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人物素材
2024-05-02 06:10:06 1
人物閱讀素材一:林丹沒人知道我曾摔壞多少球拍
可能很多國人會為我的18個世界冠軍感到驕傲,也會覺得我特別了不起,其實我自己最看重的是我的第一個世界冠軍——2004年的湯姆斯杯。在印尼的雅加達,當時的隊員裡有我和鮑春來等一批1983年出生的年輕運動員。當時我非常激動,也非常驕傲,我覺得至少我從5歲開始練羽毛球沒有白練。但從那以後,我覺得壓力越來越大,因為有很多人對我的要求越來越高。
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我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很遺憾地第一輪就出局了。在雅典的21天,是我人生中最痛苦的21天,因為第一天比賽結束後,我還要拿著攝像機去給隊友們攝像。其實當時我很想回國,也提出了這樣的要求,但是領隊不同意。輸球的第一天晚上我印象非常深,我幾乎是回了一個晚上的簡訊,告訴所有的朋友:「你們放心,我會很好很好。」其實我一點兒都不好。讓我最難受的是,我不知道要怎樣面對關心我的人,甚至我的父母。坐飛機回國時我又特別害怕,很希望自己能夠在一瞬間就回到房間,讓所有人都看不到我。
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把目標放到2008年的奧運會上。2007年的上半年,我覺得自己好像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很難聽進去別人給我的意見。因為那個時候,我要保持足夠的自信,不想聽到太多的人說我這個不好那個不好;同時又害怕自己在2008年那一刻來臨時,完成不了很多人對我的期望。印象最深的是,在日復一日的訓練中,我摔壞了無數球拍,因為覺得壓力太大了。2008年即將來臨時,我覺得自己從來沒有那麼緊張過,睡不好,吃飯時也會一直想著我的球或者對手。
從住進奧運村開始,我就有點封閉自己,不接受任何媒體的採訪。可能在當時很多人都會覺得林丹是一個非常難搞定的人,而且非常有脾氣,非常有個性。其實,我只能用這種方法讓自己專心比賽。
2008年的奧運會,真的改變了我的一生。但有一點點讓我感到傷心的地方,那就是所有人都把目光放在了決賽上——我跟李宗偉的那場比賽。幾乎所有人都只看到了我的最後一個扣殺,李宗偉沒有接起來,我振臂歡呼拿了冠軍。但沒有人知道,在過去的半年乃至一年的時間裡,我摔壞了多少球拍,發了多少次火,甚至跟教練吵架,都是為了2008年賽場上的最後那一個球。
經過這樣的磨鍊,拿到冠軍以後,到了2012年奧運會,我反而覺得我可以允許自己失敗,但只有一點——你李宗偉想拿走這枚金牌沒那麼容易。
2012年蟬聯奧運會冠軍後,我休息了6個多月。廣州世錦賽時,一個記者說:「現在所有的人都覺得你不是最好的了。」我聽到這話時,有一些難受甚至憤怒。我只想跟他講:每個人都有可能被擊敗,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會被超越。即便離開賽場6個多月,我依然有能力回去給任何對手製造很大的麻煩。其實很少人知道,離開後我每天都在訓練。參加活動、拍廣告甚至去度假,我都帶著自己的體能教練。
從2000年6月份進入國家隊到現在,我的職業生涯已有14年了,經歷了3屆奧運會、4屆亞運會和無數大大小小的比賽。我很感謝這樣的職業,因為它教會了我很多。
你們除了看到我以外,也可以看到我的對手李宗偉。我不覺得他是失敗的,他通過努力讓很多人也認可了他,我覺得這就足夠了。金牌只是一個標準,並不能夠代表所有。有時我也會向李宗偉學習,我會想他輸給了我這麼多次重要比賽,為什麼還能夠放下一切,繼續跟我再拼一次重要比賽。我為什麼做不到?難道我一定要背著所有的金牌跟他比賽嗎?
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其實已不那麼重要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你對目標的一種態度。
人物閱讀素材二:高考人物閱讀素材:王澍孤獨是為了驚豔的綻放
小時候,他很孤獨,因為沒人陪他玩。他喜歡上畫畫,經常一個人在家塗鴉。稍大一點,他便用粉筆在灰牆上畫小人、火車、還有房子。從上小學開始,他就感覺自己和別人不一樣。「別人說,這個孩子清高。其實,我跟別人玩的時候,總覺得有兩個我,一個在玩,一個在旁邊冷靜地看著。」他喜歡畫畫和看書,想著長大後做名畫家。
高考完填志願時,父母對他的藝術夢堅決反對。他不爭,朝父母丟下一句:如果理工科能畫畫他就念。本來只是任性的推託,未曾想父母真找到了個可以畫畫的專業,叫「建築系」。
建築師是幹嘛的?當時別說他不知道,全中國也沒幾個人知道。建築系在1977年恢復,他上南京工學院(東南大學)時是1981年,不只是建築系,「文革」結束大學複課,社會正處於一個如饑似渴的青春期氛圍。他說,當時的校長是錢鍾書堂弟錢鍾韓,曾在歐洲遊學六七年,輾轉四五個學校,沒拿學位就回來了,錢鍾韓曾對他說:「別迷信老師,要自學。如果你用功連讀三天書,會發現老師根本沒備課,直接問幾個問題就能讓老師下不來臺。」
於是到了大二,他開始翹課,常常泡在圖書館裡看書,中西哲學、藝術論、歷史人文……看得昏天黑地。回想起那個時候,他說:「剛剛改革開放,大家都對外面的世界有著強烈的求知慾。」
畢業後,他進入浙江美院,本想做建築教育一類的事情,但發現藝術界對建築一無所知。為了混口飯吃,他在浙江美院下屬的公司上班,二十七八歲結婚,生活靜好。不過他總覺得不自由,另一個他又在那裡觀望著,目光冷洌。熬了幾年,他終於選擇辭職。
接下來的十年裡,他周圍的那些建築師們都成了巨富,而他似乎與建築設計絕緣了,過起了歸隱生活,整天泡在工地上和工匠們一起從事體力勞動,在西湖邊晃蕩、喝茶、看書、訪問朋友。
在孤獨中,他沒有放棄對建築的思考。不鼓勵拆遷、不願意在老房子上「修舊如新」、不喜歡地標性建築、幾乎不做商業項目,在鄉村快速城市化、建築設計產業化的中國,他始終與潮流保持一定的距離,這使他備受爭議,更讓他獨樹一幟,也讓他的另類成為偉大。
雖然對傳統建築的偏愛曾讓他一度曲高和寡,但他堅守自己的理想。「我要一個人默默行走,看看能夠走多遠。」基於這種想法,過去八年,從五散房到寧波博物館以及杭州南宋御街的改造,他都在「另類堅持」,「我的原則是改造後,建築會對你微笑。」
他叫王澍,今年49歲,是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
2012年5月25日下午,普利茲克獎頒獎典禮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王澍登上領獎臺。這個分量等同於「諾貝爾」和「奧斯卡」的國際建築獎項,第一次落在了中國人手中。
「我得謝謝那些年的孤獨時光。」談起成功的秘訣,王澍說,幼年時因為孤獨,培養了畫畫的興趣,以及對建築的一種懵懂概念;畢業後因為孤獨,能夠靜下心來思考,以後的很多設計靈感都來源於那個時期。
儘管張楚在歌中唱道:「孤獨的人是可恥的,生命像鮮花一樣綻開,我們不能讓自己枯萎。」但我們也不能忘記另外一句話:「真正優秀的人一定覺得自己是孤獨的,他們也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優秀來源於一份孤獨。」
王澍是孤獨的,但中國地產第一品牌的形成應該感謝這份獨守;張海迪是孤獨的,這位輪椅上的作家以驚人的專注和堅守,完成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著作;阿甘和許三多是孤獨的,卻憑藉特有的真誠和韌勁驚豔了世人。
最艱難時候靠她的工資在養我
朱麓冰
當鋼筋混凝土打造的高樓大廈在每一座城市拔地而起時,有這樣一位具有人文氣質的建築師,和他的「業餘建築工作室」一起,用回收型材料和舊磚棄瓦打造出一批素樸深沉的作品,並因此獲得中外評委的青睞,獲得了2012世界建築最高獎——普利茲克獎。他就是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王澍教授。
作為中國獲此殊榮的第一人,昨天下午,剛剛從美國講學歸來的王教授在美院象山校區出席了媒體見面會,向記者講述了自己崇尚自然的建築理念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思考與堅守。本來挺寬敞的會議室被來自全國各地的記者擠得滿滿當當,甚至連俄羅斯新聞社和日本《朝日新聞》的記者也遠道而來,一睹這位建築大師的風採。
拿獎的原因在於超越了文化的衝突
無論是充滿水墨意韻的中國美院象山校區、古樸典雅的南宋御街,還是喚醒一整座城市記憶的寧波博物館,都是古典和現代、藝術與自然的完美結合,散發著溫婉優雅的東方氣質。
與始終追隨國際潮流的建築師不同,王澍更加注重的是現代與傳統、人工與自然的平衡。「我對城裡所有高大威武的地標性建築都很反感,我的很多創作理念都是從農村學來的。」他提倡向鄉村學習,選用大自然的材料,造「輕盈」的房子。他也堅守傳統,由他設計的寧波博物館外牆由「瓦爿牆」和「竹條模板混凝土」混合構成,「很多老人摸著牆壁說,這個讓他們想起了自己的家。」
拿下普利茲克獎的原因,王澍歸結為一句話,他的作品超越了文化的衝突。「傳統與現代的衝突、東方與西方的衝突、強勢與弱勢的衝突……我們要用智慧的方式讓它們化解。」作為王澍最大規模的群體作品,如詩如畫的中國美院象山校區就是他對建築模式的一次深入探索。為充分挖掘建築材料的可利用和經濟實用性,王教授從各地的拆房現場收集了700多萬塊不同年代的舊磚棄瓦,讓它們在屋頂和牆面上重現新生。「我要打造的,是帶有中國傳統書院氣息的校園,不是千篇一律的大學城。」王澍說。
沒有她所有的方案就不可能變成現實
王澍獲獎時,因為人在美國,他的太太,同在美院教書的陸文宇就成為了媒體競相追逐的對象。昨天是三八婦女節,在談到這位成功人士背後的女人時,王澍開心地笑了:「獲獎時我就在想,這份榮譽是共同屬於我和她兩個人的。我的太太一直在背後默默支持我,和我同甘共苦十餘年,拿下這個獎,她功不可沒。」
1997年,王澍和妻子陸文宇在杭州創辦了「業餘建築工作室」。創辦工作室的這段時間也是王澍建築生涯中最艱難的時光,妻子的支持讓他感動不已:「主要靠她的工資在養我,我打零工,偶爾掙一筆。我那種文人的孤傲早年就養成了,認識妻子後,抹平了大半。」2010年,王澍與妻子一起榮獲了德國謝林建築實踐大獎。「也許沒有我,所有的建築設計方案都不存在。但沒有她,所有的方案就不可能變成現實。」
業餘時間從不上網也很少看電視
「我一向認為我首先是個文人,碰巧會做建築,學了建築這一行。」在一篇名為《素樸為家》的文章裡,王澍這麼寫道。你也許很難想像,這位現在蜚聲國際的建築師,業餘時間從不上網,也很少看電視,他的興趣就是寫寫文章,練練書法,喝喝茶。不上網怎麼知曉時事和了解別人的評價?「對我來說,保持內心的平靜是最重要的,無論世界是否颳風下雨。」
王澍熱愛書法,喜歡臨摹字帖,他說自己現在的建築風格跟十幾年來修習書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大學時期,午夜宿舍裡其他同學都睡了,只有他一個人在寫字,看上去是個「很孤獨的身影」。「現在的中國,還能跟傳統文化保持密切關係的學者,大多已經去世或者到了將死的歲數。」這位熱愛書法和中國山水畫的建築師想做的,是留住文化。「如果不做建築師,我應該會選擇做一個文人吧。」王澍這樣說道。
人物閱讀素材三:李嘉誠不被逆轉的神
李嘉誠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家學淵源對少年李嘉誠的影響是深刻而久遠的,李嘉誠的許多優秀品德就是在這深厚的家學中得到了培養。李嘉誠的曾祖父李鵬萬,是清朝甄選的文官八貢之一。
知識決定命運
李嘉誠三歲就能詠《三字經》、《千家詩》等詩文,正是幼童時代的啟蒙讀物,使李嘉誠接受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14歲的李嘉誠因生活所迫,來到茶樓打工,每天要工作15個小時以上,回到家後,他還要就著油燈苦讀到深夜。
李嘉誠在香港生活,要融入這個國際化的大都市,必須要解決廣州話和英語這兩個語言關的問題。他父親李雲經要求兒子「學做香港人」,一來可以立足香港社會,二來可以直接從事國際交流。倘若將來有出人頭地之日,還可以身登龍門,躋身香港的上流社會。
在李嘉誠日後幾十年的商海搏擊中,廣州話和英語都使他在生意上得心應手而受益匪淺。在香港,華人中流行廣州話,不懂廣州話可以說寸步難行。英語更是給李嘉誠帶來了無法估量的巨大財富。在長江塑膠廠創業之初,李嘉誠憑著一口流利的英語直接與外商接洽,從而贏得了至關重要的致使塑膠廠起飛的訂單。他曾這樣形容過自己「人家求學,我是在搶學問。」他認為,善於「搶學問」,就是在搶財富,搶未來。
李嘉誠語重心長地諄諄告誡人們:「知識改變命運。」他堅信:「今天的商場要以知識取勝,只有通過勤奮的學習才能通往人生新天地。」這都是李嘉誠積幾十年從商曆程的肺腑之言和經驗之談。從清貧困苦的學徒少年到「塑膠花大王",從地產的大亨到股市的大腕,從商界的超人到知識經濟的巨擘,從行業的至尊到現代高科技的急先鋒……李嘉誠一路走來,幾乎都能佔得先機,發出時代的新聲,爭得巨大的財富。他一生勤奮學習,博覽群書,靠知識引導前行,敢於不斷嘗試新的未曾涉獵的領域,並屢有豐厚的斬獲。他的每一次戰略抉擇,既能適應產業、行業趨勢的變遷,又能夠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有學者評價李嘉誠說「他是躍進到現代化的永無止境的變動之中的人"。
人棄我取低進高出
李嘉誠雖然在1958年即進軍地產,但是一直以實業為主,直到他收購和黃之後,才開始大規模擴張,而李嘉誠在1978年受到鄧公接見之後,在香港可謂通行無阻。政治地位的提高,亦使其商業擴張順風順水,特別是在地產領域,此後,李嘉誠的財富大部來自地產行業。
「文革」時,香港部分「左派」借北京發生「火燒英國代辦處」的事件,在市民中煽動反英情緒,引發反英行動,遭英方的暴力鎮壓,後來觸發了「五月風暴」。在大量「中共即將武力收復香港」等謠言的蠱惑聲中,香港人心惶惶,發生了自「二戰」後的第一次大移民潮。許多有錢人紛紛賤賣住宅、商店、廠房、物品,攜款遠走他鄉,樓市更是無人問津。當時擁有數個地盤、物業的李嘉誠經過深思熟慮,對「(中共)會不會以武力收復香港,在香港推行大陸的共產主義制度」的問題做出了判斷:「不可能!中共若想武力收復香港,早在1949年就可趁解放廣州之際一舉收復,何必等到現在?而香港是大陸對外貿易的惟一通道,保留香港現狀,實際上對中共大有好處。中共並不希望香港局勢動亂。」他毅然採取驚人之舉:人棄我取,趁低吸納。李嘉誠買下舊房翻新出租;利用地產低潮、建築費低廉的良機,在地盤上興建物業。到70年代初,香港百業復興、地產市道轉旺,李嘉誠已擁有的35萬平方英尺的收租物業為其帶來390萬港元的年租金收入。
李氏集團從一個中小地產商迅速成長為地產界的巨無霸,還依靠股市槓桿的神奇魔力,而李嘉誠的商人才智在股市中盡顯風採。李嘉誠巧用低進高出的股市定則,常常創造財富奇蹟。李嘉誠巧借股市大肆擴張,其風險當然是巨大的,但李嘉誠卻能運作自如、絕少失手。究其緣由,正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未雨綢繆是李嘉誠在商道中制勝的一個「法寶」:「天文臺說天氣很好,但我常常會問自己,如果五分鐘後宣布十號颱風警報,我會怎樣。在香港做生意,就要保持這種心理準備。」
誠信為佳和氣為貴
屏50年代,李嘉誠甫做塑膠花時,常去皇后大道的一間公爵行接洽生意。「我經常看見一個四五十歲很斯文的外省婦人,雖是乞丐,但她從不伸手要錢。我每次都會拿錢給她。有一次,天很冷,我看見人們都快步走過,並不理會她,我便和她交談,問她會不會賣報紙。她說她有同鄉幹這行。於是,我便讓她帶同鄉一起來見我,想幫她做這份小生意。時間約在後天的同一地點。客戶偏偏在前一天提出要到我的工廠參觀,客戶至上,我也沒辦法。
於是在交談時,我突然說了聲『Excuseme』,便匆匆跑開。客人以為我上洗手間,其實我跑出工廠,飛車跑到約定地點。途中,超速和危險駕駛的事都做了,但好在沒有失約。見到那婦人和賣報紙的同鄉,問了一些問題後,就把錢交給她。她問我姓名,我沒有說,只要她答應我要勤奮工作,不要再讓我看見她在香港任何一處伸手向人要錢。事畢,我又飛車回到工廠,客戶正著急:『為什麼在洗手間找不到你?』我笑一笑,這件事就這麼過去了。」此事雖小,但細微之處足見李嘉誠的守信。李嘉誠「解釋」說:「信譽,誠實,是我的第二生命,有時候比自己的第一生命還重要。」
從商60多年的李嘉誠,誠信事例可謂數不勝數。而守信也變成了巨大的生產力:「我現在就算再有多十倍的資金也不足以應付那麼多的生意。而且很多是別人主動找自己的,這些都是為人守信的結果。」中國人經商講究「和為貴」、「和氣生財」的道理,李嘉誠不僅深諳此理,而且篤行此道。