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節氣的特點和風俗 氣溫變暖春耕開始
2025-08-05 22:08:11
生活過程當中的24個節氣在農產品農作物方面應用的十分廣泛,因為每一個節氣都可以分辨出時間節點以及對應的氣候特點,在不同的氣候下所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以及所需要注意的事項也就有所不同。那麼在驚蟄節氣到來時有何氣候特點與民間風俗存在呢?
二十四節氣之驚蟄
驚蟄,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3個節氣,更是幹支歷卯月的起始;時間點在公曆3月5-6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345°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驚蟄節氣到來時,這時天氣轉暖,漸有春雷,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這時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驚蟄傳統風俗
農民在驚蟄日要在庭院之中生火爐烙煎餅,意為煙燻火燎整死了害蟲。農民在驚蟄日要吃梨,意為與害蟲別離。瑤族在驚蟄日家家戶戶要吃「炒蟲」,「蟲」炒熟後,放在廳堂中,全家人圍坐一起大吃,還要邊吃邊喊:「吃炒蟲了,吃炒蟲了!」盡興處還要比賽,誰吃得越快,嚼得越響,大家就來祝賀他為消滅害蟲立了功。其實「蟲,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徵意義。
此節氣氣候特點
我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唐詩有雲:"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驚蟄時節特點是氣溫回升,雨水增多。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銀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我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6℃,沿江江南地區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