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當代掌門人
2025-07-30 12:30:08
陳正雷出生於1949年5月,他的童年是不幸的,一歲多就失去了父親,母親又被迫改嫁,他只得隨大娘生活。1958年,正雷師從伯父陳照丕,開始了他的習武生涯。
陳照丕(1893-1972)為陳氏太極拳一代宗師,1928年受聘到北平教拳,應邀在宣武樓立擂,連續17天未遇敵手,聲名大振,陳氏太極拳之精奧始為人知,1930年兼中央國術館名譽教授。建國後,任全國武術協會委員,被授予「全國太極拳名家」稱號。1958年退休返故裡授藝。
十年浩劫期間,伯父因在村中自費辦武術學校教人學拳而被誣為搞宗教活動遭到批鬥,渾身傷痕累累。正雷為伯父的遭遇憤憤不平,也更加激起了練拳的決心,但他又不能不避一避,就在每天夜裡偷偷跑到離家幾裡遠的黃河灘邊練拳,直到天將拂曉才回村裡。
幾年裡,正雷吃了多少苦,只有他自己知道,但他有一個強烈的信念,就是好好學拳,長大像伯父那樣,做個堂堂正正的人。
1969年的一天,《人民日報》上發表了一條毛主席有關提倡打太極拳的語錄:「......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像做體操、爬山、跑步、遊泳、打太極拳......」那天夜裡,伯父一路小跑來到正雷餵牲口的飼養室,「小雷,練拳不犯法了,毛主席他老人家還說叫打拳呢!」說著像掏寶貝似的從懷裡掏出那張皺巴巴的報紙,那神態就跟一個孩子似的,正雷和伯父把報紙看了一遍又一遍,眼噙淚水,久久說不出話,有毛主席這句話,以後再也用不著偷偷的練拳了。
1972年9月,省裡要舉行武術表演,指名要陳家溝參加,身為村小學武術教練的陳照丕,為加緊培訓參加比賽的隊員,白天教拳,晚上輔導,十分緊張繁重,畢竟已是年屆八旬的老人了,伯父顯得有些吃力,但他還在堅持著,比賽回來,伯父終於累垮了,住進了醫院,不久便離開了我們,一代太極之星就這樣隕落了......
陳正雷第二位師父是他的堂叔陳照奎,陳照奎先在北京協助父親教拳,1960年就應邀到上海體育館介紹表演陳氏太極拳,轟動了整個上海武術界。
堂叔對正雷十分器重,要求十分嚴格。他語重心長地說:「小雷,要像功夫超過常人,就得下超過常人的功夫,一般人每天練10遍,你就得練30遍,一般人每天練30遍,你就得練90遍,100遍,工夫三倍於人,必有超人之功。沒有這種思想準備,不願吃這種苦頭,就趁早換別的飯碗」。正雷時刻牢記著堂叔的話,更加用心地練拳,每招每式,他都要揣摩良久,反覆練習,因此進步神速,最終成為集太極之大成的一代宗師。
初出茅廬 一鳴驚人
1974年9月,河南省第三屆全運會在鄭州召開,按照慣例,溫縣陳家溝將代表新鄉地區參加全運會武術比賽25歲的陳正雷獲得了參賽資格。
比賽那天,看場上人山人海,各級領導也蒞臨觀看,正雷毫不怯場,只想著展示平生所學,他那行雲流水、剛柔並濟的太極拳招式,只看的場上觀眾如痴如醉,掌聲雷動,冠軍自然非他莫屬,各級體委的領導們從此記住了一個名字:陳正雷。從此,這顆武術明珠大放異彩。
1986年10月他參加了在太原舉行的全國首屆太極拳、劍比賽獲陳式太極拳第一名。
1987年他以河南隊領隊、教練員、運動員身份參加全國比賽獲兩塊金牌。本人獲得陳氏太極拳第一名。
1989年至1997年,他數次帶領河南隊參加全國武術比賽,獲團體總分第一、金牌多枚。
1982年,國家提出了「搶救中華武術,抓緊搞好挖掘整理」工作的要求,作為陳氏太極拳傳人的陳正雷義不容辭的挑起了這副擔子。在此之前,陳家溝的陳鑫、陳子明、陳照丕等先輩相繼著書立說。但均為拳術方面的論述,理論深奧,初學者不易看懂。陳氏太極拳作為中華武術中得一枝奇葩,在健身、養生、防身、搏擊方面有它的獨到之處,如何使初學者能夠儘快地看懂、學會,陳正雷決定另闢蹊徑,對陳氏太極拳論、拳術套路、器械套路等動作系統地、通俗地整理。
太極拳源遠流長,理論著作精深浩瀚,汗牛充棟,想對先輩的論述做出取捨,系統通俗的整理出書,這是項龐大的工程,談何容易!然而,陳正雷不怕難,練拳是這樣、寫書亦如此,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於是,在每天練拳、教拳的餘暇,陳正雷博取廣涉,系統整理各種資料,在深夜鬥室的燈光下,開始了他的「長徵」。
十幾年間,以《陳氏太極拳械匯宗》《陳氏太極拳養生功》《中國陳家溝陳氏太極拳術》等為代表作的數百萬言著作問世,一代武學大師陳正雷以其畢生精力為推廣普及陳氏太極拳做出了不朽貢獻,其中的一些著作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出版發行到美國、日本、西班牙、韓國、法國等國家,深受各種膚色的太極拳愛好者的喜愛。
走出國門 揚名海外
1981年,全日本太極拳協會理事長三浦英夫一行30人造訪溫縣陳加溝。小小的陳家溝熱鬧起來了。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向陳家溝,為的是看一看「小日本」是何等的模樣。
在陳家溝,正雷他們的熱心地向日本朋友介紹了陳氏太極拳的歷史、現狀及其特點,並認真的示範講解,令日本友人滿意而去。這是陳氏太極拳的故裡歷史上第一次接待外國客人,而且三浦英夫的造訪,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年輕時的三浦英夫曾作為侵華日軍的隨軍記者來過中國,日本在中國犯下的暴行使他漸漸的認識到這是一場非正義的戰爭,他為此感到痛苦,對戰爭厭惡,對中國人民報以深深的同情。戰敗回國後,他多次撰文對戰爭進行反思,後致力於日中友好工作,70年代後期已為日中友好協會副理事長了。1978年11月隨日本副議長的三宅正義訪華,在人民大會堂受到時任中國副總理鄧小平的接見。喜愛太極拳的三浦英夫聊起了太極拳的話題,鄧小平說:太極拳好哇!,三浦英夫聞聽喜出望外,遂要求鄧小平給予題詞,鄧爽朗的答應了,從此,鄧小平的著名題詞「太極拳好」便流傳開來。
這以後三浦英夫大使有個心願,想到中國太極拳的鼻祖、陳氏太極拳的發源地--陳家溝。1981年,61歲的三浦英夫終於如願以償了。自此,陳家溝封閉的大門已完全向世人打開,先後接待了日、韓、法、澳、意、美等國的來訪和學習的團隊逾百批。
1983年7月,以為河南省體委武術館教練兼溫縣體委陳家溝體校教練的陳正雷應三浦英夫邀請,作為陳家溝歷史上第一次出訪人員東渡日本訪問,進行武術交流,20餘天時間訪問了東京、大阪等八個城市,所到之處皆驚呼:中國功夫來了。
1992年,陳正雷在日本大阪市中心武術館講拳,武術館一位練武者提出和正雷比摔跤,他拖住正雷的胳膊拼命往下摔,只聽「啪」的一聲,人們定眼看時,那人已倒在地上,卻沒看清是如何得倒地,也難怪,正雷出拳太快了,接著,又一位青年提出用散打方式較量,只見他像猴子似的跳來跳去,輪番向正雷進攻,正雷不慌不忙,讓了幾個回合,突然輕出一掌,對方以轟然倒地。這時,武術館老闆臉上掛不住了,他二話沒說,大步衝上去,照著正雷當胸就是一拳,只聽「咚」的一聲,老闆已摔出一丈開外,而正雷紋絲不動,「借力打人」這一太極絕招被正雷演繹的淋漓盡致,觀眾先是一陣沉默,繼而是掌聲大作。
在歐美,練太極拳之風不如日本濃烈,人們大多不相信這種像慢鏡頭似的陳式太極拳能起到搏擊的作用。陳正雷每每講拳之後,總有人不服氣,提出和他過招。一次,一位「重量」級人物來到正雷面前,提出要和正雷比試。正雷一看,呵!來人就像鐵塔一樣,膀大腰圓,整個一個大塊頭,那人先給正雷來了個下馬威,從地上撿起一塊磚頭,以手指擊之,磚沫橫飛,赫然一個指洞,可見指力不凡,正雷不動聲色,問他比什麼,對方說比力,正雷說:「我站在這裡,你只管過招推我,如我雙腳移動便算我輸」,「大塊頭」暗自高興,待運足了氣,猛的向正雷推來,令他奇怪的是,他怎麼也是不上力氣,好像觸到一堆棉花似的,細細一看,正雷的腰像軸承一樣來迴轉動,將對方之力一一化解,而雙腳紋絲不動。對方暗暗稱奇,便站立馬步,運氣發功,讓正雷推他,正雷輕輕一出掌,那人便一個趔趄,連連後退。「了不起,真乃太極神功」這時的「大塊頭」只有豎起大拇指。
以武會友 造福家鄉
陳正雷紅了,太極拳火了,然而他並不滿足,他要為家鄉做點什麼。溫縣地處豫北平原,沒什麼資源,僅盛產糧食,工業欠發達,因此經濟相對落後,對外知名度不高,改革開放後的80年代,和兄弟縣市相比,差距進一步拉大,但陳氏太極拳獨領風騷。據報導,目前全世界太極拳愛好者大約有8000萬人,其中以練陳氏太極拳者為多,有關人士和部門看準了陳氏太極拳所蘊含的商機。
1992年9月5號,溫縣人民的盛大節日,首屆溫縣國際太極全年會開幕了,天上一架架飛機盤旋著,跳傘小姐猶如仙女下凡在空中做著各種優美的造型,款款落在體育場上,四面八方的群眾來了,溫縣城頓成歡樂的海洋,原中央副主席李德生來了,國務委員、國家教委主任李鐵映來了,20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千名太拳愛好者及國內工商界人士來了,陳氏太極拳榮歸故裡。五天的年會碩果纍纍,不僅讓人們領略了中華武術的博大精深。增進了中國和世界人民的友誼,更讓人嘆為觀止的是為溫縣帶來了巨大商機,商品成交額達1.5億,外匯4000萬美金,5個「三資」企業也達成意向,令人驚喜不已,陳氏太極拳已成了溫縣對外交往的「名片」。
在首屆年會上,陳正雷被推選為副秘書長,被縣政府任命為「太極武術館」副館長兼總教練。鑑於首屆年會獲取了巨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