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楊式太極拳的學習水平及實戰水平
2025-08-04 14:33:09
楊式太極拳是太極拳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流派,對太極拳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隨著太極拳的興起,現在喜歡楊式太極拳的人越來越多,楊式太極拳技擊的效果非常的明顯,在實戰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麼如何提高楊式太極拳的學習水平及實戰水平呢?想要提高楊式太極拳在實戰,就需要從基礎開始做好,包括人體整體素質訓練的多種要素等等,下面就跟著太極拳小編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如何提高楊式太極拳的學習水平
楊式太極拳對於身法的要求是全身性的,我們在練習時,要注意全身的肢體都要協調起來。練楊式太極拳時,對於身體主要部位的外形姿勢有一些基本要求:對頭部的要求,按老拳譜的提法是「虛靈頂勁」。對此有人做過通俗的解釋叫做「頂頭懸」,但由於這些概念不易理解,因此也就很難實行。
實際上,這些說法無非是表明頭頂要正直,意念向上虛空,和全身一樣自然地保持中正安舒。這種姿勢和動作主要是體現提起精神,防止萎靡不振。由此可見,練習楊式太極拳,有助於我們樹立良好的精神風貌,並保持一種積極的心態。
這樣才能使大腦中樞神經指揮練拳的全部活動。頭部達到要求的具體表現是,下頦微收,頸項和衣領的後部微貼。但要避免因強行僵項而造成頭頸呆滯。要使頭部和頸部保持靈活舒暢。
胸和背是前後對應的部位。老拳譜上有「含胸拔背」之說,意思是說不要挺胸,使意氣內涵。但練不好往往會形成凹胸駝背。這種偏差極為常見,必須注意防止。 「含胸拔背」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把身形調直,因此,理應提為「開胸和闊背」,使胸背在意氣內涵的前提下開闊舒展。這樣練拳才能感到舒適,而不致因緊縮而感到揪心。在技擊中按照此要求去做才能支撐八面,自如地運用招術。
脊背至尾閭要在一條垂直線上,這是體現「中正安舒」的重點。脊椎關節放鬆以及尾閭向下垂懸的基本功練習,對於養生架子的運用、技擊架子的發勁都會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見,「中正安舒」在楊式太極拳的學習中也是學習的重點所在,我們要好好運用起來。
肩肘為上臂的兩端,老拳譜上有「沉肩墜肘」之說。意思是說不要聳肩翹肘,那樣會影響意氣下沉。但是,練習時過於強調沉肩墜肘,會很容易失之於「塌肩夾肘」,動作反而更加僵滯。
因此,應該注意「松肩張肘」,使肩肘在意氣下沉的基礎上,松張自如,並在意想中形成一個於兩肩相平的氣圈。這樣練拳才能感到圓活,不至於拘束而彆扭,在技擊中也才能夠靈敏多變,成為肘部配合手勢進行功防的後援。腕手相連,老拳譜上以「坐腕」表示基本手勢。其實坐腕很容易形成手勢僵化,因此應注意「鼓腕」。
鼓起腕子使手勢鬆軟平直,有助於內勁由中指根發出和便於變換手勢手法。靈活的手勢手法自然會使人感到舒服,氣血周流順暢,這樣即使在寒冷的天氣裡,赤手練拳也會是溫暖的。
相反,僵硬的手就容易因寒冷而受凍。手可變掌,也可變拳,還可變勾手,但都要避免僵硬。無論在什麼動作中用掌,都要保持鬆軟平直,手心中好象老是擎著一個圓活的小氣球。
無論在什麼動作中用拳都不能死死握緊,手心應保留一定的鬆動餘地。在做「單鞭」勢的勾手時,手也不能過分彎曲,五指尖要自然下垂,讓內勁通過手背由中指根發出。兩手在任何時候都不能硬推、硬碰、硬杵,使人有遭受猛烈地碰撞的疼痛之感。
腰胯相通,老拳譜有「松腰松胯」之說,腰是全身動作的中軸,胯隨腰轉。放鬆腰胯是使全身動作靈活的關鍵,要在腰的周圍形成一個氣圈。要特別注意把腰、胯和全身的活動有機地、協調地聯繫起來,發揮其養生和技擊的功能。在練習松腰松胯時,尤其要注意以中正安舒為標準。既要避免翹臀挺腰,也要防止彎腰駝背。
踝和足是人體的基底,支撐著全身的重量。老拳譜用「十趾抓地」表示雙足在練拳時的一種狀態。但是這僅僅是指發力的一瞬間而言的。
平時練拳時,應該腳踏實地,以意使兩足的湧泉穴與地吻接,足跟與足掌要自然地與地面接觸。如果平時練拳柔手時,腳指用力抓地,會造成足、踝部的僵滯。
雙足在運動中同樣需要松活。練拳時應意在足心,前進則足跟先落地,後退則足尖先落地,轉動則一般以足跟未軸。無論何種步法,均要使重心在「二點」與「四點」之間處於靈活狀態。
人體的上肢和下肢是對應的,老拳譜有「外三合」之說,「即手於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意思是說運動中的上肢和下肢,尤其是相互對應的關節要互相配合和呼應。
根據實踐經驗,在肩圈、腰圈、胯圈之間要以腰圈為主,上下相隨,靈活運轉。「外三合」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外部活動的相互配合,而要不斷體會它是用意念來接通有關部位。想像把肩圈接於腰圈之上,將胯圈接於腰圈之下。
在練拳時,用意念把肘和腰虛接起來,膝則隨腰圈轉動,形成肘於膝的相互照應和配合;用意念使肩沉在腰圈上,胯也是隨腰圈轉動,形成肩於胯的相互照應和配合。通過這些關節的活動把手足帶動起來,形成手於足的配合,這樣,從整體活動看來就是「外三合」。
如何提高楊式太極拳的實戰水平
1、重視拳架的鍛鍊
想要提高楊式太極拳在實戰中的運用,我們就需要從基礎開始做好。
拳架是楊式太極拳功夫的基礎,是楊式太極拳的本。所以強調拳先打低架,也就是拳走低架,襠走下弧。因為拳架裡有豐富的內涵。它包括人體整體素質訓練的多種要素,如力量、耐力、靈敏、速度、鬆柔、丹功、意念力、智力、膽量、精神、技巧等多方面的訓練。所以說,楊式太極拳實戰是非常考驗一個人的綜合素質的。
這些方面的訓練內涵是其他鍛鍊項目(如推手、器械)所不能替代的。練架子是長功力的過程,是練「知己」功夫的過程,是推手中不能施展,而在拳架中淋漓盡致地施展,器械鍛鍊中,各種拿法以及各種手法難以得到鍛鍊,所以,每天安照要求儘可能地多打幾遍拳。
2、 單式訓練
實質上是發勁鍛鍊。如果練拳著眼於護身、交手,必須進行單式練習。主要是從拳架中拆出一些認為最實用,最善於施用的招法。這樣會很苦、很累,但功力會提高很快。
3、 練推手
雙方切磋,練推手其實就是聽勁、餵勁、化勁、發勁諸手法的練習,切磋各種太極勁力彼此相生相剋的關係,從而鍛鍊知彼的功夫。提高觸覺靈敏度,努力擴大自身引化來力的空間,儘可能將來力引向「強弩之末」的境地。
推手,在楊式太極拳實戰中的運用較為廣泛,我們應當熟練掌握。練推手要從吃虧入手,著重提高化解來力的功夫,在這個基礎上,再練習發勁。
4、 器械訓練
主要是鍛鍊臂力、腕力、腿力、腰力以增強自身功力,它是拳架功力的補充。
5、內功的訓練 (即:意、氣、力的訓練)
意
首先是意念,每個式子,每個動作都加上意念,全神貫注,每個動作運行之中都想前面有各種阻力,叫做有敵情觀念,也叫有功防意識。
氣
在打楊式太極拳的過程中,要全面發揮人體的呼吸功能,在進行肺呼吸的同時,要重視丹田呼吸(即:腹式呼吸),以便有利於調節和發揮人體潛在的多種功能。
力
丹田力其實就是腰力,丹田的旋轉滾動,帶動四肢,帶動整體運動。丹田運動時人體的調整有特殊的功效。
這三個方面的鍛鍊,是楊式太極拳內功鍛鍊的三個重要部分。關鍵部位,貫穿於上面各種外功,內功的鍛鍊之中,萬不可輕視。提高功力,不管是外力還是內勁,都要做到外力和內勁的結合,都要勤學苦練,持之以恆。
結語:上述就是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如何提高楊式太極拳的學習水平及實戰水平,相信大家有所了解吧!楊式太極拳實戰是非常考驗一個人的綜合素質的。需要提高楊式太極拳實戰水平需要從基礎開始做好,長期堅持鍛鍊,這樣會很苦、很累,但功力會提高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