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創業,黃嘉曦創立的Immotor想做一件什麼樣的事?
2025-05-11 02:08:25
在北京紀源資本的會議室,黃嘉曦向我們展示一款新產品:Immotor GO。
這是一款摺疊式電動滑板車,與一般滑板車設計不同的是,這款產品採用的是三輪設計,在行駛過程中能保持地更平穩。在摺疊之後,它的佔地面積非常小,可以放置在家中任何地方,也可以放入汽車後備箱。在功能上,它內置 GPS 定位和藍牙,與手機連接後,可控制它的開啟以及實時掌握它的位置。今年10月,Immotor GO 在 Indiegogo眾籌,預計將在明年 4 月對外發貨。
不過,這不僅僅是一款代步工具。電動踏板車只是一個載體,也許讓這款車看起來更加「性感」、能更吸引你的點在於為 Immotor GO 提供動力的電池。
Immotor 的一位工作人員向我們演示這種電池的使用方式。她將其中一節電池從電動滑板車的電池槽中取出,給這節電池的接口加上一個定製的小型燈罩,電池瞬間變成了一個手電筒裝置,可用於戶外照明。她還向我們演示通過 AC/DC 轉換器將電池直流電轉換為交流電後,可為小型電器如咖啡機供電。
電池在這當中扮演的角色相當於一個移動小型供電站,可以給不同的設備提供能源。
黃嘉曦是 Immotor 的創始人,這種被他稱為「Super Battery(超級電池)」的動力電池是他的創業項目。據他介紹,「超級電池」是一個防水、防衝擊的電池模塊,接口加載了微處理器。當一個設備與電池之間的通訊接口連接後,電池可以輸出不同設備需要的電壓與電流。在未來,黃嘉曦計劃經這種「超級電池」擴展到更多可行動裝置上。
將電芯組合稱一塊塊電池,對其進行升壓、降壓處理後,可以向不同終端設備輸出合理的電流和電壓(如 24伏、36 伏、48 伏等)。這種技術看似簡單,但黃嘉曦說,「這是蠻複雜的事情。」
一、
Immotor 並不是他第一次創業,也不是他第一次從事與電池相關的工作。差不多在九年前,黃嘉曦的團隊為 iPhone 開發的背夾電池,在歐美市場早已名聲在外。
如果再把時間往前推十年,黃嘉曦是為數不多在美國創業成功的中國人。算下來,他已經在美國打拼超過二十年。
1996 年,他帶著公司提供的 22 萬美金赴美拓展業務,開設子公司。當時這筆錢,按照黃的話來說,大概包括兩名員工的薪水、開設辦公室、採購設備以及運營的費用。如果一年沒有業績,那麼這次「內部創業」就算失敗了。
在克服語言障礙、融入當地文化之後,黃嘉曦將公司在美國的業務從零做起,整個公司從最初 1000 萬美金的年銷售額,在 2005 年的時候翻了 30 倍。不久後,他就職的這家公司在深交所上市。
2006 年,擔任公司北美區 CEO 的黃嘉曦從公司離職,原因是「公司上市後,覺得自己可以做點別的事」。因為在音響領域積累了十年經驗,第一次創業的定位是開發與音響電子相關的產品。比如給 iPod 開發小音箱和電池產品。
第一次創業,機緣巧合地拿到了 NBA 籃球明星安東尼 50 萬美元的天使融資。在 ESPN 頒獎會的小展攤上,黃嘉曦和團隊開發的產品引起了安東尼的注意,後者表示有興趣投資。黃嘉曦當時的答覆是,你投資我們可以,但前提是你得給我們做兩年免費代言,安東尼並沒有拒絕。
這位 NBA 明星的入股對黃嘉曦創業初期幫助非常大。「我們用這筆資金收購了 Mophie,它那時候還不知名,做的產品是 iPod 保護套。」黃嘉曦回憶當時的情形。
收購 Mophie 後,他們開始開發後備電池產品。最早給 iPod 開發了一款充電寶。「真的是最早的充電寶」。說起這事時,黃嘉曦將這句話重複了兩遍。但這款開發的產品並沒有上市,因為在當時他不覺得這是一個大市場。
真正讓黃嘉曦看到風口來臨的是 2007 年蘋果發布第一代 iPhone,「我覺得這很可能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市場:把電池跟保護套的功能結合在一起。」他告訴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
2009 年 iPad 發布,黃嘉曦看到的一個趨勢是,除了電池保護套產品外,行動裝置的增加也增加了對移動電源的需求。所以那時候,他們開發了一整套移動電源,可以同時給 iPhone 或 iPad 充電。並且也獲得蘋果官方的認證,這被他形容為「全球先進個」開發出來的產品。
當蘋果推出第二代 iPhone 後,黃嘉曦決定繼續加碼投資,開發新的 iPhone 配套電子類產品,到 2009 年 iPhone3G 上市以後,Mophie 的產品越來越好賣。「那時候我們幾乎成了市場上唯一的品牌和產品。2009 年我們銷售比 2008 年增長了 6 倍。從 2007 年到 2013 年,六年的時間增長了 100 倍的銷售額。」
這次創業,最初從風投那裡融到的 400 萬美金,加上安東尼的 50 萬美金,450 萬美金的融資在 10 年內做到了兩億多美金的銷售。第一次創業,成績斐然。
但是,手機行業經過 10 年的快速發展,已經是一個高度成熟的市場,而且智慧型手機市場已經趨於飽和,與此同時,手機配件行業也已經從藍海走到了紅海,拼的不再是創新,而是價格、渠道和宣傳廣告。在他看來,這並不是一個好的兆頭。
二、
今年 2 月,黃嘉曦將 Mophie 以 1 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美國智慧型手機配件廠商 ZAGG,接著開啟了自己的第二次創業。他將重心轉移到了國內,公司總部設在深圳,分公司放在美國加州,並且在國內拿到了紀源資本和雲啟資本約 550 萬美元的 Pre A 輪融資。
紀源資本合伙人李宏瑋早在2007 年結識黃嘉曦,後者在當時還是 Mophie 的 CEO。在她的印象中, Mophie 那時推出的產品是唯一能在蘋果店買到的充電保護套。在她看來,此次創業,黃嘉曦在移動電源行業超過 10 年的經驗是一種優勢,而體現在產品上的,尤其是自帶晶片的電池,是可以平臺化和規模化的,能搭載到不同的產品上使用。雲啟資本創始人合伙人黃榆鑌也正是看中這一點,決定給 Immotor 投資。
*超級電池
這次創業與 10 年前做背夾電池產品類似,黃嘉曦看到了一個新的趨勢。
Immotor 想做的事情——通過將電芯組合起來,能夠讓它安全應用在各種不同的場合和場景下。簡單來說,他希望通過自己標準化的電池產品,讓電池像晶片一樣,成為模塊化的解決方案搭載到具體產品上。
雖然電芯大多由松下、LG、三星和索尼這樣的公司把控市場,但是,「把電芯組合起來作為動力電池,在這個行業還屬於很散亂的狀況。」黃嘉曦說,動力電池市場混亂,質量、尺寸以及通訊接口設計等都不一致。其中還包括電池安全問題,如平衡車起火、三星Note7電池問題等等。這為他創業提供了一個契機。
Immotor 對於電池的經驗來自於過去 10 年對 Mophie 開發手機背夾電池的積累。雖然手機鋰電池跟出行交通工具所使用的電池不盡相同。但黃嘉曦認為,電源的解決方案原理是共通的,只是方法實現上不同。比如兩塊電池應用在某一個交通工具上,可以隨時插上一塊電池或者拔出一塊電池,這款工具還能繼續使用不受影響,相當於「熱插拔」。
按照黃嘉曦的規劃,他們開發的電池產品將會在未來幾年會進入不同的垂直行業。例如機器人(掃地機器人、商業機器人、工業機器人)、無人機、電動滑板車、嬰兒車或老年人輪椅等產品。「有了這套解決方案,其他公司就不再需要花時間去單獨開發一套電池系統。」
三、
十年前,黃嘉曦看到了智慧型手機的興起,將背夾電池產品做到了行業第一。十年後,他看到了移動出行領域新的趨勢:從電動自行車、電動摩託車到平衡車、獨輪車、滑板車、機器人、無人機,等等。它們的背後無一不是依靠動力電池在支撐。
然而,真正成熟運用在動力設備上的鋰電池也就是過去的 5 到 8 年。這是一個新的行業,更重要的是,這是一片更大的市場。面對這樣的機會,與電池打了 10 年交道的黃嘉曦說, Immotor 的目標是要做動力電池領域的「金霸王」。
說不定在不久的將來,與你擦肩而過的各種代步工具,也許就是 Immotor 提供的電池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