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山蕨總黃酮在製備預防和治療腫瘤藥物方面的應用的製作方法
2023-12-11 23:54:12
專利名稱:過山蕨總黃酮在製備預防和治療腫瘤藥物方面的應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於過山蕨總黃酮應用技術領域,具體涉及過山蕨總黃酮作為賴氨酸氧化酶抑制劑,在製備預防和治療腫瘤藥物方面的應用,如預防化學致癌(如肺癌、乳腺癌和紫外線引起的皮膚癌等),阻止腫瘤細胞生長和轉移,增強腫瘤化療效果等。
背景技術:
腫瘤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重大疾病,雖然傳統的治療方法如手術、化療和放療對早期腫瘤控制有了很大提高,但由於腫瘤早期症狀的隱蔽性,多數惡性腫瘤一發現即處於中晚期,加上目前腫瘤發生的病因不完全清楚,進一步探索腫瘤發生的原因和發現新的治療藥物仍是腫瘤研究的重要任務。低氧是實體腫瘤的一個典型特徵,利用這個現象創造的2-(18F)-D-脫氧葡萄糖-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技術(FDG-PET)已廣泛用於腫瘤影像·學診斷,其在鑑別腫塊良、惡性及評價其惡性程度、判斷淋巴結轉移及遠處轉移、輔助臨床分期和評估治療療效及預後等方面均發揮著重大作用。低氧微環境有利於腫瘤細胞抵抗凋亡和基因異質性,對腫瘤的發生、發展和轉移均有促進作用,也降低腫瘤細胞對放化療的敏感性,是制約腫瘤患者治療效果的主要障礙之一,靶向低氧微環境已經成為發展腫瘤治療新方法的重要措施。賴氨酸氧化酶是一種以銅離子為輔酶、催化細胞外環境中膠原和彈性蛋白共價交聯的氨基氧化酶,決定著細胞外基質和結締組織的機械性能,也是腫瘤低氧微環境主要的調控因子-低氧誘導因子的執行者,在多種腫瘤中都有明顯上調,對腫瘤發展和轉移有促進作用,是目前腫瘤治療潛在的重要靶點之一。過山蕨,又名馬蹬草、還陽草、過橋草,為鐵角蕨科植物過山蕨(Camptosorus sibiricus Rupr.)的地上全草,主產於東北、華北、西北、內蒙古等地,歷代本草未見有關其藥用記載,民間用於治療外傷出血、子宮出血、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神經性皮炎、腦栓塞引起的偏癱以及糖尿病併發症等。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過山蕨水醇提取液對兔耳血管、蟾蜍後肢血管以及家兔肢體後肢血管有擴張作用,其有效部位為黃酮和有機酸。本申請首次發現過山蕨總黃酮是一個賴氨酸氧化酶抑制劑,具有很好的預防和治療腫瘤作用,進而對其在腫瘤中潛在的臨床應用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在於提供過山蕨總黃酮作為賴氨酸氧化酶抑制劑,在製備預防和治療腫瘤藥物方面的應用。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採用如下技術方案
過山蕨總黃酮作為賴氨酸氧化酶抑制劑,在製備預防和治療腫瘤藥物方面的應用進一步的,過山蕨總黃酮在製備抗癌藥物方面的應用,尤其是過山蕨總黃酮在製備抗皮膚癌、肺癌和乳腺癌藥物方面的應用。過山蕨總黃酮作為一個賴氨酸氧化酶抑制劑,可以在腫瘤預防和治療方面有廣泛作用,包括腫瘤預防、治療、輔助化療及術後應用。其動物有效劑量範圍為口服IO-IOOOmg/kg體重/日、注射5-500mg / kg體重/日,優選劑量為口服50-500mg /kg體重/日、注射20-200mg /kg體重/日。推算的人用有效劑量範圍為口服80-8000mg /日、注射50_5000mg/日,優選劑量為口服O. 5-5g/日、注射O. 2-2g/日。所述過山蕨總黃酮可按照本領域常規技術進行提取即可。如,在本發明中,過山蕨總黃酮可按下述方法獲取將洗淨、烘乾、粉碎過的過山蕨地上全草經石油醚脫脂後,用體積濃度50 — 60%的乙醇水溶液按液料比25 — 35 I於85±5°C提取2次,每次2h,過濾,合併提取液並濃縮至每ml相當於O. Ig原藥材,分別用95%乙醇(指體積濃度,下同)、70%乙醇各醇沉I次,過濾,濾液再經大孔吸附樹脂吸附、60%乙醇洗脫,洗脫液真空乾燥後即得。以蘆丁為標準經分光光度測定總黃酮含量>90%。本發明經試驗發現過山蕨總黃酮能抑制誘癌組織和腫瘤組織賴氨酸氧化酶,其作為賴氨酸氧化酶抑制劑可用於預防和治療多種腫瘤,並有化療增效作用。過山蕨總黃酮對UVB引起的小鼠皮膚癌、二甲基苯蒽/巴豆油引起的小鼠皮膚癌及烏拉坦引起的小鼠肺癌均有顯著降低發病率作用(見圖I、圖2);對小鼠lewis肺癌皮下腫瘤及小鼠4T1乳腺癌 原位腫瘤均有明顯抑制生長和阻止自發轉移及人工被動轉移作用(見圖3、圖4、圖5),能抑制誘癌組織和腫瘤組織賴氨酸氧化酶(見圖6)。過山蕨總黃酮對小鼠lewis肺癌和小鼠4T1乳腺癌人工被動轉移均有顯著抑制作用(見圖7)。過山蕨總黃酮對阿黴素、環磷腺癌、氟尿嘧啶治療的小鼠lewis肺癌皮下腫瘤均有增效作用(見圖8、圖9)、可以阻止小鼠4T1乳腺癌術後復發(見圖10、圖11)。綜合上述試驗結果,本發明內容可概括以下幾個方面①過山蕨總黃酮對誘癌組織和瘤組織賴氨酸氧化酶有抑制作用,是一個較好的賴氨酸氧化酶抑制劑。②過山蕨總黃酮對UVB引起的小鼠皮膚癌、二甲基苯蒽/巴豆油引起的小鼠皮膚癌及烏拉坦引起的小鼠肺癌均有抑制作用,可以預防腫瘤發生。③過山蕨總黃酮對小鼠lewis肺癌皮下腫瘤及小鼠4T1乳腺癌原位腫瘤生長和2種腫瘤自發肺轉移均有阻止作用,可以抑制腫瘤生長和自發轉移。④過山蕨總黃酮對小鼠lewis肺癌和小鼠4T1乳腺癌人工被動轉移也有抑制作用,可以阻止腫瘤被動轉移。⑤過山蕨總黃酮對阿黴素、環磷腺癌、氟尿嘧啶治療的小鼠lewis肺癌皮下腫瘤均有協同生長抑制作用,可以提高腫瘤化療效果。⑥過山蕨總黃酮對小鼠4T1乳腺癌術後復發有阻止作用,可以預防腫瘤術後復發。
圖I代表過山蕨總黃酮對UVB引起的小鼠皮膚癌、二甲基苯蒽/巴豆油引起的小鼠皮膚癌及烏拉坦引起的小鼠肺癌發病率的影響;
圖2代表過山蕨總黃酮對UVB引起的小鼠皮膚腫瘤數、二甲基苯蒽/巴豆油引起的小鼠皮膚腫瘤數及烏拉坦引起的小鼠肺癌結節數的影響(n=20);注與模型組比較1ZXO. 05,2ZXO. 01 ;
圖3代表過山蕨總黃酮對小鼠lewis肺癌皮下腫瘤生長的影響(n=10);注與模型組比較 2ZXO. 01 ;
圖4代表過山蕨總黃酮對小鼠4T1乳腺癌原位腫瘤生長的影響(n=10);注與模型組比較 2ZXO. 01 ;
圖5代表過山蕨總黃酮對小鼠lewis肺癌皮下腫瘤及小鼠4T1乳腺癌原位腫瘤大小及肺轉移的影響(n=10);注與模型組比較2ZXO-Ol ;
圖6代表過山蕨總黃酮對誘癌組織和腫瘤組織賴氨酸氧化酶的影響(n=3);注與模型組比較2ZXO. 01 ;
圖7代表過山蕨總黃酮對小鼠lewis肺癌和小鼠4T1乳腺癌人工被動轉移的影響(n=10);注與模型組比較2/X0. 01 ; 圖8代表過山蕨總黃酮對阿黴素、環磷腺癌、氟尿嘧啶治療的小鼠lewis肺癌皮下腫瘤生長的影響(n=10);注與模型組比較2ZXO-Ol ;
圖9代表過山蕨總黃酮對阿黴素、環磷腺癌、氟尿嘧啶治療的小鼠lewis肺癌皮下腫瘤大小及肺轉移的影響(n=10);注與模型組比較2/X0. 01 ;
圖10代表過山蕨總黃酮對小鼠4T1乳腺癌術後復發的影響(n=20);注與模型組比較2ZXO. 01 ;
圖11代表過山蕨總黃酮對小鼠4T1乳腺癌術後小鼠存活的影響。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對過山蕨總黃酮作為一個賴氨酸氧化酶抑制劑及其在腫瘤中的應用進行了試驗,過山蕨總黃酮口服、注射均有效,下面各試驗以過山蕨總黃酮口服為例。試驗中用到的過山蕨總黃酮按下述方法獲取將洗淨、烘乾、粉碎過的過山蕨地上全草經石油醚脫脂後,用體積濃度55%的乙醇水溶液按液料比30 : I於85°C提取2次,每次2h,過濾,合併提取液並濃縮至每ml相當於O. Ig原藥材,分別經95%乙醇(添加量以乙醇濃度佔溶液體積總量的80%為宜)、70%乙醇(添加量以乙醇濃度佔溶液體積總量的50%為宜)各醇沉I次,過濾,濾液再經大孔吸附樹脂吸附、60%乙醇洗脫,洗脫液真空乾燥後即得黃色的粉狀固體過山蕨總黃酮。以蘆丁為標準經分光光度測定總黃酮含量>90%。實驗I.過山蕨總黃酮對UVB引起小鼠皮膚癌的影響
實驗方法將100隻昆明小鼠適應性餵養I周后隨機分為5組,每組20隻,雌雄各半,分別為正常對照組,模型組,過山蕨總黃酮低劑量、中劑量、高劑量組(25mg/kg體重/日、50mg/kg體重/日、100mg/kg體重/日)。正常組和模型組飲正常水和食正常飼料。過山蕨總黃酮各劑量組按每隻小鼠日食量將過山蕨總黃酮按所需劑量濃度摻入飼料中餵飼小鼠,從實驗分組後開始到處死小鼠全程餵飼。除正常對照組小鼠外,將其他實驗組小鼠用理髮電推除去背部毛髮,放入固定鼠背的裝置中,用紫外線(UVB 275-390nm) 30 mj/cm2照射小鼠背部剃毛區2次/周,連續44周。第45周計數各組出現皮膚腫瘤的小鼠數和每隻小鼠皮膚出現的腫瘤數。頸椎脫臼法處死全部小鼠,切取照射部位凍存於_80°C用於致癌組織賴氨酸氧化酶檢測。結果模型組20隻小鼠全部發生皮膚癌,平均每鼠發生皮膚腫瘤的數目為4. 8個;過山蕨總黃酮低劑量、中劑量、高劑量組20隻小鼠發生皮膚癌的小鼠分別為12隻、10隻、9隻,平均每鼠發生皮膚腫瘤的數目分別為3個、2. 6個、2. 2個(見圖I、圖2)。實驗2.過山蕨總黃酮對二甲基苯蒽/巴豆油引起小鼠皮膚癌的影響
實驗方法將100隻昆明小鼠適應性餵養I周后隨機分為5組,每組20隻,雌雄各半,分別為正常對照組,模型組,過山蕨總黃酮低劑量、中劑量、高劑量組(25mg/kg體重/日、50mg/kg體重/日、100mg/kg體重/日)。正常組和模型組飲正常水和食正常飼料。過山蕨總黃酮各劑量組按每隻小鼠日食量將過山蕨總黃酮按所需劑量濃度摻入飼料中餵飼小鼠,從實驗分組後開始到處死小鼠全程餵飼。除正常對照小鼠外,將其他實驗組小鼠用理髮電推除去背部毛髮,於實驗第I天背部脫毛區塗二甲基苯蒽丙酮液200 μ I (150 μ g),每周I次,共4次;第22天起在相同部位塗O. 25%巴豆油丙酮液200 μ 1,每周2次,連續20周。第40周計數各組出現皮膚腫瘤的小鼠數和每隻小鼠皮膚出現的腫瘤數。頸椎脫白法處死全部小鼠,切取誘癌部位凍存於-80°C用於致癌組織賴氨酸氧化酶檢測。結果模型組20隻小鼠全部發生皮膚癌,平均每鼠發生皮膚腫瘤的數目為3. 5個;過山蕨總黃酮低劑量、中劑量、高劑量組20隻小鼠發生皮膚癌的小鼠分別為13隻、12隻、10隻,平均每鼠發生皮膚腫瘤的數目分別為I. 8個、I. 5個、I. I個(見圖I、圖2)。實驗3 :過山蕨總黃酮對烏拉坦引起小鼠肺癌的影響
實驗方法將100隻昆明小鼠適應性餵養I周后隨機分為5組,每組20隻,雌雄各半,分別為正常對照組,模型組,過山蕨總黃酮低劑量、中劑量、高劑量組(25mg/kg體重/日、50mg/kg體重/日、100mg/kg體重/日)。正常組和模型組飲正常水和食正常飼料。過山蕨總黃酮各劑量組按每隻小鼠日食量將過山蕨總黃酮按所需劑量濃度摻入飼料中餵飼小鼠,從實驗分組後開始到處死小鼠全程餵飼。除正常對照小鼠外,其他實驗組小鼠於實驗第I天腹腔注射烏拉坦1000mg/kg,每周I次,共5次。第30周頸椎脫臼法處死全部小鼠,計數各組出現肺腫瘤的小鼠數和每隻小鼠肺表面出現的腫瘤結節數,並取小鼠肺臟凍存於_80°C用於致癌組織賴氨酸氧化酶檢測。結果模型組20隻小鼠全部發生皮膚癌,平均每鼠發生肺腫瘤結節的數目為11.8個;過山蕨總黃酮低劑量、中劑量、高劑量組20隻小鼠發生皮膚癌的小鼠分別為15隻、13隻、11隻,平均每鼠發生肺腫瘤結節的數目分別為7. 5個、6. I個、4. 5個(見圖I、圖2)。實驗4 :過山蕨總黃酮對小鼠lewis肺癌皮下腫瘤、小鼠4T1乳腺癌原位腫瘤及兩種腫瘤自發肺轉移的影響
實驗方法取對數生長期Lewis肺癌細胞,用生理鹽水調細胞數5X IO5個/ml,以
0.2ml/只接種於40隻雌性C57BL /6小鼠右前肢腋部皮下;或取對數生長期4T1乳腺癌細胞,用生理鹽水調細胞數3 X IO5個/ml,以0. Iml/只接種於40隻雌性BALB/c小鼠右側第2乳頭脂肪墊下。將腫瘤接種小鼠隨機分為4組,每組10隻,分別為模型組,過山蕨總黃酮低劑量、中劑量、高劑量組(25mg/kg體重/日、50mg/kg體重/日、100mg/kg體重/日),另設10隻未接種腫瘤的小鼠平行飼養為正常對照組。腫瘤接種後次日,模型組和正常組小鼠灌胃生理鹽水10ml/kg,過山蕨總黃酮低劑量、中劑量、高劑量組小鼠分別灌胃相應劑量的過山蕨總黃酮水溶液,每日I次,連續4周,腫瘤長出後每周用遊標卡尺測量腫瘤直徑2次。腫瘤大小按下式計算腫瘤體積(mm3)=腫瘤長度X腫瘤寬度X腫瘤寬度/ 2。末次給藥後次日頸椎脫白法處死全部小鼠,剝離接種部位腫瘤,稱重,取部分瘤組織凍存於-80°C用於瘤組織賴氨酸氧化酶檢測。另剝離小鼠肺臟,檢測出現肺腫瘤的小鼠數和每隻小鼠肺表面出現的腫瘤結節數,評價過山蕨總黃酮對兩種腫瘤自發肺轉移的影響。結果模型組小鼠肺癌皮下腫瘤及原位乳腺腫瘤生長較快,並全部出現肺轉移。與模型組比較,過山蕨總黃酮低劑量、中劑量、高劑量組小鼠肺癌皮下腫瘤及原位乳腺腫瘤生長均有不同程度明顯減緩,同時可阻止兩種腫瘤肺轉移(見圖3、圖4、圖5)。實驗5 :過山蕨總黃酮對誘癌組織及瘤組織賴氨酸氧化酶的影響實驗方法將收集凍存的致癌組織和瘤組織用RIPA強裂解液(50 mMTris - HCl, pH7. 4,150 mM NaCl, l%TritonX-100, I mM EDTA, 100 mM NaV03, I mM PMSF, O. 1% SDS,1%去氧膽酸鈉,另加蛋白酶抑制劑混合物)提取蛋白。上樣50 μ g蛋白,經10% SDS-PAGE電泳分離後轉移到PVDF膜上(德國),4°C、5%脫脂奶粉-Tris鹽酸緩衝液(TBS)封閉,將兔抗(鼠)賴氨酸氧化酶C末端單克隆抗體(Anti-lysyl oxidase, 1:100, Sigma-Aldrich)或兔抗(鼠)β肌動蛋白單克隆抗體(Anti-β-Actin, 1:100,北京鼎國昌盛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加入含5%脫脂奶粉的TBS中,室溫下與PVDF膜結合孵育lh,再與辣根過氧化物酶偶聯的鼠抗IgG (1:200) 二抗室溫下在含5%脫脂奶粉的TBS中結合孵育30mins。抗原抗體結合物檢測用化學發光增強底物試劑盒進行,光帶的相對光密度用賴氨酸氧化酶和β肌動蛋白的光密度比值表示。結果誘癌組織與其相應的正常組織比較,賴氨酸氧化酶的光密度值明顯升高,過山蕨總黃酮治療後誘癌組織賴氨酸氧化酶的光密度值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過山蕨總黃酮50mg/kg體重/日和100mg/kg體重/日組使誘癌組織賴氨酸氧化酶的光密度值降到相應的正常組織。小鼠lewis肺癌皮下腫瘤及小鼠4T1乳腺癌原位腫瘤經不同劑量過山蕨總 黃酮治療後瘤組織中賴氨酸氧化酶的光密度值比未經過山蕨總黃酮治療的腫瘤組織顯著降低(見圖6)。實驗6 :過山蕨總黃酮對小鼠lewis肺癌和4T1乳腺癌人工被動肺轉移的影響
實驗方法取對數生長期Lewis肺癌細胞或4T1乳腺癌細胞,用生理鹽水調細胞數I X IO5個/ml,以O. 2ml/只尾靜脈注射接種於40隻雌性C57BL /6小鼠或BALB/c小鼠。將腫瘤接種小鼠隨機分為4組,每組10隻,分別為模型組,過山蕨總黃酮低劑量、中劑量、高劑量組(25mg/kg體重/日、50mg/kg體重/日、lOOmg/kg體重/日)。腫瘤接種後次H,模型組和正常組灌胃生理鹽水10ml/kg,過山蕨總黃酮低劑量、中劑量、高劑量組分別灌胃相應劑量的過山蕨總黃酮水溶液,每日I次,連續4周。末次給藥後次日頸椎脫白法處死全部小鼠,剝離小鼠肺臟,檢測出現肺腫瘤的小鼠數和每隻小鼠肺表面出現的腫瘤結節數,評價過山蕨總黃酮對小鼠lewis肺癌和4T1乳腺癌人工被動肺轉移的影響。結果小鼠lewis肺癌和4T1乳腺癌模型組人工被動肺轉移後10隻小鼠肺部均出現多處腫瘤轉移結節。與模型組比較,過山蕨總黃酮中劑量和高劑量組小鼠發生肺轉移的小鼠數和肺轉移結節數均有明顯減少。過山蕨總黃酮低劑量組小鼠發生肺轉移的小鼠數雖無降低,但肺轉移結節數也明顯減少(見圖7)。實驗7 :過山蕨總黃酮對阿黴素、環磷醯胺、氟尿嘧啶治療的小鼠lewis肺癌皮下腫瘤生長的影響
實驗方法取生長良好的lewis肺癌傳代實體瘤,用生理鹽水製備瘤細胞懸液,調細胞數I X IO6個細胞/ml,按0. 2ml/只接種於80隻雌性C57BL /6小鼠右前肢腋部皮下。將腫瘤接種小鼠隨機分為8組,每組10隻,分別為模型組,過山蕨總黃酮組(50mg/kg體重/日),阿黴素組(5mg/kg體重/日)、環磷醯胺組(10mg/kg體重/日)、氟尿卩密唳組(15mg/kg體重/日)、過山蕨總黃酮+阿黴素組、過山蕨總黃酮+環磷醯胺組、過山蕨總黃酮+氟尿嘧啶組。腫瘤接種後次日,模型組和正常組灌胃生理鹽水10ml/kg,過山蕨總黃酮組灌胃相應劑量的過山蕨總黃酮水溶液,環磷醯胺組和氟尿嘧啶組腹腔注射相應劑量的藥物,每日I次,連續3周;阿黴素組尾靜脈注射相應劑量的藥物,每周I次,共3次;兩種藥物聯用組按2種藥物單獨使用時的劑量和方式聯合治療。腫瘤長出後每周用遊標卡尺測量腫瘤直徑2次,腫瘤大小按下面公式計算腫瘤體積(mm3)=腫瘤長度X腫瘤寬度X腫瘤寬度/
2。腫瘤接種後22日頸椎脫臼法處死全部小鼠,剝離接種部位腫瘤,稱重。另剝離小鼠肺臟,檢測出現肺腫瘤的小鼠數和每隻小鼠肺表面出現的腫瘤結節數,評價過山蕨總黃酮對阿黴素、環磷醯胺、氟尿嘧啶治療的小鼠lewis肺癌皮下腫瘤生長的影響。結果模型組小鼠皮下腫瘤生長較快,並全部出現肺轉移。與模型組比較,阿黴素、環磷醯胺和氟尿嘧啶組小鼠皮下腫瘤生長雖均明顯減緩,但腫瘤肺轉移並無減輕。過山蕨總黃酮對小鼠皮下腫瘤生長抑制作用雖比阿黴素、環磷醯胺和啶氟尿嘧啶弱,但可同時可阻止腫瘤肺轉移。過山蕨總黃酮與阿黴素、環磷醯胺和氟尿嘧聯用後對小鼠皮下腫瘤生長抑制作用明顯增強,且能顯著降低肺轉移(見圖8,圖9)。實驗8 :過山蕨總黃酮對小鼠4T1乳腺癌術後復發的影響。實驗方法取對數生長期4T1乳腺癌細胞,用生理鹽水調細胞數3X 105/ml,以
O.Im I/只接種於80隻雌性BALB/c小鼠右側第2乳頭脂肪墊下。腫瘤接種後2周(腫瘤直徑約IOmm)手術切除腫瘤。將腫瘤切除後小鼠隨機分為4組,每組20隻,分別為模型組,過山蕨總黃酮低劑量、中劑量、高劑量組(25mg/kg體重/日、50mg/kg體重/日、100mg/kg體重/日)。腫瘤切除後次日,模型組飲正常水和食正常飼料,過山蕨總黃酮各劑量組按每隻小鼠日食量將過山蕨總黃酮按所需劑量濃度摻入飼料中餵飼小鼠,觀察腫瘤切除後26周內各組小鼠腫瘤復發和死亡情況。小鼠死後檢測手術切除部位腫瘤及肺轉移灶,統計腫瘤復發和轉移率。結果模型組小鼠腫瘤手術切除後20隻中有17隻腫瘤復發,腫瘤復發小鼠全部有肺轉移,中位存活時間為11周。經過山蕨總黃酮低劑量、中劑量、高劑量治療後的小鼠腫瘤復發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且腫瘤復發小鼠發生肺轉移的比率降低,小鼠中位存活時間明顯延長(見圖10、圖11)。
權利要求
1.過山蕨總黃酮作為賴氨酸氧化酶抑制劑,在製備預防和治療腫瘤藥物方面的應用。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應用,其特徵在於,過山蕨總黃酮在製備抗癌藥物方面的應用。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應用,其特徵在於,過山蕨總黃酮在製備抗皮膚癌藥物方面的應用。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應用,其特徵在於,過山蕨總黃酮在製備抗肺癌藥物方面的應用。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應用,其特徵在於,過山蕨總黃酮在製備抗乳腺癌藥物方面的應用。
全文摘要
本發明屬於過山蕨總黃酮應用技術領域,具體涉及過山蕨總黃酮作為賴氨酸氧化酶抑制劑,在製備預防和治療腫瘤藥物方面的應用,如預防化學致癌(如肺癌、乳腺癌和紫外線引起的皮膚癌等),阻止腫瘤細胞生長和轉移,增強腫瘤化療效果等。
文檔編號A61K36/11GK102935096SQ20121048611
公開日2013年2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26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26日
發明者杜鋼軍, 盧琳琳, 楊義明, 林海紅, 張亞平, 孫婷, 劉偉傑, 李佳桓, 劉迎輝, 趙貝, 李鴻儒, 侯西棟 申請人:河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