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與動作文三篇
2025-02-16 17:14:25
一條幽徑,蜿蜿蜒蜒方顯曲折之美;一片汪洋,驚濤駭浪方顯激蕩之美;一種人生,跌跌宕宕方顯駭俗之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靜與動作文三篇,歡迎閱讀
靜與動作文1
美好的人生,應該是「動」與「靜」巧妙相融的。
人生,不能沒有進取。我們應該用進取的「動」創造人生的輝煌。
蛹脫殼而出,化成翩翩飛舞的蝴蝶;苗在巖石逢中紮根,開出豔麗的花朵;鸌飛越太平洋,最終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萬物進取,才創造了欣欣向榮的美好世界。人生,沒有了進取,就如沒有了靈魂的軀殼,思想已經一去不復返;人生,沒有了進取,就如停滯不前的時鐘,永遠也不能找到正確的鐘點。我們若只留戀過去的美景,或只陶醉於現實的風光,就永遠無法到達彼岸的天堂。
但是,生命中,除了進取的「動」,還有一種至善至美的境界,蘊藏著強大的力量,把最明淨、澄澈的一面推至靈魂深處。這,是「靜」,是心靈發出的深呼吸,是喧譁與浮躁中的宜人陽光。
但丁在《神曲》中這樣描述人的欲望:「他們似乎充其量只是渴望得到一個蘋果;隨後逐漸變為渴望得到一頭小羊,再進一步渴望得到漂亮的衣裳;然後是馬匹,再後是女人……」
人生,僅僅求「動」是不完美的。「動」就像不停飛馳的車輪,長久運轉必然會滯重。一味地「動」,是對生命資源過多的掠奪,會讓生命倦怠,讓心靈負債。「你把眼光只停留在財物上面,你便從真理之光中收穫到黑暗。」
「靜」,才會安撫心靈,讓身心享受愉悅,讓人生呈現坦然。
在《豐富的安靜》中,周國平說,「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創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愛心,而這一切都超越於俗世的爭鬥,處在永久和平之中。這種境界,正是豐富的安靜之極致」。今天,在這個充滿浮躁和喧囂的世界中,我們更需要堅守心靈的靜,精神的靜,生命的靜。
「動」與「靜」,是人生的兩端:一端給你激情和活力,一端給你寧靜與安閒。沒有「動」,就沒有人生的峰巒,就沒有人生的俯瞰;沒有「靜」,就不會有淡定與沉著,就不會有從容與睿智。我們「動」要動得精彩,「靜」要靜得安閒!
一個忙於奔波的人需要「靜」下來,對自己的靜,對周圍的靜,以及對功利的靜。學會「靜」,我們才會從容應對繁雜的生活,才會不斷改變生活模式,學會在生存狀態裡輕鬆轉身,讓自己的腳步更輕鬆。
讓「動」去書寫人生的豪邁,讓「靜」去感悟生命的柔曼!
靜與動作文2
一條幽徑,蜿蜒中的筆直更具魅力;一片汪洋,驚濤中的緩流更具唯美;一種人生,跌宕中的平靜更具意境。
有所畏,無所畏,才是人生的真諦。
歷史的長河演變了所有情節,它無數次的警戒,卻又無數次的重演,難道只有痛才能留給人們更好的覺醒?
天之驕子,歸為九尊。國家的命運總是與皇帝相連,橫看歷朝,縱看歷代,哪一個山河破碎風飄絮的朝代,皇帝能有好下場?唐太宗,他不畏敵人,卻畏民心,當他對敵人強硬鏗鏘,對民心關懷撫慰時,他註定要改寫歷史,名垂千古。同為唐朝皇帝的唐玄宗,剛為政時能能畏民心,體察民情,當他荒淫無度,無畏民心時,他註定要遭人唾棄,遺臭萬年。
不同的結果,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境遇,歷史再一次向我們證明:有所畏,無所畏,才是你成功的制勝法寶。
當我們面對現代的萬千世界,醜陋與混沌,骯髒與汙穢迷失了我們的眼睛,所謂的美好藏匿於迷霧之中,若隱若現,我們無畏地衝破霧靄,捉住唯一的純潔,我們有畏的守護純潔,期盼它如開遍人間大地的花朵,充斥每個角落。畏與不畏只在一剎那之間。
年輕人,之所謂為年輕人,只因為有一顆年輕的心,這顆心從不會猶豫,從不會彷徨,從不會患得患失,他只會跟著自己的方向去追尋夢想。但如果這顆心沒有正確的引導,不知要畏什麼,那麼他註定要失敗。
本屬於花季的年齡,卻不得不在鐵牆之中渡過。他也曾善良,天真,一個朋友打碎了他的所有,為朋友兩肋插刀,竟真的插到了一位素不相識的也是個孩子的身上,他從此也親手毀掉了自己的人生。未來的迷惘,曾經的悔恨,充斥著現在的他。
不畏終究會葬送自己的人生。
聒噪中的一份寧靜,混沌中的一汪清泉,無所畏中的一點有所畏,才是生命的本色,才會譜寫出最動聽的樂章。
動,靜,亦是人生。
靜與動作文3
王羲之在《蘭亭序》中云:「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所萬殊,靜躁不同。」佛曰:「心靜則國土靜,心動則萬象動。」動動靜靜,靜靜動動,這些來自身邊周圍的微小變化之所以能夠使我們關心大亂,只不過是內心終有雜念。人生在世牽掛的東西太多,勞累的心已裝不下一花一草、一樹一木,可若「本來無一物」,那又「何處惹塵埃」呢?
佛曰:「如何向上,唯有放下。」試看這世間有多少人被明知把握不住還偏要爭取的名利亂了心,讓躁動羈絆了前進的步伐,所以他們只能「這山望著那山高」,而永遠達不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人走世間便應當明白,這紅塵凡世中的誘惑太多太多,對於把握不了的事物只有做到無謂,才可以不被蒼茫的歲月所傷,安然無恙地走過漫長的人生之路,就如李白所說的「棄我去者所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那樣,心靈如此之大,那些躁動,那些煩亂,只需丟在心室的一個小角落裡,讓它們被歲月蓋上厚厚的灰塵,在歲月的長河中慢慢沉澱,直至再也找不到一絲蹤跡。
尋著歲月的浪頭向古追溯,看千年之前的古人如何過濾自己的心靈,企圖從中尋到一絲啟發。但,陶淵明的桃花源固然美,終究也只是幻夢一場;孟浩然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的空曠在高樓鱗次櫛比的現代社會中也不復存在;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靜謐在車水馬龍的今天也再難尋覓……在鋼筋水泥構造的世界中,心難以尋覓舒適的棲息地,像一個疲勞至極卻閉不上眼睛的孩子,無奈又漠然地半眯著眼睛環視世界,任由空氣中瀰漫的躁動分子將自己淹沒,毫無反手之力。於是,漸漸學會如大多數同類一樣,踱著小步遠離世界,就如琥珀裡的一隻小昆蟲,凝固,但安全、靜謐。
但躁動就像一隻無孔不入的小蟲,頂的你渾身發癢,免不了自己先亂了陣腳。可就如惠能大師所言:「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若做不到諸法無我,不如學會順其自然,做一個隨心、隨性的人,讓動與靜並存,任堂前花開花落,看天外雲捲雲舒。
是誰說,只有把喧鬧坐斷,才可以重拾寂靜。心放寬,路自然寬;心輕了,身自然也就輕了。讓我們輕裝上路,籠朝霧,沐日華,看春水汩汩,秋水潺潺!
本篇議論文乍一看從結構上不甚明了,但是縱讀全篇,小作者內心中的這一份安排卻是自有丘壑。文章中充斥著豐富的古語引用,大量的道理論證手法亦為增彩。本文內容非常有深度,語言極富哲理性,全篇隱約蘊含著東方的古老禪意和獨特的價值觀念。充分顯示了小作者思想的深度和學識的豐富。佳作!
[靜與動作文三篇]相關文章:
1.的身邊感動作文600字_人物作文
2.公益活動作文800字_人物作文
3.關於真實的感動作文_人物作文1900字
4.細微——感動作文_人物作文800字
5.滅蚊行動作文_人物作文1500字
6.總有一份感動作文_人物作文900字
7.一枚硬幣的感動作文_人物作文1900字
8.營救硬幣行動作文_人物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