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後感10篇
2023-04-02 01:25:43 2
《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長篇小說,被列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下面是範文模板網給大家整理的關於三國演義讀後感,歡迎大家來閱讀。
三國演義讀後感1
我國古代有四大名著,我最喜歡的是《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明朝作者羅貫中的著作。主要說了吳、蜀、魏3國爭霸,最終投降與孫皓歸為晉國的故事。書中有許多偉大的英雄,有英明神武的馬超、趙雲;有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有忠心耿耿的關羽……其中,我喜歡關羽。
有一天,關羽來到關羽來到襄陽,曹仁在城樓上命五百名弓箭手放箭,關羽右臂中了一箭,回到營寨後,關於的兒子關平發現這是一支毒箭,便讓關羽退回荊州,找醫師治理。關於卻覺得攻取樊城只在眼前幾天,退後必會誤了大事。眾將見關羽箭傷不好,又不肯退兵,心裡都很著急,就在這時,有一個人駕著小船,從江東而來為關羽治病,原先他就是華佗,聽說關羽中了毒箭,特地來為關羽療傷。這時關羽正在和馬良下棋,華佗來到關羽身邊,看看了關羽的右臂,說:「這是毒箭所傷,如果不早治,這隻胳膊就沒用了。」關羽問:「用什麼藥來治?」華佗說:「我自有辦法,只是怕將軍懼怕。」關羽笑著說:「死我都不怕,還怕治病嗎?」華佗說:「那就找個僻靜地方,埋設一根柱子,柱上釘個大環。將軍把胳膊伸進環裡,用繩綁上,然後蒙上眼睛,割開皮肉,露出骨頭。再刮去骨上的箭毒,敷上藥,最後用線縫好。這樣一來,就沒事了。」關羽笑著說;「這很容易,還用柱子幹什麼!」他伸出右臂,讓華佗醫治,左手仍然移動棋子,與馬良下棋。華佗刮骨時,邊上的人有得都不敢看,而關羽卻面不改色,照樣有說有笑。醫治完後,關於對華佗說:「先生真是一位神醫。」華佗卻讚嘆地說關羽真是位勇武之人。
關羽神勇無比,十分勇敢,正是我們要學習的榜樣!
三國演義讀後感2
你讀過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嗎?它使人受益匪淺,正如此,我愛上了歷史。
早在東漢末年,因為漢靈帝的昏庸無能,許多想稱霸天下的大人物開始出現了,這場長達近百年的大戰拉開了帷幕。
作者羅貫中筆下的張飛是魯莽的,但張飛在我的心中他是一個很不錯的人。張飛為什麼會這麼魯莽呢?僅是因為他曾是一個屠夫?還是因為他沒有讀過書,沒有像諸葛亮那樣的書香氣?不,都不是。我認為他是為了劉備好,劉備長得那樣和善,這樣去和敵國談判,那敵國還不得得寸進尺嗎!一個人講究的是氣場!但有了張飛可不一樣了,張飛往後一站,敵國就會明白劉備有後盾,雖然劉備他自我沒有什麼本事,但是他有兄弟呀!光是張飛的外貌就讓你敬畏三分,這樣的談判,你說還會欺人太甚嗎?
在這本書中,我最崇拜的人物就是諸葛亮。我想他的足智多謀足以讓每一個中國人欽佩。讀完《三國演義》整本書後,我至今還弄不懂諸葛亮為什麼會明白還沒有發生的大事?他又不是神仙。這也許就是諸葛亮的神奇之處吧!他對每一個人的習慣、弱點、性格捉摸得一清二楚。哪一次劉備惹下的婁子不是諸葛亮來收拾?真就應給他頒一個大獎!
他不僅僅聰明過人,還有像海一樣的胸懷。對於張飛的刁難,他並沒有像小人一樣去計較、記恨,而是知輕重的把刁難放下,以大局為重,為劉備辛苦地打江山。
我很感謝作家羅貫中,因為是他寫的《三國演義》教會了我很多人生道理:交朋友就應向劉備學習,有顆「三顧茅廬」的真誠之心;對任何事情的態度就應向曹操學習,三思而後行;做人就應向魯肅學習,待人誠實……
以上便我對《三國演義》的見解和看法,有時間我們互相交流一下心得和體會。
三國演義讀後感3
這個暑假,我讀了《三國演義》,裡面的每一個人物都刻畫得栩栩如生,讓我讚嘆不已。有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有小肚雞腸的周瑜,多疑的曹操……
但最讓我敬佩的是關羽,因為他非常堅強。有一回,關羽不小心被毒箭射傷了。回到了營地後,關羽並沒有打麻藥,而是直接開始治療。在治療的過程中,旁邊的將士都不敢看了,但關羽卻連一絲痛苦的表情都沒有露出來。
關羽不但堅強,還很有義氣。
又有一回,關羽被吳國的馬忠擒獲,馬忠押著關羽來見孫權。孫權勸關羽投降,但關於不但不聽,還大罵道:「我與皇叔桃園結義,立誓鋪佐漢室,怎能與你等反賊為伍!今日誤中奸計,一死而已,何必多言!」孫權沒辦法,只好命令將關羽推出去斬首。
關羽是多麼有義氣啊。關羽就是因為誠心誠意地為蜀國效勞,才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在我們這個社會中,要是有多一點像關羽這樣的人,那該多好啊。
《三國演義》裡面的每一個人物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國演義讀後感4
忠肝義膽興漢室,奈何萬事難如願。
先主最大願望便是興復漢室,卻不幸早早殞命。如今蜀漢難勝魏國,後主劉禪出降鄧艾。可姜伯約一心欲復興漢室,還天下一個太平,只得假降鍾會,欲藉此力滅鄧艾。而鄧艾於鍾會不和,二人敵對。在鍾會被射殺之後,姜伯約便自刎而死,蜀漢江山一去不復。不得不說,姜維真的是英雄,亂世之中不忘初心,扛起應有的責任,哪怕以卵擊石,也要搏一搏,如此不屈不撓之精神,實乃令人敬佩!
江山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悠悠三國,晉統一。
漢室未興,天下未平。那個懷大志,斬賊寇,識賢才,統中原,定天下的朝代,便是晉朝!三國之爭因此停息,草菅人命的世界,鮮血噴湧的.歲月,屍體荒野的大地,此刻,恢復了久違的和平與安寧。
為君王者,非掌權為己任,而以天下為重擔。四海腐木煥然,枯草重生,能人志士有才可施,蒼生黎民有福能享,八方諸國皆賀國盛,不敢越地半步……信義駐四方,仁,修天下;德,平萬世!
三國演義讀後感5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喜歡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草船借箭是他的壯舉之一,令我揮之不去。一次,陰險狡詐的曹操派兵攻打東吳,用大船與他們交戰,恰巧大霧瀰漫。劉備的大軍正缺箭,不過諸葛亮的機智幫了劉備的大忙。他讓士兵們扎大量的稻草人安在船上,把船放到水中,每隻船上點了幾根火把,人站在船艙中。剛好大霧朦朧,曹軍看不清,把箭全射到稻草人的身上。再把箭集中起來就可以用了。幾天後,這些箭都被用來攻擊曹軍了。
真是大快人心。
三國演義讀後感6
炎熱暑假,極少外出,閒來無事,隨便翻閱兒童版《三國演義》,雖文字簡捷,但故事情節及人物描述卻十分精闢。
《三國演義》裡的人物眾多,如:劉備;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都是我喜歡的歷史人物。
在我心中對諸葛亮的映象最深,像草船借箭,諸葛亮在大霧的海上用稻草做成士兵的模樣,再讓士兵來敲鼓吶喊,引曹操派兵用弩來射箭,就這樣十萬支箭到手了;諸葛亮又為赤壁一戰借了東風;諸葛亮還七擒七縱孟獲,這表現出他的仁慈的心;他施空城計退司馬懿,這足以體現出他的智慧。諸葛亮自從跟隨了劉備之後就忠心為劉備效力。
像這樣一位聰明,有計謀,忠誠的諸葛亮,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在映象。
三國演義讀後感7
《三國演義》共有120回,回回引人入勝。無論是桃園三結義.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無不叫讀者拍手稱好。就連我也被書中的人物給深深地吸引住了。
在這些人物之中,我最喜歡諸葛亮。我非常欣賞孔明先生的才華。他未出茅廬先知魏蜀吳三分天下,他非常聰明。在草船借箭中,他不出三天就拿到了10萬隻箭,而且不是造出來的,而是從曹軍的軍隊裡送來的。所以,我非常敬佩孔明先生。
孔明先生的一生是短暫的。但他為了蜀漢基業奉獻了畢生力量。可還沒來得及享受榮華富貴,便升天了。正可謂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多麼難得的一位高人啊!正如司馬微說的:"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汗四百年之張子房。
我願立諸葛亮武侯之志,為國為民盡我全部的力量,振興中華!
三國演義讀後感8
星期天,我閱讀了《三國演義》這本古代名著。當我合上書輕輕放到書桌上,書中描繪的三國鼎立的一幕幕浮此刻我的眼前。在三國時期的各路英雄中,我最喜歡的是趙雲。
趙雲人稱「常山趙子龍」,對蜀國忠心耿耿。他從20歲起就追隨劉備南徵北戰、奮勇殺敵。他身經百戰、所向披靡,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也不動搖那份忠心,直到白髮蒼蒼仍為蜀國四處徵戰。他一生中立下了無數戰功,為蜀國的江山社稷耗盡了心血,堪稱忠義的楷模。
趙雲勇冠三軍,是赫赫有名的「五虎上將」之一。長坂坡單騎救主,他在十萬大軍中殺了個七進七出,許多曹軍名將與他交手,卻奈何不了他。在許多危機關頭,趙雲挺身而出,憑著一身好武藝和過人的膽識,反敗為勝,擊潰了敵軍。趙雲勇猛無敵,我打心底裡佩服他。
趙雲不僅僅有勇更有謀。他多次陪伴劉備和諸葛亮外出,無論遇到多麼危急的狀況,他總是機智應對、化險為夷,每次都圓滿地完成了任務。當馬謖大意失街亭時,趙雲奉諸葛亮之命斷後,他沉著地帶領後衛部隊,成功地擊退了二十萬追兵,還繳獲了大批物資,令諸葛亮和眾將喜出望外。趙雲以智謀取勝的戰績數不勝數。
趙雲赤膽忠心、智勇雙全,令敵將聞風喪膽,他的英雄事跡千百年來讓人們津津樂道,他是我心中的真英雄!
三國演義讀後感9
一提起《三國演義》,自然就會想起「正面人物」的劉備和「反面人物」曹操以及「中立人物」孫權。這三個人在中原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形勢。
書中的劉備「忠厚老實」,「一心想修復漢室」,我可不這麼覺得,你想,在趙雲救出阿鬥後,劉備怎麼會捨得摔孩子呢?還不是因為要收買趙雲的心!劉備也還是個心思細密的人,在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後,知曹操生性多疑,怕暴露自己遠大志向,一副胸無大志的樣子,學起種菜來,得以騙過曹操耳目。現在想想,要是劉備他提早展現的話,恐怕早就被曹操輕而易舉地解決掉了。煮酒論英雄時,當曹操說出:「當今世上的英雄,只有你我兩人!」這樣的話時,要不是他反應快,借雷聲掩飾,曹操遲早會因為疑心將他給殺了。可光懂得收買人心和及時反應也是沒辦法的啊,關鍵要有軍事才能,說句不客氣的話,劉備的領地都是靠諸葛亮給他出謀劃策打下來的,至於劉備,我可沒看見他有什麼計謀上的突出特點。他也明白這一點,所以三國史上才有了「三顧茅廬」一說。
曹操一直都是以奸詐、狡猾、殘忍的形象出現的。特別是「曹操殺親朋」這一段,在他人看來簡直太殘忍了。呂伯奢為了招待他,特地出去買酒,他在屋裡聽得磨刀的「嚯嚯」聲,誤殺了他的家人後出門又設計殺了呂伯奢。他的那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更是讓他人驚得目瞪口呆。有人指責他不道義,可若是他不那樣做,呂伯奢必會帶人追殺他,那他也別想活著出縣了,可以說,這是生存的需要。曹操是決不會負「奸雄」這個「美名」的。當老朋友許攸前來投靠問及糧草時,曹操先答糧草可夠一年,後答半年、三個月、一月,後許攸揭發他:「休瞞我,糧已盡矣!」俗話說「兵不厭詐」嘛,曹操可是把它給運用得靈活自如。
孫權在書中也算得是位「明君」了,在「隆中對」中諸葛亮這樣談:「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只看民附二字便可知道他有多賢明了,上下一心,老百姓擁護君主,使得他人都不敢來犯。「賢能為之用」,看吧,只要是賢能的人都被網羅去做那些大大小小的官,等於無形中為國家築起了一道「銅牆鐵壁」。他在任期間也可算是一段「太平歲月」吧。
這三人各有各的特點,不盡相同,但相同的一點就是他們都是一方霸主,劉備善於收買人心,手下的將士忠心耿耿;曹操狡猾而善於用計謀,他的聰明使他多次度過難關;孫權能夠做到「賢能為之用」,上下一心使得外人不敢來犯。他們的特點使他們多次度過難關。
我們要學劉備的心思細膩;學曹操的果斷、堅決;學孫權的人格魅力。我們不能學劉備老是藉助他人的力量;不能學曹操的殘忍、無情;不能學孫權的出爾反爾和朋友反目。
三國演義讀後感10
這天,我讀了《三國演義》,頓時有感於懷。
人們都認為三國是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80年這90年裡,實際上真正的」三國是在「三分天下吳蜀魏」那個時候,但要是只寫真正的三國,那麼曹操和其他三國名人就沒有出場的機會了,《三國演義》也就沒有那麼好看了。
梟雄,也就是兇猛的英雄,最先想到的就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更令他威風八面,加上他平時南徵北戰,在人們心中自然會成為梟雄。他的基本策略是招降納叛,因此他得到了人才和武將還有許多他想要的東西,但是,曹操隨著自我的發展,野心也開始膨脹,從梟雄搖身一變成奸雄,從騎都尉升到丞相,就差沒當皇帝了。當我看完曹操的事跡後,再回顧他以前的事,不得不承認他很了不起,是一個真正的梟雄。
很多人都說劉備是梟雄,我卻不這麼認為,曹操每次打仗都是衝在前面,劉備就很少出馬,但他戰黃巾,鬥呂布時,他打的很英勇。劉備是靠著諸葛亮和那一群大將奪得了一片天地,皇叔的稱號和攜民渡江的事再加上他的武將豐功偉跡,在人們心中真不明白他的人氣和地位飆升到什麼層度。
孫權是個好皇帝,可「藉兄父之基業」這幾個字使他很難堪,但他帶兵打和政治方面都很卓越。在《三國演義》裡孫權既沒有曹操那麼兇猛,也不像劉備那麼懦弱,因此名聲比較好,活得比曹操和劉備長,使得吳國的壽命長。
匆匆忙忙地趕了一個下午,沒打完,也打不完,過不,看在我是新手又打字辛苦的份上,還是饒我吧。
三國演義讀後感10篇相關文章:
★ 三國演義讀後感500字優秀範文精選10篇
★ 三國演義名著讀後感作文5篇
★ 三國演義讀後感讀書心得700字五篇
★ 三國演義讀後感600字範文5篇賞析
★ 三國演義讀後感小學作文5篇
★ 最新關於三國演義讀後感600字範文五篇
★ 三國演義讀後感400字範文5篇
★ 三國演義讀後感500字五年級6篇
★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5篇最新範文
★ 讀三國演義有感400字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