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於創新,讓生活更美好
2024-08-13 18:20:10 1
導語:勇於創新,又善於繼承前人的傳統,才會更易成功。小編整理關於創新的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敢於創新,讓生活更美好
「碧艾香滿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空惆悵,誰復吊湘,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長眠於大地的詩人啊,你是否也預料到現今端午的荒涼呢?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臥獨醒。」的屈原,已不再是那樣光耀後世,他的清高不願與世皆濁的精神在歲月的長河中漸漸湮沒了,不少人開始不斷追求物質的享受,生活的刺激,在燈紅酒綠中浪費青春,在紙醉金迷中虛度年華,又有多少人解《離騷》之苦,又有多少人會屈原之意?端午節的背後成了是人們玩樂的假期,其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傳承早已消彌殆盡,有的只不過是閒餘飯後的談資罷了。
在漫漫華夏幾千年文化中,中國文化的傳承竟也會斷流,是文化的缺失嗎?沒錯,先是端午節被韓國申遺,主權受辱;接著清明時節議紛紛,國人庸俗,難道還要讓中國的文化從此消失嗎?雖說早將傳統節日定為國假,但對其重視程度卻僅僅停留在物質之上,文化的缺失尤為重要。清明節的接踵不正是人們庸俗的體現嗎?親人在世時無暇多盡孝心,天人相隔後,花費無謂的錢財,對逝者價值何在?掩藏背後的不正是拜金主義、攀比之風嗎?更讓人心痛的是,造別墅,造名車後有掀起了紙糊蘋果成祭品的潮流,這些都折射出了社會的病態,難道不正與屈原正直的精神背道而馳,難道還想再上演一次悲劇嗎?
文化的傳承早已刻不容緩,對文化的關心與重視不能只是在表面上,要有意地去創新,去培育。當然,創新是以文化內涵為基礎,像紙糊蘋果成祭品,這種行為萬萬不可取,這種所謂的創新更要嚴厲地打擊。其實韓國能夠成功申報江陵端午節成聯合國無形文化遺產,其背後也對它進行了很多地創造性發揮,將它所包含的精神不斷地拓展,為國人所吸收接納,相比之下的我們難道不該慚愧嗎?自己明明不去好好地珍惜愛護自己的文化,當他人成功申遺時再去爭執,一切又有何意義,難道不覺得羞愧嗎?難道我們不該好好地反思自己的文化缺失嗎?難道還要讓春節,元宵等傳統節日都被他國搶去嗎?不!對自己的文化我們要去繼承,但同樣我們也要創新,將與現代文化中的多元融入其中,把文化中的意義傳承下去,這才能有效地保護我們的文化。
我相信,不,我堅信,中國的文化不斷地傳承與創新中,定會在歷史的蒼穹中綻放光輝,睡在水中的屈原也會會心一笑吧!
第二篇:敢於創新,讓生活更美好
在生活中,要想獲得成功,創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缺少了繼承,創新便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樣,便難以成功。只有既懂得發揚自己的特色,勇於創新,又善於繼承前人的傳統,才會更易成功。
創新,並不是所謂的閉門造車,不是靠自己的主觀臆造去隨意地瞎編亂造,而是要注意繼承前人優秀的成果,在別人正確的理論指導下創新才會顯得更有意義。英國17世紀的科學巨匠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和運動的三大定律,創新不可謂不豐富。可當別人問及他為什麼會取得如此的成績時,他說:「如果說我看得更遠一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雖然這只是一時謙虛之詞,但細細想來,如果沒有伽利略夜觀星空,如果沒有第谷數十年如一日研究天體的運行規律,那麼牛頓想要總結出物體運行的三大定律,似乎要大費周折了。可見,繼承和創新是不可分的,只有在取得其精髓去其糟粕的繼承中創新才是可取的。
馬克思作為世界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用畢生的心血寫成了光輝巨著《資本論》,他的創新精神鼓舞和造就了一大批的仁人志士為社會的進步而奮鬥。誠然,大英博物館的一桌一椅見證了他的冥思苦想之後的豁然開朗,之後的奮筆疾書,見證了他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理論。但是如果沒有他翻前人之作時的專注,資料時的認真,聖西門、傅立葉他們的空想理論,他也不會成功的。甚至可以斷言,如果沒有他們,《資本論》也許不會這麼快地完成,我們也許還要在黑暗中摸索著前進。可見,在繼承中創新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其實不用更多的證明,那指導我們走上富裕之路的鄧小平理論,那真知灼見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便雄辯地說明了繼承和創新的關係。
盲目的創新往往會弄巧成拙,讓人傳為笑談。君不見那「邯鄲學步」的鄭國人,總想學習別人的步法,以便自己跟本國的人走路不一樣,似乎是創新了,但是動機不純,方法不對,不知繼承,落了個爬回去的下場。前幾年的小品《如此包裝》也是說的這個道理,本來評劇便是一門值得繼承的藝術,可是那個「總監」非要進行「創新」,將原來風馬牛不相及的流行音樂與民族藝術強行配伍,結果是可想而知的。那「創新」出來的「四不像」讓我們津津樂道了好些年。若不得要領,便很容易犯同樣的錯誤。
繼承和創新是雨與水的關係,沒有了繼承如同只有魚沒有水,再好的創新也會成為空中樓閣,不會有長久的生命力;而只有水沒有魚似乎更表現出只有繼承沒有創新的死寂,毫無生氣。只有魚和水統一在一起,才會變得有生氣。正如創新和繼承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才會結出成功的果實一樣。
創新是重要的,但是繼承同樣是重要的。你要想獲得成功,繼承和創新是必不可少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沒有了繼承便是無源之水,而沒有了創新便是一潭死水,只有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才會真的「清如許」了。
第三篇:敢於創新,讓生活更美好
有一個詞在網絡這個交流平臺上總是被屏蔽——抄襲。所以我一般用借鑑加上引號來代替這個詞。當然與之相對的還有一個為人所津津樂道的詞,創新。
何為創新?創造新的東西,便是創新。歷經前人所沒有經歷過的,那便是創新。創新不僅僅是個人,還有民族,還有世界。創新的力量,便是支持著一個人活下去的動力,那是支持一個國家站著發展的動力,那可是推動了一個時代被尊崇的榮耀。
其實我想說一句真實的話。與國界無關,與尊嚴也無關。
很多人說不支持國產就是賣國。其實不然,這樣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國產怎麼支持。動漫抄襲,產品抄襲,很多人大言不慚的稱自己為國漫、國產救星,那麼你們怎麼拯救?不思索怎麼創新,只會一味的貶低外國產品?好吧,謾罵也是創新。那麼,只會一味的貶低外國產品不去行動這叫創新?其實貶低國內產品的人也有錯,你們爭吵的這些功夫,已經夠國外有多少東西被創造出來上市了。
我其實很期待「中國製造」可以變成「中國創造」,我也曾歡欣的想過,如果真的創造出來會如何,我也這樣的希望過,中國不要因為那些丟人現眼的傢伙而背負上抄襲的罵名。
我希望創新,我也希望自己可以成為創新的主力大軍。
創新,每個人都可以創新,只要你願意創新,如果你想有創新的能力。你暫時比不上別人不要緊,那麼為什麼不努力?為什麼要去抄襲?為什麼不用創新去證明自己。
有些人讓自己的名字成為抄襲的代名詞,被人嘲諷還好意思去告別人保護自己的版權。有些人甚至支持抄襲者,說被抄襲是那些原創者的榮幸。這算什麼呢?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人怎麼可以活下去,一個沒有創新力量的民族又如何屹立於民族之林?一個沒有創新的時代又如何永遠留在後人的心中?
創新並非遙不可及,只是人們不願去觸碰它可以帶來的輝煌,他們選擇與它背道而馳,獲得短暫的榮耀,卻背負上了道德和法律的枷鎖,永世不得翻身。
創新真的就這麼難麼?創新所帶來的,為何不去接受。創新是不竭的動力,它的力量真正顯現的時候,連天地和時光都要為它停下腳步,為它高唱讚歌。
創新的力量可以使一個時代成為榮耀,可以使一個國家挺起脊梁,可以使一個人收穫他所沒有的榮耀和地位,創新的力量可以從頭到尾的改變一段本無法觸及的命運。它讓我相信未來,它讓一個國家有未來,它讓世界為之震撼,它讓時代為之崛起。
第四篇:敢於創新,讓生活更美好
矽谷傳奇人物賈伯斯雖然走了,但他留下了巨大的財富。他用創新改變世界的精神依然激勵著我們,並引發國人對創新的思考。
創新——揭示真理
自古以來,託勒密的「地心說」統治著人們的頭腦。五百年前,哥白尼經過自己的精密觀測和演算,提出了「日心說」,實現了天文學的根本變革。而後伽利略夜觀星空,第谷數十年如一日研究天體的運行規律,最終牛頓揭示萬有引力定律,成為劃時代的裡程碑。人類認識世界就是這樣在不斷的創新中才逐漸揭開真理神秘的面紗。若不是人類敢於打破那些陳舊的枷鎖,哪能有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打破牛頓的經典力學,從而促進自然科學的發展?倘若人類一味循規蹈矩,人們豈不如井底之蛙一般坐井觀天,哪能有「嫦娥奔月」、「神八」升天等只在古代神話故事中出現的情節?
培根有言:「見汪洋時就以為沒有陸地的人,不過是拙劣的探索者。」我們這些未來的探索者將配上創新的長劍,穿破未知障礙的匕首,揭示真理,成為真正的萬物之靈。
創新——改變世界
賈伯斯,勇於變革,不斷創新,推出了簡約的iPod、iPhone,風靡全球,深刻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成為改變世界的天才。
放眼政界,我國的改革開放也是勇於創新的例子。總設計師鄧小平高瞻遠矚,英明決策,將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於是,在改革春風的吹拂下,神州大地盡顯生機。試問,若沒有改革開放,何來我國國民生產總值GDP趕超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預言如今成現實?
創新——賺得財富
我們耳熟能詳的「串起生活的每一刻,別讓她溜走」的柯達公司,為消費者帶來第一部簡單相機,使笨重而複雜的攝影過程變得簡單易用。公司市值最高一度達310億美元,柯達的財富是靠創新賺得的。然而誰也沒有料到,曾經輝煌百年的柯達公司,在自己131歲生日的時候,讓這一刻「溜走」了——柯達已提交了破產保護申請。傳統相機膠捲被數碼技術徹底打敗了。不再創新,柯達的財富銳減了。
柯達曾經的財富是因為用創新產品滿足了人們的需要,但身處巔峰時不再追求創新,便只能將輝煌詮釋到一半便戛然而止,落寞離去。墨守成規,跟不上時代潮流,就會被無情拋棄。
創新——贏得未來
未來的世界競爭什麼?歐巴馬在北卡羅來納州一大學演講時,呼籲重視科研創新。為什麼?因為這是21世紀經濟增長的種子。
溫家寶總理在深圳考察時,也鼓勵深圳年輕人敢想別人不敢想的事,敢做別人不敢做的事,勇於創新,打破框框,將深圳建設成創意之都。
看看周圍的企業,多數隻醉心於簡單的複製,不僅在國際市場毫無競爭力可
言,在國內的生命力也難於長久。只有實現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飛躍,才能贏得未來。
「鳥翼系上黃金,便再也飛不起來了」。如今,優渥的生活令我們漸漸失去創新的能力。腦袋中只裝得進書本,創新,成為奢侈;將按部就班奉為不二法則,創新,我們情何以堪?
第五篇:敢於創新,讓生活更美好
有一個故事講的是父子二人吃蘋果,兒子把蘋果橫放著攔腰切下去,果核於是顯出一個清晰的五角星。父親一直循規蹈矩地從蒂部切到頂窩,因此這蘋果裡的「星星」,他從未見過,這使他陷入沉思。
看了這個故事,我也不禁陷入沉思。孩子切蘋果,打破了固有模式,創造性地發現了「星星」,但如果他像父親一樣墨守成規,那麼蘋果還是蘋果,吃完扔掉果核,「星星」將永遠不會被發現。
由那孩子的「攔腰一切」我想到了創新。我們人類的創造力不正與這看似不經意的切蘋果方法有相似之處嗎?我們在學習、工作、生活中也是一樣,要勇於創造,勇於推陳出新,這樣人類才能不斷進步。
同樣是商界大亨,英國的勞斯萊斯汽車公司曾經名噪一時,蜚聲世界。可自詡「任他歲月悠悠,好車永遠風流」的勞斯萊斯卻忘記了技術開發,永遠是一成不變的純手工操作,漸漸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不再「風流」的勞斯萊斯只得急流勇退,最終將公司連同名譽權賣給了德國大眾。忘記了創造,忘記了推陳出新,勞斯萊斯永遠成為了歷史。人們哀其不幸,但也只能嘆一句「流水落花春去也」。文壇巨擘莎士比亞曾說過:「推陳出新是我的無上訣竅。」因此他的《威尼斯商人》充滿了喜劇色彩,令人捧腹;羅密歐與朱麗葉》卻飽含著悲情,讓人哀嘆;那100多首十四行詩更是獨具一格。這正源於莎翁的出新,莎翁的創新。
北宋詞人黃庭堅也有言:「隨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因此康洪雷導演繼《士兵突擊》後拍出的《我的團長我的團》,雖仍是《士兵突擊》原班人馬,但由於劇情、劇本、風格上並無明顯突破而令人大失所望;《王貴與安娜》簡直就是《金婚》的翻版,因而推出時反響平平,林永健與海清這兩位演技派實力演員也因此並未像當年《金婚》熱播時的張國立與蔣雯麗成為觀眾街談巷議的「寵兒」。正如那句俗語所說:「別人嚼過的饃再怎麼吃也沒有味道。」
幹將莫邪好用嗎?當然了,它們是天下神兵,削金如泥。可沒有了創新,哪來的火藥、機槍、重炮和飛彈?人們防身禦敵恐只能是短兵相接嘍!
高山流水好聽嗎?當然了,它們是千古絕唱,亙古不衰。可沒有了創新,哪來的美聲、通俗、搖滾和藍調?人們充耳所聞只能是千部一腔。
因此,千萬不要守舊安常,一味追逐往昔恢宏的皇輦,妄圖一圓成功的美夢;要敢於創新,像故事中那個孩子創造另一種切蘋果的方法一樣,敢於打破思想的桎梏,去迎接新世紀希望的曙光,那樣,我們得到的又豈只是一顆「星星」呢?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要時時切記——別讓自己古老成風景,要用無限的創造,讓自己、讓祖國永遠走在時代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