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禮儀伴我行優秀作文8篇
2024-11-05 07:18:11
【篇一:文明禮儀伴我行】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叫姜輪,來自六年級三班。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文明禮儀伴我行》。
禮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源遠流長。中華古人向來重視「禮儀」,把「禮儀」視為做人、做事、治國的基礎。
「文明禮儀」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小則會影響自身形象,大則會影響國家聲譽。不久前,曾看到這樣一則報導,說的是新加坡,新加坡是一個通用英語的國家,這個國家的公共場所的各種標語大多是用英語書寫。但其中的一些文明禮貌的標語,如「不準隨地吐痰」、「禁止吸菸」、「不準進入草坪」等卻用中文書寫。為什麼呢?人家回答:「因為有這些不文明行為的大多數是中國大陸的遊客。」為此,到新加坡考察的一位中學校長語重心長地說:「不文明行為也是國恥。」
不知大家是否記得,中央電視臺曾經報導,國慶節後的天安門廣場,隨處可見口香糖殘跡,40萬平方米的天安門廣場上竟有60萬塊口香糖殘渣,有的地方不到一平方米的地面上,竟有9塊口香糖汙跡,密密麻麻的斑痕與天安門廣場的神聖和莊嚴形成了強烈反差。
以上的兩個事例表明,文明其實是由細節構成的,反思我們的所作所為可見文明離我們其實還有一段距離。
在我們身邊,在一部分同學身上,還存在著一些不文明的行為。例如,有的同學給人起外號,打罵同學,隨地吐痰,亂扔垃圾,排路隊推擠,追逐打鬧,見到老師不打招呼,坐車不給老人讓座,不尊老愛幼,在家罵爺爺奶奶等等,這些都是不講文明、不懂禮儀的表現,這些現象,不僅影響了學校和我們每一個人的形象,而且還能影響著我們自己今後的成長。
梁啓超曾說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我們是未來的接班人,文明禮儀是我們學習、生活的根基,是我們健康成長的臂膀。養成文明禮儀需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從身邊的每一個動作做起。讓我們撿起地上的紙屑、塑膠袋,向老師問聲好,說文明話,做文明人。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讓文明禮儀成為我們每個人的自覺言行,讓文明禮儀不再是外加的約束,而是內化的自律。讓我們同心攜手,爭當社會文明禮儀先鋒。
老師們,同學們,文明禮儀連著你、我、他,創造和諧社會靠大家。讓文明禮儀永駐人間,讓文明禮儀之花在我們的校園裡處處盛開。
【篇二:文明禮儀伴我行】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會再來。
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一是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
說到文明禮儀,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麼?
這裡我不想過多地舉偉人的例子,因為這很容易令大家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文明禮儀只是偉人、名人才具備,那麼我們將無需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認為即使踐行了文明的要求,也並不因之成為偉人、名人。我們不但要有講道德的大人物,我們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眾。
一個社會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一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
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之上。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他會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嗎?不會!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人的文明修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不斷完善的。要完善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於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準,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修養,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文明的基礎。
而一個社會的文明氛圍對他的民眾亦有莫大的影響。為什麼這麼講呢?相信有的同學去過歐洲或日本,就很有親身體會。大的不說,只看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只要亮起紅燈,縱使馬路上一輛車都沒有,外國人絕不會過馬路。他們認為這是必須遵守的公共文明。試問,在如此的氛圍中,有誰會肆無忌憚的闖紅燈呢?這就是社會氛圍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們不是從自身做起,這社會氛圍又從何而來呢?
有記者訪問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兒學到的呢?」,「在幼兒園。在那裡,我學到了令我終身受益的東西,比如說,有好東西要與朋友分享,謙讓,吃飯前要洗手……」我們完善自己的文明修養也一樣,並非一定要有什麼了不起的舉措,而是要從身邊吃飯洗手這些小事做起。養成文明的習慣,使文明的觀念從意識層次進入無意識層次,使文明貫穿我們的一舉一動。
我們從小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禮儀。可是看見校園中隨處丟棄的飯盒,飲料瓶,聽著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髒話,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麼?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自己卻吝於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教育有什麼區別!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文明,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文明的行為。
我們不必埋怨這個社會的文明水平不高;不必怨艾自己的力量太單薄,對社會的影響不大。試想一下,麵包裡的酵母不是很少嗎?可是,單憑這一點酵母,不是就把麵包發起來了麼。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應該做這個時代的酵母,讓自己的酵素,在這個社會起到應有的作用。
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新世紀新時代,新國家新文明」,不要讓文明下,不要讓文明只在紙上出現,要讓它活躍在我們當中,讓文明無所不在,讓我們做文明的主人,讓「文明與我同行」!
【篇三:文明禮儀伴我行】
文明禮儀是一對不可分開的兄弟,它們代表的是一個人的素質,也是給人第一印象的關鍵。它們猶如那清涼的秋風,給予涼爽;它們猶如那無形的鑰匙,打開心房;它們猶如那千年靈芝,消除病痛……它們是21世紀的人麼渴望追求的,它們是不可缺失的。
文明禮儀在我國的歷史上,小的方面彰顯的是自己的品德,大的方面彰顯的是我泱泱大國的氣質與素質,這些方面都體現了文明禮儀的重要性了。而現在也不例外,如果沒有文明禮儀,就沒有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與人」的寬恕;如果沒有文明禮儀,就沒有周總理文明握手而博得外國人的尊重;如果沒有文明禮儀,就沒有福特撿紙和後來的驚人成績。這些種種都說明了文明禮儀不管是在封建社會的古代,還是現在經濟發達的21世紀,它們都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現在的人們有些就缺乏這種文明禮儀,雖然這可能只是一小部分,但是我們絕對不能小看它們。特別是在現在經濟發達的時期,一些生意或者是語言交流,缺少文明禮儀的話,一個好好的生意可能就因為這樣就沒有了,甚至會被人們視為沒素質、沒教養的人,這樣的話將會被人們拋棄,被社會拋棄。So,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要改變自己,做一個擁有文明禮儀的人,比如:尊敬師長,遵紀守法,不粗言野語……但是文明禮儀不僅僅限制於局限性的規則、規矩,它更是一種值得我們珍藏回味無窮的幸福。比如:一句安慰的話語,一個充滿慈祥的微笑,帶給我們的又何止是尊重呢?那是回味的幸福啊……
文明帶給我們的幸福是無形的,但又像物體那樣地真實。它們仿佛是空氣,我們雖然看不到,摸不著,但是它們對於我們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它們又猶如地球上的水,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我們人類離不開空氣,離不開水,那麼,我們同時也離不開文明禮儀。一個人具有好的文明禮儀,這種禮儀將會展現你無形的魅力和氣質,這是任何東西都無法給予你的。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好的文明禮儀,這個世界將會更加美好。那麼,作為這世間上的一員,你難道不想成為一個擁有文明禮儀的人嗎?你難道不想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嗎?
如果你想的話,就馬上行動吧!
【篇四:文明禮儀伴我行】
什麼是文明禮儀?它,是真誠有德的行為;它,是見到長輩親切的問候語;它,是自覺將垃圾放人垃圾桶的舉動;它,是不小心撞到別人的一聲「對不起」。沒有了文明禮儀就像花兒被沙地埋沒;被風雨吹打;被無情採摘。
記,那是一個周末。我懷著美好的心情來花園散步。前方,有一對衣著華貴的夫婦正討論著花的芬芳。因為我喜歡花,十分好奇他們會說些什麼,所以就湊近了些。那男的用紳士般的溫柔口氣對妻子說:「瞧這花,美麗又芬香。正如老婆你一般迷人優雅。」妻子嬌笑了一聲,神色有些傲慢,仿佛自己就是般地說:「是嗎?那老公覺得要是我戴上了它會不會更漂亮?」「那肯定是漂亮一萬倍。」那男的敷衍著妻子,又想討好妻子就從旁邊的花叢中隨手摺下一朵最鮮豔的花佩戴在妻子的秀髮上。那會兒我真氣壞了就跳到他們的面前說:「你們怎麼能隨手摘花呢?這可不是你們家後花園。」「切,被你這麼一說,我還不屑了呢!」說著,妻子扯下頭髮上的花扔在地上,狠狠地踩上它幾腳才罷休地走了。「老婆老婆!」那男人見自己老婆生氣了就朝我怒目圓睜,但覺得妻子重要就追去了。
當然,不一定所有的人都是如此無文明,不愛花的。人,自是有壞也有好。
「妹妹,這花美吧!」一個稚嫩的聲音從我身後響起。生氣了的我希望聽到好話就回頭望去。只見一個小男孩用接近痴迷的眸光看著他眼前的花。他旁邊的小女孩點了下頭說:「哥哥,你知道花兒為什麼美嗎?」「知道啊!我聽奶奶說過,奶奶說啊,花都是用我們的文明禮儀澆灌的。哪朵花更多,哪朵就最美。妹妹,我們也用文明禮儀澆灌花吧!雖然我不懂什麼是文明禮儀,但現在不懂不代表以後不懂啊。」小男孩說完後,用渴望的目光看向小女孩。似在等待她的回答。「嗯。」在看到小女孩狠狠地點頭時,小男孩笑了,笑得如陽光一般燦爛,鮮花一般美麗,大雨一般純淨。那時我的心仿佛被定住了,腦海裡小男孩的童言揮之不去。
文明禮儀,不僅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道德的體現。沒有了它,做人的真諦也將為之埋沒,心靈也將蒙上灰塵。也許,世界上最美麗的東西就是我們點滴中蘊含著文明禮儀。
【篇五:文明禮儀伴我行】
古人說過:「不學禮,無以立。」對一個人來說,禮儀是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知識水平的外表;可對祖國來說,禮儀卻是生活習慣、品德的反映。
文明禮儀是中國傳統的美德。古代的《孔融讓梨》講述的就是文明禮儀的故事。東漢末年,孔融的父親買了一些梨回家,父親特地選了一個最大的梨給孔融,可孔融卻搖搖頭說:「這個梨應該給哥哥吃,我是最小的,應該吃最小的梨。」父親聽完後十分驚訝,小小年紀的孔融竟然懂得謙讓,這讓父親很欣慰。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應該懂得謙讓,文明禮儀應該從小做起。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文明禮儀也是無處不在:在公交車上,給別人讓座、撿起一張不起眼的紙屑、不踐踏草坪、隨手關燈、遵守通交規則、見到老師熟人問聲好……都是文明禮儀的表現。在請別人幫忙的時候,加個「請」字,事後說聲「謝謝」,簡簡單單的三個字,卻給別人留下了好印象。
可是,在校園裡,總有些不文明的行為經常出現。校園中隨處丟棄的飯盒,飲料瓶,聽著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髒話,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麼?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自己卻吝於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教育有什麼區別!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文明,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文明的行為。
文明需要大家來參與,文明需要大家共同來營造,讓我們從我做起,從身邊文明禮儀伴我行。
【篇六:文明禮儀伴我行】
從前,我覺得「人人講文明」、「處處講文明」、「事事講文明」都是嘴巴上喊的口號。文明,在我眼裡就是別人的事,像乘車讓座,說是這麼說,可很少人讓過座;再比如撿紙,誰會在馬路上彎下腰撿廢紙啊,大家都覺得很丟臉……但在前不久發生的一件事徹底改變了我的想法。這件事讓我深深體會到文明就藏在生活中一些不經意的舉動裡。
那是一個傍晚,夕陽已經掛在天邊。我也熬到了放學,見媽媽沒來接我,便在校門口焦急地等待著。這時,一位校服外面還披著一件羽絨服、眼睛撲閃撲閃的小女孩和同學們說說笑笑地走出校園。剛出校門,就開心地朝一位爺爺奔過去。
我正要向同學借電話打給媽媽時,一個畫面使我感動了。那位小女孩的爺爺正關切地問:「書包重吧?要不要我來幫你拎?」「不用了,爺爺,我的書包輕得很!」小女孩大概二年級,一派天真可愛的樣子。我聽了輕輕地笑了起來,一下子想起自己二年級的模樣。當他們經過我身邊時,爺爺又說:「還是我來拎吧!」沒等小女孩回答,便自顧自地把書包從孫女的肩上取了下來,「哎喲,書包可真沉呀!你還說很輕!」爺爺眼睛一亮,神秘地問:「你,是不是不想讓我受累呀?」小女孩臉紅了:「我……我,才不是呢!對了,我有一個東西忘在書包裡了,我拿一下。」我見小女孩要拿東西,感到很疑惑,誰知,只見她一接過書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書包背在自己身上,抖了拌身子,「唰」一聲就跑遠了,一邊跑一邊說:「爺爺上當了,爺爺上當了!」爺爺一愣,隨即醒悟過來,哭笑不得地搖搖頭,去追孫女了。
見到這一幕,看著他們遠去的身影,我愣住了,忽然覺得臉熱辣辣地燒起來。多懂事的小女孩啊,她寧願自己受累,也不想讓爺爺吃苦,那個善意的謊言裡,藏著多少對爺爺的愛,對爺爺的孝順啊!文明禮儀中的孝順長輩她做到了,可我卻沒做到。每次我都一看見媽媽,就一邊忙不迭地把書包卸下來,衝媽媽一甩,一邊抱怨她:「這麼晚才來,我都餓死了!」我光顧著抱怨,卻從不曾看見媽媽疲憊的臉色。想起來,我真是羞愧地無地自容啊!
是的,文明禮儀伴我行不應該只是嘴上說說,文明禮儀應該從點滴做起,從生活小事養成。只有人人都養成了文明做事的好習慣,大家才能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我們才能擁有一個文明的城市。為了使文明禮儀伴我們一生,讓我們從孝順長輩做起吧!
【篇七:文明禮儀伴我行】
中國古代思想家荀子曾說過: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這話一點兒也沒錯,上下五千年到至今,從君臣之禮到同僚之禮,從文武之禮到鄰禮,無處都需要文明之禮。
讓我們把目光看到西漢時期:漢高祖劉邦有一個能說會道的謀士,叫蕭何,他嘴上功夫十分了得。就是靠著這條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劉邦對手——項羽手下的猛將黥布,使黥布歸順於他。按道理,劉邦得到一個這麼厲害的猛將,應該高接遠迎。可劉邦原本是個無賴,是個市井之徒,沒什麼學問和文化,更不用說禮儀了。自從稱帝,就更加得意揚揚、目中無人。當黥布興衝衝來晉見劉邦時,劉邦竟悠閒自得地走在床上洗腳。黥布火冒三丈、二話不說,掉頭就走。這是,劉邦才意識到自己的無禮,忙赤腳去追,向黥布連連道歉,請他原諒,才勉強留住黥布。劉邦不重禮儀,險些氣走一位勇將。從這點值得我們深思。
不僅古代需要文明禮儀,近代也需要。
有一個叫福特的年輕人,大學畢業後去一家汽車公司應聘。不巧的是,跟他去應聘還有三四個,而且學歷都高過他。可最後還是讓福特應聘上去了。為什麼呢?原來董事長故意把一張沾滿墨汁的紙,看誰把它拾氣丟進垃圾桶,想測驗這些應聘的人誰有文明禮儀。可除了福特以外,其他人都視而不見,福特就這樣成功的應聘上去。由於有文明,福特才會成功地應聘上去,可見文明的魔力。
培根曾經說過:行為舉止是心靈的外衣,沒錯,日常生活中的站、坐、走、臥等姿態,也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從中就能直接反映出你的內在素質,還影響他人對你的印象和評價。可見,注意保持良好的姿態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我們要爭做一個「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臥如弓」的彬彬有禮的文明學生。
做文明學生,就要有文明的行為。《禮記》中告誡他人: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所以我們要處處文明,要拒絕暴力,遠離野蠻,得饒人處且饒人。同學們之間難免會發生一些小誤會、小摩擦。我們可以一笑了之,切不要以拳論英雄。如果打起來的話,不管輕重,後果不堪設想。請同學們牢記:暴力不能解決一切,只能把事情推向另一個更深的火抗。
做文明學生,就要自覺養成文明習慣。俗話說得好:學好三年、學壞三天。所以我們處處要謹慎,控制情緒。不打架、不玩危險遊戲。保護環境,種樹栽花,不亂丟垃圾,見垃圾拾起,隨手丟進垃圾桶。淨化校園,淨化祖國。
文明就像中國著名的瓷器,禮儀就像中國傳統的絲綢,文明禮儀不是「老古董」,而是流光溢彩、充滿新鮮血液的中國文化,是推進中國蒸蒸日上、蓬勃發展的動力!讓外國人的人民豎起大拇指:「中國不愧是『禮儀之邦』!」
【篇八:文明禮儀伴我行】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會再來;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於有錢沒錢;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我們偉大的祖國素以「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著稱於世,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十分注重文明禮儀。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多少名人志士以禮待人的故事至今還被人們廣泛傳誦,「孔融讓梨」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由此可見,文明也是一個國家的冶國之本。
做一個文明的人,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基礎,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敬不孝,那麼面對社會上的老人怎麼會尊?看見幼兒怎麼會愛?他根本沒有權利涉及道德,否則將會是對道德的褻瀆。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有「香九齡,能溫席」,得到無數人傳譽;現有「全國道德模範李美麗無怨無悔照顧公婆的事跡」,感動世人。今天我們做文明少年,必須由此開始。
做一個文明的人,其次是要講文明、講禮儀。
文明禮儀是律已、敬禮的一種行為規範,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體現。在生活中我們要知禮、講禮、善禮,做個文明人,不要亂丟垃圾;不在公共場所隨地吐痰、大聲喧譁;在公交車上給老、弱、病、殘、孕,以及抱小孩的乘客讓座;按照交通指示和標誌行走,不闖紅燈;要保護環境衛生,不踐踏草坪,不隨手摘花。毫不置疑地說,文明禮貌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生活中處處都顯示著我們的道德品質。
現在,我們正處於人生中最關鍵的成長時期,這個時期的所作所為,將潛移默化的影響到自身的道德品質,如果我們不在此時抓好自身道德素質的培養,那我們即便擁有了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於人於己於社會又有何用呢?所以,我們首先應該做一個懂文明、有禮貌的謙謙君子,然後才是成才,不能做一部單純掌握知識技能的機器,而要成為一個身心和諧發展的人。文明就是我們素質的前沿,擁有文明,那我們就擁有了世界上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文明需要大家來參與,文明的氛圍要靠大家共同來營造,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讓文明禮儀伴著我們成長。
[文明禮儀伴我行優秀作文8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