式、減少不必要的煩惱如誤會等。
不僅如此,在客現存在的公理與事實面前,有時我們也不得不「從眾」。如「母雞會下蛋,公雞不會下蛋」——這個眾人承認的常識,誰能不從呢?在日常交往中,點頭意味著肯定,搖頭意味著否定,而這種肯定與否定的表示法在印度某地恰恰相反。當你到該地時,若不「入鄉隨俗」,往往寸步難行。因此,對「從眾」這一社會心理和行為,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認為「從眾」就是無主見,「牆上一棵草,風吹一邊倒」。
自然,生活中,我們要揚「從眾」的積極面,避「從眾」的消極面,努力培養和提高自己獨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問題,既要慎重考慮多數人的意見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從而使判斷能夠正確,並以此來決定自己的行動。凡事或都「從眾」或都「反從眾」都是要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