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沙治沙提供科技支撐——訪自治區科技廳(知識產權局)副巡視員雲濤
2023-04-02 12:41:17 3
庫布其,蒙語意為「弓上之弦」。總面積1.86萬平方公裡,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的北部,是中國第七大沙漠。經過30多年的治理,庫布其走出了一條立足中國、造福世界的沙漠綜合治理之路,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近日,自治區科技廳(知識產權局)副巡視員雲濤就自治區科技部門如何為防沙治沙提供科技支撐接受了媒體記者專訪。
記者:目前,內蒙古的防沙治沙工作中都有哪些成功的治沙模式?
雲濤:內蒙古是我國沙化土地較為集中、危害較為嚴重的省區之一。全區分布著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其、巴音溫都爾五大沙漠和呼倫貝爾、科爾沁、渾善達克、毛烏素、烏珠穆沁五大沙地。沙化面積達40.79萬平方公裡,全國排第二,佔自治區總面積的34.5%,大面積的沙化土地客觀上決定了防沙治沙的長期性和艱巨性。
長期以來,自治區始終把防沙治沙作為建設「祖國北部邊疆亮麗風景線」和「構築萬裡綠色長城」的戰略舉措。特別是十八大以來,自治區自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立足區域特點,綜合推進防沙治沙。在自治區黨委政府領導下,在國家科技部大力支持與指導下,自治區科技廳通過組織部署科技攻關、技術示範,應用推廣,形成了一系列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綜合治沙的典型模式。
一是企業為創新主體帶動防沙治沙。以庫布其模式為典型代表,因地制宜,積極支持企業發揮創新主體作用,衍生生態產業,以產業效益反哺防沙治沙。在庫布其沙漠、毛烏素沙地支持發展沙漠光伏產業、沙生灌木循環經濟產業,形成了「企業防沙治沙--獲得產業效益--反哺群眾造林治沙--擴大林沙草產業規模」的生態治理模式,探索實踐出「值得世界借鑑」的「庫布其模式」。
二是以高新技術開發區帶動防沙治沙。2016年,自治區建設了全國以發展沙產業為主的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阿拉善烏蘭布和高新區。通過完善機制體制、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已經形成了沙產業健康科技創業園,駱駝、沙地葡萄、白絨山羊產業科技示範園,構建了「一區多園」的發展格局,打造了集生態保護、沙產業、旅遊業、農牧民轉移安置為一體的產業示範區。
三是構建現代農牧業體系帶動防沙治沙。在科爾沁沙地以解決水資源合理利用為重點,制定規劃方案,積極調整產業結構,解決種植業水資源消耗嚴重、結構單一、經濟效益增幅難有顯著突破等問題,發展「青貯玉米養殖」,形成了「種、養、加、儲、營、運」為一體的現代農牧業產業體系,優化了生產方式與種養配置,緩解了生產建設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
四是科技惠民帶動防沙治沙。在烏蘭布和沙地等地,支持開展「肉蓯蓉道地藥材規範化科技示範基地」建設,營造梭梭生態林,接種中藥肉蓯蓉,擴大肉蓯蓉產業鏈,以技術轉化應用與示範集成為主要方法,構建政策推進、部門聯合、企業參與、專家指導的治沙與惠民服務體系,協同治沙與惠民,推動形成了以政府為主導,以企業為紐帶,以基地為基礎,以農戶為根本的「政府+企業+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
這些治沙模式體現了「科技、產業、生態、富民」,是政府政策性支持、技術持續化創新、企業產業化投資、農牧民市場化參與的結果,實現了沙漠增綠、農牧民增收、企業增效的良性循環,促進區域形成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三生共贏」發展模式。
記者:自治區從科技創新方面,對庫布其沙漠治理提供了哪些智力支持?
雲濤:長期以來,自治區堅持以現代化的手段提高防沙治沙成效,突出科學防治,強化科技支撐。
一是以防沙治沙科技創新項目為引領,強化科技供給。圍繞庫布其沙漠治理,相繼組織實施了一批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和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部署了多個自治區科技計劃項目,明晰了庫布其沙漠生態承載力,研發了種子改良、節水抗旱、封沙育林等一大批適宜技術,形成了治沙與產業相結合的生態經濟優化模式。僅「十三五」以來,國家和自治區圍繞庫布其沙漠治理,投入科技經費3000多萬元,創造和催生了一大批科技創新成果,開發了網樁組合式阻-固沙、棕櫚纖維毯覆蓋固沙、固沙植物高效節水灌溉、生物質炭基肥生產、沙生植物纖維樁活性炭製備工藝等9項技術成果,篩選提出了梭梭+甘草、揚柴+甘草等4種固沙植物優化配置模式,形成了以生物與工程治沙相結合的庫布其沙漠化防治技術模式。這些成果的突破與示範應用,促使庫布其沙漠生態治理與產業發展相得益彰。
二是加強與國家大院大所開展防沙治沙科技合作。目前,國家大院大所在自治區累計創建防沙治沙、生態修複試驗示範臺站36個、技術示範基地30餘處。涉及沙地生態系統恢復、沙生植物資源利用等多個領域。其中,在庫布其地區部署了鄂爾多斯沙地草地生態研究站、杭錦旗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等5家國家臺站,這些臺站在協同創新、集聚資源要素、解決關鍵技術等方面的作用日趨突顯。
三是加強防沙治沙科技創新平臺載體建設。圍繞生態修復科技創新,自治區已經建設了7家重點實驗室、5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家新型研發機構、2家院士專家工作站。其中,庫布其沙漠技術研究院集產學研用為一體,立足引進熟化國內外的先進技術成果,在庫布其沙漠地區進行示範推廣。該研究院先後完成國家科技攻關、省部級項目10餘項,在沙柳扦插造林、節水灌溉、無公害中藥材生產、生物質新能源開發、新材料研發等領域獲得多項專利技術。
四是搭建沙產業創新創業平臺。通過舉辦「全國沙產業創新創業大賽」,吸引全國沙產業人才、團隊和科研成果,匯聚內蒙古,齊聚發力,建設沙產業創新創業高地。2017年舉辦的首屆沙產業大賽,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與認可,大賽期間籤署合作協議15項,累計協議資金109.7億元,促進沙產業創新成果互聯互通,是創新驅動生態產業發展的一次有益嘗試。大賽的舉辦對促進沙產業科技成果在自治區沙漠化地區落地轉化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記者:目前的效果如何?
雲濤:一是已經形成了防沙治沙創新體系。通過統籌戰略布局、集成創新資源攻關,目前,自治區圍繞沙化土地治理、沙產業發展科技創新,構建了基礎研究—技術研發—產業發展的沙化土地綜合治理技術體系。基礎研究方面,立足庫布其沙漠治理與生態保護,建立了我國西北的種質資源庫——「庫布其瀕危和沙生植物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該種質資源庫培育了1000多個耐寒、耐旱、耐鹽鹼的生態種子,對保護西北地區生物多樣性、開發利用經濟植物起到了積極作用。
自治區布局了一大批科技項目和基地,攻克轉化了一批重大關鍵技術成果,多項技術處於全國水平。其中:形成半乾旱區生態修復技術27 套,模式9套,建立示範基地30餘處,推廣6萬餘畝,技術模式廣泛應用於內蒙古、新疆、寧夏、青海等地區;突破了一批農牧交錯區植被恢復關鍵技術,累計推廣應用13萬畝,減少水土流失60%-80%,獲得國家專利14項。
在庫布其地區,示範應用了微創氣流法植樹技術、風向數據法造林技術、「三耐」種質資源培育技術、甘草平移種植技術、大數據治沙技術、苦鹹水治理與綜合利用技術、飛播與無人機治沙技術、原位土壤修復技術等多項技術,建立了綜合防沙治沙試驗示範基地2000多公頃;在沙漠化治理基礎上,衍生生態產業鏈,形成了3種治沙與產業相結合的生態經濟優化模式。這些技術成果促進了沙產業發展,同時逆向拉動了沙化土地治理。
二是創新了多種生態產業模式。依託不同主體,已經形成了一批多種類型的生態產業示範園區。以示範園區建設為基礎,以技術集成示範為紐帶,創新了多種生態產業模式。如,依託億利資源集團等龍頭企業建設的「庫布其沙漠生態沙產業示範區」,集成示範旅遊、特色種植、沿黃農業、畜牧業等產業;在錫林郭勒草原區建設的「渾善達克生態文化產業示範區」,重點解決了草原區露天礦區環境治理、生態與產業耦合等問題;在科爾沁沙地建立的「生態保護與資源綜合利用示範區」,主要解決水資源合理利用問題,在耦合風沙土地治理與農業、特色種植業、畜牧業等產業發展方面示範效果明顯;依託呼倫貝爾農墾集團建立的「生態草牧業試驗區」,形成了以發展牧草業為主、多種生物產業為補充的獨特綠色經濟產業。
三是產業化拉動治沙效果明顯。烏蘭布和高新區沙產業發展初具規模,開發研製出新產品40餘種,建立了肉蓯蓉基因庫,研製出多款保健中試產品。通過生態基地建設吸引了48家企業投資沙產業,建設梭梭、白刺、黑果枸杞、沙漠葡萄、沙蔥等生態基地23個,構築了科技引領+龍頭帶動+基地支撐+規模發展的產業發展新格局,促進生態效益和沙產業的集約發展,已經成為全國重要的沙產業發展示範基地。
四是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凸顯。目前,僅鄂爾多斯市就湧現出億利集團、東達蒙古王集團、天驕資源公司、高原杏仁露公司等具有相當規模的林沙產業企業20多家,初步形成了以人造板、生物質發電、飼料、飲食品、藥品和生態旅遊等為主的林沙產業體系。如,億利集團通過發展「治沙+發電+種植+養殖」的生態產業模式,形成了生態修復、生態工業、生態光能、生態牧業、生態健康、生態旅遊「六位一體」互促共進的生態產業,已經成為全球的生態修復企業。
今後,自治區科技廳將圍繞自治區生態環境改善需求,持續強化科技支撐能力,主動落實國家和自治區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務,加快構建以市場為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制定沙區生態建設的科技、金融、稅收、管理、制度等政策措施,為全國同類地區提供經驗。強化生態修復科技支撐,繼續推廣庫布其治沙模式,積極爭取建設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助力美麗中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