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高層樓宇智能供水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12-05 07:25:06 3
專利名稱:一種高層樓宇智能供水系統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高層樓宇智能供水系統。
背景技術:
我國採用給水增壓系統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從最早的水塔供水,其分別為水塔供水、樓頂水池供水、變頻供水。經過多年的運行使用,其不足之處令人擔憂。水塔供水原理是自來水通過管網,把水傳輸到地面水池,再通過水泵把水池裡的水傳輸上高高的水塔。佔地面積大,成本高是其最大的不足,而且,水塔僅僅適用比較低的樓盤,目前的樓盤越來越高,現有水塔不能無限增高。供水過程中,市政自來水管網的壓力一到地下水池就變為零,這種供水方式既浪費了能量,又存在著很嚴重的水質二次汙染。這些缺點嚴重製約了水塔供水的發展。取代水塔供水方式的是樓頂水池供水設備。其供水原理是自來水管網將水傳輸到一個儲水池將水儲存起來,然後通過泵房,將水輸送到頂樓水池,頂樓水池再自上而下供水。與水塔供水相比較,樓頂水池相對不佔地,構造經濟、節能。但是,樓頂和水塔這兩種供水方式的被汙染環節幾乎一樣。樓頂水池的缺點促進了變頻設備的技術開發。1994年,一種變頻技術改變了各個城市的供水方式——變頻供水。自來水通過管網送到樓下水池後,無須再通過泵房傳輸到樓頂水池,而是應用一個變頻設備,直接將樓底水池的水傳輸到各個用戶家裡。變頻技術的應用不僅節約能量,而且減少了自來水的汙染環節。國外生產的變頻器多為通用型且單機控制(即一臺變頻器拖動一臺單機),功能主要限定在頻率控制、升降速控制、正反轉控制、壓頻比控制以及各種保護功能。在中、大容量的變頻恆壓供水系統的應用中,為了滿足供水量大小不同時能夠保證水管管網壓力恆定,需在變頻器外部提供壓力閉環調節。目前國內有不少公司在做變頻恆壓供水的工程,大多採用國外的變頻器控制水泵的轉速。對於水管管網壓力的閉環調節和多臺水泵的循環控制方案,採用PLC、單片機和工控機予以實現。近年來又一新型的供水設備出現一無負壓變頻恆壓供水,它是在變頻恆壓供水設備上發展起來的,它主要由無負壓調節罐、水泵、氣壓罐、智能控制系統等組成。無負壓變頻恆壓供水有它自身的優點(節能、衛生等)但有其不足也十分明顯。首先,它的供水可靠性不高。由於它缺少畜水池,市政供水一有故障,整個設備癱瘓,用戶沒水用。因此對用水要求高的建築物和消防用水不適應。其次,由於它是一種新型的設備,技術不夠成熟,技術參數不規範,如選型水泵,調節罐的確定等等。第三,由於它是從市政管網中直接抽水,儘管可以解決負壓問題,但還得取得主管部門批准。該設備技術尚有許多方面需要完善,如技術應用的前提,城市給水管供水量與二次供水用戶最大用水量的匹配關係;無負壓變頻供水設計流量如何取值,要否備用;穩流罐的作用是否密閉,容積如何取值;如何保證空氣不汙染二次供水水質等。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高層樓宇智能供水系統,能確保市政管網在用水、高峰時其水壓無明顯下降,有效緩解此時的供需矛盾,同時又能對用戶管網實行動態穩流補償供水的智能控制技術。而且解決了現有的大多數真空抑制器在動作時直接吸入空氣或排除空氣使儲水與空氣直接接觸,存在二次汙染的隱患的問題。[0006]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種高層樓宇智能供水系統,包括預壓式真空抑制器,進水壓力傳感器,進水管,補償罐,電控箱,出水壓力傳感器,小流量保壓管,和水泵機組;其中所述的預壓式真空抑制器安裝在補償罐上,且補償罐上還安裝有進水壓力傳感器和進水管;所述的補償罐通過管道分別與小流量保壓管、水泵機組相連;且小流量保壓管、水泵機組通過管道與用戶管網相連,用戶管網上安裝有出水壓力傳感器;所述的預壓式真空抑制器,進水壓力傳感器,出水壓力傳感器和水泵機組分別與電控箱電路連接。所述的預壓式真空抑制器與補償罐之間通過法蘭連接;且預壓式真空抑制器與補償罐之間還安裝有徑向密封圈和端面密封圈;所述的預壓式真空抑制器頂部安裝有氣嘴,氣壓表和壓力檢測器;且所述的預壓式真空抑制器頂部外圍套裝有上罩蓋;使預壓式真空抑制器與上罩蓋之間形成無壓腔;所述的預壓式真空抑制器內分為內外兩個腔室,外腔為氣壓腔,內腔為有壓腔,有壓腔內安裝有調節閥,調節閥與導氣管相連,且導氣管與補償罐連通。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採用本發明的供水系統,特別是真空抑制器與穩流補償罐配套使用,其作用是當市政自來水供水流量小於用戶用水流量時,防止串接管網產生真空和壓力失衡,它安裝在穩流補償罐的頂端,當罐內水位上升排出空氣,水滿關閉,水壓上升至市政管網壓力為疊加接力態,設備節能運行。當高峰用水時段,供水流量小於用戶用水流量時,因供不應求罐內水位下降,真空抑制器開啟吸入空氣,此時罐內為大氣壓力,同時也完成了疊加接力態到補償吸水態的轉換過程。能確保市政管網在用水高峰時其水壓無明顯下降,有效緩解此時的供需矛盾,同時又能對用戶管網實行動態穩流補償供水的智能控制技術。而且解決了現有的大多數真空抑制器在動作時直接吸入空氣或排除空氣使儲水與空氣直接接觸,存在二次汙染的隱患的問題。
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預壓式真空抑制器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I如圖1、2所示,本實施例的一種高層樓宇智能供水系統,包括預壓式真空抑制器I,進水壓力傳感器2,進水管3,補償罐4,電控箱5,出水壓力傳感器6,小流量保壓管7和水泵機組8 ;其中所述的預壓式真空抑制器I安裝在補償罐4上,且補償罐4上還安裝有進水壓力傳感器2和進水管3 ;所述的補償罐4通過管道分別與小流量保壓管7、水泵機組8相連;且小流量保壓管7、水泵機組8通過管道與用戶管網相連,用戶管網上安裝有出水壓力傳感器6 ;所述的預壓式真空抑制器1,進水壓力傳感器2,出水壓力傳感器6和水泵機組8分別與電控箱5電路連接。所述的預壓式真空抑制器I與補償罐4之間通過法蘭連接;且預壓式真空抑制器I與補償罐4之間還安裝有徑向密封圈16和端面密封圈17 ;所述的預壓式真空抑制器I頂部安裝有氣嘴110,氣壓表111和壓力檢測器112 ;且所述的預壓式真空抑制器I頂部外圍套裝有上罩蓋12 ;使預壓式真空抑制器I與上罩蓋12之間形成無壓腔13 ;所述的預壓式真空抑制器I內分為內外兩個腔室,外腔為氣壓腔11,內腔為有壓腔14,有壓腔14內安裝有調節閥142,調節閥142與導氣管141相連,且導氣管141與補償罐4連通預壓式真空抑制器I是無負壓設備中必不可少的裝置,它與穩流補償罐4配套使用,其作用是當市政自來水供水流量小於用戶用水流量時,防止串接管網產生真空和壓力失衡,它安裝在穩流補償罐4的頂端,當罐內水位上升排出空氣,水滿關閉,水壓上升至市政管網壓力為疊加接力態,設備節能運行。當高峰用水時段,供水流量小於用戶用水流量時,因供不應求罐內水位下降,真空抑制器開啟吸入空氣,此時罐內為大氣壓力,同時也完成了疊加接力態到補償吸水態的轉換過程。預壓式真空抑制器I由有壓腔14和無壓腔13組成,有壓腔14內預充有無毒、不易溶解的壓縮氣體,當補償罐4內壓力下降時,通過有壓腔14內調節閥142將壓縮氣體補入補償罐4內的穩流補償器內;當補償器內壓力上升達正常時,通過調節閥142以及與調節閥相連的導氣管141將氣體收回到預壓式真空抑制器I的有壓腔14內,壓力處於平衡,調節閥142關閉。無壓腔13內設有氣嘴110,氣壓表111和壓力檢測器112等,並輸出信號至微機。真空抑制器I與補償罐4間的吸氣、排氣過程均在全封閉結構內,避免了補償罐4內儲水與空氣的直接接觸,杜絕了二次汙染的產生。
權利要求1.一種高層樓宇智能供水系統,其特徵在於包括預壓式真空抑制器(I),進水壓力傳感器(2),進水管(3),補償罐(4),電控箱(5),出水壓力傳感器(6),小流量保壓管(7)和水泵機組(8);其中所述的預壓式真空抑制器(I)安裝在補償罐(4)上,且補償罐(4)上還安裝有進水壓力傳感器(2)和進水管(3);所述的補償罐(4)通過管道分別與小流量保壓管(7)、水泵機組(8)相連;且小流量保壓管(7)、水泵機組(8)通過管道與用戶管網相連,用戶管網上安裝有出水壓力傳感器(6);所述的預壓式真空抑制器(1),進水壓力傳感器(2),出水壓力傳感器(6)和水泵機組(8)分別與電控箱(5)電路連接。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高層樓宇智能供水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預壓式真空抑制器(I)與補償罐(4)之間通過法蘭連接;且預壓式真空抑制器(I)與補償罐(4)之間還安裝有徑向密封圈(16)和端面密封圈(17);所述的預壓式真空抑制器(I)頂部安裝有氣嘴(110),氣壓表(111)和壓力檢測器(112);且所述的預壓式真空抑制器(I)頂部外圍套裝有上罩蓋(12);使預壓式真空抑制器(I)與上罩蓋(12)之間形成無壓腔(13);所述的預壓式真空抑制器(I)內分為內外兩個腔室,外腔為氣壓腔(11),內腔為有壓腔(14),有壓腔(14)內安裝有調節閥(142),調節閥(142)與導氣管(141)相連,且導氣管(141)與補償罐(4)連通。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高層樓宇智能供水系統,包括預壓式真空抑制器,進水壓力傳感器,進水管,補償罐,電控箱,出水壓力傳感器,小流量保壓管,和水泵機組;其中所述的預壓式真空抑制器安裝在補償罐上,且補償罐上還安裝有進水壓力傳感器和進水管;所述的補償罐通過管道分別與小流量保壓管、水泵機組相連;且小流量保壓管、水泵機組通過管道與用戶管網相連,用戶管網上安裝有出水壓力傳感器;所述的預壓式真空抑制器,進水壓力傳感器,出水壓力傳感器和水泵機組分別與電控箱電路連接。能確保市政管網在用水高峰時其水壓無明顯下降,有效緩解此時的供需矛盾,同時又能對用戶管網實行動態穩流補償供水的智能控制技術。
文檔編號E03B7/07GK202370048SQ20112053486
公開日2012年8月8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20日 優先權日2011年12月20日
發明者張新華 申請人:紹興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