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拉大炮:二戰時期的超級射程巨炮 為它服務的人就上千
2023-03-30 14:02:24 3
二戰時期的納粹德國可以說是所向披靡,很多的歐洲國家都陷入了水深火熱的地步,而納粹德國在徵服世界的時候也研製出很多令人震驚的武器,多拉大炮就是其中之一,一門超射程的大炮,僅炮管就長32.48米,是當時世界上最重、口徑最大的巨炮,下面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它的故事。
多拉大炮介紹:
多拉大炮是一門超射程炮,是希特勒上臺後秘密研製的第二臺超巨型火炮,多拉大炮身管長32.48米,全長42.9米,口徑800毫米,火炮全重1329噸。這是世界上重量最重、口徑最大的巨炮,炮膛內可蹲下一個士兵,德軍稱這門炮為「多拉大炮」。它發射的炮彈有兩種,一種是榴彈,彈重4.81噸,射程47千米;另一種是混凝土破壞彈,彈重7.1噸,射程38千米。
多拉大炮的由來:
1942年夏天,希特勒調集237個師的兵力,在蘇德戰場南部地區發動大規模進攻,妄圖一舉全殲部署在頓河東岸的蘇軍,進而攻佔著名的高加索石油區。蘇軍為了抵抗德寇的進攻,在塞瓦斯託波爾戰略要地築起堅固的防禦工事和地下彈藥庫,決心進行持久防禦。不料有一天上午,突然傳來轟隆隆的巨響,一座秘密彈藥庫發生意外爆炸。這座彈藥庫是動員數千軍民經過長期苦戰建造起來的。為了防禦敵機轟炸或炮火襲擊,彈藥庫建造在地下30米的深處,上面覆蓋有厚厚的鋼筋混凝土,裡面儲藏了大量武器彈藥。
究竟什麼原因引起這次爆炸?長期以來眾說紛壇。有人分析是德國斯圖卡轟炸機扔下了巨型炸彈,有的說是德國派遣間諜破壞的。直到戰爭結束後很長時間,美國某軍事刊物才披露真相,說是在清理廢墟時發現有個直徑特別大的彈坑,德軍使用超重型火炮發射的巨型炮彈擊中了彈藥庫,引起鏈式反應般的彈藥爆炸,毀滅了這座無比堅固的地下建築物。這就是二次大戰中的納粹德國製造的駭人聽聞的超級大炮----800毫米的多拉炮列車炮。
多拉大炮的特點:
這樣的龐然大物在裝配、運輸和射擊試驗時遇到極大困難。在試驗彈道性能時,裝彈機還不太完善,只好用一臺起重機把4噸重的炮彈吊送到炮身尾部,再用一輛輕型坦克把它猛地推撞到炮膛裡。為了把火炮運送到試驗場,特地設計了3輛構造特別的巨型運輸列車。沿途的橋梁無法承受這樣大的重量,列車只好繞過很長的彎路而行駛。到達陣地後,先用2臺巨型起重機吊裝底座,然後安裝炮架、炮管和裝彈機構,全部工作由1名少將指揮1400餘人奮戰3個星期才完成,高矗的巨炮十分雄偉壯觀。為了預防蘇軍飛機轟炸,陣地四局部署了高炮部隊和警戒飛機,大量步兵、巡警和警犬在周圍10千米內日夜巡邏。一旦發現敵機轟炸,立即由化學兵施放煙幕掩護。參加指揮、操作、警衛的總人數達到4000人以上,它的炮彈也是駭人聽聞,每一枚穿甲彈重7.1噸,一枚高爆彈重4.8噸,推進燃料在1.8噸到2噸。
多拉大炮的實戰事件:
1.巨炮製成後被命名為「多拉」炮,原計劃攻擊馬其諾防線,可是這時法國已經投降。蘇德戰場迫切需要重型火炮,於是「多拉」炮被運到黑海之濱,襲擊了塞瓦斯託波爾的地下工事,8月中旬又被運往史達林格勒,但是德國在此戰中慘敗,9月為免被俘「多拉」又匆匆運回,「多拉」列車炮又會同「卡爾」「洛奇」和「迪沃」等巨型臼炮參與對1944年華沙起義的鎮壓行動,德軍在蘇聯重兵壓境,自身難保的情況下,為鎮壓波蘭人民的反抗,竟不顧彈藥吃緊,極其殘酷地有組織和分步驟的炮轟和爆破,將華沙全城幾乎痍為平地。
2.1942年5月,德軍圍攻蘇聯的塞瓦斯託波爾要塞,久攻不下。多拉大炮被調往前線。6月7日,在攻克塞瓦斯託波爾要塞的戰鬥中,火炮特別是多拉大炮立下了汗馬功勞。多拉大炮向該要塞的7個主要目標共發射了48發巨型炮彈,目標全部被摧毀。劇烈的爆炸聲似電閃雷鳴,驚天動地,一股股濃煙從要塞升起。炮彈降落之處, 立即化為廢墟,尤其是其中有一發炮彈擊毀了在席費拉亞灣北岸埋在巖石下30米深的一個巨型彈藥庫。令德軍和蘇軍都為之震驚。它平均每發射7發炮彈便能摧毀一個目標,精度驚人。儘管人們認為「大多拉」的真正效力與製造它的成本不成比例,即效費比很低,但「大多拉」在克裡米亞的出色表現令參戰的將士終身難忘。在攻下塞爾斯託波爾要塞後,多拉大炮又參加了史達林格勒攻城戰,為了避免為敵人繳獲,德軍拆毀了多拉大炮,但還是有些炮管被同盟國繳獲。
多拉大炮的結局:
1944年底時,德軍很可能是因為它高昂的造價而主動放棄。他的總製造成本大約為700萬馬克,這還不包括支持設備。每輛虎王坦克的造價按321500馬克算,多拉炮相當於至少21輛虎王坦克的造價。而且,還需要消耗大量人力資源,為它服務的1720人中,大部分都是技術一流的工程人員。二戰結束時,「大多拉」成為蘇聯紅軍的戰利品,以後又被運到盟軍佔領區,成為盟軍研究巨炮的樣品。最後,這座空前絕後的超級巨炮被盟軍拆解,結束了它短暫而奇特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