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別樣的習慣作文
2025-02-09 22:52:09
我認為把這當習慣定時一種對快樂的另類享受和對人生的別樣認識。都說一個良好的習慣可以成就非同凡響的人生,小編收集別樣的習慣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別樣的習慣
每當聽到「乞丐」這個字眼時,除了會聯想到不潔、衣衫襤褸、低聲下氣及那叮啷咣當的鐵罐,我的記憶裡還會亂紛紛的開始散落如萬花筒裡繽紛碎片般的片段。
可能是性格生來就感性的緣故,小時候的我見到這些在路邊乞討的乞丐就會拉著大人的衣角,低語道:「他們怎麼了?」而大人們總是會以避嫌的目光看著他們,快步牽著我離去。
長大後,我明白了這些無家可歸的人們只有靠乞討維持生存,心靈有所觸動,總會停下腳步,掏掏口袋,彎下腰,將零錢放進鐵罐中,用微笑回應他們誠懇的答謝,然後輕鬆走去。
久而久之,這形成了一種習慣,在施捨過程中,當我看到同伴們另類的目光時我隱約感覺到這是一種別樣的習慣。
總會有人說,乞丐們故作可憐只是為了博得路人的憐憫而賺取「收入」,我對此充耳不聞,因為我深刻懂得,人不到萬不得已時,是不會輕易將手掌心朝上的。
那是半年前的寒冬,黃昏時分,我正疾步趕回家吃飯。夕陽漸近,暮色漸濃,那斜陽映入眼帘,天邊鋪滿了大片大片的雲彩,猶如顏料桶傾倒了一般,而在冬陽的餘溫下,那燦爛的色調卻透著絲絲悽涼。
目光不經意間投向橋與牆夾合的角落——那兒蹲著一個老人,他花白的鬍子和褪色的黑大褂形成對比,蒼老的皺紋爬滿整張臉,他蜷縮在牆角,無助地看著橋下的河。
我看見了那鐵罐,掏了掏口袋,發現口袋空空,無奈嘆了口氣。
走近他時,他拿起一隻舊得黯淡無光的笛子吹奏起來。那笛聲仿佛是在感嘆被生活所迫的無奈,又仿佛是向晚風傾述被命運嘲弄的悲哀。
不可否認的是,他是靠才藝來掙錢的,並不是背棄自尊任意不屑的任人踐踏。
不以善小而不為,對於我們來說,微不足道的硬幣,會讓路旁那些被生活所棄的人感受到人間真情的存在,以至於他們不會被希望所棄。
我崇尚「送人玫瑰,手有餘香」的美德,我認為把這當習慣定時一種對快樂的另類享受和對人生的別樣認識。都說一個良好的習慣可以成就非同凡響的人生,我想,屬於我的別樣習慣,不具備積德那樣的神聖,又是為了盡微薄之力減弱生活無情所噬人的力量,還有喚醒那份幫助弱者的心安理得。
此心安處是吾鄉。
第二篇:別樣的習慣
在我的眼中,外婆是一個很古板的人,她有著非常古怪的習慣,尤其是在飯桌上的時候。
在我小的時候,我就知道了外婆這些習慣。每當飯好了後,外婆便匆匆地來到廚房,迅速地拿起勺,好像有人在和她搶似的。勺拿到手後,外婆好像緩了口氣,輕鬆了許多;於是外婆拿出碗來首先拿起那個屬於我的碗,盛起滿碗堆尖,再盛家人的飯,最後,便是她自己的,不到半碗——飯煲已經空了。小時候不知道這是為什麼。只知道每次吃飯都因為碗裡有太多的飯而發了不少脾氣,卻不知道每一頓飯外婆吃的最少。
現在明白了,於是飯好之後我便衝去廚房,給外婆盛滿一碗。外婆卻說她不餓,吃不了這麼多,又將一部分飯倒進了我的碗裡。
當餐桌上比較豐盛的時候,有素有葷,卻也見外婆只吃素,不沾葷。在她夾起葷菜的時候,十有八九都放在了別人的碗裡。我也曾經試著給外婆夾葷菜,但外婆總是找藉口——「我不餓」「我胃不好,不想吃」「這個太鹹了」等等。有時她實在找不出藉口,便把碗捧起來扭在一邊,顯出難受的樣子「我不要,我不要,我不要」。我真的不知道外婆是怎麼想的。
有時我們一家人吃完飯後,餐桌上還有許多殘羹剩飯,於是外婆便開始了「清理」的工作。這裡所謂的「清理」不是把這些東西倒掉,而是吃掉,我們經常告誡她這樣會吃壞肚子,可她不信,說倒掉就糟蹋了。這個我是明白的,外婆一直都是一個節省的人,非常,非常┉┉
小時候我真的很煩外婆的這些習慣,覺得她還沒有走進新社會,否則她不會有這些老習慣。我曾經教給外婆一些新東西的使用方法,她卻不學,說人老了,學了沒用。小時候對她的習慣非常的厭惡。
這段時間,偶然聽到外公對外婆說「總是先人後己」。這使我對外婆的看法徹底地改變了。想想,外婆這樣做只是為了家人,讓家人豐衣足食。這些習慣,大概不是古怪的吧,現在覺得這很平常,只是外婆表達的方式太別樣,以至於讓人不理解。
外婆漸漸地老了,我家的溫暖越來越貼心了。
第三篇:別樣的習慣
盈盈月光,我攬一杯最清的,落落餘暉,我擁有一縷最暖的,漫漫人生,我要採頡世間最重要的——「穩」。曾幾何時,「穩」已成為了我的座右銘。
離開了年少輕狂,我在人生的不斷學習中蛻變成了一個穩重成熟的女孩,漸漸長大,成熟。
「爸爸,快來幫我做題啊!我不會了!」我大聲喊著爸爸。隨著一陣穩重的腳步聲,爸爸來到了我書桌前說道:「怎麼啦,又有哪道題不會做啊?我連忙遞過密密麻麻的草稿紙說道:「這裡。」只見爸爸接過草稿紙,皺起了眉頭,將草稿紙一把甩在了書桌上,嚴勵的斥責我:「瞧,這草稿紙正的、反的,一團糟,還有本子上,這麼亂的筆記,你做不出來這道題也不怪。都這麼大了,也不知道穩重些,做什麼事情都這麼急躁,以後還能幹些什麼啊。。。。冷不丁挨了這麼一頓急風暴雨般的批評,我非常委屈,不甘示弱的反駁道:「我這樣做題快,花這麼長時間把字寫工整了,但速度呢?」我振振有詞,爸爸並未反駁,卻說:「咱們別爭了,讓事實說話吧,咱倆就比比,看咋到底誰有理!」
比賽開始,我迅速在手上劃拉著手中的筆,草稿紙便在我手下寫滿了公式,計算。看看爸爸,還在一步一步列條件呢。我自信滿滿地在紙上塗寫著只有我自己才能理解的文字。本已勝券在握的我竟被草稿紙上的一個未知字母搞的滿頭大汗,我極力地搜尋著原先列出的數據,卻不出所料越找越亂,數字們如同無頭的蒼蠅一樣亂飛,飛的我眼花繚亂。一氣之下,我放棄了搜尋,抓起新的草稿紙重新開始計算,依舊是急躁的情緒,依舊是急速地亂寫。。。。就在此時,爸爸一聲「我做完了」結束了比賽。勝負已分,我頓時地坐在了椅子上。爸爸以勝利者的身份將手中的稿紙遞給我,我不服氣地抬起頭來接過稿紙,頓時眼前一亮,工整的字跡印在紙上,調皮的數字們在爸爸的指揮下安靜地有條有理地立在上面,爸爸意味深長地說:「做題要有條有理,做人也是如此。穩重是一個人做人的基本功。只有穩字當頭,你腳下的路才踏實,才能一步一步地穩當攀升,不然你就會前功盡棄,從而浪費更多的時間。」
從那以後,我效者爸爸的做事習慣,不急躁,穩重地務實了我腳下的路。再向爸爸學習的過程中,我似乎長大了,更加穩重了,灼灼紅葉,我拾一片最熱的;漫漫人生,我已採摘到開往成功路上最豔的花朵——「穩」,也讓我學會,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的道理,我在慢慢成長。
第四篇:別樣的習慣
小時候,爺爺天天騎自行車送我上學。
自行車不知換了多少輛,但每輛車的三角架橫梁上總會再安上一個座椅,那是爺爺特地為我備下的。
我習慣坐在爺爺自行車的前面。
不管什麼季節什麼天氣,在自行車上,看著爺爺護在兩旁的手臂,就有一股安全感。
那是幼兒園時的事兒了。
升到小學,一天天長高了,對坐在前座有點不自在了。我仍習慣地由爺爺接送我上學放學,習慣地坐在自行車的前座。聽著身後爺爺呼呼喘氣,看著身旁兩根臂膀,總感覺自己像是被囚禁著的一隻小鳥,想要掙脫。我心中不悅,卻沒有說出口。
有一天同學們問我:這麼大了怎麼還坐自行車前面啊?
我羞得臉發燙。放學時爺爺來接我,我看著同學們都輕盈地跳上家長的自行車後座,於是大聲對爺爺說:「爺爺,我要坐後面!」
爺爺愣了一下。
「不行,你坐在前面我習慣些,坐後面不放心。」
後來每每上學放學,我既習慣又不情願地捱上爺爺自行車的前座。
在爺爺雙臂的呵護下,是多麼的溫暖可靠啊!
轉眼我上初中,再也不需要爺爺接送了,但爺爺載我的那些日子早已在我腦中沉澱,在心中蘊藏。
爺爺漸漸老了,現在我和爺爺一起外出,總習慣拽著爺爺的手,或是挽著他的臂膀,祖孫倆輕聲說著話,一如爺爺讓我坐在自行車前面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