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那麼小為什麼不能統一(歐洲為何始終無法統一)
2023-11-30 15:28:17 8
在歐洲歷史上,羅馬帝國、法蘭克帝國等曾用武力徵服歐洲廣大地區,但深究下來,這些帝國依然沒能統一歐洲。
1646年,面臨奧斯曼帝國的強大壓力,波希米亞國王喬治提議,歐洲基督教國家應該組成聯盟,對抗奧斯曼帝國的擴張。
1775年,美利堅合眾國建立之後,歐洲拉法耶特侯爵、泰狄士·高斯士高等,提議仿效美國建立歐洲合眾國。
二戰之後,面對兩次世界大戰的破壞力,讓許多人開始支持某些形式的歐洲統合,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曾提議建立 「歐洲合眾國」,經過十餘年的爭論,最終在上世紀60年代成立歐共體,上世紀90年代成立歐盟。
然而,無論是羅馬帝國,還是「歐洲合眾國」的提議,或者當下的歐盟,都可以看到一個事實,即歐洲有統一的想法,卻從未真正實現過。那麼,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已能實現大一統,為何歐洲至今無法統一?背後隱藏的原因很多,筆者列舉以下三個,其中一些值得中國人深思。
實現統一的前提,必然要有統一的語言,但歐洲語言存在天然缺陷,不足以支撐統一。
中國漢字是「音形義」的結合,雖有粵語、吳語、閩語等很難聽懂的方言,但通過漢字,古代各地中國人依然可以準確而順暢的溝通,因此就無法形成語言隔離區。可以說,中國能夠長期一統,獨特的漢語功不可沒。
與中國不同,歐洲文字出現之初,就是一種表音字母文字,用聲音或發音表示含義,一旦讀音不同,意思就不同。但問題在於語音容易演變為各地方言,時間長了,各地方言就互相不通。如今,歐洲各國的語言各不相同,但它們基本都脫胎於拉丁文,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拉丁文的方言。
也就是說,表音文字的覆蓋區域,一般不會太大,容易形成「語言獨立王國」,形成溝通融合上的障礙,由此必然會阻止歐洲的大一統。
其實,只要想一想漢字如果是表音文字的話,古代中國會如何,就知道字母文字對歐洲統一的影響了。
總之,漢語「音形義」的結合,讓其更具表達、溝通的能力,天然適用於廣泛的區域,乃至整個世界,因此縱觀全球各種語言,漢語才是客觀上最適合全球化的世界語言。
想要一統,必然要有文化認同的基礎,否則即便強行統一到一起,無疑也會面臨解體的風險。
中國人的文化認同,與周代分封有關,武王伐紂之後,將姬姓族人分封各地,所謂「舉皆親也」。顯然,這是任人唯親的行為,但遍布全國的姬姓諸侯,在客觀上會帶來文化認同,姬姓諸侯強大的武力,也會同化周圍異姓諸侯,於是到戰國時中國已經有了大一統的文化基礎與期待,且是衣食住行、價值觀等方面較為深入的認同,道德經上也有「將欲取天下」之類的表述。
更重要的是,中國強調文化認同,「入華夏」使用華夏禮儀,就會被認同,相反「出華夏」不再使用華夏禮儀,那麼就不被認同,實際上就是中國追求「文化認同」,所以也有西方學者說「中國是一個偽裝成國家的文明」。
與中國不同的是,歐洲國家林立,往往都更注重血統,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風俗,缺乏相同的文化認同,換言之更在乎民族認同,而不是文化認同,所以歷史上歐洲才會出現民粹主義等。比如,英國疆域不大,卻有盎格魯撒克遜人、凱爾特人、諾曼人等,不同民族佔據一塊地盤,彼此矛盾重重,放眼歐洲也大致如此。
如果說在早期,雄才大略的政治強人,還可以通過武力徵服強行捏合,可能實現文化認同的話,那麼越到後期難度無疑越大。就比如戰國,如果沒有秦始皇的話,估計越到後期,越難實現中央集權式的統一。
當然,歐洲有基督文化認同,但基督畢竟是一種宗教文化、神權文化,與世俗王權有著天然的衝突。各國君主可以信仰基督,可以認同教皇冊封,但讓他們放棄世俗權力,歸於大一統的神權,這無疑不可能。
中國哲學追求對立統一,承認陰陽對立,但又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在這種哲學思想下,中國對待他國或異族,承認彼此存在對立關係,但也會包容接納,與之和平相處的「統一」,所以歷史上的犬戎、百越、蒙古、契丹等都能成為華夏的一部分,與朝鮮、日本等周圍國家也基本能夠和平共處。
但與中國不同,歐洲偏愛強調對立。歐洲斯洛伐克漢學家黑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西方偏愛宣揚「對立面的鬥爭」,以反對者姿態消滅另一方,卻忽視了和諧統一,即有「對立」卻無「統一」。
對於異族,歐洲是以反對者姿態消滅他們,所以才心安理得的屠殺印第安人等;對於歐洲他國,雖然不是要徹底消滅對方,但強調對立時,必然容易爆發各種衝突,所以歐洲歷史上一直戰爭不斷,尤其策動了兩次世界大戰。
更為重要的是,歐洲人特別重視利益。「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這句話廣為流傳,很多人深以為然,其實這句話不完全正確,但卻揭示了歐洲人重利的本質。在重利趨使下,又偏愛對立對抗,各國勾心鬥角戰爭不斷,如此又如何能夠統一?
縱觀歐洲各國,除了俄羅斯民族較多之外,其他國家的民族成分往往都比較簡單,為何?顯然與西方缺少包容文化有關。自秦始皇一統華夏以來,中國一直都是多民族國家,但很多民族一直保持自身特色,並未融入主流文化,卻沒有出現分崩離析的情況,為何?其中原因肯定很多,但中國包容開放的文化這一點無疑功不可沒。相比西方文明偏愛對立的消滅異族的文化,中華文明無疑更能容納世界各種文明,因此中國的興起是「欠發達國家」的福音,還真不是盲目吹捧。
可見,在缺乏文化認同、缺乏統一語言、偏愛對立文化、強調利益訴求等情況下,即便歐洲出了「秦始皇」這樣的大政治家,估計也只能做到一時統一,而很難長久持續下去。
尤為重要的是,歐洲歷史上沒能統一,未來估計更難,因為美洲還有一個「大魔王」,根本不會允許歐洲真正的統一,讓其實力劇增後去挑戰它的地位,前幾年的「脫歐」事件或許就是這一戰略下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