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郎真的是個矮窮戳嗎?真實的歷史告訴你
2025-04-22 16:41:24
水滸傳大家一定都看過,裡面的英雄好漢都是敢作敢為的人,武松這個好漢肯定許多人喜歡,不過今天我們要說一說他的哥哥武大郎,在水滸傳中武大郎是一個典型的矮窮戳,但是偏偏娶到一個水性楊花的美貌老婆,導致後面出現的一大串故事,但是歷史事實是否真的就是這樣的呢?
武大郎簡介
武大郎,原名吳春來,後隨母姓,改名武植,字大郎,來鳳縣人。歷史人物出自陽穀縣誌,從小父母雙亡,含辛茹苦將兄弟武松撫養成人。以賣炊餅為業,娶妻潘氏金蓮,原住清河縣,後移居陽穀縣紫河街。
武大郎和武松的真實關係
其實事實是兩人相差二百多歲沒見過面不說,而且是武松這個二郎比武植武大郎大的多。
據記載,武松是宋朝人,更準確點是北宋徽宗時的人物。在杭州流浪賣藝,被當時的知府賞識,先升都頭再升提轄,後來他的老大宋權得罪人被罷官,武松也被趕出了衙門。故事到這兒還沒完,繼任的知府是蔡京的兒了,弄權害民,百姓苦不堪言怨聲載道,稱其為蔡虎。公仇私怨不斷加深,一日,武松性起,執刀在衙門口等著蔡知府出得門來,隻身上前,眾護衛還沒反應過來,武松已經擒住蔡知府,噗噗噗幾刀當場捅死,後寡不敵眾,被擒死於獄中。武松倒是頗合民間流傳的任俠好勇疾惡如仇的形象。
武植可就慘了,以前就記得有人說過,武大郎和潘金蓮是歷史上被黑的最慘的人物之一,我也覺得在被黑上,大概只有被化名潘仁美的潘美能和他比。
武植清河縣人,後來到了陽穀,娶妻潘金蓮,這倒和書上寫的一樣,但是剩下的就沒一點一樣的了。
首先,人家文武雙全,進士,在陽穀縣做縣令,而且做的很不錯,是牧守一方的百裡之才,不會做炊餅,也沒賣過炊餅。
其次呢,武植人家是身高一米八的高人,放現在也是讓人羨慕的大個,擱當時更是須要仰視的對象,決不是什麼三寸丁。
其實呢,武植是明永樂年間的人物,和武松差著二百五十歲左右。
武大郎真的是個矮窮戳嗎
據考證:大郎武植,系在山東清河縣武家那村人。他自幼崇文尚武,才力超群,少年得志中了進士,在山東陽穀做了知縣。
資助過武大郎的一位同窗好友因懷才不遇,家境日漸貧寒,於是千裡迢迢來投武大郎欲謀一官半職,擺脫困境。開始,他受到盛情款待,可過了半年也沒聽其提及做官之事,他便認為「武大郎乃真忘恩負義之輩」,一氣之下,不辭而別。
在回家路上,他編寫了許多謾罵諷刺武大郎的小故事、歇後語,見村貼村,逢店貼店,村村說唱,鄉鄉張貼,謠言惑眾,極盡對武植惡意中傷汙辱影詆毀之能事。
另外,曾被武植治罪過的鄉裡惡少西門慶的助紂為虐,同流合汙,於是沿途傳遍了有關武大郎的粗俗之詞,武清官的形象被毀於一旦。
誰知,待他回到家中,武大郎早已派人送來了銀錢,幫他修房蓋屋,置買良田。這時,他才發現武大郎決非知恩不報,而是不搞以權謀私。
他發瘋似地返回去撕自己貼的紙條,但悔之晚矣,它們就像潑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來。加上一些文人墨客借題發揮,因而謬種一傳再傳。
而縣城東北的黃金莊,便是被武家後人稱作「老祖奶奶」潘金蓮的家鄉。
潘金蓮並不是潘裁縫的女兒,而是貝州潘知州的千金小姐,一位大家閨秀。她知書達理,和武大郎恩恩愛愛,白頭到老,先後生下4個兒子。黃金莊正南1.5公裡便是那武家村。
村上原有一座武大郎墓,墓志銘文稱:「武公諱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後裔,後徙清河縣孔宋莊(今武家那村)定居。公幼年歿父,與母相依,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中年舉進士,官拜七品,興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然悠悠歲月,歷歷滄桑,名節無端詆毀,古墓橫遭毀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修葺墓室,清源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後人,是為銘記焉。」
從墓誌來看,武植還是殷商王武丁之後,正經的王族子孫。
1946年,從墳中還發現有一口楠木懸棺和兩具骨骸。據三位參與挖墳的老人證實,從骨骸判斷武大郎相當高大,推算生前少說也有1.78米。再者,若是賣燒餅的,哪有楠木懸棺和許多青磚壘墓!
武植的盟兄弟與西門慶狼狽為奸一丘之貉,惡毒毀謗武植與潘金蓮,而施耐庵的後代則深明大義,引疚自責,竭力為武潘平反昭雪。施耐庵的後裔,河北威縣的施勝辰赴武家那作畫16幅並配詩文以道「施家欠債施家還」之歉疚。
其中,武縣令畫像的配詩為:「杜撰水滸施耐庵,武潘無端蒙沉冤。施家文章施家畫,貶褒迄今數百年。累世因緣今終報,正容重塑展人間。武氏祠堂斷公案,施姓欠帳施姓還。」
潘金蓮畫像的配文曰:「餘曾敬繪武潘正傳十六幅,端懸於武氏祠壁為其平反冤假錯案,一白天下。然九泉武潘不恕吾族先人《水滸傳》中潑汙之過,故唆使小鬼得遍姿去,餘今重塑武潘正容,還其本來面目。願乞武潘在天之靈寬恕。施氏焚香再拜。」
武植盟兄弟的自戕,施耐庵後裔的自責,已正大郎、金蓮之清白,而武植之24代孫武雙福的健在,則更證《水滸傳》武潘之千古奇冤。
既然《水滸傳》中武大郎與潘金蓮夫婦無嗣無子且相繼殞命,那麼,何來其後代之繁衍(武家那全村半數武姓)?倒是武大郎之弟武二郎、武松武行者,歷史上實無此人,只是施耐庵塑造的文學典型罷了。
展廳還陳列一尊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的石碑。這是乾隆皇帝二次下江南,途經河北油坊,聞武植有墳無碑,口諭立碑於武植墓前,並植樹二百餘。碑之正面刻文為:全族合力,保護武植墓周圍「二百餘株」。遺憾的是,壯觀之密林毀於「文革」,而今蕩然無存。
武家後代們還說了許多武大郎匡扶正義,潘金蓮忠於愛情、協助武大郎清廉治政、剷除惡少的動人故事,所以,歷史應還「為官清廉,興利除弊」的武大郎和「善良賢惠,勤勞仁義」的潘金蓮以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