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派太極拳的歷史
2025-07-30 08:44:08
![]() | 武派太極拳興起於清鹹豐年間,始祖武禹襄及其傳人李亦畬、李啟軒昆仲均系望族儒生,罕於課徒,至第三世郝為真始廣傳於世,故舊時多稱之為「郝架」、「郝派太極拳」;又因其拳勢強調虛實開合,民間習稱 「開合架」或「開合太極拳」。解放後多稱「武式太極拳」。海外為了在譯音上有別於吳式太極拳,多譯成「武(郝)派太極拳」。 武式太極拳起源於清朝鹹豐年間,由河北永年人武禹襄所創...... 下方看全文 | ![]() |
![]() 武式太極拳創始人 武禹襄 | ![]() 武式太極拳第二代掌門人 李亦畬 | ![]() 武式太極拳名家 姚繼祖 | ![]() 武式太極拳當代掌門人 喬松茂 |
武派太極拳興起於清鹹豐年間,始祖武禹襄及其傳人李亦畬、李啟軒昆仲均系望族儒生,罕於課徒,至第三世郝為真始廣傳於世,故舊時多稱之為「郝架」、「郝派太極拳」;又因其拳勢強調虛實開合,民間習稱 「開合架」或「開合太極拳」。解放後多稱「武式太極拳」。海外為了在譯音上有別於吳式太極拳,多譯成「武(郝)派太極拳」。
始祖武禹襄,名河清,號廉泉,以字行,生於清嘉慶十七年 (1812),卒於光緒六年(1880),直隸省廣平府永年縣人。廩貢生,候選訓導,贈封中憲大夫,兵部郎中加二級。武氏自明初從山西移民至此,到武禹襄已是第七代,為永年四大望族之一。其曾祖父諱靜遠,曾充衛千總。其祖父諱大勇,武生。其父名武烈,庠生。禹襄昆季三人,長兄澄清(1800一1887),鹹豐二年壬子科進士,官河南省舞陽縣知縣;仲兄汝清(l803一I887),道光二十年庚子科進士,官刑部四川司員外郎。兄弟三人,學兼文武、瞻材亮跡,並聲於世,世稱「三武」。
鹹豐初,呂賢基奉旨督辦團練,肅書幣邀禹察參贊戎機,以母老不能遠離辭謝。後來尚書毛昶熙、河南巡撫鄭元善又皆禮聘,均婉言謝絕。惟以上事慈母,下課子孫。究心太極拳術為事。
約道光十餘年間永年南關人楊露蟬(名福魁,1799-1872楊式太極拳始祖)返裡授拳,禹襄與之友好, 得以知其拳技梗概。鹹豐二年(1852)太平軍出師北徵,李開芳部已抵湖北。禹襄奉母命往河南省舞陽縣省兄,經永年太和堂店東介紹,繞道溫縣趙堡鎮從拳師陳清平(1795一l868)問技,深得奧妙。其兄澄清於舞陽縣北舞渡鹽店獲清初山西人王宗嶽《太極拳譜》,轉贈禹襄。禹襄返裡後,遠法王宗嶽,近師陳清平,以儒家學說為指導,參以兵家奇正虛實之道,醫家經絡氣血之說,養生家吐納導引之功,技擊家蓄髮提放之巧,經多年專心研習,並多與力大精武藝者相搏,以驗技巧,故其術尤為精到。禹襄根據心得著有《十三勢行功要解》、《太極拳解》、《太極拳論要解》、《十三勢說略》、《四字秘訣》、《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著名拳論和習拳要旨,把太極拳升華為練意、練體、養氣(蓄神)三者相結合的高級拳術,其傳人李亦畬、李啟軒宗禹襄之學光而大之,亦畬著有《五字訣》、《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撒放秘訣》、《太極拳小序》等著名拳論,啟軒著有《敷字訣》、《各式白話歌》,禹襄的長兄澄清著有《釋原論》、《打手論》等文,仲兄汝清著有《太極拳結論》等拳論,為太極拳的發展提供了系統的完整的理論體系,膏馥了眾多太極拳家,並為日後更多的文人學者研究探討太極拳藝開創了先河。
武禹襄還根據拳理創編了一套融技擊、健身、養性為一體的拳勢和刀、杆鍛鍊套路,把推手演化為進退各三步半的活步推手。他創編的拳勢組織縝密,法度嚴謹,勢簡技繁,用法精敏。走架打手強調用意、以心行氣,招勢變換須有摺疊,走化蓄髮妙在腰隙抽掣。拳風自然洗鍊,外則柔活淵懿,內則堅勁雄直,含陽剛於陰柔之中,雄奇於淡遠之內,形成了「簡潔縝密,術法分明,古樸典雅,端莊灑脫」的獨特風格。
武禹襄忠於繼承,勇於革新,師前賢心法,不泥古人步跡,從拳理、拳法到刀杆運用;一幟卓樹,蔚然成家,形成了一家完整的太極拳學派。禹襄有子五人、孫十五人;次孫延緒,光緒壬辰翰林,出宰湖北,多工文學;甥李亦畬、李啟軒昆仲能傳其藝。
李亦畬,名經綸(1832一1892),出身書香門弟,同治元年(1862)壬戌科舉人。啟軒,名承綸,光緒元年(1875)乙亥科舉人。二人文學賅備,名噪一時,因受舅父禹襄公影響,放棄仕進,致力於太極拳藝之研究,以亦畬成就最大。武延緒在(李公兄弟家傳)中對此有詳細記載。亦畬除著有 《五字訣》等著名拳論外,並於1881一1882年間將王宗嶽拳譜、武禹襄拳論益以己作,手書三冊,一冊自存,一冊交胞弟啟軒,一冊授弟子郝和,俗稱「老三本」。這批經典文獻的完整保存,為後人研究和發展太極拳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氏昆仲均為邑紳,子弟以誦讀科舉為業,亦畬公之弟子僅同邑郝和、清河葛福來二人。惟郝和得其真諦,演為一派,名聞海內。亦畬公有子二人:寶廉、寶讓;啟軒公有子三人:寶琛、寶箴、寶桓,亦習太極拳。
武禹襄、李亦畬等人的學術思想,對太極拳的發展與"太極文化"的形成,實有篳路藍縷之功。
郝和,字為真(1849一1920),永年人。秉性敦厚,體貌魁偉,因家道貧寒,在糧店傭工,膂力倍人,能左右手各平舉百餘斤重之糧袋,從李亦畬公習太極拳,專心致志,二十年如一日,造詣精純,猶不自矜。武、李二公所著拳論言簡意賅,非言傳身演不能窮其精妙,獨為真能傳其竅要,深得亦畬公垂青,視為衣缽傳人。亦畬公晚年每逢有人前來訪問拳技,多令為真與之周旋,足見對其器重。常置椅於尋丈外,為真能投人安坐其上,屢試不爽,又能手引壯士使其彳亍不能自主。平日習拳以虛靈為主, 因循為用,其功在動以習靜,而靜不撓於動;靜以處動,而動不離於靜;其法始於守中,中於行氣,歸於凝神致虛,以故習太極拳者鹹師焉。武派太極拳遂廣傳於冀、魯、豫等地,武禹襄所創學派至此才得以弘揚發展,與溫縣陳氏太極、北京楊氏太極鼎足而立、為20世紀30年代太極拳的擴大發展,流派繁衍奠定了良好基礎。馬立伯在《太極拳派別》一文中說:「近代太極拳共分三派:一曰河南陳家;二曰永年楊祿禪;三曰永年郝派,即為真先生面師事李亦畬先生者也。……郝派尤長應用,至練習萬法,亦較簡捷。其所授架式最為緊湊,如幹枝老梅,枝葉全去,圈兒小、路數簡便,而又最經濟,洵不負武、李兩家之教授也。故今之述郝派者,必追溯及李家與武家。蓋武、李兩先生皆為書香世家,故發揮精義頗多,真太極拳之功臣也。」這是前人最早談論太極拳流派及武派太極歷史沿革、拳法特點的文章,故抄錄於此,供研究太極拳者參考。
為真先生授徒甚多,能得其技藝者,除次子文桂外,本縣有李福蔭(1892一1943)、張振宗(1882一1950)、韓欽賢(1885一L958)、範述圃(?一1948)、順德府(今邢臺市)有李聖端(1888一1948)、李香遠(1889一1961)、王延久(188一1955)、郝中天(1891一1968)、申文魁、申武魁;清河縣有閆志高(1882一1961)等。餘如任縣王其和(1885一一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