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產業化成土治理荒漠的標準模式的製作方法

2023-12-09 08:17:21

專利名稱:產業化成土治理荒漠的標準模式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以成土治荒技術為龍頭,配套高新項目為靈魂的治理荒漠產業體系。
土地是人類安身立命之錐,失去了可合理利用的土地,人類將無法生存。土地荒漠化容易治理難,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由於荒漠化和風沙災害問題的日益突出,本世紀人類能否有效控制和治理荒漠的發展擴散及風沙災害,是決定人類今後能否在地球正常生存的一大關鍵問題。因為,沙進人退的情況下,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將被滾雪球式的急劇擴張的荒漠壓縮到最低限度,使人類的生存地更加集中,而大量集中的人口及其它營力又將對非沙化土地造成嚴重的破壞,導致更多的物種滅絕,一大部分人將面臨食物短缺和無法繼續生存下去的威脅。因此,治理土地荒漠化及風沙災害已成為21世紀人類改造地球及自身生存環境的最大工程。
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有荒漠土地,而且都處在不斷發展的狀態。荒漠的存在和發展對地球環境和生命有著巨大的威脅,隨著荒漠化和風沙災害日趨嚴重,上地荒漠化問題正在威脅著人類和其他地球生命的生存,沙進人退的事實說明,荒漠化正在壓縮人類的生存空間,愈演愈烈的風沙災害正在不斷地吞噬人類的家園,惡化著人類和各種生命的生存環境。治理土地荒漠化和風沙災害已到了迫在眉睫的緊要關頭。
但是,由於生產力低下、技術落後、沒有配套完善的治理模式和範例可遵循,無法真正將治理荒漠形成產業化。因此,在治理荒漠向產業化方向發展的現階段,更急切地需要治理效果明顯,經濟效益可觀,能夠將治理荒漠形成產業化的技術、管理機制和商業運作模式。
本發明人基於此,將治理荒漠時所必須的林木種苗培植、農業種植及畜牧養殖等與荒漠土地有關的高新技術與治理技術結合起來形成了特有的產業化成土治理荒漠的標準模式,從而優化治理荒漠產業結構。再由產業模式獲益發展帶動治理區域和效果的發展。可見,本模式切實可行。該模式具備整體優化、循環再生、區域分異、資源合理利用等特徵,更兼有滿足物質轉變的實際過程和具體措施,達到了修復荒漠植被、生態環境和土地功能的治沙沙固、改土土肥、造林成林的目的。因此,該技術將會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任何產業都有其特有的產業模式。所謂模式,就是具有一定規模,佔有一定空間生產運營和市場,各種效益和生產十分穩定的形式。每個領域,每一種產品的生產過程都包含一種或多種技術及生產工藝過程。這種由一種或多種技術組成的穩定的生產工藝過程就是它所特有的模式。比照各領域、行業成功的經驗之一,不同的成龍配套的生產經營模式是各行業成功的基礎。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案,它包括採用以下措施來治理荒漠
a)、涉及治理荒漠的一種模式、兩條路線、三個階段、四種技術。既治理和經濟效益各自獨立的兩條路線;2年內修復治理區植被、6年內修復治理區生態環境和15年內修復治理區土地功能的三個治理階段;成土治荒技術、嫩枝催生技術、雨季種植和治荒工程車等四項技術;將治理技術和嫩枝催生苗木培植技術、荒漠標準化農業種植、集約化飼養等高科技效益型項目分為治理和效益兩條路線,組合為一體的產業化成土治理荒漠的標準模式;b、將嫩枝催生苗木培植技術、荒漠標準化農業生產、集約化飼養等高科技效益型項目與成土治荒技術分為治理和效益兩條路線,使治理荒漠形成即各自獨立又緊密聯繫,完整的綜合產業體系;c、成土治荒技術。以物質轉變理論為基礎,用水和成土物質促使治理區域快速恢復保持能力,生成植被,從而控制荒漠的季節性風沙災害;d、採用機械化作業完成成土物質投配的「治荒工程車」;e、為成土治荒技術提供成土原料,轉化治理荒漠產生的牧草、農副產品的荒漠集約化飼養場;f、為治理荒漠、退耕還林、城市園林及經濟類林木種植提供種苗的嫩枝催生種苗培植技術。
g、荒漠高效、精細及大田農業種植。
h、根據荒漠早春時節風沙災害對治理荒漠種植的林草植被破壞嚴重的實際情況,採用改變荒漠種植季節的雨季種植技術。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實施方案,它包括a、荒漠集約化飼養場、農林、植被種植,產生的糞便等副產物、農林廢棄物、發酵液體和多種有益菌再次發酵腐化,形成成土原料,採用機械或人工投配的方式,可以每年投配1-10次或10-20年投配一次,每次的投配量可以在10-50毫米,基於成土物質的量。採用林草間作、灌草間作,喬灌木防護林或經濟林、草植被綜合種植的方式。達到有效控制荒漠風沙災害,改良土壤,利用有限的水資源使荒漠林草植被成活率達到85%以上,覆蓋率達到60%以上;b、採用以治養治的措施,將多種與土地相關的產業與成土治荒技術結合,使治理荒漠成為具有巨大經濟效益的產業活動。用治理荒漠產生的經濟效益帶動治理荒漠效果和區域發展;c、採取區域治理的方式,在擬定治理的荒漠土地中每10-50萬畝分化出一個模式治理區。在區域內建立一個或多個多品種的集約化飼養場、標準化農業種植區、林木種廟培植苗圃,建立水供應系統,成土物質儲化池,利用荒漠地區的大風建立風力發電廠,解決治理區域動力問題。
d、對水資源較豐富,配套供水系統完善的治理區採取早春種植的措施;e、對治理區內的野生自然資源採取先治理的保護性開發。
該方案適用於各類退化的耕地、草場、撂荒耕地、沙地,沙漠的治理。
一、模式基本內容任何產業都以效益為發展動力和基礎,治理荒漠活動要形成產業化也不例外。而且,治理荒漠比其它產業要求更高,因為,治理荒漠不但要求有好的經濟效益,還要有更好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它必須在收到好的治理效果的同時才能獲得經濟效益。
荒漠化土地面積大、分布廣、發展速度驚人,因此,治理荒漠是一種特殊而廣泛的社會性產業活動。所以,治理荒漠更需要一種效果明顯,治理速度快,經濟效益突出的穩定的產業模式。才能達到快速有效治理荒漠並獲得巨大經濟效益,以吸引更多人投身於治理荒漠的產業活動,擴大治理荒漠的成效。
那麼,什麼才是治理荒漠產業?怎樣才能使治理荒漠活動形成最合理的產業模式呢?治理荒漠活動就是對無法合理利用土地功能的一個特殊修復過程,它需要一種或多種治理技術或措施的支持。而治理荒漠產業是在這些技術或措施的基礎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以產業化生產、管理、經營的特徵來完成這個特殊的行為過程。
但是,治理荒漠的技術五花八門、複雜多樣,每一種技術在不考慮經濟效益的情況下,都可以用大規模的產業活動形式來完成,而且,很多技術的治理效果也很好。可是,治理荒漠活動雖然突出的是治理效果,但綜觀治理荒漠存在的問題和需要向產業化方向轉變的現實情況,它所要求的就不僅儀是好的治理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夠使這種產業穩步發展的社會效益和良好的經濟效益。
過去,治理荒漠的效果差,經濟效益低下,無法形成產業是因為我們的技術只注重了治理效果,忽視了經濟效益。由於沒有好的經濟效益,使治理荒漠成了單一投入的項目,限制了技術和治理產業的發展,導致治理荒漠活動「血流不暢」,始終不能形成穩定的產業體系,使很多好的技術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在嚴酷的現實面前,許多人對治理荒漠已經喪失了信心。因此,才造成了現在治理荒漠人浮於事的現狀。為了讓治理荒漠形成既有良好治理效果,更有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能夠引導治理荒漠向產業化發展,為了拯救地球的生態環境,保護人類美好的共同家園。經實驗和理論探索,我們將多種適用於荒漠土地的生產技術融合在治理荒漠的生產實踐中,形成了自有的治荒產業模式。
本發明涉及治理荒漠的兩條路線、三個階段、四種技術。既治理和經濟效益各自獨立的兩條路線;修復治理區植被、生態環境和土地功能的三個治理階段;以成土治荒技術為主,配套嫩枝催生苗木培植技術、雨季種植技術和治荒工程車、荒漠高效、精細和大田農業種植及集約化畜牧養殖組合為一體的產業化成土治理荒漠的標準模式。使治理荒漠形成了完美的產業體系。
該模式中的成土治荒技術根據荒漠缺少成土物質、植物養分,漏水漏肥的特點,以物質轉變理論為基礎,以修復荒漠保水保肥的能力為宗旨,根據不同立地條件荒漠對營養物質的不同要求,滿足其向可利用土地轉變所需要的條件,對荒漠的植被、生態環境和土地功能進行修復。同時,將苗木培植技術、荒漠標準化農業生產、集約化飼養等高科技效益型項目與成土治荒技術分為治理和效益兩條路線,形成了產業化成土治理荒漠的標準模式。
本發明提出將治理荒漠時所必須的林木種苗培植,高效、精細和大田各類適合的農業種植項目,及集約化畜牧養殖項目等與荒漠土地有關的高新技術與治理技術結合起來,從而優化治理荒漠產業結構,再由產業模式獲益發展帶動治理區域和效果的發展。該模式具備整體優化、循環再生、區域分異、資源合理利用等特徵,更兼有滿足物質轉變的實際過程和具體措施,達到了修復荒漠植被、生態環境和土地功能的治沙沙同、改土土肥、造林成林的目的。
本模式是指將自行研發的多種治理荒漠技術、措施和配套項目結合成一體,運用到治理荒漠生產實踐中的一種基本框架。該框架根據各荒漠地區不同的立地條件和氣候條件,選擇不同的治理措施和物種,進行最為合理的種植和治理。並採取滾動式發展的推廣思路,最終將每個模式治理區連接起來,形成一道徹底修復植被的保護屏障,並向荒漠縱深發展。也可以在某一沙漠或沙地周邊按計劃建立十個模式治理區向中間合攏。每個治理區一次可以治理約100平方公裡的荒漠。這樣,十個模式治理區建成後,就已治理好了至少1000平方公裡的荒漠。而每個模式治理區再滾動發展治理一至二個相同的治理區,一個2000-3000平方公裡的荒漠就得到了徹底有效的治理。
首先,治理荒漠是對無法合理利用的土地進行改造的一種綜合行為,它的宗旨是修復荒漠土地的植被、生態環境和土地功能,控制荒漠的風沙災害。因此,其經濟效益要在實現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基礎上獲得,這是因為荒漠達不到好的生態效益就不會產生經濟效益,沒有好的經濟效益也無法發展生態效益。所以,治理荒漠要分兩條線實現的是兩個目標一是達到治理效果目標;二是在治理達標後實現經濟效益目標。
治理荒漠是以土地為基礎的產業,包括治的過程和產生經濟效益的結果。生物措施治理荒漠的過程也就是經濟效益類植物的種植過程。要達到治理荒漠有好的經濟效益,就必須讓荒漠實現種什麼、長什麼,而要讓現有的荒漠達到這樣的效果,就必須先對荒漠的上地功能進行改造,也就是治的過程,使它能夠生長適合氣候條件的植物。荒漠能夠達到種什麼長什麼,就會收到良好的經濟效益。
治荒產業的基礎原動力是人,沒有人對荒漠進行治理,一切都是空談。治理荒漠屬於勞動密集型項目,要使其形成規模效應就需要大量的產業人員從事這項活動,也就使治理荒漠活動形成了產業。而且,治理荒漠需要的是具有專業治理技術,有足夠資金支持,有龐大的治理力量,具備高效快速治理能力的專業治理隊伍常年對荒漠進行治理。荒漠地區地廣人稀,技術、生產力及經濟基礎薄弱,傳統治理技術的效益低下,難以達到有效治理荒漠的目的。另一方面城市下崗人員增加,很多下崗人員都具有一種或多種技術,但在現有的城市就業條件下難以取得就業機會。如果將他們培訓成專業的荒漠治理工作者,不但可以開闢新的就業渠道,減輕政府解決再就業的壓力,還可以使治理荒漠擁有了大批精幹的專業治理隊伍,使治理荒漠真正形成產業化。
但是,有了治荒產業沒有合理的產業結構和產業模式,治荒產業仍不會產生理想的經濟效益,沒有好的經濟效益,治荒產業就不會得到長足的發展。因此,將與土地有關的項目合理的與治理荒漠配套結合,將治理荒漠發展成農林牧副業配套完善的產業,才是治理荒漠產業化的基本模式。荒漠土地通過產業化的修復就將實現治理荒漠的社會和生態效益,這樣,既達到了治理荒漠向產業化發展的目的,也將治理荒漠產業發展成農林牧副業綜合配套的產業,使治荒產業走上規範化發展的路子,使農林牧副等高效經濟類相關配套項目成為治荒產業經濟效益的基礎。
由於生物措施是對荒漠的生態環境進行修復,其治理荒漠的重點工作主要以植樹種草為主。但由於一些企業對治理與生態保護,政府政策,效益與項目、品種選育等諸多方面的關係認識不足,以及缺乏先進科學的技術,所種植的林草植被受立地條件限制而成活率低、生長期短,長勢差、林木難以成材,牧草不能自行轉化,造成治理荒漠的經濟效益非常低下。
有些企業經過努力,其治理區域內的林木種植成材了。但是,為了長期地保護荒漠的生態環境,一旦荒漠真正經過人工治理變成了林地,寧可給予一定的補償,各級政府也不會允許治理者對那些好不容易形成的林地林木進行大面積砍伐,最多允許有計劃地砍伐更新。這必然嚴重影響治理者的生產和效益回收計劃,嚴重時,會使治理荒漠過程中的林業種植無法產生效益而變成永久性的防風固沙林。如果企業按照這種情況進行種植,再沒有其它效益點,企業就會因無法周轉而破產。這主要是治理者對荒漠的認識不夠,不懂得怎樣才能讓荒漠產生效益,當然,這也是很多企業不敢介入治理荒漠領域的重要原因,也是企業治理荒漠難以產生效益的主要原因。
在荒漠土地中大面積地種樹,可以調節荒漠地區的氣候條件,還可以使治理者獲得極其豐厚的長期利益。但是,對於治理者而言,必須十分注意這個問題單純地在荒漠中種樹種草效益非常低下,如果治理者所種植的林木不能按生產計劃砍伐、出售,治理荒漠時的林木種植就不會產生效益。所以,治理者要採用新技術、新觀念、新措施,將荒漠治理活動變成多產業配套,種植時採用立體結構,防護林與速生經濟類林木分開,防護林帶的間距種植得密一些,防護林中間再種植經濟林、草植被,這樣,就可以獲得多方面的效益。
可見,治理荒漠必須利用好優惠政策、廉價土地等優勢,以治理荒漠的治理效果為軸,解決好治理效果和經濟效益之間的矛盾,將與土地有關的高新項目運用到治理實踐中,讓每個項目都產生效益,這樣,即使治理荒漠只產出了牧草供養牲畜,其它項目在廉價土地上產生了高效地回報,企業總體經營活動中就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
因此,治理者治理荒漠時,切不可將經濟效益的著眼點單純地放在林草種植上,更不能指望所種植的林木大面積砍伐後能夠產生多大的效益。要將治理荒漠活動發展成以荒漠土地為基礎的多元化產業,確定出哪些是永久不動的防護系統,哪些是具有產出能力的治理區域,只有這樣,治理荒漠才能產生穩定的經濟效益,並得到長足地發展。
本模式的主導思想是以成土治荒技術為核心,以配套高新項目為靈魂,組織起一支專業的治理隊伍,使治理荒漠形成具有高效益的多元化產業活動。在各項優惠的政策和強大利益的驅動下,吸引更多的企業在治理荒漠事業上投資,使治理荒漠的專業產業隊伍越來越龐大,形成全民治荒的局面。可見,本發明是一項先進的切實可行的沙漠治理模式,將面對有利的發展空間。
本發明詳細敘述了模式、治理技術和配套項目的技術理論、實施方案和各項指標。
本產業化治理荒漠模式以工程和生物措施為主,具體技術包括成土治荒技術、治荒工程車、嫩枝催生種苗培植技術、雨季種植技術、荒漠集約化飼養和標準農業種植。其中治理技術屬生物措施範疇,所涉及的主要治理內容是荒漠土地改良、林草及經濟類植物的種植。具主要機理是利用治理區可利用的有利條件和副產物,配以完善的成土物質供給系統,並因地制宜採用最為適合的治理措施,以確保種植成活率,達到最佳治理效果的同時獲得最大的經濟收益。
實施本模式可利用荒漠的一些有利條件,其中包括荒漠中殘存的植物養分、有利於植物生長的降雨季節進行種植,以及上風區、下風區的不同種植方式和物種。基礎物質供給包括澆灌水供給系統的電機井,治理區域內地表水提取的泵站及澆灌設備;成土物質供給系統包括牲畜飼養場,成土儲化池以及自然腐敗物,滿足治理區使用動力的風力發電系統。
本模式的治理技術具有廣泛適應能力,無論是什麼樣立地條件的荒漠,其基本實施過程是穩定的,只是不同條件荒漠的修復工作量差異較大。而且,大面積強沙源地區要遵從由上風區向下風區推進的原則。根據各荒漠現有的條件,採用本模式進行治理時,只要保證幼苗生長期澆灌水的供給,當年就可以全面修復治理區內的植被。
在荒漠進行農林牧業生產的最大優勢是土地的優惠政策。使用荒漠或對荒漠進行治理時,不需要象使用正常土地那樣承付土地使用費用,只要有能力在治理的同時進行高效農林牧業種養殖,荒漠就會和正常土地一樣產生很高的經濟效益。特別是採用無土栽培的高效農林業生產,對土地營養條件沒有要求,所需要的是足夠的生產空間和優惠政策。因此,這類項目更適合在各類型荒漠中開展。
嫩枝催生林木種苗培植和高效農業種植均屬無土栽培項目,大面積的大苗擴苗苗圃和高效大田農業種植通過土壤改良來完成。有了足夠的生產空間和生產條件,就可以在荒漠中進行高效農業種植和培植大量林木種苗。當所培植出的苗木成苗後,大部分供應給周邊市場,其餘的可以在治理區進行種植,高效農業種植生產出的綠色產品供應市場。這樣,即解決了自己治理荒漠需要的苗木,也通過出售苗木、農產品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由於荒漠土地的特殊特點,治理區的防風林為非經濟產出的不動產,能夠產生效益的是期間的飼草、速生經濟類林木和各類農產品的種植。實際上,採用本模式的各種技術對荒漠治理後,在荒漠種植的經濟林木就不僅僅限於防風固沙林,還包括速生豐產林木及許多藥用材,果品類林木。可以說,只要適合氣候條件生長的高經濟效益物種,都可以在治理區逐漸發展種植。
本模式中成土治荒技術是集生物和工程措施於一體,綜合治理荒漠的方法。除苗木培植、集約化飼養、高效農業種植等相關配套項目外,實施本模式還需要治理區內建立成土儲化池、建立風力發電廠、改制治荒工程車、打機井或建立供水泵站等。
一種穩定的治理模式不單要有穩定的治理效果,良好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更要有使其形成產業的技術支持,才能使治理荒漠活動不斷地產生經濟效益,再用治理荒漠所轉化出的資本發展治理項目,使治理荒漠活動走入以治養治的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因為,沒有好的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就無法使治荒產業穩定,即使治理荒漠形成了產業形式,也將因效益不好使治理荒漠產業走入進退維谷、舉步維艱的地步,使治理區仍難得到長久而有效的治理。因此,本模式不但有支持成土治荒技術實施的牲畜飼養、高效農業項目,還有治理荒漠必須使用的苗木培植項目,以及自給自足的水、電供應系統及改變種植季節的雨季種植措施。
本產業化成土治理荒漠模式是多種產業、多種效益和責任並存,資源循環再生永續利用的綜合性產業活動。為了推廣這種產業模式,我們利用成土治荒技術、治荒工程車、嫩枝催生苗木培植技術、荒漠集約化飼養業及荒漠標準化農業種植對荒漠土地的治理效果和巨大的經濟效益,從不同的視角將荒漠確定為可利用的土地,將多種農林牧業高新技術結合在治理荒漠活動中,將治理荒漠規範成以成土治荒技術為龍頭的產業模式。
該模式在利用荒漠土地進行各類種植、養殖等生產活動的同時,採用成土治荒技術為荒漠提供各類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養分和水,達到既治理荒漠,又讓荒漠土地有巨大的產出,變荒漠土地為寶藏。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本模式將需要使用大面積土地的精細農牧業種植、養殖、苗木培植及林木及植被種植等項目合理地與治理活動結合,使治理荒漠形成了即各自獨立又完整的產業鏈條。
本模式治理荒漠時所必須涉及的包括農、林、牧業種植、養殖項目。其效益分為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責任包括治理效果及限期責任、企業效益責任、以及生態和社會效益責任。因此,要實現多種效益,使各項責任達標,就要將各種與荒漠治理有關,經濟效益突出的高新項目運用於治理荒漠活動中,使治理荒漠形成以高新科技項目,農林牧副業配套結合,各個項目間即配套完善又獨立完整、自成體系(附圖
產業化成土治理荒漠標準模式流程圖)。
產業化成土治理荒漠模式屬非政府行為的商業企業運作行為。因此,所採用的多種技術對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要求也很高。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它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的關聯性也極強。生態效益不好就無法產生經濟和社會效益,技術就不會被廣泛地使用和推廣;經濟效益不好就無法滋養社會和經濟效益,政府和企業就不會採納,說明模式本身沒有生命力;社會效益不好就無法得到廣泛的關注和支持,造成難以實現生態和經濟效益情況,束縛了模式的發展。
由於治理荒漠所體現的三種效益分為兩條線,既,所採用的治理技術體現的是生態和社會效益;配套產業所體現的是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因此,本模式的治理技術和效益項目也分為兩條線。
第一條線是治理。科學地說樹是荒漠的肺、草是荒漠的被。本模式治理荒漠重點突出的是對治理區植被、生態環境及土地功能的修復。主要措施是雨季種植、四季治理,利用治荒工程車完成成土物質的投配,通過產業配套徹底調整治理荒漠的產業結構的同時,達到最佳的治理效果。
本模式非常機動靈活,即可以對小面積斑點狀荒漠地進行治理,也可以在大面積荒漠中推廣建立模式治理區。但由於考慮資金投入問題,初始階段模式最好建立在20萬畝以內,獲得效益後再採取滾動發展或吸納更多資金投入的方式,會使本模式更為穩定地發展下去。
第二條線是效益型技術的配套。任何治理荒漠的措施或技術都是一種單純的投入形式。因為,它的宗旨是建設荒漠的生態環境,重點突出的是生態效益。而本模式的宗旨是以經濟、生態及社會效益並重為原則,將荒漠改造成可利用土地的同時,讓荒漠產生更高的經濟效益。完成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目標時,也實現了良好的經濟效益,達到治理荒漠以治養治的目的。
事實上,在荒漠中推廣本模式的兩條線條理很清楚。治理所表現的是林草植被的種植;效益表現在治理成果的轉化和配套項目的產出。直接說,是在荒漠土地最低廉的使用權,政府的政策導向和給予各種優惠扶持政策的基礎上,在模式治理區中進行高效益經濟產出的生產活動,在荒漠得到有效治理的情況下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從而帶動各地區治理荒漠活動採用本模式進行治理。
過去,由於荒漠保持能力差,水資源緊張,種植成活率低,所以,進行單存的林草植被種植是很難取得經濟效益的。這主要是因為荒漠生長能力差,在治理措施不當、產業化水平低的情況下,種植及治理的效益十分低下。草植被成活率低,產量低、效益就低;種植的林木都長成了低矮的小老頭樹,難以成材,即使成材了,為了控制風沙活動也不能進行砍伐,必須等到大面積治理區都形成了植被才能砍伐,這就使荒漠種植活動沒有經濟效益可言。沒有經濟效益,治理荒漠活動就成了單一的投入產業。大面積快速發展的荒漠只有大量的投入而沒有良好的經濟產出,是任何國家財政都無法承受的。無法承受這筆龐大的財政開支,就只能任由荒漠發展。所以,只單純地要求治理效果,不要求治理的經濟效益是不科學的。
可以這樣說治理荒漠活動產生了經濟效益,就必然獲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因為沒有良好的治理效果,荒漠決不會產生理想的經濟效益。但是,荒漠雖然是土地,也是無法合理利用的土地,要讓這種土地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單純的種植和不對它們進行有效的治理,是無法實現經濟效益指標的。因此,必須給治理荒漠技術中配套上與治理荒漠土地有關的具有高經濟效益、科技含量高的相關產業,使治理荒漠形成一個依靠自體循環的多環節產業,達到以治理荒漠養治理荒漠產業發展的目的,使治理荒漠項目先有好的經濟效益,用良好的經濟效益推動治理活動發展。所以,我們研究了多種可在荒漠地區實施推廣具有高效經濟產出的技術,如嫩枝催生苗木繁殖技術、荒漠集約化飼養、荒漠標準化農業種植以及採取雨季種植等措施。
譬如嫩枝催生技術主要用於培植治理荒漠、城市園林、藥用、速生經濟類苗木。它可以大量快速地培植苗木,以最低價格滿足治理區使用的苗木外,大部分供應周邊市場,既降低了治理荒漠的成本投入,通過出售苗木還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另外,結合治理荒漠向產業化發展和對成土物質原料的需要,我們將高效農副業種植技術,集約化畜牧養殖技術等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產業有機地結合到模式中。這樣,高效農業種植合理利用荒漠土地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集約化飼養業為治理荒漠提供成土原料的同時,轉化了治理荒漠產生的牲畜飼料,所產生的各種肉、皮、毛、蛋類可以供應市場,以獲得更高的經濟回報。
為了確保治理項目的經濟效益,無論在任何地方實施本模式,都需要治理項目和配套項目同步進行,而且要首先建立具有良好經濟效益的配套項目。在治理區域內將各種高新技術配套完善,使每個治理區形成獨立完整而穩定的產業模式後,治理荒漠就形成了高經濟效益的產業活動,達到以治養治的目的。這樣才能確保治理項目能夠收到好的經濟效益和治理效果,而良好的治理效果和經濟效益才能使治理荒漠的模式更加穩定快速發展。
當一個治理區配套項目建立起來後,治理項目的基礎工程也將建立完善,使整體項目走入產業化運作的正常軌道。其中,高效農業種植主要以精細特種蔬菜、水果,高效經濟類植物和大田農業種植為主;集約化養殖以消化治理荒漠產出物,產出成土原料量大為主。
將多種與土地相關的技術搭配運用於治理荒漠的實踐中,可以使治理荒漠活動展現出新的風貌。就如同自給自足的大型農場一樣,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苗木培植可以提供大量適合荒漠立地條件的優良種苗,加快退耕還林及荒漠防風固沙林的建設,提高治理荒漠的速度、質量和效果,保證治理模式的順利實施;高效農業種植、畜牧業可以轉化治理荒漠時產生的產品,副產物更是成土治荒技術所必須的物質。特別是將苗木培植、高效農業種植、畜牧業與多種治理技術有機的結合起來,就可以將治理荒漠模式系統化、完美化、產業化。
簡而言之,本治理荒漠標準模式是這樣的每個治理區可以在荒漠中選擇5-100萬畝。其中優選10-20萬畝之間最為合理,然後根據項目地的具體情況進行整體規劃。這個規劃分為配套項目地確立和治理技術基礎設施的建立。如打機井、建立儲化池及購置澆灌設備,動力電源距離遠或成本高的地區分散建立發電廠。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根據治理區的具體情況確定苗木培植量、牲畜飼養量、各種農產品的種植量,並在建立治理項目基礎設施的同時,建立好苗木培植項目、飼養項目、農業種植項目。
簡單概括每個模式的基本情況如下本模式優選在10-20萬畝的荒漠土地範圍內建立的產業體系。其中有總佔地約600畝的飼養場,所飼養的品種以消化牧草為主的草食性牲畜和非草食性禽畜兩類;有佔地約400畝的苗圃;有佔地約10000畝的農業種植區。剩餘的為林草種植區。根據實際需要建立的儲化池、澆灌水供應系統、風力發電系統。以及實施成土治荒技術治理荒漠的具體過程。
許多荒漠地區現在都涉及這樣一個問題。荒漠中生長著很多種類的野生植物,這些植物的經濟或藥用價值很高。但是,由於盲目樵採造成了不良後果,地方和國家政府無奈之下只好依法制止了對此類野生資源的開採。可是,作為一種自然資源開發就會對自然造成破壞,不開發又是一種資源浪費。這種情況只有採用本模式首先對資源區進行生態建設,然後再有計劃地開發資源。
由於荒漠面積大、分布廣、危害日趨嚴重,它更需要一種或多種模式來對其進行治理,而且治理荒漠的模式更大一些,更多一些,還需要治理荒漠的模式在基本框架下,擁有更多的實用技術和適合各種立地及氣候條件技術及產品。一旦在荒漠治理過程中搭建起這種框架,為了實現治理者的經濟目標,治理者將會盡最大的可能對荒漠進行治理,同時,也將有更多更好的技術和項目被合理地溶入治理荒漠模式的框架下,使治理荒漠的模式更加完美,治理荒漠的經濟效益更加巨大。
實施產業化成土治理荒漠模式的第一步要先確定一個治理區,然後進行各配套項目基礎工程的建設。一般來說首先要對項目地進行多方面的考察,然後制訂出詳盡的實施計劃。本模式是在5-100萬畝的荒漠土地內建立的產業體系。其中,苗木培植要根據周邊的生產能力和品種確定;高效農業種植也要根據運輸能力及周邊市場的需求來確定種植規模;與這兩個項目不同的是集約化飼養項目,無論在任何地區建立模式治理區,集約化飼養項目的規模及品種都可以根據對成土原料的需要適當增加。第一個治理區達到全面修復植被後,再發展建立不同規模的治理區,或在原有治理區的周邊滾動式發展治理區域。
根據發明的核心治理技術——成土治荒技術對原料的要求,所需要的成土原料主要包括牛、羊、豬、雞等多種動物糞便,農林廢棄物以及發酵液體和多種可改良土壤營養結構的有益菌再次發酵腐化。其中主要的的動物糞,便農林廢棄物以及發酵液體和多種可改良土壤營養結構的有益菌由配套項目自行產出。
其中成土治荒技術是以為荒漠添加土地保持能力、營養物質和補充澆灌水的技術。它採用雨季種植等措施對各類型立地條件荒漠的治理。每500-5000畝建立一個水供應系統;每10萬畝建立兩個儲存能力各為1-10萬立方米的儲化池。
飼養項目採用家庭牧場形式,每個治理區的集約化飼養每10萬畝可飼養100-2000頭牛、500-5000隻羊單位,非草食性禽畜,如豬、雞等類的飼養量不限;高效農業種植所泛指的是將科技含量高,使用土地多,對立地條件要求低,植物生長條件要求高的無土栽培項目,每10萬畝荒漠至少種植60-500畝,經治理後每個治理區種植農產品1000-15000畝;防護林帶種植間距為順風向為成齡樹高的15倍以內,橫向種植的間距為成齡樹高10倍以內。
嫩枝催生技術工廠化培植種苗是為有效治理土地荒漠化,退耕還林,城市園林、城防林綠化服務的,也是本模式能夠產生巨大經濟效益的主要配套項目,它可以在不同投資額的情況下每年生產100-1500萬株優良苗木。
實施本模式的第一步是項目基礎建設,其主要程序和內容包括一、建造配套的水和成土物質供應系統。
二、建立苗木培植基地。
三、建立牲畜飼養基地。
四、開展各類荒漠高效農業種植。
五、進行防護林草植被種植。
二、成土治荒技術成土治荒技術根據荒漠土地乾燥鬆散、保持能力低下、缺少植物養分、季節性風沙活動頻繁的特點和規律,為荒漠提供成土物質、植物養分和水,提高荒漠的保持能力,達到修復荒漠生態環境的目的。用水和成土物質促使治理區域快速恢復植被,從而控制荒漠的季節性風沙災害。
為荒漠添加成土物質、植物養分和水,是成土治荒技術的主要特點和表現。成土物質和植物養分充分地融合在荒漠土地中,提高荒漠的肥力和保持能力,使荒漠快速恢復生態功能和土地功能是成土治荒技術的核心目的。因成土物質中含有大量的植物養分,可加速植被生長。同時,因荒漠具有一定的保持能力,已能夠保持住少量的降水,降雨量不足時適量地為治理區提供澆灌水,就可以確保治理區人工種植的林草植被的正常生長,這樣就加快了荒漠的治理速度。
多年來,曾有無數科研人員嘗試過利用壤質土改善荒漠土地營養結構,提高荒漠土地保持能力的研究工作。因為,他們知道,只有改善荒漠土地的營養結構、提高荒漠土地保持能力才能達到有效治理荒漠的目的。但是,他們的研究工作都因解決不了基礎物質運輸半徑、運輸量,以及早春風沙活動對返青植被的危害問題,而難以實施和進行深入的研究。成土治荒技術通過治荒產業配套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雨季種植等多種措施,終於徹底解決了荒漠土地成土物質難以構成、運輸半徑和種植效果不佳等問題,實現了治理荒漠成土物質就地取材。
成土治荒技術成土物質均勻投配是本著就近就利、大量集中取材的原則,降低了成土物質和澆灌水分部的成本。由於成土物質的產出需要一定的周期,無法一次性對治理區進行成土物質的投配,因此,成土物質的投配要遵從輕重緩急的原則。就是首先向治理區內植被生長困難的區域投配成土物質,對荒漠化程度教輕的區域進行直接種植。
特別是許多荒漠距離城市遠,國家和各地區對採用汙水治理荒漠的政策和優惠政策不穩定,實施起來有一定困難。而成土治荒技術投資少、適應面廣,便於推廣實施。
成土物質的構成主要包括動物糞便、植物秸稈、城市汙水無害化處理後產生的汙泥、壤質土以及一切有利於改良土壤結構的可腐化物。將這些物質針對不同立地條件荒漠的不同營養情況,配製成營養成分不同的成土物質,並就地進行投配治理。這樣就無須運輸,徹底解決治理荒漠基礎物質運輸半徑問題,成倍地減低了治理荒漠的基礎投入。
成土物質是提高荒漠化土地保持能力,調節荒漠土地營養結構,促使荒漠植物生長的重要物質。這些物質在荒漠未經治理前其量很小,遠距離運輸也很困難。但是,首先保證治理區澆灌水供給,確保治理區形成植被來飼養大量的牲畜,就可以在荒漠得到有效治理的同時,使荒漠產業自行產出可配製成成土物質的主原料。這樣,就可以大量地配製出成土物質,以對荒漠進行土地功能的修復。
實施過程中,首先在荒漠治理區建立水供應系統,使荒漠短期全面恢復植被,供給養殖業,再以養殖、種植產生的副產物為主,添加不同比例的壤質土、農林廢棄物、發酵液體和多種有益菌再次發酵腐化,配製大量的成土物質投配在治理區,成土物質分化、瓦解,並融合在沙粒粉沙間,就使荒漠短期內獲得了即可以保持水分,還能夠促使植被生長的營養物質,縮短了荒漠向土地漸變的過程,長期的自然生息、枯榮將提高荒漠腐殖質含量,使荒漠走向生生不息的良性循環軌道。
要說明的是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養分是萬物生長的基本條件。任何植物的生長存活都有其對水和養分的最低要求,滿足不了這個要求,任何植物都不能正常生長。為此,採用本模式治理荒漠,必須滿足種植植物生長的不同條件需求。
荒漠的植物生長期主要是雨季,在得到大量雨水的情況下,其植物生長得非常旺盛。但是,一旦趕上乾旱年成,植物長勢就非常差,一個地區只要連續三年乾旱,就將造成大面積植被退化形成荒漠。對荒漠進行實際治理時,連續乾旱的年成也會遇到,天氣不降雨,地表就乾旱,季令河也會斷流,沒有水,治理區的植物就會退化,不但影響治理效果,還會給企業的經濟效益造成嚴重損失。為了確保治理效果和穩定的經濟效益,在治理區打機井的解決措施,並根據實驗過程中總結的經驗,確定了不同條件荒漠及降水量多少時的補充澆灌量、澆灌周期。
實施成土治荒技術的關鍵問題是建立水和成土物質供應系統,保證治理區水資源和成土物質的供給併合理利用大氣降雨。對於治理區域內有河流貫穿的比較適合實施成土治荒技術,這種立地條件的荒漠可在河流兩岸同時進行治理。將這類荒漠一分為二,兩岸各自建立成土物質儲化池,在河流兩側每兩公裡建立一個泵站,距河流一公裡以外根據情況每隔一公裡打機井一口,或延長泵站的供水管線,配套7天輪作一次的節水澆灌設備。
第一年開始治理時,要在雨季到來前季風過後完成治理區的植被種植。開始種植時無論成土物質是否能夠滿足治理區的需要,都要對治理區進行全面種植,並進行催芽澆灌和適當的保護性澆灌。當種苗基地的種苗培植出來後,選擇不同的品種進行防護林、速生經濟用材林和經濟類林木的種植。
成土物質中的植物養分、腐殖質被水浸泡衝刷分化瓦解後,溶解於荒漠土地中,提高了荒漠的含養量和保持能力。特別是長期受風蝕、風積和水蝕作用失去了大量成土物質及壤質細土成分的沙源,採用本模式中的技術進行治理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適合實施成土治荒技術的模式治理區,首先建立儲化池,完善治理區供水系統,根據治理區的地理情況,河流附近建立提水泵站,遠離水源的地方每2500-3000畝地內打一眼每小時出水量不低於30噸的電機井,並確定滴灌或噴灌等澆灌方式;其次是收集集約化飼養產生的成土原料並進行配製、腐化、發酵;同時改制治荒工程車,工程開工但工程車沒有改制出來時,先進行人工投配。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根據治理區不同立地條件和不同季節變化的需要,可以四季不斷地向治理區投配成土物質。然後將水均勻地分布在需治理或已投配成土物質的荒漠上,沙間縫隙溶入壤質成分,就提高了荒漠土地的保持能力,使降雨和澆灌水不再很快滲漏或蒸發,種植的植被就可以獲得更多的水和養分,長期為治理區提供成土物質和水,可以快速修復治理區的生態功能。
成土治荒技術治理荒漠,首先是對荒漠化土地的生態功能進行修復。因為,荒漠在不具備植物生長條件的情況下,種植的再多也無法使植物存活下來形成植被,就達不到預期的治理效果。而且,種植的越多投入越大,損失也就越嚴重,使治理荒漠成了一個填不滿的無底洞。所以,只有修復了荒漠的生態功能,才能使荒漠具備生長能力,達到種什麼長什麼的效果,也才能使荒漠得到有效的治理,並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而治理荒漠活動只有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才能有更多人和企業參與這項活動,使荒漠得到更大面積、更快速地治理。
一切物質轉變都是有條件的。要治理荒漠,使其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並向可利用土地方向發展,以適應適合氣候條件的植物生長,起碼要滿足荒漠向可利用土地和具有生態功能方向轉變的基本條件,給荒漠提供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水和植物養分,讓荒漠具備生長植被的能力,成為可利用的土地,才能使荒漠得到本質的改變。只有滿足物質轉變的條件,荒漠土地才能通過人工改造完成它向可利用土地轉變的過程。
在物質轉變理論的支持下,我們認識到,要讓荒漠向可利用土地轉變就要滿足它轉變時所需要的物質條件。特別是在對待荒漠季節性風沙活動問題上,首先要讓荒漠形成植被,用高覆蓋率的植被減緩風速、控制荒漠的風沙災害和發展、擴散態勢。
荒漠土地裸露、乾燥、面積大、起沙風速低,風沙活動頻次高,風沙災害嚴重。冬春交匯季節沙助風勢、風助沙威,就造成了愈演愈烈頻繁的風沙災害。因此,首先要減少裸地面積,提高荒漠的植被覆蓋率,達到減緩風速,穩定沙源,減輕風沙災害的目的。
成土治荒技術是經長期探索和實驗,總結出以成土物質和水治理荒漠及土地改良的新技術。將成土物質中的土地和植物養分轉移到渴望這些物質的荒漠中,滿足荒漠向可利用土地轉變所需要的物質條件,從本質上恢復荒漠的生態功能,使荒漠從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轉變成可合理利用的土地。
成土治荒技術是物質轉變理論的具體體現,該技術具備整體優化、循環再生、區域分異等特徵,更兼有滿足物質轉變的實際過程和具體措施。它改變了季節性治理荒漠的傳統方式,採用工廠生產的作業方式,對荒漠進行全年365天不間斷的機械化治理。
過去,對荒漠的治理主要集中在化凍後的春末、夏、秋季節,全部治理時間僅幾個月,進入封凍期也就進入了治理荒漠的閒置階段,而恰恰冬春季節這個閒置階段,是荒漠受季風影響,風沙活動最頻繁、最劇烈,造成荒漠發展及災害最嚴重的時期。因這個時期不能控制、穩定荒漠的風沙活動,致使裸露的荒漠處處成為新的沙源,使荒漠在強烈季風的作用下迅速發展、擴散。
因乾旱少雨,缺少植物營養物質,保持能力差,水分蒸發量大,所種植的樹木、草植被難以成活,使治理效果很差。出現了年年種樹不見樹,局部治理、整體惡化的被動局面。所以,要治理好荒漠,就要從源頭上減少裸露沙源的面積,控制各種營力造成的荒漠流動發展。並採用最有效的方法,使荒漠種什麼長什麼,而且要長的快、長的好,才能達到治沙沙固、種樹成林、改土土肥,徹底修復荒漠生態環境的效果。
成土治荒技術根據荒漠冬春季節起沙風速低,風沙活動劇烈、頻繁,造成危害嚴重的特點,將成土物質和水均勻地分布在荒漠治理區,保持治理區域具有較高的溼度,讓荒漠表層沙土與成土物質和水結合。使北方季風和寒流作用於易起沙塵的荒漠表面時,無法造成流沙、揚沙、沙塵暴等風沙活動危害,從而達到控制荒漠風沙活動的目的。
本技術主要是利用成土物質修復治理區的生態功能,提高荒漠的保持能力,逐步根治荒漠。種植時,採取成土物質和水分布到哪裡種到哪裡措施,用成土物質提高荒漠的持水能力,用成土物質中的植物養分和水保證所種的植被旺盛生長,在修復治理區植被的基礎上再發展種植,避免治理出現重複。
播種時,為了保證種子不被風颳跑或鼠、鳥捉食,有利於種子發芽生根,先向治理區播種種子,然後將成土物質投配在播種的荒漠上,再澆水。使成土物質、植物養分與荒漠表層沙子融合在一起,迅速修復荒漠土地的營養結構和保持能力,加速植被的形成,達到對荒漠四季不間斷治理的目的。
成土物質和植物養分充分地融合在荒漠土地中,提高荒漠的肥力和保持能力,使荒漠快速恢復生態功能和土地功能是成土治荒技術的核心目的。因成土物質中含有大量的植物養分,可加速植被生長,同時,因荒漠具有一定的保持能力,已能夠保持住少量的降水,降雨量不足時適量地為治理區提供澆灌水,就可以確保治理區人工種植植被的正常生長,這樣就加快了荒漠的治理速度。
這種方法對有無封凍期的荒漠都很適合,特別是無封凍期或封凍期短的荒漠,長年採用這種措施進行治理,可以提高荒漠的治理速度和質量。
成土物質大面積均勻投配過程中是本著就近就利、大量集中取材的原則,以降低成土物質和澆灌水分部的成本。由於成土物質的產出需要一定的周期,無法一次性對治理區進行成土物質的投配,因此,成土物質的投配要遵從輕重緩急的原則。就是首先向治理區內植被生長困難的區域投配成土物質,對荒漠化程度教輕的區域進行直接種植。
1、在治理區每0.5-5萬畝面積修建100m×100m×(3-5)m或150m×150m×5m的成土物質儲化池或合成車間,可以滿足3-5萬畝荒漠地10年循環一次對成土物質的需要。
2、在治理區每500-5000畝(根據該荒漠的年平均降水量和蒸發量決定)的中心段或水位較高地段打30-50噸/每小時的電機井。治理區域三公裡內有足夠使用的江河水的地方,可以不打機井,改建引水系統。
3、在成土物質投配之前,或在成土物質中均勻攪拌需種植的植被種籽,也可以在已鋪制帶網狀孔的成土餅上面播種植被種籽或種植防護林及各種速生經濟類植物。
4、植物生長期降雨不足時,用可利用的江河水、地下水在已鋪上成土物質或播種上植被種籽的荒漠上進行澆灌,根據水資源量、治理面積的大小進行澆灌。
5、延主風向橫向栽種4-200米寬度的防護林或林帶,間距在成齡樹高的十倍以內;縱向也可以栽種4米以上寬的防護林或林帶,間距可以根據情況適當放寬或縮小。
乾旱、半乾旱、亞溼潤乾旱地區因變異和人類活動造成的土地退化,稱為荒漠化。在乾旱、半乾旱和某些半溼潤、溼潤地區,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多種營力造成的土地退化,使土地生物和經營生產潛力減少,甚至基本喪失。由於使用土地或由一種營力及數種營力結合,致使乾旱、半乾旱、溼潤和亞溼潤地區的雨澆地、水澆地、草原、牧場、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經濟生產力,或複雜性的下降或喪失後,使土地退化成為荒漠土地。
成土治荒技術的基礎原理是根據荒漠土地缺少成土物質、植物養分、漏水漏肥的特點,為荒漠提供其向可利用土地轉變的成土物質、植物養分,提高荒漠保水保肥能力,改變荒漠依靠自然力量向可利用土地漸變的過程,採用人工為荒漠土地添加營養物質的治理措施,達到修復荒漠植被、生態環境和土地功能的治理效果。其主要技術及運作思路是1、以修復荒漠植被為起點,提高荒漠土地的植被覆蓋率,用高覆蓋率的植被控制荒漠的風沙活動和流動擴散態勢,將治理區控制在現有的範圍內進行蠶食性治理。
2、以水為基礎,利用水對荒漠和控制風沙的特殊作用,抓住荒漠植被形成的有利時機進行種植,提高荒漠植被生成植被的概率,使治理荒漠工作不再反覆。
3、以物質轉變理論為基礎,從滿足物質改變所需條件入手,滿足荒漠向可利用土地轉變時所需要的成土物質和植物養分,修復荒漠的土地功能,達到將荒漠改造成可利用的土地的宗旨。
荒漠也是人類所擁有土地的一部分,要讓難以形成植被的荒漠迅速生成植被並獲得經濟效益,並改變其向土地漸變的進程,只有滿足荒漠所需要的物質條件並修復了荒漠的生態功能,荒漠土地才會象正常土地一樣生長植物。
根據各類荒漠不同的營養結構和條件,有針對性地配製成成土物質,並有節制地投配到荒漠土地上。利用成土物質、水對荒漠植被、生態環境、土地功能的修復作用和功能,為荒漠提供水、養分和成土物質,使荒漠土地具備保持能力。在季節變化中,為了節約水資源,避免植被早春返青時被劇烈活動的風沙抽打死,採用早春提高治理區溼度,控制風沙活動,雨季進行有效種植(雨季種植)的措施,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荒漠的少量大氣降雨,確保治理區的植被當年形成並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成土物質中的植物養分、腐殖質被水浸泡衝刷分化瓦解後,溶解於荒漠土地中,提高了荒漠的含養量和保持能力。特別是長期受風蝕、風積和水蝕作用失去了大量成土物質及壤質細土成分的沙源,採用成土治荒技術進行治理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成土治荒技術是一種集生物和工程措施於一體,綜合治理沙漠的方法。改變了治理荒漠只種不養以及治理時間短的弊病,採用人工補給荒漠養分的方式對荒漠進行治理。特別是風沙活動頻繁的冬春季節,將具有一定溼度的成土物質投配在荒漠土地上,再向上澆水,成土物質分化瓦解後,就與荒漠表面的沙粒、粉塵融合在一起,使荒漠表面形成一層有機物與沙粒混合的沙土層。這層沙土層可以使沙漠具備生長植被和保持水分的能力,有利於春季種子發芽,使荒漠生成穩固沙源的植被保護層,以降低風與沙接觸造成風沙活動的可能性及水氣蒸發量。這樣,冬春季季風再作用於沙漠上,就不會產生風沙活動了。風沙活動得到了有效控制,沙漠就不會向外擴散,也不會出現風沙災害現象了。最重要的是,荒漠已被控制在現有的範圍內,再採取有效的種植技術,就達到了根治荒漠的目的。
用成土物質作為荒漠向可利用土地轉變的母質成分,修復荒漠土地功能會得到令人震撼的效果。因為,通過類似修復荒漠生態功能和土地功能的一系列實驗,證實了成土治荒技術是可以實現人類治理荒漠最高宿願——將荒漠變成綠洲的措施。
實驗結論說明成土物質在荒漠土地形成一定量,通過雨季降水及澆灌水的衝刷作用,成土物質開始緩慢地分化瓦解,其中大量細小的壤質顆粒隨水分子下滲到沙間,融合在沙間縫隙中,沙塵在溼度增加的情況下就與這些壤質成分連接在一起。不能向沙間滲漏的粗大纖維、腐殖質、粗大顆粒,分層次附著在荒漠表面,起到沙塵保護層的作用,使其下面的沙子無法再動了,這樣風就無法再作用於其下面的沙塵了。同時,這種條件下種植的植物生長狀況良好,植物發芽、成活率高。
當水澆在成土物質上時,大部分水都被成土物質所吸收了,融合在成土物質中,少量的水在向下滲濾時,把成土物質中的細小顆粒帶到了沙間,經過多次澆灌後,特別是天氣降雨時的衝刷作用,使成土物質中的大部分細小顆粒滲濾到沙間,殘留在表面的只剩下比較粗大,沒腐化透的粗大顆粒物。連續兩次投配成土物質的荒漠每逢自然降雨比較急或澆灌量大時,水的滲濾速度減慢了許多,有時還會出現表面徑流的現象,說明此時的荒漠已具備了一定的保持能力。而且,降雨或澆灌後,表面雖然乾燥了,但4-5天後翻開沙土,下面仍然很溼潤,種植的植物長勢也非常好。
成土治荒技術治理各類荒漠土地的原則是因地制宜、區域分異。對不同類型,不同情況,不同結構的荒漠土地滿足植被生長條件,滋潤營養荒漠的同時,採用不同的治理措施。
實施成土治荒技術的基本程序是建立水和成土物質供應系統,保證治理區水資源和成土物質的供給。同時,還要合理利用好治理區的各種有利條件。實施成土治荒技術需要治理區內建立成土儲化池、打機井或建立供水泵站等。其實施順序為首先建立儲化池,完善治理區供水系統,根據治理區的地理情況,河流附近建立提水泵站,遠離水源的地方每500-3000畝地內打一眼每小時出水量不低於30噸的電機井,並確定滴灌或噴灌等澆灌方式;其次是收集成土原料並進行配製、腐化;同時改制治荒工程車,工程開工但工程車沒有改制出來時,先進行人工投配成土物質。
將成土物質按照不同的方法和標準進行調配、儲化發酵,如同工廠生產一樣,可以將發酵後的成土物質四季不斷地均勻地投配在治理區。然後在投配成土物質的治理區上面播種及澆灌。成土物質滿足不了大面積治理區投配量時,整個治理區域也必須進行植被種植,養護、澆灌,以確保治理區全面覆蓋植被。當成土物質能夠滿足治理需要時,隨時要對已種植植被的區域進行收割,然後向收割後的區域投配成土物質,以保持治理區域四時四季處在穩定狀態。
(1)本技術典型區適合於地表水、地下水充足,澆灌水的量可以滿足植物生長對降雨量要求不足部分的各種立地條件和氣候條件的沙地、沙漠、退化耕地、草場、大面積流動沙丘以及貧瘠土地、低產田、林地的改良。
(2)成土治荒技術以工廠化生產形式,用動物糞便、農林廢棄物、發酵液體和多種有益菌再次發酵腐化配製出各類型立地條件荒漠所需的成土母質成分、植物養分,以修復荒漠的生態功能和土地功能為宗旨,針對荒漠土地乾旱缺水、缺少植物養分,漏水、漏肥,風沙活動頻繁的特點,保持所治理荒漠植物生長期具有較高的溼度。
(3)根據不同立地條件和不同季節變化的需要,將水均勻地分布在需治理或已鋪完成土物質的荒漠上,可以修復荒漠的生態功能。根據不同季節變化,先控制荒漠的發展及風沙災害,然後進行植被的種植治理,再用高覆蓋率的植被徹底穩固沙源。
技術的要件構成1、儲化池。該儲化池的功能是,將製造成土物質的原料根據各荒漠不同的需要和季節變化,按不同比例和溼度進行調配,並進行儲存腐化。成土物質的原料以治理區就地取材自行產出的副產物為主。儲化池的大小、形狀,需根據地形條件,治理區面積的大小決定。儲化池的具體位置最好配套建立在生蓄飼舍附近。一般來說每個儲化池的儲存能力滿足其負載區5年循環使用一次的量就可以。儲化池的使用壽命要求能保持30年。另外,儲化池應具備一定的防寒能力,確保冬季成土物質也能正常發酵及使用。儲化池需要有盛裝單類成土原料和攪拌成土物質的設備,儲化池的容量要根據治理區對成土物質的需求量來確定其儲化能力。
2、電機井。成土治荒技術在治理荒漠過程中,打電機井是必不可少的一項工作。電機井的主要作用是調節治理區四時對水的需要,以確保穩定的治理效果和種植項目高效、穩定的產出。電機井的位置要根據每口井的出水量來確定,每口井負載面積的澆灌量,一般應按照全量澆灌為準,這樣可以確保治理區域即使全年滴水不降,也可以使治理的荒漠不受影響。經實驗計算每口30噸/每小時的機井,可以負載3000畝荒漠土地的澆灌。
3、成土治荒技術的四季運行。成土治荒技術治理荒漠不受季節四時變化和立地條件的限制,無論春夏秋冬,颳風下雨或是冰天雪地,全年365天、每天二十四小時,都可以象工廠生產一樣,正常在治理區進行治理。
「冬封夏治」是成土治荒技術的核心。冬封根據冬春季節荒漠風沙活動劇烈、頻繁,造成危害嚴重的特點,將成土物質和水均勻地分布在荒漠治理區上,保持治理區域60%以上的溼度,讓荒漠表層沙土與成土物質或水結合。使北方季風和寒流作用於易起沙塵的荒漠表面時,無法造成流沙、揚沙、沙塵暴等風沙活動危害。冬春交匯季節風沙活動頻繁時,對未形成植被的治理區進行保護性澆灌,控制治理區的風沙活動。
夏治主要是採用成土治荒技術修復荒漠的生態功能,逐步根治荒漠。春末種植時,成土物質和水分布到哪裡種到哪裡,用成土物質提高荒漠的持水能力,用成土物質中的植物養分和水保證所種的植被旺盛生長,達到修復治理區植被的基礎上,再發展種植,避免治理出現重複。
春季,壓製成張的成土泥餅鋪在治理區,就會將沙塵覆蓋在其下面,治理區就不會再起風沙,達到控制風沙活動的目的。成上物質中的水、養分和澆灌水即可以控制早春季節的風沙活動,還能使雨季播種的種子迅速發芽生長,使治理區的植被得到迅速修復。
夏季,成土泥餅分化瓦解後,其中的植物營養物質融入荒漠土地中,起到了保持水分的作用,植物養分、雨季降雨和補充的澆灌水,會使植被旺盛生長。按照成土治荒技術要求,治理區域的種植期最好選擇在雨季來臨前進行播種。
秋季,為防止伏沙和成土物質出露,對草植被進行收割時,要留茬越冬,並保持治理區域一定的溼度,為冬封做準備工作。
冬季,冬季是成土治荒技術最重要的季節,因為這個季節銜接著收穫和風沙活動季節,如果這個季節的治理面積大、效果好,就會減少冬春交際的風沙活動。因此,要對治理區域實行冬封,無論是鋪沒鋪成土物質,只要明年要治理的或能顧及得上,裸露又容易起沙塵的,都要進行冬封,以確保治理區域內的沙荒地不出現風沙活動。
4、成土治荒技術的播種方式。成土治荒技術的播種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雨季來臨前在成土物質中攪拌進種子,成土物質鋪上後,播種工作也完成了。二是雨季來臨前進行人工或機械播種,然後再投配成土物質。防護林的種植與農田防護林種植類似,採用林成網、地成方的種植形式。其中,林草間作是最重要的原則,而且要先草後林,林木當中的經濟類植物都要在草的基礎上進行種植。
5、成土治荒技術的四季澆灌方式。治理區的荒漠化土地需要進行四季不同的澆灌,澆灌的重點是風沙活動期和植物生長的乾旱期。無論治理區是否已經投配了成土物質,這兩個季節都要對治理區進行保溼澆灌,其目的是控制治理區域的風沙活動,幫助種子發芽及植被生長。其它時期也要保持治理區域一定的溼度。一般來說,喬木種植區應採用節水滴灌方式,低矮植被種植區採用噴灌方式,風沙活動期採用噴灌方式。
6、成土治沙技術的林草種植方式。本技術治理荒漠的目的首先是使荒漠植被得到修復,然後再進行生態功能和土地功能的修復治理,這也是成土治荒技術治理荒漠的三個主要階段。在修復荒漠植被的種植過程中,要考慮的是如何控制沙源的季節性活動,所以,首先大面積的種植草植被,然後再種植喬灌木防護林或經濟林,以林草間作、灌草間作的方式進行種植,這樣喬、灌、草成活後,可以在荒漠上形成100%的植被覆蓋率,達到最佳的治理效果。在選育品種上,既要適合立地條件,還要突出治理效果,更要選育經濟效益明顯的優良品種。
為了加強整體防護功能和長期治理的經濟收益,穩定治理效果,在治理區採用雨季進行各種植物間作種植的方式,既科學又實用,而且經濟效益非常好。在荒漠進行雨季播種,是從多年實踐治理無數次教訓中總結出的經驗。
過去治理荒漠時,由於沒有注意到種植季節的重要性,一味地搶墒播種。播種時正好趕上荒漠的大風期,許多種子播種時就被大風吹跑了,剩下的雖已進行了胞衣拌種,但仍有草原鼠、鳥撲食,到發芽時,播種的種子已經所剩無幾。四月下旬後,種子開始發芽,但由於雨水少,種子發芽率很低,加上原本已剩下的種子就很少,播種地內只是星星點點張出幾棵苗。恰巧這個時期風沙災害最嚴重、頻繁,由於裸地面積大,大風作用下裸地上的沙塵又助長了風沙強度。當沙粒、粉沙在強風作用下向下風區躍移時,剛剛發芽的嫩苗就被風沙猛烈地衝擊、抽打。開始時,幼芽被抽打得葉芽尖部出現條狀裂痕,再發展下去,小苗就會被抽打得零零碎碎,由於周邊沒有防護系統,風沙強烈時,會將苗根部的沙土全部風蝕掉,使小苗被連根拔起,吹跑。這樣就只能對治理區進行補種。
在多年的播種、補種過程中終於發現,風越來越小的時候補種的成活率很高,總結經驗教訓時發現補種時風力比較弱,種子沒有被風吹跑,而且,不久就趕上了雨季,幼苗長勢相當不錯。種樹與種草的情況差不多,只是樹苗沒有象草一樣被風抽打碎,但樹的迎風面表皮也受到嚴重傷害。由於在大面積荒漠中種樹沒有進行澆灌,樹苗很快就死掉了。但雨季栽種的樹苗至少可以堅持到次年的大風期才能死,有的雨季種植的樹木還能活下來,只是長勢非常差,多半都成了「小老頭」樹。
治理風沙災害最基本的思路就是讓荒漠中生成植被,用植被降低風速、阻斷風與沙塵的接觸,使荒漠不受大風的作用流動擴散。這也是生物措施治理荒漠最基本的原則。高覆蓋率的植被是控制荒漠蔓延及風沙災害最有效的武器。荒漠有了植被,就可以減緩風速,最大限度地控制風與沙塵接觸的可能性,從而達到治理風沙災害、穩固沙源的目的。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將荒漠看成是可利用卻需要治理的上地,保持它植物養分供給,使它形成植被,讓它不再起沙,不再擴散、蔓延。
只要掌握好種植時機,利用好有限的自然水資源,為荒漠提供生長植被的必要條件,就能夠使荒漠順利地生成植被。同時,荒漠中有了具有保持能力的植物養分,既能生長植被,也能修復荒漠的生態環境和土地功能。荒漠土地有了保持能力,雖然降水量仍然很少,但卻可以讓植物充分地吸收,再採用雨季種植的措施,降雨量不足時再人工補充澆灌,就可以一次性修復荒漠的植被。因此,有效利用好荒漠地區有限的水資源,合理利用季節條件進行種植,既可以有效治理好荒漠,還能從多方面提高治理荒漠的經濟效益。
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總結,雨季最有利於荒漠的各類種植,特別是在有條件為荒漠提供養分和澆灌水的情況下,能夠達到最佳的治理效果。荒漠到了雨季來臨前的南北季風交匯期,北方寒流勢力越來越弱,荒漠的風沙活動也隨著寒流的減弱而逐漸減輕到停止。而此時南方暖溼氣流帶來的大量降雨對荒漠植被的生長極為有利。
雨季種植,主要是避過荒漠的風沙活動和乾燥期。每年風沙結束後的5月下旬開始種植,就可以避免風沙活動將種子吹跑和對治理效果的破壞,而且,雨季降雨充沛,植物吸收量大,即使在不添加其他營養物質的情況下,植被形成的概率也遠遠高於早春種植,生長情況也要好於早春種植的植被,更何況荒漠土地已經擁有了具有保持能力的植物養分。這種措施可以確保荒漠一次性形成高覆蓋率的植被。
雨季種植的另外一個好處是,秋季收穫時,雨季種植的植被還很青嫩,含養量遠遠高於早春種植植被的含養量,便於青幹儲藏,使冷季儲藏的牧草有較高的養分,飼養的牲畜就不會因冷季牧草含養量低造成掉膘影響經濟效益的現象,可以提高牧草的經濟價值和治理荒漠的經濟效益。
雨季種植不但能夠防止種子播種後被風颳跑,更重要的是雨季有利於播種後的種子發芽、生長,也有利於荒漠防護林的種植。不僅可以提高治理效果,由於種植成活率高、長勢好,是治理荒漠的產出相當穩定,這就會確保治理荒漠具有穩定的經濟效益。為此,確定了在荒漠進行雨季種植的方案。
在大面積實施治理時,首先要把握種植時機,待風沙活動期過後再進行草植被及防護林的種植。還可以在確定種植防護林網的上風區,大面積種植速生經濟類林木。這樣,防護林沒有形成時,速生經濟林已經長得很高,可以代替防風林保護草植被及共同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經濟林成材時,防護林也初步具備了防護功能。種植速生經濟林即可以快速形成防護林網,為防護林形成期間防風固沙起到一個緩衝作用,也能保證治理荒漠的收益。
荒漠中最容易種植且須水量小的是牧草和樹木,但由於受林木種苗供應量的影響,採用林草間作的方法,即可以防風固沙,還有較高的經濟收益。在荒漠中進行林草間作,要將預定的治理區域先種植上牧草,等有了充足的樹苗,再在草地上種植林木,這樣可以使荒漠全面覆蓋上植被而更加穩定。而且,同樣的澆灌量可以供養高、中、低多種防風固沙植物的生長。
林草間作的方式主要是考慮在防護林發生作用前,很多荒漠仍處在裸露狀態,短期內不能使荒漠全部都種植上防護林。而且,將防護林種植在草地上,對修復荒漠的生態環境會有更大的促進作用。特別是第一年的林草種植,要從上風區開始,當草植被具備了一定的規模,經過幾次的枯榮,它們已具備了防風固沙的根基,防護林也已具備了功能,這時,再有計劃地砍伐速生經濟類林木,並進行及時補種。草植被秋季收穫時要儘可能地留一段草茬,留茬高度在5cm以上就可以,目的是控制風沙活動,增加治理區的腐殖質含量。
在荒漠中種植植物的品種十分重要,即要有防風固沙功能,抗逆性好,又速生經濟效益高。因此,種植的品種以密度越高越好,種植的物種越全面越好。即有林木、飼草,也不能缺少經濟類作物,這也是本技術改造荒漠的真正目的,把荒漠修復成可利用的土地。
在具體治理活動中,由上風區向下風區延伸治理,喬灌草三類高中低植物合理搭配,先草後樹是本技術治理荒漠種植植被時的基本特點。一個治理區,在沒有生產出林木種苗,也沒有產生足夠使用的成土物質時,首先要進行的是全面的可飼草種植,使治理區先覆蓋上植被,降雨不足時,要由供水系統保持所種的林木植被旺盛生長。
按照成土治荒技術的要求,要由上風區開始向下風區進行防風林、經濟林、草植被的種植。其中,防風林的種植基本如同農業種植區林成網地成方的模式,但其先後次序是先全面種植草,然後種植內外防護林,各防護林網內根據具體情況確定種植速生豐產經濟林木的區域和面積。
在荒漠,只要有40%以上覆蓋率的植被,多大的風都不會產生風沙活動。當我們在治理區種植出覆蓋率高達80%以上的草植被後,治理區域內無論刮過多大的風都不會出現風沙活動,也就達到了治理荒漠的第一個目的控制了荒漠的發展、擴散,有效地治理了風沙災害。同時,高覆蓋率的植被是治理荒漠的第一產出,它可以供養所飼養的大量牲畜或出售,直接或間接地產生效益。
荒漠地區年降水普遍低於400毫米,植物難以成活,大風及夏季高溫很快又將雨後的一點水分抽乾,使原本就很脆弱的生態環境變得更加脆弱,造成各種植物退化枯萎,新種植的植物早春發芽後又被風沙打死或被流沙填埋,風吹流沙使沙源面積不斷發展擴大。
有專家這樣說過治理荒漠植樹種草不是萬能的,但沒有樹草是萬萬不能的。根據過去幾十年治理荒漠的經驗,總結出這樣一個結論在荒漠中種植植被是有效根治荒漠的方法,但並不是在荒漠中種植了植物,就能根治得了荒漠。而是要保持荒漠中所種植的植被全面成活,形成保護體系,才能起到穩固沙源的作用。
採用生物措施治理荒漠是很科學的。但是,一切生命的生長存活都離不開水和養分,要讓植被在沙源中生長,首先要解決的不是種子,樹苗,而是水和植物養分,再耐旱的植物也需要一定量的水,生命力再強的植物也需要養分,沒有充足的水和養分,什麼植物也無法正常生長。因此,採用生物與工程措施結合,滿足荒漠植被生長需要,才是有效治理沙源的方法。
在植物生長的過程中,它的根系始終是向著有水的地方發展、擴大。如果周邊缺水,根系就不會生長擴展,擴散出去的根系因周邊缺水也會枯萎,使植物根系變得很小。植物根系越小,能夠吸收到的水分就少,根扎的就淺。植被根系越不發達,扎的不牢固,植物的長勢就差,抗禦大風的能力也差,缺水嚴重時植物就會幹枯而死。
對荒漠這種特殊的植物生存環境,要使植物成活並能枝繁葉茂,具備抗禦大風的能力,根系的發達與否極其重要。根系的發達程度決定著植物主幹、枝葉的茂盛程度。沒有龐大的根系,就不會有植被茂盛的主幹、枝葉,而植被沒有發達的根、莖、葉,就起不到好的防風固沙作用。
荒漠土地不具備保水、保肥的能力,種植成活率極低,所種的植物因根系不發達導致莖、葉乾枯瘦小,難以形成防護體系,起不了防風固沙的作用。因此,在荒漠中種植植被,必須讓植被的根系發達,發達的根系可以在荒漠中編織成根系網,植被根深蒂固,就能支撐起龐大的枝幹抗禦強風,穩固沙源。
荒漠保持能力是決定植物根系發達與否的重要因素,而植物根系決定著植物主幹,枝葉是否茂盛,植物茂盛的枝葉又決定植物防風固沙的能力。因此,在荒漠種植植被就要讓它根系發達,枝繁葉茂。能夠使荒漠中植物枝繁葉茂、根系發達的條件,是荒漠的保持能力、大量的水和植物養分。因為,荒漠只有具備了保持能力,才能保證水和養分不失,而穩定的水和植物養分,才是決定植被能否成活及正常生長的主要因素。
大面積沙漠主要是由堆積緊密的粉沙、沙粒、礫石組成。由於沙礫受日光作用升溫快,水氣蒸發的就快,加上沙粒、沙粒間無法蓄含、保持水分等諸多因素,導致荒漠無法持水。要防風固沙、治理不具備保水能力的荒漠,就要從恢復荒漠保持水分的能力開始,使其具備保持能力和植物養分,生長出茂盛的植被。這樣,就要給荒漠摻進可容納、蓄含水分的物質。
即可容納水分,又能促進植物生長,還能恢復荒漠土地功能的物質是成土物質,荒漠一旦融入大量的成土物質,就變成了沙土結構的沙壤土地。沙土地即有促進植物生長的作用,也有保持水分的能力,荒漠有了保持能力,水分就不會輕易地滲漏或蒸發,植物能吸收的就多,植物能大量吸收到水和養分就可以正常地生長存活,荒漠的植被就得到了修復。
成土物質中含大量的植物養分,並可以保持水分,植物養分和成土物質可以營養荒漠,改善荒漠的土壤結構,修復荒漠的保持能力,水和養分可以促使荒漠中植物正常生長。荒漠一旦得到成土物質,就會變成肥沃的沙土地,使荒漠中所生長的植物,與從前種植的植物生長情況截然不同。
由於得到了大量的水和養分,使植物的根系向四周大面積伸展,以吸收更多的水和養分供枝葉生長,植物就會變得枝繁葉茂、根深蒂固,並加快生長速度。枝繁葉茂的防護體系具備極強的防護能力,它可以減緩風速,降低風力,減少無為的水分蒸發,斷絕風與沙接觸,並能成雲降雨,徹底修復荒漠的生態環境。在防護功能極強的防護體系保護和控制下,風沙活動頻繁的沙源就會穩定下來,再經長期的養護治理,荒漠就得到根治了。
中國大多數荒漠的風沙活動都集中在12月初至次年5月末期間,封凍期雖有長有短,一般也都在10月中旬至次年4月中旬之間。封凍期與季風期的時間差距是這樣的。西北地區每年10月中旬開始,逐漸進入封凍期,如果此時荒漠具有一定的溼度,在低溫作用下就會結凍,結了凍的荒漠就不受大風作用影響了。
為了加強整體防護功能和長期治理的經濟收益,在荒漠採用雨季進行各種植物間作種植的方式,既科學又實用,而且經濟效益非常好。在實施治理時,首先要把握種植時機,待風沙活動期過後再進行灌草及防護林的種植。也可以在確定種植防護林網的上風區,大面積種植速生經濟類林木。這樣,防護林沒有形成時,速生經濟林已經長得很高,可以代替防風林與草植被共同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經濟林成材時,防護林也初步具備了防護功能。種植速生經濟林即可以快速形成防護林網,為防護林形成期間防風固沙起到一個緩衝作用,也能保證治理荒漠的收益。
林草間作的方式主要是考慮在防護林發生作用前,很多荒漠仍處在裸露狀態,短期內不能使荒漠全部都種植上防護林。而且,將防護林種植在草地上,對修復荒漠的生態環境會有更大的促進作用。當草地已具備了一定的規模,經過幾次的枯榮,它們具備了防風固沙的根基,防護林也已具備了功能,這時,再有計劃地砍伐速生經濟類林木,並進行及時補種。只有這樣運轉,治理荒漠才能有高效產出。
事實上,無論生物措施中的採用哪種方法治理荒漠,萬變不離其中的是植被的種植。所以,治理荒漠最主要的是種植,而如何保證種植的成活率,也就成了重中之重。因此,在荒漠中種植的品種以密度越高越好,種植的物種越全面越好。即有林木、飼草,也不能缺少經濟類作物,這也是改造荒漠的真正目的,把荒漠修復成可利用的土地。
三、集約化養殖集約化養殖是實施本模式必不可少的項目。它的主要作用是自行消化治理荒漠產生的植物秸稈、農副產品及牧草;產生可配製成土物質的原料;使治理荒漠的最終產品肉類、皮張、禽蛋等直接面向市場,提高治理荒漠的經濟收益;減少成土原料的購買及運輸量,縮短成土原料的運輸半徑,降低治理荒漠的成本投入。可以這樣說在整體模式中,沒有集約化飼養項目就沒有本模式的可操作性,因為沒有集約化飼養項目,在荒漠中就無法配製成土物質。
根據本模式兩種治理技術對原料的要求,所需要的成土原料主要以多種動物糞便及具有粘接能力有利於改良土壤營養結構的可腐化物質,而其中最難以解決的是能夠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土地保持能力的動物糞便,農林廢棄物、發酵液體和多種有益菌。因此,本模式運作過程中必須建立集約化飼養基地,以產生大量的動物糞便,為治荒技術的實施提供原料。
重要的是,集約化飼養也是具有高效經濟產出的產業項目,它具有獨立完整的產業模式和市場運作機制,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治理荒漠的經濟效益,在治理荒漠和治理荒漠效益點中,集約化飼養項目所起的作用是承上啟下的軸心作用。因此,需要根據治理區域面積的大小,荒漠的營養結構情況,對養分的不同需求和成土原料的需求量,以及資金能力和治理工期,在治理區建立一個或多個品種不同的飼養基地。
本模式的集約化飼養項目採用家庭飼養場的生產方式,圈養為主。它的基本結構就是建立封閉分類飼養場。主要生產內容是餵養、收集副產物和畜產品加工、銷售。其功能是消化治理荒漠種植產生的牧草就地產生配製成土物質的原料自行轉化治理荒漠的產品,以達到提高治理荒漠的經濟收益的目的。
根據各治理區不同的分布特點,飼養基地可以分為多處建立。除上述與苗木培植基地、儲化池建立在一起的以外,還要以便於收集和使用為原則,在治理區域內建立多個飼養基地。為了解決先期飼料緊張問題,各飼養場一期載畜量不宜過大,而非草食性牲畜可以加大飼養量。一般來說,初期每個模式總存欄量牛應控制在800頭以內,羊控制在3000隻,各飼養場的各自飼養量和品種可以根據發展情況隨時進行調整。
假設我們以多倫縣三號沙帶為治理模式範例。由於該治理區距北京較近,所生產出的產品又屬於綠色食品,飼養項目的主要產品所面對的市場將是北京,而許多非草食性禽畜生長期短,投資回收快,投入少,副產物量大。因此,初期可以根據資金情況,加大豬、雞等非草食性禽畜的飼養量。因此,建立同時存欄1000頭豬和5萬隻雞的養殖場比較可行。
四、種苗培植基地根據各荒漠不同的立地條件,可在較平緩的區域建立苗木培植基地。由於各荒漠治理模式區距城市距離都比較遠,培植城市園林綠化用苗木不適合,而需要治理的荒漠、荒山荒地退耕還林面積大,所需要林木苗木量非常大,品種主要以功能林和用材林為主,這就給模式的苗木培植基地帶來了很大的發展商機。為了滿足各模式治理區林木種植和當地苗木市場的需要,每個模式治理區都可以建立年產50-1500萬株林木種苗的培植基地。
採用嫩枝催生技術工廠化培植種苗,是一種具有全能性的苗木培植形式。在滿足生產和種苗生長條件的情況下,它可以對除油松外的任何植物進行種群擴繁,可以短期內培植出所需要的種苗,用最快的速度對市場所需要的苗木品種做出反映,並快速生產出試銷對路的苗木產品,從而搶佔市場份額,滿足市場的需要。
嫩枝催生種苗繁殖技術,是利用植物嫩枝在均衡的高溼度、全光照、高營養情況下,可以迅速生長的特性,研究的一種種苗培植新技術。該技術結合了植物無性繁殖的全能性和嫩枝生根的廣泛適應能力,在人工控制生長條件下,將嫩枝採接部位粘塗生根劑插在無土輕型基質育苗容器中,使嫩穗生根、成長。其培植過程如下首先要建立嫩枝採穗圃,將所需要培植的物種移栽到採穗鋪中進行嫩枝催生,採穗圃中的種苗嫩枝抽出後,將嫩枝尖部莖切斷,所獲得的嫩穗稱為初代苗。
獲得初代苗後,需要將初代苗切口部位剪齊,粘塗生根劑,然後栽種在基質營養缽中。初代苗需要放在溼度高(大於80%)、低光照強、無風的生長條件下,使植根產生愈傷組織。當初代苗長到250-300mm時,再每段保留1-2個芽胞,採用莖切斷的方法進行再分化,產生並獲得新的植株以擴大種群。
種群經過多世代培植達到設計生產能力後,就可以對種苗進行催生,使種苗快速生長了。當種苗生長達到400mm高度時,視季節不同,可移栽的季節就將種苗移栽到大田苗圃中進行二次催生及練苗,使種苗向大苗發展,不能移栽的季節可以讓種苗在培植溫棚中生長及擴大種群。
採用嫩枝催生種苗繁殖技術,既可以提取各種植物的不同部位進行繁殖,也可以在不同培養條件下,使植物的染色體倍性優勢和遺傳基因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其主要表現是利用苗木的嫩穗扦插進行培養、催生,經過20天左右時間就可以獲得新的植株,一隻嫩穗一年可繁殖出萬株以上的優良種苗。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在全人工條件下四季生產,特別是嫩枝催生階段可以使種苗迅速向大苗生長,縮短了苗木生長期,對於培植園林綠化使用的大苗和速生經濟林苗,更是其他任何技術無法比擬的。因此,其繁殖及生長速度快,對於快速繁殖種源稀少的珍稀品種和大量繁殖市場緊缺的高效經濟類林木種苗具有重大作用。
嫩枝催生種苗繁殖技術不受氣候及各種不利因素限制,可以在人工智慧條件下四季進行工廠化生產。植物休眠期進行多世代繁殖、催生、練苗,生長季節進行大地練苗、移栽造林或向大苗練苗。
採用嫩枝催生技術大規模工廠化生產林木種苗的主要技術內容包括初代苗及苗木嫩穗獲取、生根苗培養、催生、移栽和田間苗培植系列技術。生產場地包括採穗車間,基質育苗容器壓制車間,接種車間,育苗池和大田移栽。工藝過程是從採穗開始,將需培植的林木品種母本移栽到採穗鋪,進行嫩穗培植。將採接下的嫩穗粘塗生根劑,插入壓制的無土輕基質育苗容器中,進行多代培養。
當多世代穗苗能夠滿足預定生產任務後,開始陸續進行催生。種苗達到35-40釐米時,將種苗移栽到育苗地進行練苗或繼續催生。經過練苗,種苗就可以出售了。但是,為了提高種苗銷售的市場價格,特別是園林綠化用苗一般都要練苗12個月以上,使苗木胸經達到40mm以上後再出售種苗。
期間,壓制車間要將基質料壓製成育苗容器;接種崗按要求將嫩穗粘塗生根劑後插在基質容器中;育苗崗要根據技術要求,進行控光、控溫、噴霧、拔草、育苗及擴大種群;移栽崗進行育苗、棚間及大田移栽。
採穗圃的生產工藝是將需要培植的品種林木或次生枝萌發的新枝採下,集中在採穗圃中生根並使其萌發新牙,為多世代培植提供嫩穗。獲得初代培養苗或嫩穗後,配劑崗根據種苗所需要的各種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有機營養物、有機添加物、植物生長調節劑、瓊脂、庶糖和活性炭等不同配方,配製生根培養劑,將嫩穗粘上生根培養劑,裝進基質料育苗容器中,將生根苗送到育苗車間進行生根培養。
育苗容器的生產工藝過程是將容器放入水中浸溼,然後由機械填裝基質料並進行壓制,壓制後的容器就可以進行種子種植或嫩枝催生。
本技術根據各模式治理區及周邊市場的需求實際情況,年產能力可設計在100-1500萬株。技術實施過程中所需要的設備主要包括智能溫棚,採穗越冬溫棚,育苗池,電機井,蓄水池,動力及配電設備,噴灌設備、水泵,運輸設備,機械化容器造型機一臺,育苗託盤,高位泥炭土、農林牧業廢棄物,採穗母本採集,生根劑等。
五、高效農業種植項目建立種苗培植基地的同時,要在模式治理區建立高效農業種植園區。治理荒漠過程中的高效農業種植,所泛指的是將科技含量高,使用土地少,對立地條件要求低,植物生長條件要求高的無土栽培項目。將這種項目運用於治理荒漠實踐中,也就是要在荒漠中從事精細的農業種植,這種種植項目的產品主要屬於市場價位高的清潔環保綠色的蔬菜類副食品。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收入的提高,人們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人們的飲食觀念已漸漸地從吃飽向吃營養、吃健康方向發展。在藥補不如食補思想的驅動下,人們更注重所吃食品是否受到汙染,有沒有殘留農藥,是否屬於綠色食品,這樣就帶動了綠色精細農業產業的發展。由於農產品已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因此,農業種植項目只有適應市場發展,才能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
治理荒漠的過程就是種植的過程,但是,荒漠土地種植什麼,採用什麼方式進行種植,一直是困擾治理治理荒漠發展的主要問題,事實上,由於荒漠土地面積大,使用費用低廉,而高效農業又是在溫室中進行無土栽培,溫棚能夠扣上多少荒漠土地,就等於直接治理了多少荒漠。因此,本模式最適合的就是高效農業種植。
目前,各種高效農業種植、無土栽培等在世界各國都有,近十年來,中國的高效農業種植髮展得很快,所涉及的品種、區域等也很廣泛。但是,還沒有人認識到荒漠土地進行高效農業種植的深遠意義和價值,而把這項技術使用在治理荒漠活動中,因此,我們將在治理荒漠的實踐中,將這項技術與治理荒漠配套結合。
高效農業種植以無土栽培為主,其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養分主要來源於人工供給,對基礎土地結構、營養狀況沒有要求,所需要的是均衡的溼度、溫度和養分供給。由於高效農業種植屬於溫室種植,在本模式項目地建立溫棚後,就等於徹底穩固了溫棚內的沙源,既達到了防風固沙的目的,也能實現農業種植高效益。
六、治荒工程車治荒工程車是為完成成土治荒技術的成土物質投配而設計的,它是實現治理荒漠、土地改良機械化作業的專用車。它可以不受季節變化的限制,四季為任何立地條件的荒漠投配成土物質,以實現成土治荒技術迅速修復荒漠植被、生態環境和土地功能的目的,實現機械化治理荒漠的目的,實現治理荒漠產業化的目的,實現治理荒漠高投入的情況下有更高的效益。通過這種機械化治理荒漠模式的實施,組織起大量的剩餘勞動力成為專業的荒漠治理者,並帶動更多企業、個人及社會團體採用機械化作業方式,從事荒漠治理事業,為加快祖國荒漠治理事業的進程出力。
中國有句俗話手巧不如家什妙;工欲成其事,必先利其器。完成一項複雜的工作,工具的好壞決定著這項工作是否能順利開展並達到預期結果。就如同耕種時採用機械和人力一樣,採用機械耕作不僅生產成本低,而且工作效率高、標準統一,這是不容質疑的。
現代化的工具,先進的技術,專業的隊伍是有效治理荒漠化問題的基本需要。給荒漠添加成土母質成分,改變傳統的種植模式,改早春種植為雨季種植,有效地修復荒漠的植被,控制荒漠風沙活動的勢頭。從根本上解決治住荒漠的三個條件,固沙、防漏及改善荒漠土地的營養結構,是快速、高效、四季治理荒漠的基本需要。
但是,只靠人力對大面積荒漠進行治理具有極大的難度,投配成土物質的難度更大,也無法達到快速有效治理荒漠的目的。為此,我們探索並實踐採用機械作業方式完成成土物質的投配工作。
多年的治理經驗表明治理荒漠無法形成產業化是造成荒漠得不到有效治理和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在產業化治理荒漠過程中如能採用機械化作業方式,組織起專業的治理隊伍,讓更多人成為專業的荒漠治理者,就可以加快治理速度,統一治理標準。
治荒工程車的工作原理如下工程車在運動過程中,通過機械傳動,將車廂中的成土物質由前向後推到車尾部的壓製機組,由壓製機組將成土物質壓製成餅狀,並隨著車身運動的同時,將壓製成餅狀的成土物質投配在荒漠治理區。
治荒工程車是以大馬力動力機車為動力源,採用寬胎動力機車或履帶式工程車為主動力。治荒工程車主要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將成土物質壓製成餅的治荒工程車。這種車除機動部分需要製造或改造外,還需要製造的是盛裝成土物質並將成土物質壓製成寬度、厚度均勻而平坦泥餅的壓製機械部分。
無論是輪胎式機動車或履帶式機動車,都需要加裝前整地設備,機動車與成土物質壓制車中間有翻地機械,成土物質壓制車的尾部平整土地設備,經上述製造的動力機械和成土物質壓制車廂合稱為治荒工程車。其中(1)、動力機械為履帶式推土機。推土機與成土物質壓制車中間裝有翻地機,主要用途是推平、翻耕沙荒地,成土物質壓制車的拉板主要起拉平治理區的作用。其原理是隨著工程車的運動,壓製機壓製出的泥餅就會均勻地鋪在工程車所經過的地方。
(2)、壓制車分為車體部分、供料機動部分、填料部分、壓制部分和成型部分。
車體部分車體的承載能力在8-10噸。車廂內底版前高后低,前廂板與車底板前端連接處呈弧線形,後車廂板為固定的,兩側廂板中右側廂板是活的。車廂的尾部是出料口。
供料部分供料機動部分是指車廂後面,經凸輪傳動拉杆傳動的升降裝置,它可以帶動推料板將成土物質均勻地送到填料口。
填料部分填料部分包括填料口和由凸輪傳動拉杆升降的壓料板。
壓制部分在填料口以下的車廂底部是四個對稱輪軸式的擠壓機,壓料板壓下的成土物質經過輪軸式擠壓機再次壓合,成餅狀,再傳遞給成型部分。
成型部分由對稱的兩個擠壓軸承組成的成型部分,包括一個平外圓滾輪和一個帶有各種形狀,尺寸、間距相等的衝壓凸凹滾輪組成,凸凹滾輪與平外圓滾輪呈45度角,位於平外圓滾輪的後斜上端。根據季節的變化和實際治理時的需要,上端滾輪的凸凹可製造不同形狀,冬季施工時也可以使用平外圓軸滾,兩個成型軸承的間距為可調間距,以調整成土物質不同需要時的厚度和孔的大小、形狀。
另外一種設計和上述治荒工程車的區別是,它可以去除壓制和成型部分,其它部分基本相同。去除壓制和成型部分後,該工程車走過後,出料口可以將成土物質均勻地鋪撒在所經過的治理區,同樣可以起到為荒漠提供養分的作用。這種設計將成土治荒車的壓制部分改為滾輪投料就可以。但是,由於荒漠特殊的條件和環境,鬆散的成土物質鋪撒在荒漠上,很快就會幹燥,而且容易助長風沙活動,不利於冬春大風季節施工作業。因此該工程車鋪撒上成土物質後,必須在成土物質乾燥前澆水,以保持成土物質的溼度,使成土物質快速瓦解、分化,充分與其下面的融合為一體。這種治荒車比較適合風力小、風速低、降雨均勻的地方及季節使用。
權利要求
1.一種產業化成土治理荒漠的標準模式,它包括A.一種以成土治荒技術為龍頭,配套高新項目為靈魂的治理荒漠產業體系。涉及治理荒漠的一種模式、兩條路線、三個階段、四種技術。既治理和經濟效益各自獨立的兩條路線;修復治理區植被、生態環境和土地功能的三個治理階段;成土治荒、嫩枝催生、雨季種植和治荒工程車等四種技術;將治理技術和苗木培植、荒漠標準化農業種植、集約化飼養等高科技效益型項目分為治理和效益兩條路線,組合為一體的產業化成土治理荒漠的標準模式;B.成土治荒技術。一種根據荒漠土地面積大、立地條件差異很大、裸露、乾燥鬆散、缺少植物養分、漏水漏肥、起沙風速低,季節性風沙活動頻繁、災害嚴重等特點。以物質轉變理論為基礎,用水和成土物質修復治理區域保持能力和土地功能,促使生成植被,從而穩固沙源,控制荒漠的季節性風沙災害,使荒漠土地向可利用土地轉變;C.採用機械化作業投配成土物質的治荒工程車。一種專用於成土物質投配的工程車。該治荒工程車是以大馬力動力機車為動力源,採用寬胎動力機車或履帶式工程車為主動力。工程車在運動過程中,通過機械傳動,將車廂中的成土物質由前向後推到車尾部的壓製機組,由壓製機組將成土物質壓製成餅狀,並隨著車身運動的同時,將壓制後的成土泥餅投配在荒漠治理區上,也可以將成土原料直接投配在荒漠土地上;D.為成土治理荒漠提供成土原料、動物糞便,轉化治理荒漠產生的牧草、農副產品的荒漠集約化飼養場;E.為治理荒漠、退耕還林、城市園林及經濟類林木種植提供種苗的嫩枝催生種苗培植技術。一種利用植物嫩枝進行催生培植種苗的繁殖技術。該技術是利用植物嫩枝在均衡的高溼度、低光照、高營養情況下可以迅速生長的特性研究種苗培植技術。該技術結合了植物無性繁殖的全能性和嫩枝生根的廣泛適應能力,在人工控制生長條件下,使嫩穗生根、成長。可以在不同投資額的情況下每年生產50-1500萬株優良苗木;F.為成土治荒技術治理荒漠提供成土原料的荒漠高效、精細、大田農業及治理荒漠喬灌草間作種植;G.根據荒漠早春時節風沙災害對治理荒漠林草植被破壞嚴重的實際情況,採用改變荒漠種植季節的雨季種植措施。
2.一種產業化成土治理荒漠的標準模式,它包括A、通過荒漠集約化飼養場、農林、植被種植,產生的糞便等副產物、農林廢棄物、發酵液體和多種有益菌再次發酵腐化,形成成土原料。可以每年投配1-10次或1-20年投配一次,每次的投配量可以在10-50毫米,基於成土物質的量。目的是為荒漠提供可以改良荒漠土地營養結構提高保持能力的成土原料,使荒漠恢復生態功能並向可利用土地轉變。採用林草間作、灌草間作,喬灌木防護林或經濟林、草植被綜合種植的方式。達到有效控制荒漠風沙災害,改良土壤,利用有限的水資源使荒漠林草植被成活率高,覆蓋率高的目的;B、採用以治養治的措施,將多種與土地相關的產業與成土治荒技術結合,使治理荒漠成為具有巨大經濟效益的產業活動。治理區全面形成植被,用治理及配套項目獲利採取滾動的方式發展治理區;C、採取區域治理的方式,在擬定治理的荒漠土地中每5-100萬畝分化出一個模式治理區。在區域內建立一個或多個多品種的集約化飼養場、標準化農業種植區、林木種苗培植苗圃,建立水供應系統,成土物質儲化池,利用荒漠地區的大風建立風力發電廠,解決治理區域動力問題;D、對水資源較豐富,配套供水系統完善的治理區採取早春保護性種植的措施;E、對治理區內的野生自然資源採取先治理的保護性開發。
3.要求書1或2所述的一種產業化成土治理荒漠的標準模式,其中成土治荒技術是以為荒漠添加土地保持能力、營養物質和補充澆灌水的技術。它包括採用雨季種植等措施對各類型立地條件荒漠的治理。
4.要求書1或2所述的一種產業化成土治理荒漠的標準模式,其中根據模式的核心——成土治荒技術對原料的要求,主要包括集約化飼養場產生的牛、羊、豬、雞等多種動物糞便,農林廢棄物以及發酵液體和多種可改良土壤營養結構的有益菌再次發酵腐化。
5.要求書1或2所述的一種產業化成土治理荒漠的標準模式,其中的飼養項目採用家庭牧場形式,每個治理區的集約化飼養每10萬畝可飼養100-2000頭牛、500-5000隻羊單位,非草食性禽畜,如豬、雞等類的飼養量不限。
6.要求書1或2所述的一種產業化成土治理荒漠的標準模式,其中高效農業種植是將科技含量高,使用土地多,對立地條件要求低,植物生長條件要求高的無土栽培項目,每10萬畝荒漠至少種植60-500畝,高效大田農產品1000-15000畝。
7.要求書1或2所述的一種產業化成土治理荒漠的標準模式,其中每500-5000畝建立一個水供應系統;每10萬畝建立兩個儲存能力各為3-10萬立方米的儲化池或合成車間。
8.要求書1或2所述的一種產業化成土治理荒漠的標準模式,其中防護林帶種植間距為順風向為成齡樹高的50倍以內,橫向種植的間距為成齡樹高30倍以內。
9.要求書1或2所述的一種產業化成土治理荒漠的標準模式,其中以治養治的措施是以苗木培植、畜牧養殖、荒漠高效農業種植及林草植被產生效益擴大治理成果的措施。
10.要求書1或2所述的一種產業化成土治理荒漠的標準模式,其中的兩條路線第一條線是治理,突出的是對治理區植被、生態環境及土地功能的修復;採取的是成土治荒技術;措施是雨季種植、以治養治。第二條線是治理荒漠所需要的苗木培植、標準化農業種植、集約化飼養等高科技效益型項目的配套。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以成土治荒技術為龍頭,配套高新項目為靈魂的治理荒漠產業體系。它包括治理荒漠的一種模式、兩條路線、三個階段和四種技術。既治理和經濟效益各自獨立又緊密聯繫的兩條路線;修復治理區植被、生態環境和土地功能的三個治理階段;成土治荒、嫩枝催生、雨季種植和治荒工程車等四項技術;將成土治荒、嫩枝催生苗木培植技術、荒漠標準化農業種植、集約化飼養等高科技效益型項目分為兩條路線並組合為一體的產業體系。採用以治養治的方式,將多種與土地相關的農林牧業高新技術有機地結合在治理荒漠活動中,使治理荒漠成為具有巨大經濟效益的產業活動,達到了治沙沙固,造林成林,改土土肥,變荒漠土地為寶藏,使治理荒漠形成產業的目的。
文檔編號A01G23/00GK1415803SQ0214643
公開日2003年5月7日 申請日期2002年11月7日 優先權日2002年11月7日
發明者周恕辰 申請人:周恕辰

同类文章

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的製作方法

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的製作方法【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包括敞開式箱體和前攝影蓋,在箱體頂部設有移動式光源盒,在箱體底部設有LED脫影板,LED脫影板放置在底板上;移動式光源盒包括上蓋,上蓋內設有光源,上蓋部設有磨沙透光片,磨沙透光片將光源封閉在上蓋內;所述LED脫影

壓縮模式圖樣重疊檢測方法與裝置與流程

本發明涉及通信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壓縮模式圖樣重疊檢測方法與裝置。背景技術:在寬帶碼分多址(WCDMA,Wideband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系統頻分復用(FDD,FrequencyDivisionDuplex)模式下,為了進行異頻硬切換、FDD到時分復用(TDD,Ti

個性化檯曆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個性化檯曆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檯曆,尤其涉及一種既顯示月曆、又能插入照片的個性化檯曆,屬於生活文化藝術用品領域。背景技術::公知的立式檯曆每頁皆由月曆和畫面兩部分構成,這兩部分都是事先印刷好,固定而不能更換的。畫面或為風景,或為模特、明星。功能單一局限性較大。特別是畫

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

專利名稱: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技術領域:本發明涉及視頻信號處理領域,特別是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背景技術: Mpeg標準是由運動圖像專家組(Moving Picture Expert Group,MPEG)開發的用於視頻和音頻壓縮的一系列演進的標準。按照Mpeg標準,視頻圖像壓縮編碼後包

基於加熱模壓的纖維增強PBT複合材料成型工藝的製作方法

本發明涉及一種基於加熱模壓的纖維增強pbt複合材料成型工藝。背景技術:熱塑性複合材料與傳統熱固性複合材料相比其具有較好的韌性和抗衝擊性能,此外其還具有可回收利用等優點。熱塑性塑料在液態時流動能力差,使得其與纖維結合浸潤困難。環狀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bt)是一種環狀預聚物,該材料力學性能差不適合做纖

一種pe滾塑儲槽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一種pe滾塑儲槽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一種PE滾塑儲槽一、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PE滾塑儲槽,主要用於化工、染料、醫藥、農藥、冶金、稀土、機械、電子、電力、環保、紡織、釀造、釀造、食品、給水、排水等行業儲存液體使用。二、 背景技術 目前,化工液體耐腐蝕貯運設備,普遍使用傳統的玻璃鋼容

釘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釘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釘,尤其涉及一種可提供方便拔除的鐵(鋼)釘。背景技術:考慮到廢木材回收後再加工利用作業的方便性與安全性,根據環保規定,廢木材的回收是必須將釘於廢木材上的鐵(鋼)釘拔除。如圖1、圖2所示,目前用以釘入木材的鐵(鋼)釘10主要是在一釘體11的一端形成一尖

直流氧噴裝置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直流氧噴裝置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醫療器械,具體地說是ー種直流氧噴裝置。背景技術:臨床上的放療過程極易造成患者的局部皮膚損傷和炎症,被稱為「放射性皮炎」。目前對於放射性皮炎的主要治療措施是塗抹藥膏,而放射性皮炎患者多伴有局部疼痛,對於止痛,多是通過ロ服或靜脈注射進行止痛治療

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屬於機械領域。背景技術::閥門作為流體控制裝置應用廣泛,手輪傳動的閥門使用比例佔90%以上。國家標準中提及手輪所起作用為傳動功能,不作為閥門的運輸、起吊裝置,不承受軸向力。現有閥門

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的製作方法背景技術:1-本發明所屬領域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其中的管狀容器被放在循環於配送鏈上的文檔匣或託架裝置中。本發明特別適用於,然而並非僅僅專用於,對引入自動分析系統的血液樣本試管之類的自動識別。本發明還涉及專為實現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