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颱風叫山竹?颱風是如何命名的?
2023-03-31 12:37:01 1
號稱廣東史上最大颱風「山竹」,將會在近日登陸。
1.颱風是怎樣形成的?
超強颱風,又稱超級颱風或超級強烈颱風(SuperTyphoon)是指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51.0米/秒(即16級或以上)的熱帶氣旋,是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中最猛烈的分級,即低至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每小時160公裡,高至每小時240公裡。這種風力,陸地少見,極具破壞力。在海上,海浪為逾14米或以上的極巨浪,漫天白沫,能見度極低的情況。故超強颱風的風力明顯更甚,其具有災害性的破壞力。由此看來,中心風力17級的「山竹」寶寶可稱得上是當之無愧的年度風王!
一般說來,一個颱風的發生,需要具備以下幾個基本條件:
首先要有足夠廣闊的熱帶洋面,這個洋面不僅要求海水表面溫度要高於26.5℃,而且在60米深的一層海水裡,水溫都要超過這個數值。其中廣闊的洋面是形成颱風時的必要自然環境,因為颱風內部空氣分子間的摩擦,每天平均要消耗3100-4000卡/釐米**2的能量,這個巨大的能量只有廣闊的熱帶海洋釋放出的潛熱才可能供應。另外,熱帶氣旋周圍旋轉的強風,會引起中心附近的海水翻騰,在氣壓降得很低的颱風中心甚至可以造成海洋表面向上湧起,繼而又向四周散開,於是海水從颱風中心向四周圍翻騰。颱風裡這種海水翻騰現象能影響到60米的深度。在海水溫度低於26.5℃的海洋面上,因熱能不夠,颱風很難維持。為了確保在這種翻騰作用過程中,海面溫度始終在26.5℃以上,這個暖水層必須有60米左右的厚度。
在颱風形成之前,預先要有一個弱的熱帶渦旋存在。我們知道,任何一部機器的運轉,都要消耗能量,這就要有能量來源。颱風也是一部「熱機」,它以如此巨大的規模和速度在那裡轉動,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要有能量來源。颱風的能量是來自熱帶海洋上的水汽。在一個事先已經存在的熱帶渦旋裡,渦旋內的氣壓比四周低,周圍的空氣挾帶大量的水汽流向渦旋中心,並在渦旋區內產生向上運動;溼空氣上升,水汽凝結,釋放出巨大的凝結潛熱,才能促使颱風這部大機器運轉。所以,既使有了高溫高溼的熱帶洋面供應水汽,如果沒有空氣強烈上升,產生凝結釋放潛熱過程,颱風也不可能形成。所以,空氣的上升運動是生成和維持颱風的一個重要因素。然而,其必要條件則是先存在一個弱的熱帶渦旋。
要有足夠大的地球自轉偏向力,因赤道的地轉偏向力為零,而向兩極逐漸增大,故颱風發生地點大約離開赤道5個緯度以上。由於地球的自轉,便產生了一個使空氣流向改變的力,稱為「地球自轉偏向力」。在旋轉的地球上,地球自轉的作用使周圍空氣很難直接流進低氣壓,而是沿著低氣壓的中心作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北半球)。
在弱低壓上方,高低空之間的風向風速差別要小。在這種情況下,上下空氣柱一致行動,高層空氣中熱量容易積聚,從而增暖。氣旋一旦生成,在摩擦層以上的環境氣流將沿等壓線流動,高層增暖作用也就能進一步完成。在20°N以北地區,氣候條件發生了變化,主要是高層風很大,不利於增暖,颱風不易出現。
上面所講的只是颱風產生的必要條件,具備這些條件,不等於就有颱風發生。颱風發生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至今尚未徹底搞清
2.颱風命名法
颱風的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一個命名表,然後按順序年復一年地循環重複使用。命名表共有140個名字,分別由WMO(世界氣象組織)所屬的亞太地區的柬埔寨、中國、朝鮮、中國香港、日本、寮國、中國澳門、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以及越南等14個成員國和地區提供,每個國家或地區提供10個名字。這140個名字分成10組,每組的14個名字,按每個成員國英文名稱的字母順序依次排列,按順序循環使用。
2000年以前還沒有出臺統一的命名規則時,中國都是用編號來稱呼颱風的。而歐美國家一般是用人名來稱呼它。
為了避免各國亂七八糟取名,造成稱謂混亂,1997年,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決定統一颱風命名規則,2000年起投入使用。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的一個命名表,然後按順序年復一年地環循重複使用。
當一個熱帶氣旋達到熱帶風暴強度後便可稱之為颱風。而颱風國際上統一的熱帶氣旋命名法是由熱帶氣旋形成並影響的周邊國家和地區共同事先制定的一個命名表,然後按順序年復一年地循環重複使用。命名表首先給出英文名,各個成員國家可以根據發音或意義將命名譯至當地語言。
這些颱風的名字也暴露出了各個國家的小心思,中國是神話控,玉兔、悟空就能很好的證明;日本是星座控,天秤、摩羯;東南亞國家則是自然控,山竹就是泰國取的名字!
3.那些年曾被除名的颱風
當一個熱帶氣旋名稱被使用,造成某個或多個成員國家的巨大損失,這個名稱將會永久除名並停止使用。遭遇損失的成員國家可以向世界氣象組織提出上訴,將名稱除名。但颱風被除名也有例外,有些颱風被除名的原因是「純技術性」的,純粹以名稱本身因素被退役的。
秋颱風通常是指9-11月生成的颱風,雖然其成員數少於夏季颱風,但是它們的影響力卻足以與夏季颱風並肩而立。
秋臺有三大特點:路徑和移速多變、強度較大、造成損失更嚴重。1949至2014年,秋颱風共生成755個,其中超強颱風有211個,佔比27.9%(夏颱風中超強颱風的比例只有16.3%)。
秋季更容易出現強度更強的颱風,太陽直射點向南移動,偏暖的海溫將會給颱風提供充足的能量。秋臺還會與北方南下的冷空氣聯手,它們倆一冷一暖、氣壓一高一低,相遇後受影響區域的風力強勁,激發出的降水也更強。
雖然我們內地不用擔心颱風,但是沿海地區只要掌握了正確的避險知識,颱風來了也是不用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