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髮式冷氣機的立柱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12-10 16:41:47 2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蒸髮式冷氣機的立柱結構。
背景技術:
蒸髮式冷氣機是一種集降溫、換氣、防塵、除味於一身的蒸髮式降溫換氣機組,又稱作冷風機,包括製冷工業冷風機和家用冷風機,一般用於廠房、車間、超市等公共場所通風降溫。
如授權公告號CN 203893338U,名稱為「蒸髮式冷氣機」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中,公開了一種蒸髮式冷氣機,其包括機殼,設置於所述機殼底部的底盤,設置於所述機殼頂部的頂蓋,設置於所述底盤上的控制主板、水位傳感器、進水球閥、循環水泵及風機,設置於所述機殼內壁的溼簾,設置於所述機殼頂部的布水器,以及立柱;所述布水器一端通過水管連接所述循環水泵,所述立柱兩端分別連接所述底盤和頂蓋,所述水位傳感器、進水球閥、循環水泵和風機均與所述控制主板連接;所述風機包括電機與三葉牛角前掠曲強力風葉,所述三葉牛角前掠曲強力風葉軸向固定於所述電機的輸出軸。使用時,蒸髮式冷氣機啟動時,由循環水泵將底盤中的水抽到布水器,由布水器均勻的將水分布到溼簾頂部,隨之淋溼整個溼簾後回到底盤,如此循環;電機也隨之運行,外部的空氣流經溼簾時,溼簾的水蒸發吸收空氣中的熱量,使通過溼簾的空氣降溫,從而,蒸髮式冷氣機送出的降溫的冷空氣。
傳統的這類蒸髮式冷氣機中,立柱通過定位點對位在底盤上後,直接通過螺釘鎖定在底盤上,立柱整體的連接穩定性較差,在運輸或者長時間使用後,螺孔處易出現鬆動,影響了整個冷氣機的穩定性。
鑑於此,本案發明人對上述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產生。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結構穩定、拆裝方便的蒸髮式冷氣機的立柱結構。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這樣的技術方案:
蒸髮式冷氣機的立柱結構,包括立柱本體,立柱本體的上端與蒸髮式冷氣機的頂蓋連接,立柱本體的下端與蒸髮式冷氣機的底盤連接,所述立柱本體包括第一支座、第二支座以及連接在第一支座與第二支座之間的圍板,在所述底盤上開設有第一插槽,在第一支座的下端設有與第一插槽配合的第一連接柱,第一支座的下端面抵靠在所述底盤上並通過螺釘連接在所述底盤上,在所述頂蓋上設有第二插槽,所述第二支座的上端設有與第二插槽配合的第二連接柱。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所述第一插槽內設有多個下連接柱,下連接柱上開設有下螺孔,在所述第一支座上對應多個下連接柱設有多個下通孔,所述第一連接柱為空心柱體,空心柱體的外壁抵頂在所述第一插槽的內壁上,下連接柱設置在空心柱體內。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多個所述下連接柱通過下加強肋板連接在一起。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所述第二插槽內設有多個上連接柱,上連接柱上開設有上螺孔,在所述第二支座上對應上連接柱設有多個上通孔,所述第二連接柱為空心柱體,空心柱體的外壁抵頂在所述第二插槽的內壁,上連接柱設置在空心柱體內。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多個所述上連接柱通過上加強肋板連接在一起。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所述圍板的橫截面呈「C」型,所述圍板的內壁設有多個加強筋。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所述第二支座的上端面抵靠在所述頂蓋的下端面並通過螺釘鎖定在所述頂蓋上。
採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後,組裝時,將第一連接柱插至到第一插槽中,並通過螺釘將第一支座鎖定在底盤上,之後將第二連接柱插至到第二插槽中,本實用新型通過第一連接柱和第一插槽的配合,通過第二連接柱和第二插槽的配合,增加了立柱與底盤、頂蓋的接觸面積,增強了立柱的穩定性,從而提升了整個冷氣機的穩定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中A-A處的剖視圖;
圖4為圖3中A處的放大圖;
圖5為圖1中B-B處的放大圖;
圖6為圖5中B處的放大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中分水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中立柱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中底盤的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中頂蓋的結構示意圖;
圖11為本實用新型中旋鈕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
10-底盤10 11-水平支架
12-第一限位部 20-頂蓋
30-側板 31-卡塊
311-軸杆部 312-卡位部
32-卡槽 33-限位條
40-溼簾 50-過濾網
60-吹風機構 70-供水機構
80-立柱 801-圍板
802-第一支座 803-第二支座
804-第一連接柱 805-第二連接柱
806-下通孔 807-加強筋
808-下連接柱 809-下螺孔
810-下加強肋板 811-第一插槽
812-上連接柱 813-上螺孔
814-上加強肋板 90-分水器
901-分水器本體 902-進水口
903-出水口 904-第一分水部
905-溢流槽 9051-溢流部
906-第一水路 907-第二水路
908-分水板 909-分水槽
910-導流板 911-緩衝槽
912-第二分水部 913-第三水路
914-第四水路 915-第三分水部
916-第五水路 917-第六水路
918-第四分水部 919-第五分水部
920-第七水路 921-第八水路
922-第九水路 923-第十水路
924-第六分水部 925-第七分水部
926-第十一水路 927-第十二水路
928-第十三水路 929-第十四水路
930-安裝部 931-第二限位部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進一步解釋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進行詳細闡述。
參照圖1至圖11,一種蒸髮式冷氣機,包括機殼、供水機構70、吹風機構60、溼簾40以及對應溼簾40設置的布水器90,機殼包括底盤10、立柱80、頂蓋20以及側板30,機殼大體呈正方體結構,底盤10、立柱80、頂蓋20以及側板30圍成容置腔室,溼簾40和布水器90設置在該容置腔室內,所述容置腔室內設有放置座,所述溼簾40活動放置在放置座上且夾設在放置座與所述側板30之間。其中,供水機構70和吹風機構60均設置在容置腔室,供水機構例如可以採用循環水泵,吹風機構60可以採用風機,其結構和安裝方式在現有技術中均有介紹,這裡不再進行詳述。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所述放置座包括用以支撐所述溼簾40的底部的水平支架11、用以限制所述溼簾40向所述容置腔室移動的第一限位部12以及用以限制所述溼簾40向所述容置腔室移動的第二限位部931。在實施例中,每個溼簾40對應設有兩個水平支架11,當然通過延長水平支架11的長度,也可以僅設置一個水平支架11。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所述布水器90連接所述頂蓋20的下部,所述水平支架11設置在所述底盤10上,所述第一限位部12設置在所述水平支架11上,所述第二限位部931設置在所述布水器931上,所述第一限位部12和所述第二限位部931共同形成限位平面,所述溼簾40夾設在所述側板30與限位平面之間。採用這種結構,通過設置水平支架11來限制溼簾上下竄動,通過第一限位部12和第二限位部931來限制溼簾40內外活動。
在本實用新型中,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並不局限於上下布設,其也可以左右布設,或者上下左右方位均布設限位部,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優選方式,所述水平支架11設置在所述底盤10上,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分設在所述側板兩側的所述立柱上。
作為優選,在側板30與溼簾40之間還夾設有過濾網50,以進行雜質的過濾。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所述側板30的下端抵靠在所述底盤10上,還包括設置在所述側板30上的卡塊31,在所述頂蓋20或者所述分水器90上設有與卡塊31配合的卡槽32。在實施例中,卡塊31設置在側板30的上部,卡槽32則設置在分水器90上。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所述卡塊31為可轉動地設置在所述側板30上的旋鈕,旋鈕上設有軸杆部311和形成在軸杆部311上的卡位部312,旋鈕具有可使卡位部312在所述卡槽32中滑動的第一工位和可使卡位部312不能在所述卡槽32中滑動的第二工位。具體地,所述卡槽32的縱截面呈矩形,矩形的長邊大於所述卡位部312的長度,矩形的短邊小於所述卡位部312的長度。矩形的短邊大於卡位部的寬度,從而使得卡位部312能夠從卡槽32中穿過。採用這種結構,使得卡位部312穿過卡槽32,並通過轉動旋鈕使得卡位部312卡靠在卡槽32的內側(即旋鈕處於第二工位),在側板30還對應旋鈕設置有限位條33,以避免旋鈕自動轉動而造成卡位部312滑脫。而需要將側板30拆下時,經旋鈕轉動一定角度,使得卡位部312的長度方向與矩形的長邊平齊(即旋鈕處於第一工位),此時卡位部312可以從卡槽32中拔出。
蒸髮式冷氣機的分水器,包括分水器本體901,分水器本體901上設有進水口902和出水口903,進水口902與供水機構70的出水端連通,進水口902與出水口903之間設有分水機構。所述分水機構包括對應所述進水口902設置的第一分水部904和沿所述分水器本體901長度方向延伸的溢流槽905,第一分水部904的兩側形成沿所述分水器本體901長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水路906和第二水路907,第一水路906和第二水路907沿分水器本體901的左右方向布設,第一水路906的進水端和第二水路907的進水端均與所述進水口902連通,第一水路906的出水端和第二水路907的出水端均與溢流槽905連通,溢流槽905的溢流部8051均勻布設有多個分水板908,多個分水板908沿所述分水器本體901的長度方向均勻布設,每個分水板908沿豎直方向布設,相鄰分水板908之間形成分水槽909,所述出水口903為多個,多個所述出水口903沿所述分水器本體901的長度方向對應分水槽909的出口均勻布設,溼簾40的上端則對應出水口903設置。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還包括形成在所述分水器本體910上的緩衝槽911,所述出水口903為均勻布設在緩衝槽911內的出水孔,緩衝槽911沿所述分水器本體901的長度方向延伸。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所述緩衝槽911包括第一槽壁9111、第二槽壁9112以及形成在第一槽壁9111與第二槽壁9112之間的槽底9113,所述出水口903設置在槽底9113,所述分水板908設置在第一槽壁9111上,所述分水板908的上端對應所述溢流槽905的溢流部9051設置,在實施例中,溢流部9051沿水平方向設置,從溢流部9051中溢出的水流均勻流入分水槽909中。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所述出水口903與所述分水板908之間設有多塊導流板910,多塊導流板910沿所述分水器本體901的長度方向均勻布設在所述第一槽壁9111上。導流板910可以設置在相鄰的兩塊分水板908之間,進一步起到分流作用。
為了更好地起到分流作用,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所述第一水路906的出水端設有第二分水部912,第二分水部912的兩側形成沿所述分水器本體901長度方向延伸的第三水路913和第四水路914,所述第二水路907的出水端設有第三分水部915,第三分水部915的兩側形成沿所述分水器本體901長度方向延伸的第五水路916和第六水路917,還包括設置在第三水路913中的第四分水部918和設置在第四水路915中的第五分水部919,第四分水部918將第三水路913均分成第七水路920和第八水路921,第五分水部919將第四水路均分成第九水路922和第十水路923,還包括設置在第五水路916中的第六分水部924和設置在第六水路917中的第七分水部925,第六分水部924將第五水路916均分成第十一水路926和第十二水路927,第七分水部925將第六水路917均分成第十三水路928和第十四水路929。採用這種結構,第七水路920、第八水路921、第九水路922、第十水路923、第十一水路926、第十二水路927、第十三水路928以及第十四水路929的出水端均對應溢流槽905設置,從而將出水口902的水分分成多股並送入溢流槽905中,實現分流作用。
採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後,水流從進水口902進入,通過第一水路906和第二水路907等水路分流後流動至溢流槽905,當溢流槽905的水滿了之後進行溢流,水流從分水槽909中均勻流入出水口903並進行溼簾40,本實用新型中,溢流槽905起到緩衝水流和均勻分水的作用,最終使得水流均勻地進入溼簾40中,起到均勻布水的作用。
蒸髮式冷氣機的立柱結構,包括立柱本體801,立柱本體801的上端與蒸髮式冷氣機的頂蓋20連接,立柱本體801的下端與蒸髮式冷氣機的底盤10連接,所述立柱本體801包括第一支座802、第二支座803以及連接在第一支座802與第二支座803之間的圍板801,採用圍板801結構,能夠減輕立柱本體801重量,方便立柱80的拆裝。在所述底盤10上開設有第一插槽811,在第一支座802的下端設有與第一插槽811配合的第一連接柱804,第一支座802的下端面抵靠在所述底盤10上並通過螺釘連接在所述底盤10上,在所述頂蓋20上設有第二插槽815,所述第二支座803的上端設有與第二插槽815配合的第二連接柱805。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所述第一插槽811內設有多個下連接柱808,下連接柱808上開設有下螺孔809,在所述第一支座802上對應多個下連接柱808設有多個下通孔806,所述第一連接柱804為空心柱體,空心柱體的外壁抵頂在所述第一插槽811的內壁上,下連接柱808設置在空心柱體內。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下連接柱808沿豎直方向設置,多個所述下連接柱808通過下加強肋板810連接在一起。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所述第二插槽815內設有多個上連接柱812,上連接柱812上開設有上螺孔813,在所述第二支座803上對應上連接柱812設有多個上通孔,所述第二連接柱805為空心柱體,空心柱體的外壁抵頂在所述第二插槽815的內壁,上連接柱812設置在空心柱體內。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多個所述上連接柱812通過上加強肋板814連接在一起。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所述圍板801的橫截面大體呈「C」型,所述圍板801的內壁設有多個加強筋807,多個加強筋807沿圍板801的長度方向布設。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所述第二支座803的上端面抵靠在所述頂蓋20的下端面並通過螺釘鎖定在所述頂蓋20上。
採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後,組裝時,將第一連接柱804插至到第一插槽811中,並通過螺釘將第一支座802鎖定在底盤10上,之後將第二連接柱805插至到第二插槽811中,本實用新型通過第一連接柱804和第一插槽811的配合,通過第二連接柱805和第二插槽815的配合,增加了立柱80與底盤10、頂蓋20的接觸面積,增強了立柱80的穩定性,從而提升了整個冷氣機的穩定性。
本實用新型的產品形式並非限於本案圖示和實施例,任何人對其進行類似思路的適當變化或修飾,皆應視為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專利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