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掌握太極推手技術的學習方法

2025-07-30 18:24:08

如何掌握太極推手技術

一、練推手首先要具備練太極拳架的基礎,使自己腰腿和手臂的功能要有柔、綿、沉的味道,練走架也是全面的基本功鍛鍊,因此要重視太極拳套路的練習。一般認為:走架是「體」、是基礎;而推手是「用」,是應用,如果只學推手,不練走架,那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須知許多風格不同的太極拳術是經過許多武林前輩、太極名家凝聚畢生心血編制而成,它綜合了各種武術的精華,經過總結提高,概括成現在流傳的幾種拳架形態。如果只練走架不學推手,僅作為健身和防病的手段是可以的,但要想掌握太極拳術這一古老的搏鬥技藝的精粹是很難辦到的,甚至根本辦不到。
    二、練推手一定要循序漸進,不能急於求成。首先學會平推手,把手上僵硬之力化掉,練成具有粘、沉、綿、柔、彈性的勁,切忌使氣用力,蠻幹去爭取勝利。初學推手要慢,慢才能動腦筋去分析考慮對方的來力方向、大小、長短,是剛是柔,是遲是速,自己接應的勁道是否運用恰當,稍有不對就要糾正調整,而這種調整和糾正動作越小越好,練到外面沒痕跡才好。要快時,快到使對方不能覺察,這就要聽勁好。所以說推手是一種高級的神經運動,在整個過程中都要高度全神貫注。
    三、推手中不能主觀蠻幹,要尊重客觀現實。拳論中反覆強調要「捨己從人」,「不丟不壩」,只有捨己從人才能有長進,有些人之所以不長進,就是犯了主觀片面的毛病,用蠻力氣去爭輸贏,就不是捨己從人,而是以我為主。如果不把心用在聽、探、順化上面,只想到方法和自己力量上面,那永遠不能達到推手中的上乘功夫。我長期觀察發現,有很多人在推手時,都是採用鬥力的方法在推,這是很不好的,要想達到不用蠻力,不鬥力,捨己從人的境界,這的確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推手時出現使力和鬥勁的原因,分析起來這與人的心理狀態有密切的關係,在一般情況下,雙方如不抱爭強好勝等不良動機,任隨動作的運轉走化是不容易發生鬥力的,如果雙方都抱有某些不良動機和目的,在行動上就容易進入僵持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是手快打手慢,大力勝小力,把我們推手的法則和要求都丟光了,所以在推手練習時要有個正確的態度。我認為,推手中不外乎有三種情況:一種是高手對低手(自己比對方水平高)是可以隨心所欲的,控制對方易如反掌;第二種是低手對高手(自己比對方低),就會處處不順心,重心無法控制,處處都處於逆勢和被動地位;第三種是平手對平手(功夫相等),互有威脅,各有勝負。作為推手練習者就要冷靜、客觀分析雙方實力,對方的功夫比我高,我就要冷靜,被動地順隨人家,認真體會對方的長處所在,如被對方控制了,就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並吸取別人優點,不斷提高自己,如對方功夫比我低,我就要認真分析對方失誤的原因,用對方的失誤反過來教育自己;如對方的功夫與我相等,那就要注意攻守兼備,善於捕捉戰機,以靜待動,攻要攻得準,守要守得住,要著重以巧取勝。實際較功夫不外有兩種情況:一是毫不了解對方,初次交手;另一種情況是和熟悉的人交手。在對付第一種情況時,要冷靜沉著,搭手要輕,順隨對方的勁道,摸清對方的特點和有什麼板眼,切忌盲目蠻幹,憑主觀想像去取勝。但是,也不可畏首畏腳,使自己處於彆扭狀態,造成人為的失敗,寧可千變萬化爭取良機,也不可輕舉妄動以求一逞。我在觀察中發現;許多人的失利,都是在未得到好機會就盲目攻而被人所乘的。《拳論》中說:「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高度概括了推手發勁制人的正確法則。對付第二種情況,切忌憑老印象、老經驗應付,要有初次交手的思想準備,不要忽視推手中的每一個回合,因每一個回合都包含了防守和進攻,功夫深的人一搭手就能準確地控制住勁道,這就是尋找機會運用功夫和經驗,不是靠運氣取勝。搭手就要把注意力放在雙方的接觸點上,利用輕、重、沉、浮、快、慢、強、弱的各種感應去相互制約,尋找機會。所以說,如果每次推手練習不去認真體會和研究攻防轉化規律,都不會得到其中的玄妙。
    四、進攻時要含有防意,而防守時要含有攻意,這就是化中有發,發中有化的道理,我們要動腦子探索陰陽轉化的辯證關係。當然,功夫深的人是能攻善守的,攻發時可使對方防不勝防,防守時能引進落空,使對方無從得手,亂動則被制。古人說:「太極原生於無極中」。就是說在未動之前是無極,是沒有定向和動機的,只是抱元守一,死守其中,把自己周身安排好,而與人接觸有外力侵襲自己身體時,則分清虛實,就是所謂太極分陰陽,如對方剛,我則柔,予以走化;如對方柔,我就沾隨,順其勁而去之,使對方陷入背勢,然後就發擊。「太極無法,動即是法」。就是說經過了若干時期的千錘百鍊,對於各種勁別、變化規律都了如指掌,應付功夫的火候達到了準確無誤的程度。拳論又說:「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就是說已達到隨心所欲的意境。太極推手就是物理學中的力學運動,競技比賽時還涉及生理學、心理學、戰術兵法,包含著很深的哲理奧妙。只要鑽進去了就會明白,其樂無窮,意味無窮,奧妙無窮。
    五、一般人在正常情況下精神狀態能放鬆,重心也能穩定於下盤,周身能運轉自如,而在競技情況下精神就會出現高度的緊張,動作運轉不靈,使勁傾向於一個方向。經驗證明,勁傾向於一個方向的人,只要他的勁沒有用在一個受力點時,對他的直接威脅就是重心的喪失,由於重心的喪失,他的一個方面的傾向力也就失掉了應有的作用。這就說明,人所要運用的力或勁是同重心息息相關的。一般可以這樣來看,力是從人體骨骼肌肉中產生的功能,勁是人有目的運用在一個方向所作出的巧力,任何武術運動員要制人都得講力和勁道(力,指功力,勁道就是力加上方向成圓周運動),太極推手這一運動也要講力和勁道,也要研究勁道和人的重心問題。推手就是要設法使對方的重心喪失,使其處於逆境,運用發勁的爆發作用,震撼對方的身體,將對方拋出去或跌倒。
    六、太極推手發勁,一般來說,常用的分為發短勁和髮長勁兩種,運用短勁容易傷人,運用長勁則可以避免傷人又能奏效。當然,其他發勁方法還有許多種,這裡就不多講了。
    我們現在練太極推手,是為了祖國的寶貴文化遺產得到普及提高,為了強身健體,為了研究太極拳的攻防技藝和制人的運動規律,使我們鍛鍊身體更加科學化、系統化,更加富有成效。當然,不管是什麼力和勁道,都是為了在競技中發生作用,我們練推手也講力,不過要求從松沉中而產生出內在彈力和力。也講勁道,不過是要求順隨其勢而能起動人的重心勁道,要想具備有制人的功夫,我的經驗是:在推手較技中,不要欺人,也不要被人欺,要不卑不亢,處處守住自己的重心,不遇困危情況則不發,發則要見效果,不能濫發,不管對方的來勢多麼兇猛,只要自己能守住重心,處處及時調劑修補,利用圓活無礙的身勢手法,沾連粘隨,順勢而動,使對方無隙可乘。練推手多年的人都知道,不怕對方力大力猛,就怕對方輕和聽勁靈敏,意境深遠,變幻莫測。先師李雅軒就掌握了此種上乘功夫,與人交手,微挨皮毛,便能使人毛骨悚然、精神恍惚,此種功夫已是太極拳術技藝的高深境界,能使人感到奧妙無窮。初學者只能遵循前輩所總結的練拳推手的要領法則,循序漸進,虛心好學,細心揣摩體會,身體力行,久之必然掌握一手過硬的推手功夫。
    七、凡是練推手的人都知道,推手屬於一種對抗性的運動,技擊性很強,但也可作為一種健身方法,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練習,不僅能鍛鍊腰腿,強壯筋骨,還可治療腎氣虧損,鍛鍊大腦,增強記憶力,預防早衰等等。身體較健康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拳藝水平,參加一些競技比賽,有心臟病、高血壓的人,則不宜參加競技性的推手運動。
    綜上所述,經過李雅軒老師的諄諄教導,經過多年的推手實踐,我的心得體會概括起來,有如下幾條:
    一、練推手,一定要具備太極拳的基礎,要多練基本功。常言道:「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
    二、練推手,一定要循序漸進,不能急於求成,須知「九層之臺,始於壘土」的道理。
    三、推手時,一定要尊重客觀現實,不能主觀蠻幹,學會運用』太極十三勢」,嚴防頂、抗、癟、丟。
    四、推手是大腦神經的高級運動,「心之官則思」,要多動腦善用腦,推手時,要全力以赴,精神要高度集中。
    五、推手中,防守時要含有攻意,進攻時要含有防意,及時掌握攻防變化,注意研究摺疊之術、轉換之法和陰陽轉化規律。
    六、推手時,要時刻掌握自己的重心,並促使對方失去重心,重心是推手中的關鍵所在。
    七、推手中要注意觀察對方的動靜和變化,作到順勢而動,寧可千變萬化爭取良機,也不可輕舉妄動以求一逞。
    八、推手中,要善於捕捉戰機,抓住一個「準」字,掌握一個「穩」字,注意一個「細」字,運用一個「巧」字,狠抓一個「快」字。
    九、推手中,要先學會引化功夫,才可能學到發放功夫,沒有好的引化功夫,就沒有好的發放效果。引化是手段,發放是效果,制人是目的。「得實不發藝難精」。
    十、推手中要兩條腿走路,要講辯證法,也要講戰略戰術。如攻防互換,陰陽轉化,以靜制動,知己知彼,剛柔相濟,吞吐開合,上下左右,前後內外,輕重虛實,進退往復,順勢背勢,不過不及,不偏不倚,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等等。

同类文章

太極拳24式分解教學

太極拳24式分解教學

24式太極拳圖文講解

24式太極拳圖解視頻演練地址               視頻分解教程 相關圖解教程 : 帶要領提示 1、起式 1 2 3 4

楊式太極拳48式

楊式太極拳48式

學練太極拳競賽套路

太極拳、劍競賽套路特點介紹

吳式45式太極拳

吳式太極拳45式太極拳演練

24式太極拳整套演練

01.起勢Commencing position02.左右野馬分鬃(3)Part the wild horse’s mane to both sides(3)03.白鶴亮翅White crane spreads it’s wings04.左右摟膝拗步(3)Brush knee and twist h

太極武禮

太極武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