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神秘自然現象 你知道的有幾個?
2025-04-22 07:18:25
大自然是十分神奇的,在許多地方都會出現各種神秘的現象,有冬夏顛倒的冰冰背,也有雷公多見的雷公村,都體現了大自然的魅力所在,今天小編就要跟大家說一說我國一些被神秘自然現象支配的地方,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四大神秘自然現象
一、冬夏顛倒三月結冰
在河南林縣石板巖西北部的太行山中,有一海拔1500米的地方冬季水溫變暖,煙霧繚繞;夏季水寒冰冷,朔風襲衣。這裡陽春三月開始結冰,冰期長達5個月。
寒冬臘月,熱氣如蒸,從亂石下溢出的泉水,溫暖宜人,溪岸常有奇花異草,嫩綠鮮豔。
每年冬去春來,百草復生之際(正值陽春三月),此處開始結冰,結冰時間長達五個月之久;到八月中秋以後,似有涼意之時,這裡的冰凍開始融化,由於洞在山的陰坡上,當地人習慣把山陰稱為「背」,所以叫冰冰背。
冰冰背形成原因
冰冰背位於太行山南段,海拔1500米,懸巖峭壁,山勢險要,叢林疊嶂,東鄰石板巖大峽谷。冰冰背位於高山腳下的山溝之中,有多處冷氣從石塊縫隙或小巖洞中冒出地表,多呈帶狀近東西向平行分布,帶長几米至幾百米不等,其中發現兩處每年夏季6~8月間,在石縫或石洞中有冰錐向外生長,或附於石壁上,或長於夾縫中,立秋以後冰凌逐漸消逝,但冷氣如故。冬季有霧氣從石縫中冒出,雪花落上立即融化。在東側約100米處有一股清泉流出,常年不斷,不受雨季和旱季的影響。北側也有一股清泉流出,雨季和旱季對流量有不小影響。
在冷氣或結冰點附近無灌木及大樹生長,只有小草叢生,其中只有兩種無名小草生長旺盛,但離開冷氣帶數米立即消失,可見這兩種小花有低溫專屬性。
從地質構造上來說,該地區位於華北地臺,山西臺隆,太行臺拱的中心部位。東側有石板巖背斜,冰冰背位於背斜的西翼。由於受太平洋板塊的俯衝擠壓,形成了太行山隆起帶,新構造運動是該區的主體。據國家地震局觀測,太行山每年上升3毫米,無感地震每天發生數次,可見該區新構造運動非常活躍。
在冰冰背附近的山體垮塌的巖塊之間無膠結物,可證明它是近代構造運動的產物。該地區位於背斜軸部西側,在地貌上形成張性斷裂谷,垂直短距不大。一條大斷層從冰冰背通過,兩側巖層水平位移300-500米,冰冰背附近之下的破碎帶寬約300-400米,低溫點均位於破碎帶之上及附近。
經過地質、地球物理調查初步認為,制冷機制是地殼深部高密度氣體上升,到地表密度降低後吸熱所製冷。符合電冰箱原理,是個天然巨大的製冷源。
二、一天太陽「三起三落」的黎明鄉
黎明鄉是雲南麗江市玉龍縣惟一的一個傈僳族鄉,轄區內民族文化豐富多樣,黎明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民族文化建設,提出了「建設民族文化強鄉」的發展思路。
在黎明一天中能看到三次日出和日落。冬季的黎明時太陽是橘紅色的,太陽一爬出來就把原本色彩斑斕的山崖映照得無比透亮。奇特的是,剛剛升起的太陽只在天空停留兩小時左右就又落下山去。
當人們為這峽穀日短而惋惜的時候,山後竟然又放金光,不一會兒,一輪紅日又落而復升,懸掛在湛藍的天空中。
然而好景不長,一座高高的山峰又將太陽擋住,太陽又重新落下來。如此,一天內太陽三落三升的奇異景觀使人們驚奇。
三、水往高處流的怪坡
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濮塘鎮的「怪坡」全長約150米,坡度約為2度,馬鞍山濮塘風景區怪坡是國內最長的怪坡。路口,立著一個白色石碑,正面寫著「怪坡」兩個字,背面也有介紹:車倒爬,水倒流。在坡道下方馬路中央有一金屬點,在金屬點往上至石碑處就是怪坡的主要坡段。
怪坡原理是什麼
1994年元月10日,攝製組的汽車來到了怪坡現場,為了便於觀眾抓住要領,我們在這裡先按《人民日報》的介紹,畫一幅簡單的示意圖:OA表示從山腳到山腰的上坡路,AB轉為下坡路,BC繼續上坡。所謂怪坡就是指介於前後兩段上坡路之間的這段下坡路AB。
在所謂車往坡上滑的行程中,我們將隨身帶的礦泉水倒在地上,一個重要的事實出現了:水同樣往所謂的坡上流去,和汽車自由滑動的方向完全一致,根本不存在報上所說的水流和車輛滑行方向相反的情況。此時,怪坡已經導出了以下結論:在這裡,車往「高處」滑,水也是往「高處」流的。
那麼,又究竟憑什麼證明坡的起點是高處,終點是低處;憑什麼認定這兩段上坡路間是一段下坡路呢?只能說憑感覺。那麼,我們的感覺靠得住嗎?
攝製組架起了隨身帶來的經緯儀,開始進行最基本的實地測量。這本是常識範圍內的簡單操作。從一端遞次測量到另一端,用水平法、三角高程法經過反覆測繪,真相終於大白:這個感覺是下坡路的怪坡,其主體部分實際上仍是一段上坡。不過比它前後兩段上坡路坡度平緩得多罷了。
請看怪坡的實地測量圖:開始一段AD,確是20米左右的下坡路。隨後就慢慢變成上坡,人們將起初下坡,後來以上坡為主的道路AB當成了從始至終一貫到底的下坡。這就是怪坡之謎的謎底。
我們把攝像機架在怪坡中點,將雲臺和託板調成水平,對怪坡從頭至尾做180度旋搖。此時清楚看到,坡的起點A在鏡頭的水平線以下,而終點B在水平線以上,和測量結果完全相同。
開著車又驗證一遍,也和測量結果絲毫不差。車無論從怪坡哪一端開始滑行,最後都會停在最低點D。怪坡處處嚴格遵守著已知的科學規律,這裡根本沒有一絲一毫可怪之處。
四、天打雷劈的雷公村
在美麗的梅嶺山區腹地,有一個曾讓當地人談之色變的偏遠小山村——雷公壇自然村。從上世紀80年代到本世紀初期,該村有數十人被雷擊傷,4人被雷電擊死,房屋也屢屢被破壞,人人談「雷」色變,村民們為了躲避雷擊紛紛外遷。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近十多年來該村再無雷擊事件發生。
雷公村的雷擊原因
因素一:「馬蹄」地形
據防雷中心工程師段和平介紹,從地形圖看,雷公壇村位於海拔590米左右的幾個小山脊之間。該村整個大空間地形呈馬蹄形,南低北高,處在偏南風為多、偏南暖溼氣流盛行的山坡風口上。在太陽輻射的作用下,村莊上空容易形成積雨雲。積雨雲遇山地阻擋,在山地的迎風面滯留時間增長,從而導致積雨雲在雷公壇上空出現的頻度、時間增加。而因積雨雲形成的雷暴在夏季的午後、傍晚出現的機率非常大。
因素二:特殊的地質結構
除此以外,防雷中心副主任易高流認為,雷公壇村處於巖石板塊的交界處,以稻田土壤為主,山上雨水多,地面土壤潮溼,因此電阻率比附近巖石要小得多,雷暴就很容易落在此處。而雷公壇村的電線均沒有採取防雷措施,這使得雷電波極易沿電線引入,從而造成雷害,成為雷公壇村雷災的罪魁禍首之一。
因素三:強對流天氣
江西省氣象局雷電監測預警與防護技術中心付智斌主任告訴記者,由於雷公壇特殊的地形結構造成當地頻繁出現強對流天氣現象,而強對流天氣會伴隨狂風、暴雨、雷電、大風、冰雹。因此,發生雷公壇村雷擊等突發性災害也相對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