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最終形態 智能手環/手錶發展之路
2025-05-06 10:27:25
[泡泡網 前沿電子頻道] 智能穿戴設備在很多人眼裡還是遙遠的陌生的,就像小編我跟家裡的朋友聊天,他們都對智能穿戴設備的概念很模糊,甚至幾乎不知道它們到底智能在哪?我也曾經給他們講解過,但通過交談與溝通,發現他們從本質上根本就不需要這些設備。
朋友的原話這樣回答我的:「可能你說的智能穿戴設備離我們很近,但我真不覺得我的生活中需要它」。沒錯,其實我的潛意識也是認同這個觀點的,因為現在的智能穿戴設備沒有能夠迫使大家購買的「必要」功能。
拿我們最常提到的智能手環/手錶來說,除了運動以及一些監測功能外,也就手錶還會輔助一些手機的推送提醒。這對於普通用戶而言根本沒有實質性的提升。我最常聽到的就是,「這東西(智能手錶)除了外觀夠酷外,我為什麼要花幾百甚至上千元,買個給手機用的配件?」
再好比說我要買個智能手環來檢測運動數據,但其實這些只能給你一個比較準確的數據作為參考。如果你之前就有一直堅持運動,那麼即使沒有這些穿戴設備,你一樣會每天堅持運動。雖然同比之下是缺少了運動數據上的輔助,但對於你的身體來說得到的是一樣的。
智能手錶多數依託於手機存在,如果沒有手機支持,那麼絕大多數智能手錶都是一個功能比較多的電子表而已。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智能手錶為什麼知道的人多,用的人反而很少的原因所在。
歸根結底是智能手環/手錶還不夠貼近我們的生活,這些設備所提供的功能並不是大多數用戶需要的。在我看來目前的智能手環/手錶正處於發展的第二階段,因為這些產品已經可以初步的吸引一些特定的使用人群了。
但對於這種貼近身體的智能設備而言,這種程度是遠遠不夠的。作為一個穿戴領域的編輯,因為用過很多這種穿戴設備,那麼下面我就來談談我對智能手環/手錶發展之路的看法,淺談一下我想法裡它們的「最終形態」。
先說說智能手環和智能手錶之間的區別,我認為現在這兩類產品在大致功能上差別不大。不同的只是智能手錶更多使用的是屏幕,並且會有一些手機的推送提醒和輔助功能。而手環多用LED燈顯示數據,更注重續航和運動數據監測。
說了這麼多在業內人士看來都是廢話,還是趕緊談談手環的發展之路和我認為的「最終形態」吧!在我的電子產品閱歷中,目前還沒有可與智慧型手機比肩的電子設備。但是智能穿戴設備是最有可能超越甚至取代手機,成為佩戴/攜帶時間最長的電子設備。
試想如果智能手環加入了「智能身份ID識別」(象徵性的名字),使之可以綁定銀行卡、公交卡、身份信息等等的個人信息。那麼,在功能的聯動下使用前景經將會空前的廣泛,它將可以作為智能居家設備的身份識別裝置,有了它你才能通過驗證開啟家裡的各種智能設備;在你坐地鐵時可以用它來代替公交卡;買東西時可以用它來代替銀行卡消費;甚至將來去個遊樂園什麼的直接刷手環就能進買東西預約酒店。
當然,這項功能再很多人眼裡可能是非常簡單的,認為只要稍微合作下開發開發軟硬體就能搞定。但其實不然,這些功能需要智能居家行業穩定並成型,需要連通銀行刷卡消費的認證,需要解決手環自身沒有網絡環境的問題,同時最重要的是還要解決安全性和產品丟失後出現的種種問題。
如果這種智能手環「最終形態」的方式初步成型,那麼它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你個人在多種工具上的識別ID。當然屆時可能這款產品已經不再以智能手環命名了,它甚至可能會以其它穿戴形式或名稱亮相。當一款產品的重要性生活中凸顯而出,那麼它的市場前景才能更好,更容易被用戶所接受。智慧型手機就是最典型的產品,因為它就是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
還有就是非常重要的智能手錶了,現在主流一線品牌紛紛推出自家的智能手錶。我個人認為這更像是一種行業認可,推出智能手錶只是用來彰顯品牌實力,證明自家在該領域有相應的研發實力。而限制智能手錶發展的無非就是電池續航和不夠融入生活,一些運動的檢測以及手機消息推送是遠遠達不到用戶的使用需求的。在我看來的智能手錶的「最終形態」要遠比智能手環難很多,因為智能手錶需要的是更多個高端技術融入。
如果電池技術有質的提升,同樣體積的電池,續航能提升幾十倍,再加上成型的虛擬影像技術,那麼智能手錶成為新型的通訊工具是很有可能的。如果技術突破,它甚至可以和智能隱形眼鏡等類穿戴設備進行一定的交合合作,將虛擬影像直接傳輸到智能隱形眼鏡上,藉此來形成一種新型的個人虛擬影像通訊模式。
最後要的說的,以上的猜想對硬體要求過高(段時間內難以實現),這也是我之前說智能手錶的發展要遠比智能手環要難上很多的原因。智能手錶需要的是技術上的突破,而智能手環需要的僅僅是一些行業的成型以及各種合作就能實現。說了這麼多,可能很多朋友會覺得想法有些不切實際,但這又何嘗不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方向呢?這就是我對智能手環/手錶行業發展之路的看法,同時也算是我個人對穿戴設備發展的一種期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