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拳為什麼要練矮步?
2025-08-08 17:01:08
心意拳為什麼要練矮步?
心意拳為什麼要練矮步——踩雞步,並寓各種打法於雞步行進間?很多朋友說,站直了打更方便。沒錯,可以站直些打,也的確更方便。事實上,後世的河北形意拳就站得較高,五行拳的擊打高度同各種現代搏擊並無大異,十二形中的虎撲已基本同於平推(當然真正的練家還是體會到了其中有上下的變化)……為什麼心意拳入門還要踩雞步?據說盧嵩高先師還讓初學者們排好了隊在大操場上魚貫而行踩雞步?難道這只是考驗學者的毅力嗎?
身型的高低變化是心意拳打法的基本特色之一,是「束展」。站直了打,威力大減。而之所以朋友們說站著打很不錯,很大程度是我們沒意識到事實上我們實打的機會很少,也根本談不上再去辨別其中打法兇狠度的差異。
心意拳拳把很少有平來平去的,它總是含著向前斜上或斜下的勁意,這種「上」「下」不是含蓄的示意,而是要在操練時實實在在地打出來;不是玄妙的暗勁,而是要在身型上扎紮實實地做出來,真正做出「塌天」和「翻地」的勁意來。在實戰上,不是簡單的平擊,而是通過雞步弓牮步等的變化使自身突然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以達到:蓄勢--展放,也就是束身展身,「束展」二字,整個人象彈簧壓扁突然彈放,或象鋼索突然崩斷,將對手向前擊出的同時,有向上挫飛起來或向下砸頓下去的效果,威力當然不是平擊所能比。「虎撲」,「搖閃把」,「挑領」,「虎抱頭」,「捲地風」等都有斜上的翻勁,將對手斜上打出,而「鷹捉」「大劈」「斬捶」「一頭碎碑」等都有向下的罩勁,將對手斜下打出。比如大劈,大劈往往用在第二動,如第一動先由低身作「挑領」(近則「虎抱頭」)長身而起,將敵人打成(或驚成)被掀之勢,此時緊接大劈,沉身下勢,連肩帶背劈下,由上而下,這就不同於人站直時只是用肩平著去靠對方,而含有劈,砸,撞,壓,擠種種在內。如果同時管腳的話,那就象契槽裡卡著一段木條,你一鑿下去,「嘣」,鑿子佔了它的位置,而木條飛了——對手將被拔根摔出。而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威力,都是由於有身型的束展。
「束展」不僅威力大,而且在打鬥時更有機動變化性,使對手卒不及防。如上之第一動,由下而上,不管打到沒打到,它都打破了敵方的防守平衡,「驚勢」,而且達到了一個重要的目的:進身佔位,這時再施的第二動大劈,就是真正的貼身打法了,所以「近身」哪裡來?是過程中打出來的,就象高手下棋,它暗含的第二下你往往事先察覺不到,而不是我喊「我要近你身」,而你反諷「你如何近得」。——這也正是心意拳老辣的地方。
而上述這一切,束展釋放能量,高低變化破敵之勢,由遠突進站位奪勢,都不是光站直了走近就行的,而必然要靠行進間雞步的變化發動而來,其實如心意拳「四把」的編排上,都是這般一束一展,一高一低地在安排著的,箇中練習所含的這個東西,不知學者們又是否都意識到了呢?
回到開頭所說,現在的心意拳練習者大都是練一套打一套,能偶爾用上一兩下所練的心意把勢已經很不錯了,又何能奢談更多呢?如果以膝肘擊人,對一般人來說吃一下就夠了,當然站直了打也無所謂——本來也沒什麼真正意義上的「對手」,更談不上是「格鬥」。所謂「殺雞何用牛刀?」但以此竟蠢蠢地以為雞步矮型之無用,則是貽笑大方了。
正因為雞步矮型往往只被真正懂得用法的朋友所識,所以它往往反被低俗群所嘲笑。其實格鬥中的高低變化是嚴肅而重要的課題,心意拳由冷兵時代過來, 《手臂錄》論及:如果雙方都持四平槍怎麼辦?那麼須蹲身以「低四平」或長身以「高四平」破之。職業拳擊手如泰森者也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在比賽時做貓腰猛擊狀。擊劍臺上也還常現著標誌性的低身弓步突刺動作。————而在祖國心意六合拳中,更是將這種高低展放變化有意識,有系統地運用在了拳把中,達到了「束展二字一命亡」這樣的認識高度。這不是故弄玄虛,而是前人留下的寶貴財富。我們切不可因為自己不會用,沒機會用,而將它丟棄。事實上對拳藝欲深造者,欲同國際武友切磋實戰者,這都是一筆寶貴的技術財富,一筆高級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