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摩擦中的大豆問題
2023-03-31 16:29:57
本文綜合自環球時報、觀察者網 進口大豆瘋狂蠶食國產大豆市場份額:眾所周知,中國大豆種植歷史悠久,曾經是全球最大的大豆生產國和出口國,後被其他國家超越。1995年中國還是大豆淨出口國,但在短短幾年時間裡,就轉變為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1996年,我國成為大豆的淨進口國,來源主要是美國和巴西的轉基因大豆,目前,中國對全世界大豆生產量的消費已經超過了60%。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我國共進口大豆9352萬噸,首次超過9000萬噸,創下歷史新高。農業部預計,下一年度,我國進口大豆的數量將超過9597萬噸。目前,國內的大豆有85%以上來自進口。據農業部官員此前介紹,我國進口大豆目前主要用於兩方面:一是飼料豆粕,二是食用豆油。以食用豆油為例,在十幾億人食用油大量增加的背景下,人均使用量年消費從80年代初的2.6公斤增加到目前的22公斤,在這樣大量增加的背景下,我國進口大豆是必須的、難免的。 中國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7年,中國大豆進口量由5479.8萬噸增加到9552.6萬噸,增加了4072.8萬噸,增幅高達74.3%。在進口大豆激增的同時,中國大豆產量遭遇連年下滑,2016年僅為1294萬噸,不及進口量的七分之一。中國大豆市場需求85%以上依賴於國際市場供給,在世界大豆主產國中,中國大豆的進口貿易依存度最高。 隨著大豆進口的持續快速增長,中國國產大豆在國內市場的份額驟降,從2010年的22%跌至2016年的13%。由於進口大豆基本用於榨油,進口大豆對國產榨油用大豆生產影響最為顯著。2010/11年度,598萬噸國產大豆用於榨油,佔國內大豆總產量的39.7%;到2016/17年度,國產榨油用大豆僅剩140萬噸,佔國內大豆總產量的10.9%,僅佔國產榨油用大豆總量的1.6%。 進口大豆瘋狂蠶食國產大豆市場份額,重要原因是一些外國大豆、特別是美國大豆獲得了巨額補貼。儘管美方一再聲稱補貼佔產值的比例小、且符合世貿組織規則,但實際上美國政府給豆農提供了巨額的補貼,帶來不公平競爭優勢,使其得以用很低的價格對中國市場進行傾銷,對全球市場產生衝擊。 此外,以美國企業為主的跨國糧商壟斷操縱,國際市場需求不足,也進一步加劇了大豆國內外價格倒掛現象。國產大豆價格持續受到進口低價大豆的衝擊,豆農生產效益不斷下降,「賣豆難」的情況屢見不鮮,產業發展缺乏必要動力,不僅使大豆生產萎縮,同時使得大豆科研、技術推廣、產前產後服務等整個產業鏈均缺乏投入意願。
中國是美國大豆最大的買家 與中國大豆播種面積和產量逐年下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10年以來,美國大豆播種面積和產量均呈增長趨勢,成為全球大豆主要的生產國與出口國。 美官方數據顯示,美國大豆播種面積由2010年的4.65億畝增加至2017年的5.43億畝,增幅16.8%;產量由9066.3萬噸增加至2017年的11951.8萬噸,增幅31.8%。在2016/2017種植季中,美國大豆產量和庫存的增加是全球大豆產量和庫存增加的重要因素。其中,美國大豆增產量約佔全球大豆增產量的30%,美國大豆庫存增量約佔全球大豆庫存增量的50%。美國生產大豆遠超美國內市場需求,一半用於出口,這是造成國際大豆供過於求局面的重要因素。 由於大規模畜牧業的蓬勃發展,以及高蛋白飼料用糧短缺推動豆粕消費,中國的大豆進口量已於近年來攀升至歷史新高,同時,美國也把中國視為全球最大的大豆市場。 2010年至2017年,中國自美國大豆進口量從2359.7萬噸增至3285.6萬噸,增幅39.2%。進口額從113.2億美元增至139.5億美元,增幅23.2%。中國是美國大豆最大的買家,且佔比不斷上升。2017年,中國進口的美國大豆佔美大豆出口總量的57%,超過其他國家進口美國大豆的總和。可以說,是中國的國內需求和消費市場支撐了美國大豆產業的蓬勃發展,而代價就是中國大豆產業的日漸衰弱。 中國進口了美國出口大豆的絕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