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的心態作文
2024-09-11 23:39:10 1
做人就要學會包容,只要有了包容的心態,那麼你就活的開心一點!今天小編就來分享作文:包容的心態,請各位讀者好好欣賞和借鑑。
第一篇包容的心態
做人要包容。包容是一種深厚的涵養,它是一種善帶生活,善待別人的境界能陶冶人的情操,帶給你心裡的寧靜和恬談,它不但可以改善自己與社會的聯繫,也可以使自己的心靈得到慰籍與升華。包容還是一種情操,還是一種美德。包容不是懦弱,膽怯,而是海納百川的大度與包容,是笑看風雲的開懷與爽朗。
包容不但能使自己的心靈寧靜,而且能給別人一份精神放的撫慰,解除矛盾,利國利民。由於護駕有功,藺相如的官位一路有上引起大將廉頗的嫉妒與不滿。面對廉頗的無理取鬧,藺相如包容地笑而避之,引起一段「負荊請罪」的佳話。從此廉,藺攜手文武雙治,保衛了趙國的大好河山。包容,於己與人都益處多多。包容的人必定能夠受到親人的喜愛和關心,必定能受到同事,朋友的信任和擁護。
反觀心胸狹隘的人,遇到小的挫折與不滿就喋喋不休,抱怨這抱怨那,縱有天大的本事也難有建樹。東吳周瑜,十分優秀卓越的軍事家,把龐大的東吳水師治理得井井有條,是位不可得多的將才。但他生性好嫉妒,面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量、自知不如卻又不其落敗,發出「即生瑜,何生亮」的悽嘆後,落個抱病吐血身亡的悽慘結局。對於什麼都看不慣,不服氣的人,累的不是他的眼睛。
做人要做包容的人,利己利人利社會。生活的天地如此寬闊,我們沒有要在彼此摩擦中浪費時間,浪費生命。天空很大,比天空還大的是人心!每一個人包容一點,大度一點,我們的生活就會更精彩,和諧而美好。
第二篇包容的心態
有這樣一則寓言,說的是兩匹馬同行,一匹將另一匹的脖勁咬傷了,結果被咬的反而主動安慰因咬傷自己而羞愧不安的那匹馬。故事雖小,卻揭示了大地間動人的品德,那便是包容。
寓言中動物的包容是以德抱怨,佛教中彌勒的包容是「肚裡能容天下事」,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怎樣來理解包容呢?其實,包容是一種境界。
包容如水。
通常的「包容」即原諒他人一時的過錯,不耿耿於懷,和和氣氣地做個大方的人。包容如水的溫柔,在遇到矛盾時往往比過激的報復更有效。它似一捧清泉,款款地抹去彼此一時的故視,使人們冷靜下來,從而看清事情的本來緣由。同時,也看清了自己。寓言中那匹被咬的馬理智地選擇了包容,最終兩者和好如初試想一下,倘若它針鋒相對,以同樣的的方法還擊對方,那麼除了兩敗俱傷,頭破血流之外,還能帶來什麼呢?因此可以說,寓言中的國馬其實是很明智的。它的明智在於「以德抱怨」。
包容是詩。
包容是一首人生的詩。至高境界的包容,不僅僅表現在日常生活的某一事件的處理上,而是升華為一種對宇宙的胸襟,對人生如詩般的氣度。包容的涵義也不僅限於人與人的理解與關愛,而是內心對於天地間一切生命產生的曠達與博愛,寓言中的馬無法到達這種境界,而這種境界對於人類卻是如此的真實和深刻。
為生活的平淡與多舛而心存積隙的人呵,請你選擇包容吧。這絲毫無損於你的尊嚴,反而有助於人們在漫長的生命之河中穿越平庸。具有包容的思想境界,才會懂得人生的真諦,包容也是一門生活的藝術。
當然,包容同「方以律己,圓以待人」是不矛盾的。輕易原諒自己,那不是包容,而是懦夫。「圓以待人」,也得先看對象。包容不珍惜包容的人,是濫情;包容不值得包容的人,是姑息;包容不可饒恕的喪盡天良的人,則是放縱。所以,包容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門學問。
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發生的決不是兩匹馬這樣簡單的事。生活,往往紛繁,又常常平淡。正因為包容如水,使紛繁經過過濾變得純淨;正因為包容似火,使平淡通過鍛燒日趨鮮明;更因為有這詩般的包容,才賦予人生以藝術,賦予生命以永恆。
第三篇包容的心態
登上山頂,抬頭看天,低頭看海,你便覺得整個人都包容其中。
山是包容的。山啊!你高低起伏,連綿不絕。茂密的樹叢是你的頭髮,明亮的湖泊是你的眼睛,小鳥的歌聲是你的嗓音,無論是野草還是古樹,無論是山雀還是百靈,無論是細泉還是瀑布,你都用寬闊的胸懷接納它們。
父親是山,有著山一樣包容的胸懷。朱自清的父親包容了兒子的少年輕狂;華盛頓的父親包容了兒子的調皮搗蛋;而我的父親,包容了我叛逆的舉動,包容了我的冷眼相向,包容了我的幼稚與可笑。謝謝您,默默無聞包容我的父親。
天是包容的。天啊!你的顏色那麼溫柔純淨。如紗的白雲是你的衣裙,七色的彩虹是你的髮帶。
無論是牛毛細雨還是瓢潑大雨,無論是絲絲清風還是狂風大作,無論是晴空萬裡還是烏雲密布,你都用你的愛包容了它們。
母親是天,有著天一樣包容的愛。史鐵生的母親在兒子成為殘疾人後,沒有棄他而去,沒有打罵抱怨,有的只是滿心的憐愛與堅強。是她推著兒子到地壇散步,是她鼓勵兒子不要悲觀失望。如果沒有她,史鐵生怎能從悲苦的境地解脫,怎能開始新的人生?同樣,我的母親也用她的愛包容著我的任性,包容我的喜怒無常。謝謝您,用愛包容我的母親。
海是包容的。海啊!你廣闊無邊,你容納百川。水渦是你的笑靨,浪聲是你的笑聲。無論是小蝦還是巨鯨,無論是微波還是驚濤,無論是扁舟還是航母,你都大度地接納了它們。
老師是海,有著海一樣包容的心。老師的學問淵博似海,老師是載舟的海洋。也許我們有點笨,也許我們有點調皮,也許我們愛惹麻煩,但是老師總是誨人不倦,使我們如坐春風。謝謝您,用心包容我們的老師。
山那麼高,天那麼遠,海那麼深。而我,那麼渺小,被包容其中。我不知該怎樣感謝你們呀——高山、天空、海洋!
第四篇包容的心態
包容是人類的美德,不,它是人類最為寶貴的意識。包容是文明的標誌、文明的成果,也是文明的成因。
每一個生物體,都是一個依賴「包容」創建起來的和諧的、有機的組織。從最低等
的原始生物到作為萬物之靈的人,任何生物體都由許多不同的物質成分、不同的元素「包容」而成。生物體要維持機體的正常運轉,要維持其作為生命的存在,就一刻也不能沒有「包容」。如果組成這個生物體的物質成分鬧起「分裂」,等待這個生物體的就只有解體和死亡。「包容」是生命的根本機能。
對生物體如此,對社會組織也是如此。人類社會的任何組織,小至家庭,大至社會、國家,要和諧共存,都離不開這個「包容」的意識。人們的性格不同,個性各異,對事物的見解各各不同。如果缺少這個包容的意識,人人各執己見,見面只有爭吵,哪裡還能一起共事、創造和諧美好的生活呢?所以,「包容」也是社會組織存在和發展不可或缺的機能。
從人類歷史來看,「包容」總是和繁榮、昌盛、進步聯繫在一起,而偏執、獨斷、專制總是和戰爭、不幸、災難聯繫在一起。「百家爭鳴」,乃有戰國的學術繁榮:「獨尊儒術」,乃有劉漢以後的文化衰頹。大唐對異域文化的兼收並蓄,遂有盛唐文明輝耀千古;滿清在外來文明前的閉關自守,終致近世中國的積貧積弱。北大在現代學術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奠基於蔡校長的「兼容並包」:「十年浩劫」中文化學術上的萬馬齊喑,根源在「八個樣板」的「一枝獨秀」。
我以前的鄰居是一對中年夫婦,帶一個上中學的孩子,一家人原本生活得和和美美。我經常看見他們有說有笑地一起散步。曾幾何時,這種和諧美滿的氣氛消失了。夫婦倆開始頻繁吵架。我下班回家,經常不得不耐著性子欣賞隔壁的「戰爭交響樂」。家具的碰撞聲、瓷器的碎裂聲、男人的謾罵聲、女人的嚎啕聲、孩子的啜泣聲,八音齊奏,此起彼伏。後來,男的帶著孩子離開了,只剩了女人一個人。人整個兒變了,見天陰著臉,不哭不笑,似痴似呆,看了令人心碎。這是缺少「包容」而導致家庭解體的例子。
人類還遠遠沒有學會「包容」。「9。11」以及隨後的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這些不幸的事實不斷提醒我們,人類距離學會「包容」還有多遠。也就是說,我們還遠遠沒有低等的生物體「聰明」。
但是,為了和諧的生活,為了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我們必須變得聰明,真正學會「包容」。
那麼,怎樣才能培養「包容」的意識呢?
「包容」,歸根結底,根源於愛和理解。只有心中有愛,我們才能以同情的態度對待他人,才會充分尊重他人的立場和見解。只有愛,才能消除彼此的敵視、猜忌、誤解,讓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人們在這個世界上和諧共存。而愛的荒蕪和消亡,將使最親密的人彼此傷害、仇視以至兵戈相向,就像我的鄰居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