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魯迅為話題作文800字
2025-02-07 02:01:08
導語:一張消瘦的面孔,兩道銳利的目光,表情極其嚴肅,無絲毫笑意。每當提起魯迅這個名字,我的眼前就會浮現出這樣一張臉,一幅我心中魯迅先生的肖像。小編整理有關魯迅的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魯迅的寂寞
再也沒有魯迅了,沒有。
先生已去了70年,我們一直在讚嘆先生的文章,一直在背誦先生的名篇,一直在懷念先生的事跡。
魯迅是空前的,縱觀中國文學的漫漫長路,他是最耀眼最璀璨的一顆星。他個性的為人,他個性的文筆,文壇中為數寥寥。
魯迅是絕後的,他的文學成就迄今無人能及。人們一直在為先生個性的文章叫好,無人不曉他是最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與文學家。但能說出這些的人們並不完全清楚魯迅的痛楚與寂寞。
書架上堆滿了戴望舒的詩、梁實秋的散文、鬱達夫的小說,魯迅去哪兒了?是一聲無奈的嘆息,還是不置可否的一笑?
魯迅的文章好像缺了點什麼,悠閒?溫和?暗淡?感性?這樣與眾不同的文章難以和現代的新新人類產生共鳴。如果我們沒有記錯的話,60多年前先生曾批判過這些「漂亮、雍容、縝密」的文章,說這些是「使人麻痺的」,但如今它們卻都成了最流行最大眾的,是歷史嘲弄了魯迅,還是魯迅調侃了歷史?
先生為中國文學殺出了一條血路,頗為尷尬的是,路上再也沒有人走了,我感到先生「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悲哀。先生的個性文採和犀利筆鋒,讓現代人難以接受。現代人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不願讓犀利的目光洞穿自己的弱點,不願意受到委屈。
於是,我們在絞盡腦汁理解魯迅的文章時,也潛移默化地接受著「不要當另一個魯迅」的教誨。相比之下,新新人類似乎比魯迅更富有個性,他們討厭孔乙己、閏土呆若木雞的形象,卻寧願喜歡「小丸子」那樣「無知者無畏」的社會小人物;他們討厭阿Q的窮酸相,卻寧願追隨「哈韓族」的腳步;他們討厭涓生和子君那樣反封建的吶喊,卻寧願生活在一片混沌之中……在個性多元化的社會中,惟獨魯迅的「個性」顯得如此寂寞,也許這正是「自古聖賢皆寂寞」。
魯迅註定是寂寞的,那個寒冷的大年夜裡,在魯鎮的祝福聲中逝去的祥林嫂已離我們越來越遠,最終化為一個小黑點,隨時光的流逝,被記憶封存。
第二篇:童眼看寂寞
一張消瘦的面孔,兩道銳利的目光,表情極其嚴肅,無絲毫笑意。每當提起魯迅這個名字,我的眼前就會浮現出這樣一張臉,一幅我心中魯迅先生的肖像。我讀的幼兒園和小學都是以魯迅而命名的,使得我從小就對魯迅有所了解。魯迅先生是我心中最崇拜的人之一,我很小就讀過他的很多作品,譬如《祝福》、《藥》、《孔乙己》。他寫的作品,對人物、背景等的描寫十分生動形象,讀著他的作品,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我早在幼兒園,就聽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魯迅的名篇。那時的我,聽是聽了,但不懂得思考,只是純粹地聽。現在把這篇文章重新倒出來,再仔細的咀嚼一番。先生童年的純真與快樂讓我羨慕不已。輕輕閉上眼睛,百草園可口的桑葚,高大的皂莢樹,三味書屋嚴厲的教書先生,書桌上清晰地刻著的「早」字,一齊湧了上來。
然而,先生的一生並非都如童年那般美好,魯迅生活在中國歷史上最陰晦黑暗的時期。人民看見無辜者的血從劊子手刀尖流淌而下,卻仍是麻木的表情,甚至有人用血裹著的饅頭治病、想盡辦法去吃別人的肉!
魯迅震怒了,他放棄醫學舉起了筆。他要登上思想舞臺,用文筆向舊思想挑戰,以一個鬥士的形象發出了深深的《吶喊》,人民心中沉睡已久的新思想終於被喚醒了。魯迅仍舊要用筆戰鬥下去,驅趕迷信和愚昧,振興中華民族,為中華崛起而努力,去奮鬥!
魯迅先生的一生有許多被後人敬仰的名著,讀他的作品往往有點苦,不是一遍就能讀懂的,只有細細地品味,慢慢地思考,才能讀出其中的優美之處來。可以說,「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對他自己一生的寫照。魯迅早已逝去,但他的靈魂永遠在天邊微笑,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
我輕輕閉上眼睛,仿佛又看到魯迅從古城紹興的遠處走來。魯迅的精神在人們的心目中永垂不朽!
第三篇:我心中的魯迅
在我開始識字的時候,我所知道姓魯的只有三個。一個是倒拔垂楊柳的梁山好漢魯智深,再一個是班門弄斧中說的那個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魯班,我還模模糊糊的記得有個叫魯迅的,我只知道他的文章很難懂。上了五年級學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才覺得他充滿了正義感。從此我開始讀魯迅的文章,魯迅便在我心中樹立了高大的形象。它比魯智深還英勇,比魯班還聰明,是一個把雜文視為匕首和刀槍,勇於跟反動派作鬥爭的偉人。
在眾多的作家群中,魯迅是突出的一個,也是特殊的一個。與其他舉世矚目的文豪相比,人們不禁要發出疑問:僅僅是寫些短小的結構雜文,小說的魯迅,何以在世界文學史上獨樹一幟,放出奪目的異彩?是的,魯迅沒有莎士比亞的累累巨著,沒有盧梭的長篇自傳,也沒有雨果那曲折、動人的小說情節。然而他的確是位偉大的作家,因為他首先是位偉大的戰士。他生活在一片混沌的世界中,卻異常地清醒與敏銳,他不屈地戰鬥著、抗爭著,以思想作劍,寸筆為槍,劃存漫漫長夜,挑出些許亮色。
讀魯迅的作品,實際上是在了解魯迅的為人。他敢罵,罵苟延喘、陰險狡詐的「落水狗」,罵奴顏卑膝,貌似中庸的偽君子;他敢論,論國民眾生的劣根本性,論轟轟烈烈的大革命的悲劇之源;他敢抨擊,抨擊狂人眼中「吃人」的世界,抨擊把孔乙己推上絕路的封建禮教;報敢吶喊,為艱辛而麻木地生活著的閏土,為愛四大權力壓迫的祥林嫂。他嫉惡如仇,使那些反動御用的文人們捉襟見肘,心驚肉跳,使病態社會的千瘡百孔暴露無遺。他的幽默中閃爍出睿智與深刻,內中包含的是一顆憂憤深沉的愛國之心!
這,就是魯迅。他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他消失了,又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這就是我心目中的魯迅先生,讓我們發揚魯迅精神,把病態社會的千瘡百孔暴露無遺,人人內心中包含著一顆憂憤深沉的愛國之心吧!
第四篇:試著親近那顆熾熱的心
這個名字如此熟悉,在我很小很小的時候,便紮根於記憶中。
這個名字那麼陌生,已經是很久很久以後,卻仍只是個名字。
魯迅先生:
請原諒我少年的單純與稚氣,只怪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不懂得太多無奈與絕望;請原諒我此刻的困惑與不解,只怪我的生活太過安逸,不明白太多憤慨與悲哀;請原諒我曾經的散漫與自私,只怪我的旅途未歷風雨,不知道生命何其短暫,責任何其重大……先生,請允許剛開始思考的我慢慢向您的心靠近,試著感受那偉大的熱度。
您是我敬畏的人。從前是因為您站得太高,太遠,模糊的印象讓我產生敬畏。如今,我努力向上攀爬,渴望更近、更清晰地認識您,然而直到現在為止,我只是發現,對您的敬畏更多更多了。
您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這是毋庸質疑的。可我更願意拋開這些空洞的稱號,因為我知道,您只是一個中國人,一個有思想、有骨氣、有人性的中國人。無法想像,那是怎樣的混亂的年代啊,那是怎樣的墮落的社會啊,那是怎樣的愚昧而懦弱的民族啊!我慶幸自己生活在這和平的年年歲歲中,但也為難以體會您的心靈而深感遺憾。我只是試著,試著感覺那交織了無數情感的熾熱的心,一種不能用言語訴說的感情,只能像這樣,像這樣化作我對您深深的敬畏。
世上的人們常談論起您,對對錯錯,是是非非,沒有一個定論。而我——一個涉世未深的小丫頭,實在不敢妄加評論。您在我心目中,簡單又複雜,平凡又偉大,如一個耐人尋味的謎。對於您,我仍無法清晰地了解,只是一遍遍讀著您的東西,反覆推敲著您的文字,儘可能準確地揣摩您犀利的話語,仔細地發現您敏銳的目光,深切地感悟您燃燒的情感……
當我努力向您的心靠近時,周圍瀰漫著沉重而壓抑的空氣。但是我嗅到了,我真的嗅到了——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有靈魂的人的氣味。我似乎能聽到心臟有力地跳動,我似乎能觸摸到心底的滾燙,那樣的熾熱,必蘊涵著一種力量,源於人性的精神的力量!
我,仍在這樣凝固的空氣裡,努力,努力,試著親近那顆熾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