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中國「最可怕」的王族:錢氏憑什麼千年不衰?

2023-04-01 22:52:12

  中國「最可怕」的王族:錢氏憑什麼千年不衰?今天趣歷史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起源於宋朝的百家姓,首句是「趙錢孫李」,這個座次儼然是當時的四大家族。

  我們都知道,宋朝是趙家天下,趙氏在百家姓排第一很好理解,但是錢氏為什麼能夠排第二呢?

  這得從錢氏始祖錢鏐說起。

  錢鏐,被奉為錢氏始祖。

  錢鏐生在唐朝末年,在群雄割據的時代,依靠戰功,獲得中央信任。他擁兵兩浙,卻未恃寵而驕,而是告誡子孫「永不稱帝」。

  公元902年,唐朝中央冊封錢鏐為越王。

  5年後,朱溫篡奪皇位,改國號為梁,並冊封錢鏐為吳越王。

  這時,手下部將紛紛建議錢鏐拒絕封號,出兵討伐朱溫。

  錢鏐拒絕出兵,在部將面前折箭為誓,保證世代歸順中原,不搞分裂,讓百姓免受戰亂之苦。

  整個五代十國時期,錢鏐和他的後繼者,沒有參與各種以領土擴張為目的的戰爭,而是以「保境安民,發展農商」為基本國策,留心地方治理,著力發展經濟,在中國最動亂的歷史階段中創造了一個奇蹟——

  中原地區群雄紛爭,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吳越國卻迎來了最好的和平發展時期,江南人民安居樂業,從不受戰爭影響。

  當時,吳越國擁有天下三分之二的財富。以此為起點,長三角地區崛起為中國近千年來最富裕的地區,影響迄今。

  公元932年,錢鏐臨終前,告誡兒子錢元瓘說,錢氏子孫要好好守住吳越,忠心侍奉中原王朝,即便是改朝換代,也不能失禮。

  不僅如此,錢鏐生前常說:「民為社稷之本。民為貴,社稷次之,免動幹戈即所以愛民也。」他屢次教誡子孫,要度德量力而識時務,「如遇真主,宜速歸附」。

  這樣,吳越國歷經三代五王,到錢鏐之孫錢弘俶在位時,大宋統一天下的趨勢已經很明顯。錢弘俶審時度勢,遵從祖訓,以天下蒼生為念,決定納土歸宋。

  江南繁盛千年,是由錢鏐祖孫三代打下的基礎。

  公元978年,錢弘俶自綁雙手入京,將所轄土地、民眾悉數獻給大宋。大宋不費一兵一卒,就把吳越國納入版圖,實現統一。

  對此,蘇軾曾高度評價錢氏家族治理吳越國的成績,說「其民至於老死,不識兵革,四時嬉遊,歌鼓之聲相聞,至今不廢,其有德於斯民甚厚」。

  錢弘俶自願納土歸宋,也為錢氏家族在宋代贏得了相當的「政治待遇」。錢氏名列百家姓第二,就是這種待遇的具體表現。

  更為難得的是,歷史車輪滾滾,中國多少皇室貴胄早已零落成泥碾作塵,而以錢鏐為始祖的吳越錢氏家族,卻能翻越千年,長盛不衰,尤其是在近現代以後,一下子湧現出一大批超一流的人才,成為中國最耀眼的家族之一。

  這是什麼道理呢?

  杭州,錢王祠牌坊。

  歷史學家熊月之有一個觀點,他說:

  中國傳統的改朝換代往往採取革命的手段,以顛覆性的、非延續性的方式,直接把原來的朝代推翻,因此,皇室集團的人往往成為被剷除的對象,其家族積累的資源一般就此中斷,無以為繼。比如清朝推翻明朝以後,以朱元璋為代表的朱氏家族就不可能成為社會顯赫的一支了。這就是中國傳統為什麼很少有大的家族代代相傳,即古話所謂的「千年土地八百主」,「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因為這個客觀存在的政治原因,中國歷史上不少家族都存在中斷現象。

  錢氏家族是鮮有的例外,原因之一恰恰在於錢弘俶在改朝換代之際採取了納土歸宋的方式,以統一換取和平。作為回饋,趙宋政權則採取了保護錢氏家族延續性的措施。

  這讓錢氏家族在最危險的關頭,挺了過來。

  另一個原因則是,錢鏐做吳越王的時候,把他的33個兒子分派到吳越各地進行統治。他們的子孫成為當地最有實力的家族,隨後散處各地,發展成為很大的宗族力量。

  錢氏家族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帶。這個區域在唐代以後是中國經濟最發達、文化最昌盛的地方,近代以後則是中國最早接觸和吸收西方文化的地方之一。

  毫無疑問,這個區位環境對於錢氏家族的興盛,有如大海之於大魚。

  江南這塊寶地,與錢氏家族相互成全。

  據統計,整個宋代,錢氏家族中,有320多人得中進士。這些錢氏精英雖然在政治上未曾扮演過轟轟烈烈的角色,但他們在學術、文化、醫學等領域成果斐然,出現了錢藻、錢惟演等一批名家。

  從宋代起,錢氏家族藉助五代十國時期作為地方第一家族的積累,實現了從政治家族向文化家族的成功轉型。

  北宋中後期以後,人們膜拜錢氏家族,已經不是因為其當初納土歸宋的義舉,而是因為這個家族人才輩出,崛起成為一個顯赫的文化世家。

  宋人王明清對錢氏家族推崇備至,說:「富貴文物三百年相續,前代所未見也。」

  錢氏後人並不以曾經的顯貴身份為豪,反而更加注重家族中文採風流的傳承。這種文化內核,像血液一樣被傳承、積澱、浸染,澤被後世。

  近代以後,錢氏家族迎來人才大爆炸時代。這個綿延千年的家族,進入前所未有的人才收穫期。

  特別是在科技和文史兩個領域,錢氏家族的人才之盛,放眼全國,幾乎沒有一個家族能出其右。

  以「科技三錢」為代表:「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出自杭州錢氏,「中國近代力學之父」錢偉長,出自無錫錢氏,「中國原子彈之父」錢三強,出自湖州錢氏。

  200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錢永健,祖籍杭州,是錢學森的堂侄。因為家裡有一群工程師,錢永健自稱為「分子工程師」。對於自己的職業,他說:「我註定了要繼承家族的血統,似乎生來就要做這樣的工作,走這樣的道路。」

  此外,錢氏家族走出多名兩院院士,被認為是出院士最多的家族。

  在文史領域,錢氏家族在近現代則走出了錢玄同、錢穆、錢基博、錢鍾書、錢仲聯等大師級人物。

  錢鍾書,文史通才,被譽為「活百科全書」。

  民間流傳一句話,高度概括了近代以來江南錢氏家族人才井噴的情況:一諾獎,二外交家,三科學家,四國學大師,五全國政協副主席,十八兩院院士。

  據稱,當代國內外科學院院士以上的錢氏名人有100多位,分布在50多個國家和地區。

  對此,無錫錢氏後人錢志仁曾表示無法核實這一數據,但他說,無錫錢家確實出了10位院士:臺灣「中研院」院士錢穆,中科院院士錢偉長(錢穆侄子)、錢鍾韓(錢鍾書堂弟)、錢臨照、錢令希、錢逸泰以及江陰錢保功,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易(錢穆長女)、錢鳴高,中科院學部委員(相當於院士)錢俊瑞。

  更令人驚奇的是,錢氏家族走出了很多「父子檔」精英,比如錢基博、錢鍾書父子,錢玄同、錢三強父子,錢穆、錢遜、錢易父子(女),錢均夫、錢學森父子,錢學榘、錢永健父子等等。

  小家庭內部的人才承續如此自然,人才密度如此之高,某種程度上證明了錢氏這個大家族長盛不衰,除了時代與區域的因素,肯定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杭州,錢王祠。

  答案其實在錢氏家族的始祖和精神偶像那裡,早就寫好了。

  錢鏐在位時,曾作八訓,用於教誨子孫後代,後來進一步擴充為遺訓,作為錢氏子孫立身處世的準則,並且嚴令子孫必須恪守,不得違背:

  「子孫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便是壞我家風,須當鳴鼓而攻。」

  千百年來,錢鏐家訓成為錢氏子孫後代行動的準繩。錢氏家族千年不散、人才輩出的文化密碼,就藏在一部《錢氏家訓》裡面。

  家訓塑造家風,而良好的家風是錢氏家族興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我們今天也在熱議家風,懂得良好家風對於子女成才的重要性,但很多人可能忽略了說和做的關係:在家庭內部推一個能說的當新聞發言人,對著稿子念我們家有多高尚,儘量用上一些好詞、大詞,提幾點希望,這就是我們家的家風了。

  是這樣嗎?

  絕對不是。錢氏家訓是根據這個家族的始祖的所作所為,逐步提煉和完善而成,進而作為整個家族行為規範的指導,反過來影響和重塑家族的歷史。

  也就是說,錢氏家訓是人家已經做出來的事實,不是提出來的希望。

  家訓,落實了才叫家風,寫在紙上、停在嘴上,只能叫「家封」,封起來落灰塵而已。

  錢氏家訓僅600多字,分為個人、家庭、社會、國家4節。

  我們來看看錢氏家訓具體如何塑造了這個一流家族的家風歷史。

  「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

  這句話出自錢氏家訓的國家篇,很明顯,這是教導家族之人要做一個對國家社會有用的人,而不汲汲於個人私利。

  當初錢鏐不參與亂世中的爭權奪利,不參與擴大領土之爭,作為一方雄主,卻遏制住自己及後繼者稱帝的欲望,其實就是不謀一身之利、只謀天下之利的具體實踐。到了錢弘俶主動納土歸宋,亦是出於同樣考慮:一個人、一個家族的名位,與天下百姓的安危相比,孰輕孰重,不言自明。

  江南人迄今感念錢王的恩德,不是沒有原因的。

  近代以後,仍能看到錢氏族人將這條家訓貫徹得十分到位。「科技三錢」的愛國舉動,以及在關鍵時刻的選擇,就是最好的註腳。

  錢三強和妻子何澤慧,1946年在法國結婚後,一起研究原子核裂變。他們發表的論文在國際科學界引起巨大轟動,當時很多媒體稱他們是「中國的居裡夫婦」。

  然而,當所有人都認定錢三強夫婦將會留在歐洲搞研究,向諾貝爾獎發起衝擊的時候,他們卻毅然決定回國。

  錢三強後來解釋了他們回國的動因,令人動容。他說:

  回到貧窮落後、戰火紛飛的中國,恐怕很難在科學實驗上有所作為。不過,我們更加清楚的是:雖然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卻是有祖國的。正因為祖國貧窮落後,才更需要科學工作者努力去改變她的面貌。我們當年背井離鄉、遠涉重洋,到歐洲留學,目的就是為了學到現今的科學技術,好回去報效祖國。我們怎能改變自己的初衷呢?應該回到祖國去,和其他科學家一起,使原子核這門新興科學在祖國的土地上生根、開花、結果。

  1948年6月,錢三強夫婦帶著尚在襁褓中的兒女,回到闊別11年的祖國。

  同樣的選擇,幾年後在錢學森身上重演。當他決定回國而遭到美國軟禁和威脅時,時時以「我是中國人,當然忠於中國人民」表明心跡,歷經艱險,義無反顧,回到了一窮二白的祖國。

  錢學森之子錢永剛曾經說過,父親從不會對他講「你長大要愛國、要報效社會」這類話,但是卻用實際行動告訴自己要熱愛這個國家,服務社會,服務人民。他不但把精力奉獻給祖國的科研事業,而且大額獎金基本都捐了出去,支持國家的科研教育事業。耳濡目染,錢氏子孫都知道如何對待獲獎,如何看待名利。

  錢學森(左),美國人說他抵得上五個師。

  「子孫雖愚,詩書須讀。」

  這條家訓表明錢氏家族重教育的傳統,是歷代錢氏族人英才輩出的重要保障。

  當被問到「錢家為什麼能出這麼多名人」時,錢偉長曾半開玩笑地回答說:「我們錢家人喜歡讀書,書讀多了容易當官,當官的容易出名。」

  事實上,愛讀書是真,出官員是假,錢家最出人才的領域是文史、科技大師,而不是大官。這得益於錢家的家學淵源,使得家庭教育在每個人成才的過程中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國學大師錢基博曾自述,他5歲就跟著長兄錢基成讀書,9歲時,已學完《四書》《易經》《尚書》《毛詩》《周禮》《禮記》《春秋左氏傳》《古文翼》等經典,而且都能背誦。10歲起,跟著伯父學策論,熟讀《史記》、唐宋八家文選。13歲起,讀司馬光《資治通鑑》、畢沅《續通鑑》,圈點七遍。

  試問,這樣紮實的家庭教育和基本功,如今有幾人能及?

  錢基博的兒子錢鍾書,童年所受的教育路徑基本也是如此。以至於錢家的長輩一度反對將孩子們送去學校,說他們的家庭教育水準已經遠超正規學校水平。

  錢家子弟,勤讀成風。

  楊絳在《我們仨》裡提過,有一段時間,他們的生活很貧困,家裡沒書可讀了,錢鍾書不知道從哪兒找出一本新華辭典讀了起來。楊絳覺得這也就隨便翻翻,沒想到錢鍾書這一看,就是長達半年多的時間。

  在《幹校六記》裡,楊絳還提到過一個細節,他們老兩口走到一個窩棚邊上的時候,楊絳問錢鍾書,就給咱倆這麼一個窩棚住行不行?錢鍾書想了想說,沒有書。

  錢偉長的父親去世得早,很多鄉鄰勸錢偉長的母親,叫兒子早點去做手工,賺錢來補貼家用。但她十分堅定地說:「我就是再苦再累,也要讓孩子讀書,因為我們錢家的家風和古訓是這麼要求的,我一定要為我們錢家留下幾顆讀書的種子。」

  曾國藩在談及對家族未來的希望時說:「吾不望代代得富貴,但願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讀書之種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禮儀之旗幟也。」

  錢氏家族的成功,正是源於此——代代有讀書種子!

  錢偉長晚年回憶錄《八十自述》。

  其實,錢氏家族中的貧困子弟,也從不用擔心想讀書而無書可讀。因為從宋代開始,錢氏家族就形成了族內相互扶攜、相互幫助的風氣。

  這也與錢氏家訓的訓誡有關,家訓中明確要求:

  「家富提攜宗族,歲飢賑濟親朋。」

  為了讓族中的貧困子弟有書可讀,各地的錢家族人均設立了義田、義莊、祭田,並明文規定其中一部分田產或盈利必須作為教育經費。這種早期的「教育基金」模式,保證了錢氏子孫無論貧富,都有受教育的機會。

  無錫七房橋的「懷海義莊」就是一個典範,錢穆和侄子錢偉長都是在義莊資助下才得以上學的。

  等到錢偉長升入初中,錢穆已擔任中小學老師,他秉承祖訓,接過撫養、教育錢偉長的重任,包攬了錢偉長初中、高中和大學的讀書費用,以及人生教導責任。

  對此,錢偉長晚年在《八十自述》中說,「融樂的家庭及長輩的楷模,啟迪著像我這樣的年輕人,懂得潔身自好,刻苦自勵,胸懷坦蕩,積極求知,安貧正派」。

  杭州,錢王塑像。

  所以,我們不僅要看到這個家族的厲害,還要看到厲害的背後都是有原因的,有傳統家風和制度設計的支撐。

  古語說: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作為曾經雄霸一方的王族,錢氏家族沒有為子孫後代留下深宅大院,也未曾留下萬貫家財,而是留下了自強不息的精神力量,以及修身自重的道德規範。

  誰曾想到,正是這些「天下最笨」的傳統,把一個僅佔中國千分之二人口的家族推上了歷史的巔峰,讓多少大富大貴之家望塵莫及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同类文章
 霍金承認有鬼神,並給出科學依據解釋

霍金承認有鬼神,並給出科學依據解釋

人們對鬼神總是有各種各樣的爭論,有的人相信鬼神的存在,並對此深信不疑,害怕獨自行走於黑暗之中,有什麼奇怪的風吹草動,他們都會覺得是鬼在作祟。但在如今的二十一世紀,很多人都開始相信科學,認為鬼神一說實乃封建迷信。但是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霍金,卻發表言論說其實是有鬼神的存在的。關於霍金史蒂芬·威廉·霍金,
 唐玄宗簡介,李隆基怎麼死的,和武則天是什麼關係?

唐玄宗簡介,李隆基怎麼死的,和武則天是什麼關係?

強大的唐朝,雄圖大略的唐玄宗!唐朝,是中國最強大的朝代之一,因此中國人也被世界各國成為唐人!而唐朝之所以是中國最強大的時代之一,其中之一就是唐朝的統治者有很多都是勵精圖治,雄圖大略的君主,其中就包括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治下的開元盛世,是唐朝最強盛的時候,而唐玄宗本人和擁有「政啟開元,治宏貞觀」成就
 五色旗是中國國旗嗎?孫中山為什麼要換國旗呢

五色旗是中國國旗嗎?孫中山為什麼要換國旗呢

中國成立的時候一共有3面國旗,第一面是五色旗第二面是晴天白日旗,第三面是現在的五星旗.在推翻清朝的時候使用的五色旗為什麼國父孫中山卻不喜歡呢,而用了青天白日旗來代替呢小編來為你們說說民國的那些事.五色旗的來歷1912年1月3日到10日,新建立的民國各省代表會議與臨時參議院先後通過以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
 隆裕太后和袁世凱是什麼關係?臨死之前對溥儀說什麼了?

隆裕太后和袁世凱是什麼關係?臨死之前對溥儀說什麼了?

隆裕太后,葉赫那拉氏,滿洲鑲黃旗人,是慈禧的侄女,後來被欽定成婚第二年成為皇后,裕隆太后雖然沒有慈禧太后的政治天賦,但也絕不是一無是處的人,在最後還是權力保存了清皇室的威嚴退位讓國,之後便成為了袁世凱的妾,這裡面還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下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隆裕太后個人簡介:隆裕太后,葉赫那拉氏,
 1998年印尼屠華事件的傷亡是多少,華裔婦女遭遇了什麼?

1998年印尼屠華事件的傷亡是多少,華裔婦女遭遇了什麼?

大家還記得98年的那場印尼事件嗎?那個被稱為「黑色五月暴動」的事情還有人知道了解嗎?這是我們國家建國以來華人受到最嚴重的傷害的事件。你知道當時我國政府是什麼放應嗎?當時的華裔婦女遭遇了什麼?傷亡有多少?下面一起喝小編來了解一下吧!1998印尼屠華事件在1998年的5月13日,印度尼西亞這個國家中的棉
 清朝歷史上最悲催的一個皇帝\"光緒\"

清朝歷史上最悲催的一個皇帝\"光緒\"

大清朝統治了中國上百年,其中不乏出現了一些一代明君.比如什麼康熙乾隆之類的.不過在清末的時候.有一個清國皇帝是一個悲劇,他就是被後世熟知的光緒皇帝.清朝歷史上最悲催的一個皇帝光緒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湉,清德宗,光緒皇帝,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四歲登基,起初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光緒七年慈安太后崩
 司馬懿怎麼死的?墓地在哪裡

司馬懿怎麼死的?墓地在哪裡

說起司馬懿評論大多是包含著貶義,因為 本人城府太深,又善於心計。並且極能隱忍。所以才會成就他卓著的一生。那麼這樣一位擁有豐功偉績的人物關於他的死因歷史上是如何記載的呢!是真實的麼?司馬懿怎麼死的?民間傳說他是被報復致死的。這就和諸葛亮很有關係了,因為他是唯一能與諸葛亮抗衡的人,並且唐唐孔明都被他氣死
 尼布楚條約是中國得第一個不平定條約你可知道?

尼布楚條約是中國得第一個不平定條約你可知道?

大清朝在康熙皇帝手中可以說是蒸蒸日上飛速發展,開啟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代王朝,以大清朝當時的實力可以說沒有一個國家能匹敵,但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卻籤訂了一份中國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什麼是尼布楚條約?尼布楚條約是清朝和俄羅斯帝國之間籤訂的第一份邊界條約,由領事為內大臣索額圖、佟國綱等人同俄羅斯使團籤訂,內容
 我國保存最完整的東漢墓,塵封千年,謎團仍未解開。

我國保存最完整的東漢墓,塵封千年,謎團仍未解開。

在中國考古的歷史裡,海昏侯墓,是目前為止,保存最完整的東漢墓,墓主的身份,是漢代的一位君王,他叫劉賀。他可以說是歷史上幾個在位最短的皇帝之一,僅僅在位27天,就因荒淫和無作為被廢,看來作為漢武大帝的孫子,後世之臣仍然不會留些情面,史稱劉賀為漢廢帝,海昏侯,這些字眼真的含有一些貶義。不管怎麼說,海昏侯
 諸葛亮墓在哪?劉伯溫為何不敢挖諸葛亮墓?

諸葛亮墓在哪?劉伯溫為何不敢挖諸葛亮墓?

諸葛亮一生可以說是富有傳奇色彩,也為蜀漢政權的確立立下不小的功勞,而諸葛亮生前神機妙算,死後也早就猜到了定會有人來挖他的墳,諸葛亮墓到底在哪,有沒有被挖過呢,下面跟著小編一起去看看吧。諸葛亮墓傳聞:在諸葛亮死後曾留下三個計謀,一是斬魏延、二是退司馬、三是隱藏自己的墓,諸葛亮讓姜維找來11個人為他挖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