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鄉情優美作文
2024-09-11 07:28:11 1
思鄉情,就像一壺酒,酒越濃,情更濃。今天小編就來分享作文:思鄉情,請各位讀者好好欣賞和借鑑。
第一篇思鄉情
那是一個初秋的星期五,因為要布置考場,所以我回家的時候,正趕上上下班高峰期,天也黑透了。在地鐵站和同路的同學分別後,我踏上了擁擠的立交橋,努力地想要穿過人流,到達對面。然而就在我快要成功的時候,人流又把我擠到了欄杆邊,幾次努力未果後,我放棄了擠過這波人流的想法,站在原地,靜靜等待著大波人流的湧過。
扶著欄杆,我第一次仔細地觀察夜幕降臨後的北京,在燈光的照耀下,即便是夜晚,北京也依然璀璨。車道和人行道一樣擁擠,在暖黃色的路燈光和耀眼的車燈光的交織下,一條燈河遠遠地蔓延開來,仿佛看不到盡頭。這條燈河的光芒遮住了銀河和星星的光輝,連月亮都顯得那麼蒼白無力、黯淡無光。北京的夜晚雖然和白天一樣耀眼,但是總會讓人產生一種不真實感。
眼神隨著燈河越飄越遠,飄啊飄啊,仿佛飄回了我的故鄉——四川。雖然我很少回四川,但是春節的時候我一定會回去。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香噴噴的年夜飯也不是過年的紅包,而是泛著銀光的江面和長長的燈河。四川的夜晚和北京的夜晚是不一樣的,四川的燈河和北京的燈河也是不一樣的。四川的燈河是由兩排大紅燈籠組成的,在漆黑的深夜,與星空、月亮相輝映,灑下點點溫暖的橘色淡光;四川的夜晚是靜謐的,偶爾有一兩個人騎著摩託車滑過燈河,燈河便泛起點點漣漪,細細碎碎的燈光的波紋就這樣悄然溫暖了急於歸家的人的心。與溫暖的燈河相反的是泛著銀光的江面。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江面便會籠上一層薄薄的霧,那是平靜的江面最危險也最為神秘而美麗的時候。恬靜的玉輪在灑下一片柔和的月光的同時,也灑下了一片寧靜。
江邊泊著幾條小木船,它們就像酣睡中的嬰孩,蓋著月光織成的被子,幸福地依偎在母親的懷裡,安靜而又滿足地做著甜蜜的夢。待我回過神來時,已然被人群裹夾著走下了天橋。倏地,我的胸腔被一股濃得化不開的憂傷填滿,那滿滿的,全是思鄉情。
第二篇思鄉情
盛夏的六月,淡淡的念想遙遠的家鄉。靜靜的給自己倒杯清茶,透明的玻璃杯裡蕩漾著翠綠調皮的精靈,在小小的杯裡自由飛舞。薄薄的水氣嫋嫋升起,慢慢的慢慢的朦朧我的視線,籠罩我的腦海。人是很容易懷舊的感性高級動物,不知不覺一路走來,恍然發現已步入中年的行列,輕輕的留念一段歲月,擱淺生命裡那些青春年華,感動生命是如此的安好!
靜靜的閱讀著余光中老師的鄉愁,輕輕的聽著樓下民工或高或低的鄉音,心裡在悄悄瀰漫著一種叫思鄉的情緒,帶著淡淡的憂傷,淺淺卻力大無比侵襲藏在胸口裡面,那顆熱血澎湃卻非常柔軟的心。
離開家離開父母的時間越來越久了,為了生活四處奔波到麻木不仁,直到聽到那一聲鄉音,暖暖柔柔的方言,足以使你淚流滿面,原來活著就是生命裡最大的感動。那一剎那,工作上的苦累,生活裡重負在那暖暖的鄉音裡得到了釋放,像是父親溫暖的大手在撫摸那顆疲憊的心,像是母親微笑著溫暖的懷抱流浪已久的遊子。思鄉呀,在悶熱的六月,你就像高空上火辣火辣的驕陽,烤炙在我親愛的民工老鄉們揮汗如雨的後背上,在我的心底哧嗤的響起。
站立在歲月的溝坎裡,我虔誠的重新審視已經走過的年華。70後,80後,90後,都註定是到處漂泊的一代,不同的理想不同的目標相同的志在四方。我們的父輩含辛茹苦的生養的我們,在我們長大以後卻毫不猶豫放飛的我們,有多少次記得父母還站在村口痴痴張望,一如我們當年離家的情景。只是,你是否能透過高度近視眼鏡看見父母的雙鬢已生華髮。只是,你是否感覺到父母的腰身已不再挺拔如松。唯一不變的是,你依然能在父母已經慢慢渾濁的眼睛裡看見清晰的你。
思鄉呀!,你就是我母親親手做的豆腐釀,快樂時想你入口清甜醇香,新鮮脆嫩。每一次回家,母親都會用古井裡的水,自己種的黃豆,用石磨做水豆腐釀迎接我,十幾年來從沒缺席過。思鄉呀,你就是我母親親手做的苦瓜釀,悲傷時想你苦澀後那份濃濃的的愛意,那份淺淺的苦澀後綿長甘甜,那張透過淚水仍然清晰微笑的臉。思鄉呀,你就是我母親親手種下的黃皮果樹,每一年的盛夏,黃皮果飄香的季節,我的母親就會守候在黃皮果樹下,數著日子,等最枝頭上的果子熟透,就是我們進家門的時刻到了。
也許父母一定是世界上最美麗最溫暖的風景,在這美麗的風景裡,需要我們自己來著色,來點綴生命裡最好的自己,努力的工作,快樂的生活。父母溫暖的微笑裡包容著我們曾經的傷痛,鼓勵著我們堅信雨後的彩虹更加陽光燦爛。
遠眺新城的工地上,我的民工老鄉依然在驕陽雷雨摻半下不知疲倦的忙碌著,也許是為了美好生活的拼搏,也許為了實現兒女的大學夢,也許為了住上新房子,和我一樣漂泊在這個異鄉裡。願我們都安好吧!心底靜靜的祈禱,收回目光,在輕輕的佛教音樂裡,靜靜的敲打鍵盤,我的書房裡就這樣輕輕瀰漫那一抹思鄉情。
第三篇思鄉情
遠離故鄉,惜別故土,屈指一算,已將三十餘載,而家鄉的一草一木,田間小路,天藍雲淡,淳樸民風,夜晚滿天的繁星,麥場裡層層疊疊的麥草垛,深秋收穫後路邊留下的包穀杆,田埂上的野花,田間地頭悠閒吃草的牛羊,路邊參天的白楊樹和夏季崖邊的槐花,果園的果子,卻是我永遠不能割捨的美好回憶。我的老家位於關中西府,屬於寶雞轄區的扶風縣召公鎮,南北東西交通便利,物產豐富,人傑地靈。哪裡有生我養我的的故土,有西北漢子的淳樸、厚道、善良和濃濃鄉音和記憶中的童年往事,有周原遺址的宏偉遺蹟和商周文化的遺俗民風,有大唐盛世法門寺晨鐘暮鼓的回音繚繞。
雖遠離家鄉幾十年,卻仍然是鄉音未改,習俗依舊,因為那是一方水土養育了我,哪裡有祖輩的足跡,有我血脈相承的父老鄉親、親戚朋友、兒時一起玩大的髮小,還有村裡父母親為之付出心血和汗水,而今卻殘垣斷壁,雜草叢生的院落和莊基地,這份濃濃鄉情,淳樸的鄉音永遠不會讓我改變。
離別家鄉,是因為父親在外工作,我們還年少,家中無勞力,無奈之下,父親按政策解決了戶口,我們有了城市戶口。臨走時,與村裡街坊鄰居告別,鄉親們依依不捨,雙眼飽含熱淚,握著母親的手,千叮囑萬囑咐送我們到村口,看到鄉親們漸漸遠去的身影,當時40多歲母親哭得最傷心動情,畢竟這是母親生活了大半輩子的故土,這裡有著母親逝去的青春時光和生活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也有她戀戀不捨的老人和兄弟姐妹,母親好長一段時間都不能適應過來,真是故土難捨呀!
記憶中的老家,過去由於娛樂活動少了又少,人們整天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重複著繁瑣而又辛勞的農活,整天忙碌在地裡,到年底卻只是分得僅有的一點口糧,生活可以說是艱辛而平淡,卻總是快樂著一如既往。
對我來說,兒時最美好的記憶,就是盼著禮拜六早點放學,相好的幾個玩伴一起去村頭的麥場麥垛裡打鬧,等著去看露天電影或者跟著母親去村西頭,村西頭有一個不知那個年代的石磨,母親每次都提前把自產的辣椒用火焙乾,把辣椒放在石碾子上邊,蒙布的毛驢有節奏的轉圈,經過一段時間的碾扎,辣椒的香味四處飄香,玩伴們掏出早已準備好的烤鍋盔,撒上鹽,抹上碾好的辣子醬,那味道天然醇香,對過去的我們來說,雖然吃的滿身冒汗,四肢亂晃,可那就是我們解饞的最好的美味佳餚。
夏忙秋收,是老家最忙的季節,也是鄉親們最高興和盼望的日子,忙活了大半年,該是收穫,顆粒歸倉的美好季節,農家小院,處處一片豐收喜悅的景象,院中房簷下,樹叉上滿是堆滿的包穀和紅火的柿子,屋裡糧倉裡滿滿的麥子,這也是鄉親們辛苦一年的收成和結果,雖然累了,心裡卻全是喜悅和激動。
眼看天氣轉冷,冬季的腳步慢慢臨近,過去似乎下雪的機會很多,一望平川,漫山遍野,白茫茫,雪皚皚,特別寒冷。鄉村之間的路似乎也少的可憐,有路,也是羊腸土路。雪地中,人們僅憑藉印象踏著別人走過的腳印,趕往各自記憶中的家。這一季節,對鄉親們來說,是相對最悠閒、舒適的日子,家家戶戶房頂冒起白煙,升起了火,燒起了熱乎乎的炕,農田地裡的活,天寒地凍,該好好休息,歇歇腳了。
記得小時候,這個季節,奶奶都要去姑姑家住上十天半個月的,奶奶是小腳,我就成了奶奶的拐杖,過去交通不便,十幾裡的地方。我和奶奶走走停停,幾個小時的路程才能到姑姑所在的羊吉嶺鄉。在姑姑家,記憶最深的就是,村裡的豆腐坊,姑姑每天早早起來舀一碗黃豆去換豆腐,領著我,去豆腐坊,剛出鍋的滷水點豆腐,師傅用勺挖一碗剛出鍋未成形的豆腐,就是豆花,回家放上調好的蒜汁,油潑辣子,當時,唇齒間淡淡的苦味,濃濃的老豆腐的餘香,感覺那味道真是純正呀!
冬季來臨,就盼鎮上趕集、過會,到了這個時期,附近周邊做生意的都提前支起帳篷,佔好攤位,搭起鍋灶,最讓我難以忘記的就是家鄉集市上的羊肉泡饃。過去雖然家裡不富裕,可母親,每逢趕集過會,都要早早起來,烙好鍋盔饃,去集市上端一盆熱乎乎的羊肉湯,給我們姊妹們改善生活,還得悄悄吃,生怕街坊鄰居說三道四,畢竟過去生活條件還是不好,還好父親在外工作,家裡還算可以接濟上,那個時候,我感覺姊妹們是最幸福的,母親是最溫馨的,現在不時還想起媽媽的味道。
母親幹活是一把好手,雖是農閒寒冬,母親卻一點也閒不住,每年冬季,母親總要點上煤油燈,不是紡線,就是織布、納鞋底,夜深人靜,老屋裡總能聽到紡車咯吱咯吱和母親腳踩織布機和梭子穿梭的咯噔咯噔的聲音,白布織好,每到趕集時間,幾個姨都來了,誰也閒不住,都搭把手,在院子裡搭鍋染布,一年四季,姊妹們的內衣,布鞋、鞋底和炕上的床單都是母親一手操勞縫好做成的,母親也不吝嗇,臨走,還給她的姊妹們每人都給一些,想起來,多讓人心酸呀,可惜,母親卻已經永遠離我們而去,只能把這美好的回憶永遠埋藏在深深的記憶中,寄託對母親不能忘記的切切哀思。
到了臘月,過了臘八,鄉村四野,農家小院,處處有了新年的味道。鄉村四野,鄰家小院,條件較好的開始掛粉條、掛麵、殺豬、炸油鍋,卯足了勁,來犒勞辛苦一年的家人和自己,準備著招待親戚朋友的年貨。
終於熬到年三十晚上,年味更足了,貼窗花,貼對聯,貼門神,放鞭炮,給灶王爺添供品,到了該團員的時刻,不管一年來兄弟關係好壞,到該吃年夜飯的點上,弟兄們都要各自在自己家做好一盤菜,領著媳婦、子女,哪怕是簡單的豬肉凍粉條,一瓶高脖西鳳酒,都要去老人那裡拜年、團聚、守歲。老人發完壓歲錢,兄弟們都盤腿坐上熱炕,圍著小炕桌,說說家裡的家務事,期盼來年風調雨順,好年景,好收成,兒孫滿堂,其樂融融,一起守歲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大年初一,村裡村外祥和喜慶,街坊鄰居相互祝福,拜年問好,預示著新的一年已經來臨,人們開始要走親串友去拜年,路上多了走親訪友的人流,婦女們頭上的各色頭巾和手中的各種燈籠格外顯眼,在白雪之中顯得格外喜慶。
走完親戚,又該忙活鬧十五了,家家戶門掛上了大紅燈籠,院子照壁也不例外,點上裡邊裝滿菜油,放上燈芯,用胡蘿蔔刻成的各種蠟燭,擺上各種屬相造型的饅頭,四處通亮,紅火喜慶。十五這天,鎮上組織,鄉親自發,耍社火,踩高蹺,搭臺唱大戲,以各種方式洗涮一年的辛勞,辛苦勞作的一年總算結束,臨近開春,田間地頭,鄉間小路上又多了許多忙忙碌碌,日復一日與莊家為伴的鄉親們,辛勤耕作,盼望期待的新一年又開始了。
記憶中的東西總是讓人難以忘懷,就像舊掛曆偶爾還想去翻翻,去尋找一下逝去歲月的記憶和對經過往事的回憶。而家鄉的記憶更是一壺陳年的老酒,醇香可口,總是有品不完的味道。家鄉記憶也是一幅永遠不能描述完的心靈畫卷,因為那裡有我血脈相承的根,有生我養我的源,更有濃濃的鄉情和記憶中的淡淡思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