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國恥珍惜和平的作文
2025-02-20 00:36:25
只有勿忘國恥,珍惜和平,有所作為,才能讓二十一世紀真正地成為中國的世紀!小編收集了勿忘國恥珍惜和平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勿忘國恥珍惜和平
今天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79周年紀念日。我們懷著沉重的心情,來到體育館,聽歷史老師介紹南京大屠殺的全部過程。
1937年12月13日,由松進石根和另一位日本軍官指揮的南京大屠殺爆發了。
日本軍方用機槍瘋狂地掃射著已經放下武器的中國官兵和在避難的難民,他們把屍體也燒毀。其中一個叫武常德的人沒被殺死也沒被燒死。等日軍走了後,他就從死人堆中逃走,後來他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理案子時,成了重要的證人。
還有兩個日本軍官為了取樂,竟然比起誰先殺滿100人。後來他們分別殺了105和106個人。但因沒說清誰先殺滿100人,故從新比賽。
通過這幾個例子,我們就能看出日本人的殘酷。他們不停地刺殺中國人,中國人只能奮力抵抗。我們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是21世紀的主人,所以我們有義務去保護祖國,去建設祖國。為了不讓南京大屠殺的悲劇重演,我們要從小熱愛學習,長大建設好祖國。
為什麼日本人要侵略中國?為什麼日本人要隱瞞南京大屠殺的事實?為什麼現在還有許多日本小孩還不知有南京大屠殺一事?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的祖國太懦弱了。我們長大一定要雄於地球,這樣,我們的祖國才能雄於地球!
第二篇:勿忘國恥珍惜和平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歷史的車輪聯繫了昨天和今天,昨天是日本帝國主義用血腥布滿中國,中華兒女在水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奮起抗救,我們永遠忘不了被鮮血浸透的南京城,到處都是孤魂的呻吟,還有那毒氣戰、萬人坑等殘暴行為,我也忘不了小兵張嘎、小紅軍潘冬子的苦難童年。六十年的海風,吹不散那熊熊燃起的硝煙;六十年的雨水,洗不盡那斑斑血跡;六十年的光陰,也擋不住我們對英烈的懷念。這一切都說明日本帝國主義對我國犯下了滔天大罪,使我國人民蒙受巨大的國恥。我國人民蒙受國恥。
今天我們站在60年的門檻上回顧歷史、緬懷過去。盧溝橋的炮聲還響在耳邊激蕩著抗日浪潮。沒有理由忘卻那些鮮活的面孔。那一群人帶著中國的子弟兵打敗了日本鬼子,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他們拋頭顱、灑熱血,他們不畏強暴、不屈不撓、同仇敵愾、浴血奮戰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從水深火熱中解放出來。儘管我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最終正義戰勝邪惡。我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如今我們過著和平的生活,我們更應該把抗戰的偉大民族精神發揚光大,更應該永遠記住為我們的和平生活而英勇犧牲的英烈們,也更應該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只有勿忘國恥,珍惜和平,有所作為,才能讓二十一世紀真正地成為中國的世紀!
第三篇:勿忘國恥珍惜和平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一片混亂中被日軍佔領。隨後對我們手無寸鐵的同胞進行了長達6周慘絕人寰的大規模屠殺。30萬同胞遭日本侵略者無辜殺戮,這是南京之難,更是中國之難,中華民族之難。
2007年12月13日,在紀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70周年之際,當我們再次掀天這段恥辱的記憶,重溫這段慘痛歷史的時候,我們並不是要刻意地用歷史來挑起仇恨,但我們要永遠銘記歷史,勿忘國恥。更具有現實意義的,我們需要在悲痛之後進行反思:我們應該如何去強大我們的祖國,從而避免這種慘案再次發生,珍愛和平,強我中華!今天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把這八個字視為己任。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真相和謊言、正義和罪惡的較量從來沒有停止過。今天,日本右翼勢力依然一再否認、歪曲歷史,在他們的教科書中繼續否認侵略戰爭罪行。在他們的教科書中隻字不提他們對別國犯下的滔天罪行,相反只說自己受害,居然用這樣的文字「1945年3月10日,東京大空襲,一夜之間約有10萬市民喪命。」把自己描述成了那場戰爭中最大的受害者。
另外,時至今日,日本的靖國神社依然在讚美日本戰爭,並聲稱靖國神社的戰爭觀也就是「靖國史觀」,這分明是在赤裸裸美化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
此外,還有釣魚問題。大家都知道,釣魚諸島位於中國臺灣省基隆市東北約92海裡的東海海域,是臺灣省的附屬島嶼,和臺灣一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對釣魚島問題大肆渲染的另一個圖謀就是,試圖造成所謂「日本擁有釣魚島主權」的輿論氛圍,藉此擴大對釣魚島的實際控制。
所有的一切跡象表明,日本並沒有真正的懺悔他們當年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相反他們今天的表現更像是在後悔當年不應該承認這些罪行。其實,今天的日本人的種種言行表明了他們想對歷史進行抹煞,這無疑是對中華民族和人類正義的公然挑釁,任何一個有血性的中國人都應該拍案而起,誓將這樣的罪惡清算到底!絕對不能讓他們的陰謀得逞!!
只有真切地了解歷史,才能正確地認識歷史。南京大屠殺,不僅僅是中國人的悲劇,更是整個人類歷史的悲劇。今天我們在紀念中反思更具有現實的教育意義。今天紀念是為了我們銘記歷史,勿忘國恥。今天的反思更是為了我們的清醒,而後奮然前行,珍愛和平,強我中華,這才是我們銘記歷史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