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漲價上班怎麼辦 代步車靠譜嗎?
2025-03-13 19:47:28
泡泡網其它生活電器頻道12月11日 前段時間,北京城最為關注的消息,便是發改委宣布北京地鐵公交將結束多年來的優惠政策,雙雙改為分段計價。消息一出,滿城的抱怨聲吵鬧的沸沸揚揚,事態發展延伸了兩撥人的互相質疑。有人認為,地鐵漲價了必定可以緩解出行擁堵,這一大招兒或許能夠改善地鐵的運行能力。而有些人則認為,地鐵漲價完全是government變相漲價,以人均GDP增幅為理由,市政交通年年虧損為藉口收取百姓口袋裡的錢。甚至有些外來人員紛紛表示想逃離北京的念頭...一晃數年那記憶中敞開懷抱的帝都已順然遠去。
據北京地鐵消息:11月27日,北京市公交地鐵票價調整最終確定方案,公交、地鐵票價都執行第二套聽證方案,即地鐵起步價6公裡(含)內3元;公交起步價10公裡(含)內2元。地鐵均價將漲至4.3元,公交均價漲至1.3元。按照地鐵票價聽證方案二,此次地鐵票價(機場線除外)調整為:6公裡(含)內3元;6公裡至12公裡(含)4元;12公裡至22公裡(含)5元;22公裡至32公裡(含)6元;32公裡以上部分,每增加1元可乘坐20公裡。這是網站查詢北京地鐵漲價後的價格,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自己上下班坐地鐵耗費多少錢。
看圖說話
早先記得北京城因車輛擁堵造成嚴重環境汙染,政府便主動鼓勵我們選擇綠色出行,減少私家車以及其他交通工具給予環境的影響。而現在環境汙染問題不但沒有得到解決,還大有勢如破竹的反向效果。現今國家改革納入了許多民資企業參與進了壟斷性領域,這就造成了一系列的社會市場化分割改革制度的現象,從而引發了地鐵以及公交交通的漲價因由。其實這完全和虧損沒有任何掛鈎,相反這種改革鋪墊反而能讓經濟順勢而上,當然這只是代表了我個人的觀點。不過話說回來可能我聊這些有些過於嚴肅,今天主角兒可不是「大談漲價背後的原因」,其實我呢就是想給大家講講漲價之後,生活在當下的我們是否可以選擇代步工具進行上下班的出行!?
說道代步工具,首先我們的腦海之中,能夠想到的比如:滑板,輪滑,思維平衡車,電動滑板車,電動自行車,甚至私家汽車,小區大巴等等這些其實都是所謂的出行代步工具。而地鐵漲價,使用這些能省錢嗎?下面我就給大傢伙兒扒拉扒拉這些代步工具到底哪家強,先拿我來舉個慄子,我住在南四環的大紅門,公司在海澱區蘇州街,地鐵全程大約27.3公裡,通過上面我的註解(乘地鐵22公裡-32公裡的單程價格是6元),也就是說我每天往返需要花費12元的地鐵費用(既上班22天*12=264元/月*12個月=3168年)
滑板:如果按我住的距離踩滑板上班兒這不鬧了嗎?猴年馬月才能到,累且不說滑板摩擦起來還很危險啊。這根本就不是省錢的問題,住家距離遠如果選滑板出行上班,那純屬我腦子有病。但是如果住的近的話,滑板也是可以走起的,比如我的同桌住在紫竹橋南他到神州數碼僅4.9公裡的路程,這個公裡數坐地鐵屬於6公裡之內的也就是單程3元,往返是6元。如果他選擇滑板出行,大概耗費單程時間1個小時,往返便是2個小時,不過這路上碰上堵個車,恐怕這滑板還是放棄比較好,而且他也說了坐公交半小時就到了...最後得出結論是,滑板PASS掉不靠譜兒,家遠完全不適合啊,家近的話坐公交就足夠了。
輪滑:當初想到時也感覺非常有意思,讓我想到青春匆匆那些年最大的娛樂消遣就是輪滑(還記得較為流行的是先雙排後單排)。那麼輪滑上下班真的靠譜嗎?我個人持反對意見,輪滑雖然現在看起來較為簡單粗暴,但是滑行起來是真得需要技術的存在。沒技術還想滑,不找藍翔學習技術才怪。而且滑行時非常危險,首先你需要準備一系列的防護護具,比如頭盔,護手,護膝樣樣俱全。而北京全城馬路牙子從來不缺人來人往的壯觀場面,除非你起一大早滑溜著去上班兒,但是速度一快難免與人車發生磕碰剮蹭,你也就必然沒那個心思了。最後結論:輪滑PASS也不靠譜,長距離堅決不支持,近距離實在太危險,車多人多的馬路上不靠譜。
兩輪思維平衡車:看起來非常酷炫,腦補畫面想像就這麼任性的一直騎著這貨去上班該多好。當然這貨高端雖高端,思維車講究平衡性,它唯一的缺點就是駕駛時速度一快,這貨為了保持穩定性,會自動降速。你造嗎!當騎行時忽然自動降速,在上面的人會怎是什麼後果?就好比你騎個高賽正暢享速度的時候,突然一把剎車你的人肯定會失去重心,雖然飛的不是很高,但至少也會讓你摔個咬牙切齒...這一點我們編輯部的幾個同事對平衡車也有所體驗且各有難以忘懷的經歷...如果你家在離公司5公裡之內,騎行這款高端貨速度均勻些還是可以的。最後得出結論:價格昂貴思密達沒錢沒法兒任性,比較適合家近的上班族,家遠的就放棄吧因為這貨速度最大只在15-18公裡每小時,而且續航時間較短。如果沒電你拖著這貨在路上想想也是蠻拼的,而且注意這貨停車是個問題,如果你把這貨你開進公司電梯,得招多少白眼er啊...
獨輪思維平衡車:首先不開玩笑的說它絕對適合騎行在這光滑的馬路上摩擦,為什麼?因為獨輪本來就靠「意念」控制如果著急穩定性必然就差,像現在哪條馬路上不出幾個坑窪的地方,拿這貨每小時時速12公裡來說,一路上遭遇幾個坑的話非常危險,你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還不閒自己夠折騰嗎。好不容易騎行到公司或者回家,擠個電梯還得現拿著你完全不知道它是有多沉。如果你家離公司真的很近,而且你不閒拎著累(這貨一般都在13KG左右)又想鍛鍊臂力的話也可以嘗試騎行它上下班,畢竟吸睛度(逼格)高,而且這貨也是智能界追隨的產物。最後結論,適合家近的上班族,途省事方便。家遠的就放棄吧,續航太弱,無論你是坐公交還是坐地鐵光拎著的過程就夠你受的了。
電動滑板車:說道這貨必須有話講啊,回頭率超高的代步工具,每小時在30公裡左右的時速非常拉風,騎行起來較為方便擁有減震功能,安全性當然靠邊兒騎行,只要你不要犯二的去和汽車比速度那應該沒問題。不過用它來上班真的就靠譜嗎?雖然這是款可以摺疊號稱拎著就能上下地鐵的代步工具,但是真的很沉的好嘛。地鐵裡擱置佔地不說,各種殺死人的眼神注視著你,身怕滑板車剝奪了他們的幾寸幾釐的寶地。不過在外面騎行速度倒不像思維平衡車會自動減速,速度的快慢完全由自己掌控,所以如果你家離的很近是非常適合選擇電動滑板車的。最後結論:家近適合,騎行無壓力自由控制,不過你要保證這貨在公司有富裕的地方停泊。家遠的人群(是在你選擇乘坐地鐵的情況下也是適合的),如果像我27公裡純滑著摩擦摩擦的去上班兒,腦子肯定是壞特了,當然是不建議。缺點就是上下地鐵時而摺疊,時而打開會影響一定的時間效率。
電動自行車:因本人沒有騎行電動自行車的經驗,所以特向我們編輯部的電動自行車車達人兼科技達人的卓老師進行諮詢。當得知他身住東壩並且天天月月堅持下來,頓感敬佩之心。電動車在騎行時首先保證你與公司的距離是完全吻合(就是必須到最後有條「順直」的道兒)比如卓老師從東壩到蘇州街最後是沿著四環一直騎行過來,20多公裡的路程騎電動車最快是35分鐘。當然上下班時交通擁擠,就不太準點兒了。一般需要耗費50分鐘至1個小時左右的路程,如果坐公交大約是2個半小時的路程。聽起來也是有些心動,但是弊端就在於普通電動車續航性弱,如果公司不能補給電源的話需要及時儲備電源。還有遠距離騎電動自行車,必須要有一定的毅力,無論是颳風下雨都得去克服。如果像我這種將近30公裡的路程,選擇普通4千到5千的電動車,一是公裡數達不到,二是續航性肯定不足。至少要選擇1萬元左右且電源續航強勁的車子才行。這麼理解下來,對於遠距離上班的童鞋,倒不如買倆摩託車來的暢快(不過上牌兒也是個問題這裡就PASS掉)。那麼選擇電動車騎行上下班到底能否行的通呢?最後得出的結論,購買電動車前提是需要一筆較大數額的開銷,購買續航性好的電動車加上裝備等至少需要1萬元,而我坐地鐵一天往返是12元,一個月上班22天得出264元,一年下來是3168元。直觀的看上去,電動車還是家近的好,對於家遠的上班族倒不如坐地鐵來的划算。
最後對於出行,我想是因人而異,選擇代步工具上下班必定先去衡量他們與現實的利弊,以及時間的差異,或是費用成本等問題。一番下來,我個人的真實感覺,就是對於家遠的上班族來說還是選擇乘坐地鐵來的方便。而對於家近的上班族來說,通過上述各類代步工具反而選擇的餘地就有很多。當然現在正值寒風凜冽的冬季,選擇這些出行必定要注意保暖和注意好自身安全。雖然這篇文章有些絮叨,但初衷還是希望大家對於地鐵公交漲價有一定的認知,另外對它持一份理性的態度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