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開合收放的含義及特點
2025-05-04 00:44:24
太極拳動作不僅柔和,而且還落落大方,行拳是柔中有剛,剛中有柔。太極拳有這樣的特點與太極拳開、合、收、放四個概念是分不開的,很多人對這四個概念並不熟悉甚至是很陌生,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享一下關於太極拳開合收放四個概念的相關知識,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一、太極拳所講的開、合,雖然在概念上具有相對固定的涵義,但在實際中的開、合卻從來不是孤立地、靜止地存在的,而是相互融含、交替變化著的。
不要將「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簡單地理解為「動就是開、合就是靜」,認為所有的「動」都是「開」,站在那裡不動就是「合」,這種僵化的觀點不符合太極要義。
太極拳的意念是開和合,即由開到合,由合到開的動態轉換過程,從中也體現了太極拳的對稱變化。
李亦畲在《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中說:「收便是合,放即是開」,「合中寓開」,「開中寓合」。
他在(虛實圖解)中又說:「實非全然站煞,實中有虛,虛非全然無力,虛中有實」、「虛實即是開合。」
武澄清在《太極拳論》中指出:「進固是進進中有退。退仍是進,退中隱有進機。」所有這些論斷都深刻地說明了開、合互含,實虛相容的觀點。
修煉太極拳就是要在慢練中不斷的體悟,太極拳不僅是養生的好運動,也是修身養性的運動。
二、太極拳架中所體現的開、合,不是單純的外在肢體動作,而是內外一體的高度融合,特別是達到高深的境界時所體觀的是內意的潛轉與開合。
武禹襄《十三勢說略》中說:「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李亦畲也說:「勁由內換。」楊澄甫在《太極拳術十要》中說:「所謂開者,不但手足開,心意亦與之俱開,所謂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與之俱合,能內外合為一氣,則渾然無間矣。」
可見外在動作上的「開合」,全靠內意的「開合」來支配,即「心為令、氣為旗」、「意氣君來骨肉臣」。而內意的開合、轉換又是靈動多變、渾然無間的,所以開合互變、內外一體是太極拳開、合的內在特質。
三、太極拳「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太極拳的「開合」同樣也是「一處有一處開合,處處總此一開合」。
一個具體部位的微觀動作要講究開合併存,合中寓開,開中寓合,如「按中帶合」、「擠又從捋」等;而在整個大架勢中,同樣也是開合互寓,往往是此處開,彼處合,此處合,彼處開。
有時上開下合,有時下開上合,有時前開後合,有時後開前合,有時左開右合,有時右開左合,有時中開外合,有時外開中合。
比如「白鶴亮翅」,在上下的方向上是伸、是動、是開,而在中間部位就是空、是吸、是收。所以說,太極拳的開、合要具體分析,不能籠統而論,只有這樣才能做到「開合有致,虛實分明」。
四、太極拳的收、放,有時看來是具體而獨立的招式和功法,但在整體上,「收」、「放」是互為條件、互為依託地密切聯繫在一起的,同時又是任意轉化的。
只有真正理解並做到此,才能在實踐中更好地發揮「收」和「放」的作用。為了說明這一問題。
不少拳論曾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招式進行過精確的分析。如李亦畲在《十三勢歌》和《八法打手歌解》中分別說:「按中要帶合,先下後回折」,「從上先沉下,平採身旁過」,「擠又從捋先引進,捋後無擠是空著」。
「引不深,放不遠」,「有捋無擠空白捋,無捋有擠枉小頭」。所有這些論斷都充分說明了「捋」和「擠」(即「收」和「放」)是互為條件、互為前提的。
「擠時可捋化,虛實隨機變」,則是說「擠」和「捋」(即「收」和「放」)是自由轉化的。只有這樣才可以達到「屈伸開合聽自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