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頑固性呃逆的中藥組合物的製作方法
2023-12-10 07:33:17 3
本發明屬於中藥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治療頑固性呃逆的中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呃逆,是指膈肌、膈神經、迷走神經或中樞神經等因受到刺激後引起一側或雙側膈肌的陣發性痙攣,伴有吸氣期聲門突然關閉,發出短促響亮的特別聲音。持續痙攣超過48小時未停止者,稱為頑固性呃逆,常見於中樞神經系統病變(15%)、周圍神經病變(10%)、橫膈以下腹腔內病變(12%)、橫膈以上胸腔內病變(10%)、橫膈本身病變(8%)、全身性或中毒性疾病(5%)、癔症或神經性呃逆(5%),尤其以疾病衰竭期、惡性中晚期、腹部手術後併發症等一些嚴重疾病多見。輕者影響工作、休息,伴有心肺疾患的患者則會影響呼吸功能,更甚者則影響患者飲食、與人交流等生活起居。
從傳統醫學來講,早在兩千多年前《內經》中就稱呃逆為「噦」,認為是中上二焦的病變。《素問·宣明五氣論篇》曰:「胃氣逆為噦。」《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則把噦分為寒呃、虛熱呃、實熱呃三種。此分類法,對後世劃分虛實寒熱論治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明代張景嶽在《景嶽全書·呃逆》篇中曰:「噦者,呃逆也,非咳逆也。」
在現代治療方面,西醫治療頑固性呃逆具有局限性,只能緩解,並不能根治,而中醫認為呃逆者大多因胃氣上逆,衝動膈肌所致,以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難以自制為主要表現,中醫的辨證論治在治療頑固性呃逆方面有獨特的優勢。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目的是提供一種治療頑固性呃逆的中藥組合物,採用常見中草藥原料,利用中醫辨證論證原理,進行頑固性呃逆的有效治療。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採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治療頑固性呃逆的中藥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料藥組成:白芍30-100份、吳茱萸5-20份、黨參3-10份、厚樸6-10份、甘草6-60份、大棗3-6枚、半夏6-20份、沉香3-10份、竹茹6-10份、赭石10-30份、川芎3-10份、枳實10-30份。
上述中藥組合物中原料藥的最佳重量份配比為:白芍30份、吳茱萸5份、黨參3份、厚樸6份、甘草6份、大棗3枚、半夏6份、沉香3份、竹茹8份、赭石10份、川芎10份、枳實10份。
其中,白芍為土炒白芍,白芍性涼,土炒後可緩和藥性,健脾和胃,緩急止痛,用於治療脾胃虛寒,胃脘冷痛等病症。其炒制方法為:(1)炒制前性狀:呈圓柱形,平直或稍彎曲,兩端平截,長5-18cm,直徑1-2.5cm。表面類白色或淡紅棕色,光潔或有縱皺紋及細根痕,偶有殘存的棕褐色外皮。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較平坦,類白色或微帶棕紅色,形成層環明顯,射線放射狀。氣微,味微苦、酸;(2)預處理:用清水洗淨,潤透,晾乾切片;(3)拌炒:每斤藥片用黃土2斤,灑入藥內拌勻,將鍋燒熱,投下藥片,拌炒至黃色為度。
本發明提供的中藥組合物,按以下方法煎煮:
(1)按照配方比例稱取藥材,用常規方法洗淨、晾乾、切片;
(2)將各藥材切片放入砂鍋中,加清水至沒過藥材1-2cm,浸泡20-30分鐘,加熱至90-100℃煎煮30分鐘,濾出湯液;
(3)向盛放藥材的砂鍋中加清水至沒過藥材2-3cm,隨後加熱至90-100℃煎煮30分鐘,濾出湯液;
(4)合併步驟(2)、(3)濾出的湯液,在無菌、無塵條件下採用湯劑工藝封裝成袋或瓶;服用方法為:每日2次,每次150-200ml,5日為一個療程,3-5日起效,1-2個療程基本治癒。
藥理分析:頑固性呃逆,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持續時間超過48小時的膈肌陣發性痙攣,主要臨床表現為: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難以自制。西醫治療頑固性呃逆只能緩解,並不能根治。中醫認為呃逆者大多因胃氣上逆,衝動膈肌所致,以其辨證論治的治療原理可取得良好成效。《靈樞·口問》篇說「谷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今有故寒氣與新谷氣俱還入胃,新故相混,真邪相干,氣並相逆於胃,而胃腑不受,復出於胃,故呃逆也。」闡述了呃逆的病例機制。本發明治療頑固性呃逆的中藥組合物以白芍、甘草湯為基礎,白芍、甘草湯主治胃氣痛,證屬陰虛血燥,肝氣妄動,木份土者;白芍、甘草湯加黨參、厚樸、沉香、大棗主脾胃虛弱、氣血不足、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心悸失眠、婦人髒躁、營衛不和;白芍、甘草湯加川芎行氣開鬱,祛風燥溼之功效;白芍、甘草湯加枳實、竹茹具有行痰,消積,清熱、止嘔之功效;白芍、甘草湯加吳茱萸、半夏、赭石、沉香具有溫中補虛,行氣止痛,溫中止嘔,納氣平喘,降逆止嘔之功效。
方解:本方證乃肝胃虛寒,濁陰上逆所致。肝胃虛寒,胃失和降,濁陰上逆,故食後泛泛欲吐,或嘔吐酸水,或乾嘔,或吐清涎冷沫;厥陰之脈夾胃屬肝,上行與督脈會於頭頂部,胃中濁陰循肝經上擾於頭,故巔頂頭痛;濁陰阻滯,氣機不利,故胸滿脘痛;肝胃虛寒,陽虛失溫,故畏寒肢冷;脾胃同居中焦,胃病及脾,脾不升清,則大便洩瀉;舌淡苔白滑,脈沉弦而遲等均為虛寒之象。治宜溫中補虛,降逆止嘔。方中白芍歸肝、脾經,味苦、酸而性微寒。既能養血柔肝,斂陰收汗,又能緩中止痛,一藥而諸多功效,是為君藥。重用吳茱萸溫胃暖肝以祛寒,又善和胃降逆以止嘔,用為臣藥。黨參、厚樸、甘草、大棗性甘平,具有益氣血、補胃脾,為佐藥。半夏、沉香、竹茹、赭石、川芎、枳實有降逆止嘔、破氣消積、行氣開鬱功效,是為使藥。諸藥配伍,溫中與降逆並施,補益於溫降之中,共奏溫中補虛,降逆止嘔之功。
本發明中藥組合物的臨床效果觀察:
頑固性呃逆的診斷:膈肌痙攣又叫呃逆,是由於膈肌、膈神經、迷走神經或中樞神經等受到刺激後引起一側或雙側膈肌的陣發性痙攣,伴有吸氣期聲門突然關閉,發出短促響亮的特別聲音。如果持續痙攣超過48小時未停止者,稱頑固性膈肌痙攣,也叫頑固性呃逆。觀察方法:根據上述診斷標準確診50例頑固性呃逆患者,其中輕者30例,嚴重者20例,讓患者按前述方法服用本發明中藥組合物1-2個療程以觀後效。
頑固性呃逆療效的判斷標準:
治癒:症狀在5-7天內完全消失,觀察2周無復發;
好轉:症狀在5-7天內減輕或呃逆時間間隔延長,2周內無加重;
無效:症狀在治療後無明顯變化或2周內好轉後又加重。
治療效果統計結果,如下表1:
表1頑固性呃逆治療效果統計
上述臨床療效觀察的統計結果說明,本發明中藥組合物對頑固性呃逆的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
本發明中藥組合物的有益效果在於:該中藥組合物在藥物選用上雖然均為常用藥,但通過利用中醫辯證論治原理對病症進行準確的辯證分析,將常規藥物進行合理配伍,斟酌用量,可以取得令人滿意的頑固性呃逆治療效果;其治療周期短,僅為1-2個療程,效果顯著。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及病例對本發明提供的中藥組合物做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
患者,男,43歲,農民。無基礎疾病,頑固性呃逆1月餘,在數家醫院門診或住院治療,曾用西藥、針灸、穴位貼服均無明顯效果。後服用本發明中藥組合物:白芍30份、甘草6份、吳茱萸5份、黨參3份、厚樸6份、枳實10份、竹茹8份、半夏6份、赭石10份、沉香3份、川芎10份、大棗3枚;每日2次,每次150ml,服藥3日後,呃逆減輕,可以間斷3-4h不呃逆。服藥5日後,呃逆止,未再復發。
實施例2
患者,男,52歲,農民。頑固性呃逆3月餘,經各種治療均無明顯效果。後服用本發明中藥組合物:白芍60份、甘草30份、吳茱萸9份、黨參6份、厚樸8份、枳實20份、竹茹6份、半夏14份、赭石20份、沉香6份、川芎12份、大棗4枚;每日2次,每次180ml,服藥3日後,呃逆減輕,可以間斷3-4h不呃逆。再次治療,給予上述同樣中藥組合物,服藥3日後,呃逆止,未再復發。
實施例3
患者,女,58歲,農民。受涼後咳嗽、咳痰伴咽痛、呃逆數天,經治療後咳嗽咳、痰咽痛、症狀消失,但呃逆症狀持續存在久治不愈。後服用本發明中藥組合物:白芍100份、甘草60份、吳茱萸20份、黨參10份、厚樸10份、枳實30份、竹茹10份、半夏20份、赭石30份、沉香10份、川芎15份、大棗6枚;每日2次,每次200ml,服藥3日後,呃逆消失,未再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